水田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4323发布日期:2021-07-23 21:0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水田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乘用型插秧机或乘用型直播机等水田作业机中的作业装置的升降操作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中,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存在以下的乘用型插秧机:具备将秧苗栽植装置可升降地支承在机体上而对秧苗栽植装置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对液压缸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排放操作的机械操作型式的控制阀、被人为操作的升降操作杆。

通过升降操作杆,控制阀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中立停止位置以及下降工作位置,由此液压缸工作,秧苗栽植装置被升降操作。

在秧苗栽植装置中具备能够传动及切断动力的栽植离合器,通过利用升降操作杆将栽植离合器操作到传动位置及切断位置,秧苗栽植装置工作及停止。

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可升降地支承于秧苗栽植装置并与田面接地追随的浮体,跨控制阀和浮体而连接有线缆。秧苗栽植装置相对于浮体的高度经由线缆而机械地向控制阀传递,通过浮体以及线缆自动地操作控制阀,以将秧苗栽植装置维持在距田面的设定高度。

通过将秧苗栽植装置维持在距田面的设定高度,能够将秧苗栽植装置对秧苗的栽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栽植深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70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由作业者对升降操作杆进行操作,利用升降操作杆将控制阀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上升工作位置及下降工作位置,利用升降操作杆将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位置及切断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升降操作杆的操作行程较大,因此在操作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水田作业机中,提高控制阀的操作性,以及提高能够向作业装置传动及切断动力的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具备:作业装置,其可升降地支承在机体上;作业离合器,其能够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动力以及切断动力;液压缸,其对所述作业装置进行升降操作;控制阀,其向所述液压缸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排放操作而使所述液压缸工作;升降联动机构,其对所述控制阀进行操作而使所述作业装置维持在距田面的设定高度;所述水田作业机具备:升降致动器,其能够对所述控制阀以及所述作业离合器进行操作;操作件,其能够人为地操作;升降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当所述操作件被操作到上升位置时,所述升降控制部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以使所述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切断位置,且使所述控制阀优先于所述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并维持在该上升工作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而将作业装置维持在距田面设定高度的状态下,当操作件被操作到上升位置时,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切断位置,控制阀优先于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使得作业装置被进行上升操作。

即使在操作件被操作到上升位置之后没有被维持在上升位置,也会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作业离合器维持在切断位置,并使控制阀维持在上升工作位置,因此作业装置的上升操作继续进行。

根据本发明,基于由操作件的操作引起的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控制阀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并使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切断位置。

由此,即使将操作件的操作行程设定为较小的行程,也能够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轻松地操作控制阀以及作业离合器,控制阀的操作阻力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阻力不会施加于操作件,操作件对控制阀的操作性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当所述操作件被操作到下降位置时,所述升降控制部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以使所述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切断位置,且维持在通过所述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所述控制阀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当操作件被操作到下降位置时,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维持在)切断位置,设定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

在作业装置从田面上升的状态下,当变为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时,通过升降联动机构将控制阀操作到下降工作位置,作业装置被进行下降操作。

即使在操作件被操作到下降位置之后没有被维持在下降位置,也会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作业离合器被维持在切断位置,并维持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因此作业装置的下降操作继续进行。

当作业装置下降,作业装置到达距田面设定高度的位置时,通过升降联动机构将控制阀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作业装置的下降操作停止。之后,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将作业装置维持在距田面设定高度。

根据本发明,基于由操作件的操作引起的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控制阀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以及下降工作位置,并使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切断位置。

由此,即使将操作件的操作行程设定为较小的行程,也能够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轻松地操作控制阀以及作业离合器,控制阀的操作阻力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阻力不会施加于操作件,操作件对控制阀的操作性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当所述操作件被操作到下降位置之后再次被操作到下降位置时,所述升降控制部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以一边维持通过所述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所述控制阀的状态,一边使所述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传动位置。

根据本发明,当操作件被操作到下降位置之后再次被操作到下降位置时,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一边维持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一边将作业离合器操作到传动位置,开始作业装置的作业。

根据本发明,基于由操作件的操作引起的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控制阀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以及下降工作位置,并使作业离合器被操作到传动位置以及切断位置。

由此,即使将操作件的操作行程设定为较小的行程,也能够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轻松地操作控制阀以及作业离合器,控制阀的操作阻力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阻力不会施加于操作件,操作件对控制阀的操作性以及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上限位置检测部,该上限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作业装置上升到了所述作业装置的升降范围的上限位置这一情况,当通过所述上限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所述作业装置上升到了所述上限位置时,所述升降控制部以使所述控制阀优先于所述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所述中立停止位置的方式,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

根据本发明,在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将控制阀维持在上升工作位置而使作业装置被进行了上升操作的情况下,当作业装置到达上限位置时,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控制阀优先于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

由此,即使作业者不对操作件进行操作,作业装置也能轻松地停止在上限位置,操作件对控制阀的操作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下限位置检测部,该下限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作业装置下降到了所述作业装置的升降范围的下限位置这一情况,当通过所述下限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所述作业装置下降到了所述下限位置时,所述升降控制部以使所述控制阀优先于所述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所述中立停止位置的方式,使所述升降致动器工作。

根据本发明,例如在路上等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而维持在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的状态下,当作业装置到达下限位置时,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使控制阀优先于升降联动机构被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

由此,即使作业者不对操作件进行操作,作业装置也能轻松地停止在下限位置,操作件对控制阀的操作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浮体,其可升降地支承于所述作业装置并与田面接地追随;所述升降联动机构,其跨所述控制阀和所述浮体而设置,将所述作业装置相对于所述浮体的高度机械地传递到所述控制阀来操作所述控制阀,将所述作业装置维持在距田面所述设定高度。

根据本发明,在浮体与田面接地追随的状态下,作业装置相对于浮体的高度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机械地传递到控制阀来操作控制阀,使作业装置被维持在距田面设定高度。

在作业装置从田面上升的状态下,浮体相对于作业装置下降,因此,当变为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时,通过升降联动机构将控制阀操作到下降工作位置,作业装置被进行下降操作。

当作业装置下降,浮体与田面接地时,浮体相对于作业装置上升,当作业装置到达距田面设定高度的位置时,通过升降联动机构将控制阀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作业装置的下降操作停止。

之后,作业装置相对于浮体的高度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机械地传递到控制阀来操作控制阀,使作业装置被维持在距田面设定高度。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下,通过与田面接地追随的浮体以及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由此控制阀的操作的可靠性以及可信赖性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阀被向所述下降工作位置施力,当所述作业装置位于距田面所述设定高度时,所述升降联动机构将所述控制阀停止在所述中立停止位置,当所述浮体相对于所述作业装置上升时,将所述控制阀按压操作到所述上升工作位置,当所述浮体相对于所述作业装置下降时,所述升降联动机构容许所述控制阀向所述下降工作位置的工作,所述升降致动器与所述升降联动机构独立地将所述控制阀按压操作到所述上升工作位置,将所述控制阀停止在所述中立停止位置,容许所述控制阀向所述下降工作位置的工作。

根据本发明,升降致动器以及升降联动机构能够以并列状态对控制阀进行停止操作以及按压操作而对控制阀进行操作。

由此,基于升降致动器的工作,能够轻松地得到控制阀优先于升降联动机构而被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以及中立停止位置的状态,轻松地设定通过升降联动机构操作控制阀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控制阀上,设置有能够中间夹着所述中立停止位置而向一侧的所述上升工作位置以及另一侧的所述下降工作位置滑动的滑柱,所述滑柱被向所述下降工作位置施力,所述升降联动机构的操作部和所述升降致动器的操作部以与所述滑柱的端部对置而并列的方式配置,所述升降联动机构的操作部和所述升降致动器的操作部彼此独立地将所述滑柱从所述下降工作位置按压操作到所述中立停止位置以及所述上升工作位置。

根据本发明,升降联动机构的操作部和升降致动器的操作部以与控制阀的滑柱的端部对置而并列的方式配置,由此,如上所述,升降致动器以及升降联动机构能够容易地得到以并列状态对控制阀进行操作的结构,因此在构造的简化方面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其被支承为能够升降到在田面上形成作业行程的标志的作业位置以及田面上侧的收纳位置;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操作机构,其伴随着所述作业装置被从田面上升操作,将右侧及左侧的所述标识器操作到所述收纳位置,伴随着所述作业装置被下降操作到田面,将右侧及左侧的所述标识器操作到所述作业位置;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其优先于所述标识器操作机构将被操作到所述收纳位置的右侧及左侧的所述标识器保持在所述收纳位置;具备:标识器致动器,其能够将右侧及左侧的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操作到解除位置;标识器控制部,其基于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使所述标识器致动器工作;当所述操作件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时,所述标识器控制部以使右侧的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的方式使所述标识器致动器工作,当所述操作件被操作到左标识位置时,所述标识器控制部以使左侧的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的方式使所述标识器致动器工作。

在水田作业机中,有的具备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被支承为能够升降到在田面上形成作业行程的标志的作业位置以及田面上侧的收纳位置,具备标识器操作机构以及标识器保持机构。

伴随着作业装置从田面被上升操作,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被标识器操作机构操作到收纳位置,伴随着作业装置被下降操作到田面,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被操作到作业位置。

在该情况下,通过标识器保持机构,能够优先于标识器操作机构将被操作到收纳位置的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在收纳位置,在将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即使作业装置被向田面下降操作,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也被保持在收纳位置而不向作业位置操作。

在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被保持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在作业装置被下降操作到田面之后,例如当右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时,通过标识器操作机构将右侧的标识器操作到作业位置。

根据本发明,当在前述状态下操作件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时,基于标识器致动器的工作,右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收纳位置的右侧的标识器被操作到作业位置。

当操作件被操作到左标识位置时,基于标识器致动器的工作,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收纳位置的左侧的标识器被操作到作业位置。

如上,根据本发明,基于由操作件的操作引起的标识器致动器的工作,使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操作到解除位置。

由此,即使将操作件的右标识位置及左标识位置间的操作行程设定为较小的行程,也能够通过标识器致动器将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轻松地操作到解除位置,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的操作阻力不会施加于操作件,操作件对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保持机构的操作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标识器操作机构、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和所述标识器致动器配置在所述液压缸的附近,伴随着所述液压缸对所述作业装置的上升操作,所述标识器操作机构被所述液压缸操作,使所述标识器被操作到所述收纳位置,通过利用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对将所述标识器操作到了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标识器操作机构进行保持,使所述标识器保持在所述收纳位置,在所述作业装置被所述液压缸下降操作到了田面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所述标识器致动器将所述标识器保持机构操作到所述解除位置,使所述收纳位置的所述标识器被操作到所述作业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如前所述那样构成为伴随着作业装置从田面被上升操作,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被标识器操作机构操作到收纳位置的情况下,在对作业装置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的附近配置标识器操作机构,利用液压缸对标识器操作机构进行操作。

由此,液压缸兼用作标识器操作机构的动力源,因此在构造的简化方面有利。

根据本发明,在液压缸的附近配置标识器操作机构的情况下,标识器保持机构以及标识器致动器也配置在液压缸的附近,由此标识器操作机构、标识器保持机构以及标识器致动器相互接近地配置。

由此,可简单地构成通过标识器保持机构将标识器操作机构保持在收纳位置的构造、以及通过标识器致动器将标识器保持机构操作到解除位置的构造,在构造的简化方面有利。

附图说明

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秧苗栽植装置的横剖俯视图。

图3是浮体的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4是升降马达以及控制阀、第一作业联动机构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5是控制阀以及操作轴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6是控制阀、操作轴以及操作臂、线缆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控制阀、操作轴以及操作臂的附近的主视图。

图8是控制阀、被操作到切断位置的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第一以及第二作业联动机构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9是示出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被从图8所示的状态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0是第一作业联动机构中的摆动部、融通部以及长度调节部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11是第一作业联动机构中的摆动部、融通部以及长度调节部的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2是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13是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的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栽植离合器的第一操作部件以及联动部件的附近的纵剖后视图。

图15是栽植离合器的第一操作部件以及联动部件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标识器马达的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17是标识器马达的附近的分解俯视图。

图18是标识器马达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控制装置与各部分的联动状态的概要图。

图20是示出控制装置与各部分的联动状态的概要图。

图21是示出田梗处的转弯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基于操作杆的操作位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23是示出基于操作杆的操作位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24是示出基于操作杆的操作位置的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25是在发明实施的第一其他方式中,第一作业联动机构中的第一及第二摆动部、融通部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26是示出在发明实施的第一其他方式中,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被从图25所示的状态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27是在发明实施的第一其他方式中,第一作业联动机构中的第一及第二摆动部、融通部的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7中,示出了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f表示前侧方向,b表示后侧方向,u表示上侧方向,d表示下侧方向,r表示右侧方向,l表示左侧方向。

(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乘用型插秧机在具备右侧及左侧的前轮1、右侧及左侧的后轮2的机体3的后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向后侧延伸的连杆机构4,且设置有对连杆机构4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5。

秧苗栽植装置6(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在连杆机构4的后部。跨机体3的后部及秧苗栽植装置6而设置有向田面g供给肥料的施肥装置7,在秧苗栽植装置6的前侧的下部,支承有对田面g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50。

在机体3上,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右侧及左侧的机体架60,在机体架60的前部连结有变速箱73,在变速箱73的前部支承有发动机34。

(秧苗栽植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6中,设置有支承架8、供给箱14、栽植传动箱9、旋转箱10、栽植臂11、浮体12、载秧台13等。

支承架8通过铝的拉拔方法制作,具有梯形的截面形状(参照图3)。支承架8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支承架8的左右中央部连结有供给箱14,两个栽植传动箱9与支承架8的右部以及左部连结并向后侧延伸。

在栽植传动箱9的后部的右部以及左部可旋转地支承有旋转箱10,在旋转箱10的两端支承有栽植臂11。载秧台13被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

发动机34的动力从变速箱73内部的栽植离合器21(相当于作业离合器)(参照图8以及图19)经由传动轴35传递到供给箱14的内部的传动机构(未图示),通过设置在供给箱14上的横向输送轴(未图示),以规定的行程在左右方向上驱动载秧台13以使其往复横向输送。

传递到供给箱14的传动机构的动力经由传动轴36、栽植传动箱9的内部的扭矩限制器37、传动链38以及少数行离合器39传递到旋转箱10。载秧台13被沿左右方向驱动而往复横向输送,伴随于此,旋转箱10被驱动而旋转,栽植臂11从载秧台13的下部交替地取出秧苗并栽植到田面g上。

轴心p1是支承架8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的沿着前后方向的轴心,绕该轴心p1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在标识器23中设置有:臂部23a,其绕轴心p1可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架8;旋转体23b,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臂部23a的前端部。

如图19所示,标识器23能够升降到与田面g接地而在田面g上形成作业行程的标志的作业位置b1以及田面g上侧的收纳位置b2。在操作到作业位置b1的标识器23的旋转体23b与田面g接地的状态下,通过使机体3行进,标识器23的旋转体23b一边旋转一边在田面g上形成标志。

(施肥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施肥装置7中,设置有料斗15、送出部16、鼓风机17、开沟器18以及软管19等。

在机体3中,在驾驶席20的后侧,支承有贮存肥料的料斗15以及送出部16,在送出部16的左侧的横向外侧设置有鼓风机17。在浮体12上安装有开沟器18,设置有4个开沟器18,跨越送出部16和开沟器18而连接有4根软管19。

发动机34的动力经由变速箱73的内部的施肥离合器22(参照图8以及图19)传递到传动臂81。传动臂81穿过左侧的机体架60向左外侧延伸,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被驱动而旋转。跨传动臂81和送出部16而连接有传动杆82,传动杆82从侧面观察呈直线状地配置。

发动机34的动力经由施肥离合器22以及传动臂81传递到传动杆82,传动杆82沿着前后方向被推拉驱动,使得送出部16被驱动。

料斗15的肥料由送出部16送出,并通过鼓风机17的输送风穿过软管19供给到开沟器18。在通过开沟器18在田面g上形成沟的同时,肥料被从开沟器18供给到田面g的沟。

(整地装置的整体构造)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6的前部的下部,在支承架8的前侧,支承有对田面g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50。

在支承架8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连结有右侧及左侧的支承部件45。传动箱46绕与传动轴36相同的轴心p6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左侧的支承部件45,支承臂47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支承部件45。

跨传动箱46及支承臂47的前部而可旋转地支承有驱动轴48,多个整地体53安装在驱动轴48上。传动轴36的动力从跨栽植传动箱9和传动箱46而架设的传动轴49经由传动箱46的内部的扭矩限制器51以及传动链52传递到驱动轴48。

通过传动轴36的动力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对驱动轴48及整地体53进行旋转驱动而利用整地体53进行田面g的整地。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支承部件45向前侧延伸,在支承部件45的延伸部分安装有罩54。由整地体53向后侧飞溅的泥被罩54阻止,防止泥堆积在浮体12上。

(与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操作用的控制阀以及升降马达相关的结构)

如图4~图7以及图19所示,在机体3的后部,在驾驶座椅20的下侧设置有对液压缸5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排放操作的控制阀24。控制阀24能够操作到向液压缸5供给工作油而使液压缸5上升工作(收缩工作)的上升工作位置、从液压缸5排出工作油而使液压缸5下降工作(伸长工作)的下降工作位置、以及使液压缸5停止的中立停止位置。

在控制阀24上朝前地设置有可沿前后方向(图4以及图5的左右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的滑柱24a。控制阀24的滑柱24a能够中间夹着中立停止位置而向作为一侧的接近控制阀24的一侧的上升工作位置、以及作为另一侧的远离控制阀24的一侧的下降工作位置滑动,其被在控制阀24的内部设置的弹簧(未图示)向下降工作位置施力。

在控制阀24的前部连结有支架25、26,操作轴55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架25、26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7旋转。在操作轴55的右端部连结有扇形的操作齿轮55a,在操作齿轮55a上连结有轴状的操作部55b(相当于升降致动器的操作部),操作部55b延伸至控制阀24的滑柱24a的端部。

升降马达56(相当于升降致动器)以及减速机构57与支架26连结,减速机构57的小齿轮57a与操作轴55的操作齿轮55a咬合。通过升降马达56,减速机构57的小齿轮57a被正反地旋转驱动,使操作轴55被正反地旋转操作。

如图5以及图7所示,通过利用升降马达56对操作轴55进行旋转操作,使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被操作到从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下降工作位置侧离开的第一位置a1以及第四位置a4、将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中立停止位置按压操作的第二位置a2、将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上升工作位置按压操作的第三位置a3。

(秧苗栽植装置的浮体的支承构造)

如图1、图2、图3所示,2个浮体12以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右侧及左侧的后轮2的后侧、在侧视观察时位于栽植传动箱9的下侧的方式配置。

在支承架8的后部连结有支架27,浮体管28沿左右方向配置在栽植传动箱9的下侧,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2可旋转地支承于支架27。与浮体管28连结的支承臂28a向后侧延伸,浮体12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臂28a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3升降(能够摆动)。

栽植深度杆29与浮体管28连结,并向斜前侧的上侧延伸。在供给箱14上连结有杆导向件30,栽植深度杆29插入杆导向件30中。

通过上下操作栽植深度杆29,浮体管28的支承臂28a被上下操作,轴心p3(浮体12的后部)的位置被上下变更。通过使栽植深度杆29与杆导向件30卡合来固定轴心p3(浮体12的后部)的位置。

跨2个浮体12的前部而连结有框架31,使得2个浮体12一体地绕轴心p3上下摆动。

支承部件32与框架31的左右中央部连结并向后侧延伸,耙子状的整地部件33连结在支承部件32的后端部,整地部件33配置在机体3的左右中央。

(与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相关的浮体侧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从正面观察时,通道状的检测部40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框架31的左部连结的支架31a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4摆动,且检测部40穿过支承架8和罩54之间向上侧延伸。

设置有将圆棒材弯折而构成的连接部件41。在支承架8的上部连结有支架42,连接部件41的中间部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架42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5摆动。

在检测部40开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40a,连接部件41的一个端部41a从横向侧面插入检测部40的长孔40a。在栽植深度杆29上开设有长孔29a,连接部件41的另一个端部41b从横向侧面插入栽植深度杆29的长孔29a。

线缆43(相当于升降联动机构)的内线43a的一个端部与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连接,线缆43的外线43b的一个端部与检测部40的上端部连接。

伴随着机体3的行进,浮体12与田面g接地追随,当秧苗栽植装置6相对于田面g(浮体12)上下移动时,浮体12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绕轴心p3上下摆动,检测部40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连接部件41)上下移动。检测部40上下移动,由此对线缆43的内线43a进行推拉操作。

(与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相关的控制阀侧的结构)

如图4、图6、图7、图19所示,操作臂44(相当于升降联动机构)可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操作轴55,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相当于升降联动机构的操作部)与控制阀24的滑柱24a的端部对置。

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和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配置为在从正面观察时与控制阀24的滑柱24a的端部对置,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并列(参照图7)。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和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能够彼此独立地将控制阀24的滑柱24a从下降工作位置向中立停止位置以及上升工作位置按压操作。

灵敏度杆58被支承为能够绕控制阀24的上侧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8摆动,灵敏度杆58穿过杆导向件59向上侧延伸。灵敏度杆58在从正面观察时弯折成曲柄状,在灵敏度杆58的下部58a支承有线缆43的外线43b的另一个端部。线缆43的内线43a的另一个端部与操作臂44的上部连接。

通过绕轴心p8对灵敏度杆58进行摆动操作,线缆43的外线43b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沿着线缆43的内线43a改变,通过使灵敏度杆58与杆导向件59卡合来固定线缆43的外线43b的另一个端部的位置。

(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

图3、图4、图5、图19所示的状态是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被操作到第一位置a1,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停止在中立停止位置,使得液压缸5停止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秧苗栽植装置6维持在距田面g的设定高度h1,秧苗栽植装置6(栽植臂11)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被维持在设定栽植深度。

当秧苗栽植装置6从图3所示的状态下降而接近田面g时,变为浮体12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上升的状态,变为检测部40相对于连接部件41上升的状态,线缆43的内线43a被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拉动操作。

如图4、图5、图19所示,通过将线缆43的内线43a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拉动操作,操作臂44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摆动,通过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按压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使得液压缸5上升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上升操作。

通过对秧苗栽植装置6进行上升操作,操作杆43的内线43a被向操作臂44侧按压操作,当秧苗栽植装置6返回到设定高度h1时,检测部40的上端部和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关系(从线缆43的外线43b伸出的内线43a的长度)返回图3所示的状态。

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容许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中立停止位置工作,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控制阀24的滑柱24a一边按压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一边向中立停止位置工作,并通过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停止在中立停止位置。

当控制阀24的滑柱2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时,液压缸5的上升工作停止,使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升操作停止,且秧苗栽植装置6在设定高度h1停止,使秧苗栽植装置6(栽植臂11)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返回到设定栽植深度。

(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

当秧苗栽植装置6从图3所示的状态上升而离开田面g时,变为浮体12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下降的状态,变为检测部40相对于连接部件41下降的状态,使线缆43的内线43a被向操作臂44侧按压操作。

如图4、图5、图19所示,通过将线缆43的内线43a向操作臂44侧按压操作,从而控制阀24的滑柱24a通过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的操作消失。

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容许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下降工作位置工作,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控制阀24的滑柱24a一边按压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一边向下降工作位置工作,使得液压缸5进行下降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下降操作。

通过对秧苗栽植装置6进行下降操作,操作杆43的内线43a被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拉动操作,当秧苗栽植装置6返回到设定高度h1时,检测部40的上端部和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关系(从线缆43的外线43b伸出的内线43a的长度)返回图3所示的状态。

通过将线缆43的内线43a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拉动操作,操作臂44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摆动,通过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按压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并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

当控制阀24的滑柱2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时,液压缸5的下降工作停止,使秧苗栽植装置6的下降操作停止,且秧苗栽植装置6在设定高度h1停止,使秧苗栽植装置6(栽植臂11)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返回到设定栽植深度。

如前述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以及本项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所记载,通过跨控制阀24和浮体12而设置的线缆43及操作臂44,将秧苗栽植装置6相对于浮体12的高度机械地传递到控制阀24,操作控制阀24的滑柱24a,将秧苗栽植装置6维持在距田面g的设定高度h1。

在该情况下,当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被操作到第一位置a1或第四位置a4时,如前所述,变为通过钢丝强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控制阀24的滑柱24a的状态,秧苗栽植装置6维持在距田面g的设定高度h1。

(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的变更)

图3所示的状态是轴心p3(浮体12的后部)的位置最接近秧苗栽植装置6的状态,是设定高度h1(参照图19)最低的状态(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最深的状态)。

当从图3所示的状态操作栽植深度杆29,使轴心p3(浮体12的后部)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向下侧改变时,设定高度h1变高,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变浅。

当操作栽植深度杆29而改变了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时,浮体12以及检测部40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上下变化。与栽植深度杆29连动地绕轴心p5对连接部件41进行摆动操作,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如以下说明那样上下改变。

当通过栽植深度杆29将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向深侧(设定高度h1的低侧)改变时(当检测部40的位置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上升时),线缆43的内线43a(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也随之向上侧改变。

当通过栽植深度杆29将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变向浅侧(设定高度h1的高侧)改变时(当检测部40的位置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下降时),线缆43的内线43a(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也随之向下侧改变。

如上所述,即使操作栽植深度杆29而改变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检测部40的上端部和连接部件41的端部41a的位置关系(从线缆43的外线43b伸出的内线43a的长度)也维持在图3所示的状态。

由此,如前述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所记载,秧苗栽植装置6被维持在距田面g的设定高度h1,秧苗栽植装置6(栽植臂11)对秧苗的栽植深度维持在设定栽植深度。

(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灵敏度变更)

在前述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所记载的秧苗栽植装置6的升降控制中,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通过灵敏度杆58将升降控制的灵敏度设定为敏感以及迟钝。

图3、图4、图19所示的状态是灵敏度杆58被操作到操作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当灵敏度杆58的操作位置向敏感侧改变时,线缆43的内线43a中向操作臂44侧伸出的长度变长,线缆43的内线43a中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伸出的长度变短。

由此,控制阀24的滑柱2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的状态下的浮体12的姿态为稍微朝下,浮体12在田面g上的接地面积大,浮体12为敏感地与田面g接地追随的状态。

通过使浮体12敏感地与田面g接地追随,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敏感地操作,使得升降控制的灵敏度敏感。

当灵敏度杆58的操作位置向迟钝侧改变时,线缆43的内线43a中向操作臂44侧伸出的长度变短,线缆43的内线43a中向秧苗栽植装置6侧伸出的长度变长。

由此,控制阀24的滑柱2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的状态下的浮体12的姿态为稍微朝上,浮体12在田面g上的接地面积变小,浮体12为迟钝地与田面g接地追随的状态。

通过使浮体12迟钝地与田面g接地追随,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迟钝地操作,使得升降控制的灵敏度迟钝。

(跨升降马达和栽植离合器而设置的第一作业联动机构)

如图4以及图8所示,跨升降马达56和栽植离合器21而设置有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上,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设置有第一联动部63、摆动部64以及第二联动部65等。

如图4、图8、图10、图11所示,在右侧的机体架60的右外侧,摆动部64被支承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9摆动。摆动部64是将板材在俯视观察时弯折成通道状而构成的,开设有摆动部64的外侧的部分的长孔64a。

如图5、图6、图7所示,在操作轴55上,在操作齿轮55a的相反侧的部分连结有臂部55c。联动部63与操作轴55的臂部55c连接,如图4、图8、图10、图11所示,作为联动部63的端部的操作部63a插入摆动部64的长孔64a中。

如图8所示,联动部63沿上下方向配置,在从侧面观察时,相对于连结操作轴55(轴心p7)和摆动部64的轴心p9的假想线,摆动部64的长孔64a配置在后侧(栽植离合器21的相反侧)。

如图4、图5、图8、图10所示,通过利用升降马达56对操作轴55进行旋转操作,与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联动地,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被操作到第一位置a1以及第四位置a4、第二位置a2、第三位置a3(参照前述的(与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操作用的控制阀以及升降马达相关的结构)。

如图4、图10、图11所示,设置有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和摆动部64的长孔64a的融通部67设置在第一联动部63与摆动部64的连接部分,并设置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上。

如图8、图10、图11所示,长度调节部66安装在摆动部64(参照后述的(长度调节部的结构)(长度调节部的操作)),杆状的联动部65与长度调节部66连接。

在右侧的机体架60上,开设有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孔60a,联动部65从长度调节部66穿过机体架60的长孔60a进入右侧及左侧的机体架60之间,并向前侧延伸。如后述的(对栽植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所记载的那样,联动部65与栽植离合器21连接。

(对栽植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

如图8以及图12所示,在变速箱73的后部的内部,设置有栽植离合器21,栽植离合器21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右侧及左侧的机体架60之间。将栽植离合器21操作到传动位置以及切断位置的操作杆68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承在变速箱73上。

如图12~图15所示,在变速箱73中的操作杆68的附近部分,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平板状(肋状)的一对支承部83,一侧以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的内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w1。设置有销状的支承轴84,支承轴84的一侧的部分以及另一侧的部分由一侧以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支承。

设置有将板材弯折而构成的第一操作部件69。在操作部件69上,设置有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b、连接在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间的操作部件间隔部分69c、从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向前侧延伸的臂部69d、从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向下侧延伸的操作部件摆动部分69e、开设在操作部件摆动部分69e的长孔69f、从操作部件间隔部分69c延伸出的抵接部69g。

在支承轴84中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之间的部分,以能够绕支承轴84的轴心p10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操作部件69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操作部件69的臂部69d与操作杆68的下部连接。

联动部65的前侧的端部65a插入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中。由此,在升降马达56和操作部件69之间经由操作轴55而设置有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在升降马达56和栽植离合器21之间经由操作轴55以及操作部件69而设置有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

通过绕轴心p10对操作部件69进行摆动操作,操作杆68(栽植离合器21)被操作到传动位置以及切断位置。在操作部件69被操作到了切断位置时,操作部件69的抵接部69g与另一侧的支承部83抵接,越过操作部件69的传动位置的摆动被阻止。

第一弹簧71与操作部件69连接,操作部件69被弹簧71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施力,使得操作杆68以及操作部件69、栽植离合器21被弹簧71向切断位置施力。

通过操作部件69的操作部件间隔部分69c,将操作部件69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的外表面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w1。由此,在对操作部件69进行摆动操作时,操作部件69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的外表面一边与一侧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的内表面接触一边滑动。

换言之,操作部件69的操作部件间隔部分69c被设置为:操作部件69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69b的沿着支承轴84的轴心的方向上的间隔w1被维持在操作部件69的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a与一侧的支承部83接触且操作部件69的另一侧的操作部件部分69b与另一侧的支承部83接触的间隔w1。

(与对栽植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邻接地设置的联动部件)

如图12~图15所示,设置有将板材弯折而构成的联动部件70。

在联动部件70中,设置有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b、连接在一侧及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70b间的联动部件间隔部分70c、从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向下侧延伸出的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设置在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上的连接部70d、开设在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上的长孔70f。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支承轴84中的相对于一侧的支承部83为操作部件69的相反侧的外侧部分,以能够绕支承轴84的轴心p10摆动的方式支承有联动部件70的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在支承轴84中的相对于另一侧的支承部83为操作部件69的相反侧的外侧部分,以能够绕支承轴84的轴心p10摆动的方式支承有联动部件70的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b。

通过联动部件70的联动部件间隔部分70c,使联动部件70的一侧及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70b的内表面的间隔维持在一侧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的外表面的规定的间隔w2。由此,在对联动部件70进行摆动操作时,联动部件70的一侧及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70b的内表面一边与一侧及另一侧的支承部83的外表面接触一边滑动。

换言之,联动部件70的联动部件间隔部分70c被设置为:联动部件70的一侧及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70b的沿着支承轴84的轴心的方向上的间隔w2被维持在联动部件70的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a与一侧的支承部83接触且联动部件70的另一侧的联动部件部分70b与另一侧的支承部83接触的间隔w2。

如图13、图14、图15所示,操作部件69的操作部件摆动部分69e和联动部件70的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邻接,联动部65的前侧的端部65a插入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和联动部件70的长孔70f中。

在联动部65的端部65a中,在操作部件69的操作部件摆动部分69e与联动部件70的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之间的部分安装有间隔件85。

由此,操作部件69的操作部件摆动部分69e与联动部件70的联动部件摆动部分70e之间的间隔被维持在间隔件85的宽度即规定的间隔w3。

(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和施肥离合器而设置的第二作业联动机构)

如图8、图12、图13所示,在变速箱73的后部设置有施肥离合器22,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和施肥离合器22而设置有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在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上,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设置有第二操作部件75以及第三联动部76等。

将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以及切断位置的操作部件75被支承为能够绕施肥离合器22的下部的上下方向的轴心p11摆动。跨联动部件70的连接部70d和操作部件75而连接有杆状的联动部76。

第二弹簧72与操作部件75连接,操作部件75被弹簧72向图13的逆时针方向施力,使得操作部件75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弹簧72向切断位置施力。

由此,在联动部件70和第二操作部件75之间设置有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和施肥离合器22之间经由联动部件70以及第二操作部件75设置有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

(长度调节部的结构)

如图8、图10、图11所示,在长度调节部66中,设置有调节部86以及连结部87等。

侧视观察时为三角形的平板状的调节部86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绕摆动部64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12上下摆动。在摆动部64上开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孔64b,联动部65的端部65b插入摆动部64的长孔64b中,且与调节部86连接。

在调节部86上开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的3个连结孔86a、86b、86c,在摆动部64上开设有1个连结孔64c。图10所示的状态是具备螺栓以及螺母的连结部87插入调节部86的连结孔86a以及摆动部64的连结孔64c中,使调节部86在图10所示的位置与摆动部64连结的状态。

如图8、图10、图11所示,长度调节部66以及摆动部64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右侧的机体架60的右外侧,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机体3的后侧即靠近后轮2的位置。

长度调节部66设置在第二联动部65与摆动部64的连接部分,在从侧面观察时配置在比摆动部64的轴心p9更靠前侧的位置。长度调节部66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摆动部64配置在外侧,联动部65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摆动部64配置在右侧的机体架60一侧。

(长度调节部的操作)

在图10以及图11中,在卸下连结部87的状态下,当调节部86被上下进行摆动操作时,调节部86被向沿着联动部65的方向即与联动部65的移动方向(图10的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摆动操作。伴随着调节部86被摆动操作,联动部65的端部65b也被绕轴心p12进行摆动操作而被向与联动部65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摆动操作。

当调节部86从图10所示的状态被向上侧摆动操作时,联动部65的端部65b的位置沿联动部65的移动方向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长度调节部66(轴心p12)的相反侧稍微移动,接着向长度调节部66(轴心p12)侧稍微移动。

在图10中,当将连结部87插入调节部86的连结孔86a中而将调节部86与摆动部64连结时,联动部65的端部65b的位置位于距离长度调节部66(轴心p12)最远的一侧,使从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的升降马达56到栽植离合器21的长度成为最长的状态。

当将连结部87插入调节部86的连结孔86b中而将调节部86与摆动部64连结时,联动部65的端部65b的位置位于稍微靠近长度调节部66(轴心p12)的一侧,使从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的升降马达56到栽植离合器21的长度成为比前述状态稍短的状态。

当将连结部87插入调节部86的连结孔86c中而将调节部86与摆动部64连结时,联动部65的端部65a的位置位于距离长度调节部66(轴心p12)最近的一侧,使从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的升降马达56到栽植离合器21的长度成为最短的状态。

如上,对调节部86上下进行摆动操作,将连结部87插入调节部86的连结孔86a、86b、86c以及摆动部64的连结孔64c中而将调节部86与摆动部64连结,由此,联动部65的端部65b处的摆动部64的连接位置沿联动部65的移动方向分3个阶段改变。

由此,联动部65的端部65b的位置沿联动部65的移动方向向前后稍微改变,可调节从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的升降马达56到栽植离合器21的长度。

(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切断位置的操作)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当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时,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位于第一位置a1。

当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位于第一位置a1时,操作部件69被弹簧71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操作而使栽植离合器21被向切断位置操作,操作部件75被弹簧72向图13的逆时针方向操作而使施肥离合器22被向切断位置操作。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状态下,联动部65的端部65a位于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的前后中间部,且位于联动部件70的长孔70f的后部。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即使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以及第三位置a3,也是仅通过使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沿摆动部64的长孔64a(融通部67)移动到第二位置a2以及第三位置a3,就能不操作摆动部64地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维持在切断位置。

如上,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第二位置a2以及第三位置a3的状态是经由第一以及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1、62、第一以及第二弹簧71、72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切断位置的状态。

优先于升降马达56中的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将控制阀24的滑柱24a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的工作、以及维持在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升降马达56中的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的工作不会被融通部67传递到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部件69)。

(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传动位置的操作)

如图8到图9所示,当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四位置a4时,联动部63的操作部63a到达摆动部64的长孔64a的上端部而移动到第四位置a4(参照图10),摆动部64被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使得联动部65被向后侧拉动操作。

当联动部65被从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状态向后侧拉动操作时,通过使联动部65的端部65a位于联动部件70的长孔70f的后部,从而使联动部件70被向图12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使联动部76被向后侧拉动操作,操作部件75抵抗弹簧72而开始从切断位置向传动位置侧操作。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联动部65的端部65a位于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的前后中间部,从而仅通过使联动部65的端部65a沿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向后侧移动,就能不操作操作部件69地将栽植离合器21维持在切断位置。

当联动部65的端部65a到达操作部件69的长孔69f的后端部时,伴随着联动部65被向后侧拉动操作,操作部件69抵抗弹簧71而开始从切断位置向传动位置侧摆动操作。通过使联动部65被向后侧拉动操作,从而使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使栽植离合器21比此稍晚地被操作到传动位置。

如上,伴随着栽植离合器21被操作到传动位置,施肥离合器22被联动部件70、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以及第二操作部件75操作到传动位置。

将升降马达56中的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的动作通过融通部67传递到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

如图1所示,在施肥装置7中,由于送出部16与开沟器18(田面g)稍微分离,因此在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而从送出部16送出最初的肥料的情况下,最初的肥料到达开沟器18(田面g)稍微需要一些时间。

通过在稍比栽植离合器21被操作到传动位置靠前的时刻将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能够与最初的肥料到达开沟器18(田面g)大致同时开始利用栽植臂11进行秧苗的栽植。

如上,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四位置a4的状态是利用第一以及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1、62对抗第一以及第二弹簧71、72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状态。

通过利用升降马达56将操作轴55的臂部55c操作到第四位置a4,使将升降马达56中的栽植离合器21操作到传动位置的动作从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经由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传递到施肥离合器22,使得施肥离合器22抵抗第二弹簧72而被操作到传动位置。

如图9至图8所示,当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第二位置a2)(第三位置a3)时,摆动部64对联动部65的拉动操作被解除,因此如前述的(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切断位置的操作)所记载的那样,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弹簧71、72大致同时操作到切断位置。

如上,伴随着栽植离合器21被操作到切断位置,施肥离合器22经由联动部件70、第二作业联动机构62以及第二操作部件75被操作到切断位置。

(操作杆对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操作所用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19所示,在机体3的前部,设置有对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把手77,在操纵把手77的右侧的下侧部,设置有向横向右侧延伸的操作杆78(相当于操作件)。

操作杆78能够人为地操作到中立位置n、第一上升位置u1、第二上升位置u2(相当于上升位置)、第一下降位置d1、第二下降位置d2(相当于下降位置)、后侧的右标识位置r1、前侧的左标识位置l1。当操作者将手从操作杆78离开时,操作杆78被向中立位置n施力,以使操作杆78自动地返回到中立位置n。

控制装置100设置在机体3上,设置有检测操作杆78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操作杆78的操作位置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设置有检测连杆机构4相对于机体3的上下角度的角度传感器79(相当于上限位置检测部)(相当于下限位置检测部),角度传感器79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

如图6、图7、图19所示,在操作轴55的臂部55c侧的端部,连接有检测操作轴55的旋转角度的位置传感器80,位置传感器80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通过由位置传感器80检测操作轴55的旋转角度,检测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的位置。

升降控制部101作为软件设置在控制装置100中,基于操作杆78的操作位置(中立位置n、第一上升位置u1、第二上升位置u2、第一下降位置d1、第二下降位置d2)以及角度传感器79的检测值,通过升降控制部101(控制装置100)如以下方式对升降马达56进行操作。

(基于操作杆的第一上升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

设想如下状态: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四位置a4而使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传动位置,如图19所示,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

在前述状态中,如图19以及图22所示,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一上升位置u1时(步骤s1),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三位置a3(步骤s2)。

由此,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切断位置(参照前述的(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切断位置的操作)),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被按压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液压缸5进行上升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上升操作。

当操作杆78被从第一上升位置u1操作到中立位置n时(步骤s1、s6),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7)。

由此,在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切断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

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第一上升位置u1的状态(秧苗栽植装置6被上升操作的状态)下,当通过角度传感器79检测到连杆机构4到达了上限位置时(步骤s4),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7)。

由此,即使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第一上升位置u1的状态下,控制阀24的滑柱24a也会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在上限位置。

(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上升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

如图19以及图22所示,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二上升位置u2时(步骤s1),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三位置a3(步骤s3)。

由此,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切断位置(参照前述的(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切断位置的操作)),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按压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液压缸5上升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上升操作。

即使操作杆78被从第二上升位置u2操作到中立位置n(步骤s1),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也被升降马达56维持在第三位置a3(步骤s3),维持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按压操作到上升工作位置的状态,使得液压缸5的上升工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升操作继续进行。

如前所述,在液压缸5的上升工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升操作继续进行的状态下,当通过角度传感器79检测到连杆机构4到达了上限位置时(步骤s5),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7)。

由此,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在上限位置。

(基于操作杆的第一下降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

设想如下状态:在秧苗栽植装置6(浮体12)从田面g向上侧离开的位置,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而使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了切断位置。

当浮体12从田面g向上侧离开时,浮体12成为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下降的状态,检测部40成为相对于连接部件41下降的状态,线缆43的内线43a被向操作臂44侧按压操作。

在前述状态中,如图19、图22、图23所示,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一下降位置d1时(步骤s1),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步骤s11)。

由于利用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使控制阀24的滑柱24a在中立停止位置停止的操作消失,因此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容许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下降工作位置工作。

由此,变为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通过控制阀24的内部的弹簧,控制阀24的滑柱24a一边按压操作臂44的操作部44a一边向下降工作位置工作,液压缸5进行下降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下降操作(参照前述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维持在)切断位置。

当操作杆78被从第一下降位置d1操作到中立位置n时(步骤s1、s13),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14)。

由此,在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了切断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

例如在路上等将操作杆78操作到了第一下降位置d1的情况下,连杆机构4有时会到达下限位置。

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第一下降位置d1的状态(秧苗栽植装置6被下降操作的状态)下,当通过角度传感器79检测到连杆机构4到达了下限位置时(步骤s12),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14)。

由此,即使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第一下降位置d1的状态下,控制阀24的滑柱24a也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在下限位置。

(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下降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

如图19、图22、图24所示,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二下降位置d2时(步骤s1),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步骤s21、s22)。

如前述的(基于操作杆的第一下降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所记载的那样,变为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控制阀24的滑柱24a向下降工作位置工作,液压缸5下降工作,秧苗栽植装置6被下降操作。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维持在)切断位置。

即使操作杆78被从第二下降位置d2操作到中立位置n(步骤s22~s25),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也会被升降马达56维持在第一位置a1(步骤s22),维持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液压缸5的下降工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的下降操作继续进行。

当浮体12与田面g接地时,根据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秧苗栽植装置6变为被维持在设定高度h1的状态,秧苗栽植装置6(栽植臂11)对秧苗的栽植深度成为被维持在设定栽植深度的状态(参照前述的(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以及(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中的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

例如在路上等将操作杆78操作到了第二下降位置d2的情况下,连杆机构4有时会到达下限位置。当角度传感器79检测到连杆机构4到达了下限位置时(步骤s25),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步骤s26)。

由此,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而被返回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使液压缸5以及秧苗栽植装置6停止在下限位置。

(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下降位置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传动位置的操作)

如前述的(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下降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所记载的那样,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二下降位置d2之后,被操作到中立位置n并再次被操作到第二下降位置d2时(步骤s23、s24),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四位置a4(步骤s27)。

由此,一边维持控制阀24的滑柱24a被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操作的状态,一边如前述的(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传动位置的操作)所记载的那样,使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

(将标识器操作到作业位置以及收纳位置的标识器操作构造)

如图16~图19所示,在机体3的后部,在驾驶座椅20的下侧,在相对于控制阀24位于机体左右中央侧的部分支承有引导板88。右侧及左侧的操作臂89(相当于标识器操作机构)被支承为能够绕引导板88的下侧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13相互独立地向前后方向摆动。

跨右侧的操作臂89的上部和右侧的标识器23的臂部23a而连接有右侧的线缆90(相当于标识器操作机构),跨左侧的操作臂89的上部和左侧的标识器23的臂部23a而连接有左侧的线缆90(相当于标识器操作机构)。

在引导板88上,沿前后方向开设有2个长孔状的开口部88a,操作臂89的上端部的操作部89a穿过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向上侧伸出。如图19所示,将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向作业位置b1施力的右侧及左侧的弹簧91(相当于标识器操作机构)与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连接。

在机体3的后部,在驾驶座椅20的下侧,在机体左右中央侧部配置油压缸5,由此,操作臂89以及线缆90以与液压缸5邻接的方式配置在液压缸5的附近。如图16以及图19所示,与液压缸5的活塞连结的操作部5a在引导板88的上侧配置在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的后侧。

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是液压缸5进行下降工作(活塞进行伸长工作),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向田面g进行了下降操作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液压缸5的操作部5a从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向后侧离开,标识器23被弹簧91操作到作业位置b1,线缆90被拉动操作到标识器23侧,使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位于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的后端部。

当液压缸5从图1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状态进行上升工作(活塞进行收缩工作),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了上升操作时,伴随着液压缸5对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升操作,液压缸5的操作部5a向前侧移动而与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抵接,操作臂89被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由此,线缆90被拉动操作到操作臂89侧,标识器23抵抗弹簧91而被操作到收纳位置b2。

当液压缸5进行下降工作(活塞进行伸长工作),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了下降操作时,液压缸5的操作部5a从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向后侧离开,因此标识器23被弹簧91操作到作业位置b1,线缆90被拉动操作到标识器23侧,使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返回到位于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的后端部的状态。

(将标识器保持在收纳位置的标识器保持构造)

如图16~图19所示,支承销92向上与引导板88连结,右侧及左侧的保持臂93(相当于标识器保持机构)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销92的轴心p14相互独立地摆动。

弹簧94(相当于标识器保持机构)安装在支承销92上,通过弹簧94对右侧及左侧的保持臂93向右侧及左侧的保持臂93的前端的保持部93a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

引导板88的一部分向上侧弯折而设置了抵接部88b,通过使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与引导板88的抵接部88b抵接,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停止于在俯视观察时与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重叠的保持位置。

如前述的(将标识器操作到作业位置以及收纳位置的标识器操作机构)所记载的那样,当伴随着液压缸5对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升操作,操作臂89被液压缸5的操作部5a向图16的逆时针方向进行了摆动操作时,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一边抵抗弹簧94而将保持位置的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压退,一边到达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位置。

当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到达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位置时,保持臂93通过弹簧94返回到保持位置,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与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卡合,操作臂89被保持在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姿态。

在操作臂89被保持臂93保持在了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姿态的状态下,利用液压缸5对秧苗栽植装置6进行下降操作,即使液压缸5的操作部5a向后侧移动,操作臂89也被保持臂93保持在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姿态,使得标识器23被保持在收纳位置b2。

由此,保持臂93以及弹簧94变为将被操作到了收纳位置b2的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优先于操作臂89、线缆90以及弹簧91地保持在收纳位置b2的状态。

(与能够解除对标识器的保持的标识器马达相关的结构)

如图16、图17、图18所示,正面观察时为角状的操作臂96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在引导板88的上侧的支承板95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15向前后方向摆动。扇形的操作齿轮96a以与操作臂96一体地摆动的方式与操作臂96连结。

标识器马达97(相当于标识器致动器)以及减速机构98与支承板95连结,减速机构98的小齿轮98a与操作臂96的操作齿轮96a咬合。通过标识器马达97,减速机构98的小齿轮98a被正反地旋转驱动,使操作臂96被正反地摆动操作。

操作部件99被支承为能够绕支承销92的轴心p14与保持臂93独立地摆动。操作部件99在侧面观察时弯折成通道形状,在俯视观察时分为两岔而设置了右侧及左侧的操作部99a,臂部99b向横向外侧延伸。

保持臂93的后部向上侧延伸而成为操作部93b,操作部件99的操作部99a位于保持臂93的操作部93b的外侧。操作臂96的前端部分为两岔,操作部件99的臂部99b进入操作臂96的分为两岔的前端部,操作臂96与操作部件99的臂部99b卡合。

操作臂89以及线缆90以与液压缸5邻接的方式配置在液压缸5的附近,而且保持臂93以及弹簧94被支承在引导板88上,在引导板88的上侧配置有标识器马达97。由此,操作臂89以及线缆90、保持臂93以及弹簧94、标识器马达97配置在液压缸5的附近。

在右侧及左侧的操作臂89被右侧及左侧的保持臂93保持在标识器23的收纳位置b2的状态下,当操作臂96被标识器马达97向前侧摆动操作时,操作部件99被向图17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

由此,在左侧的保持臂93留在保持位置的状态下,右侧的保持臂93的操作部93b被操作部件99的右侧的操作部99a按压操作,右侧的保持臂93被操作到右侧的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从右侧的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脱离的解除位置。

当操作臂96被标识器马达97向后侧摆动操作时,操作部件99被向图17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由此,在右侧的保持臂93留在保持位置的状态下,左侧的保持臂93的操作部93b被操作部件99的左侧的操作部99a按压操作,左侧的保持臂93被操作到左侧的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从左侧的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脱离的解除位置。

(与标识器马达的操作相关的结构)

如图17以及图19所示,检测操作臂96的旋转角度的位置传感器111与操作臂96连接,位置传感器111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通过由位置传感器111检测操作臂96的旋转角度,检测操作部件99的位置。

标识器控制部102作为软件设置在控制装置100中,基于操作杆78的操作位置(右标识位置r1以及左标识位置l1)以及位置传感器111的检测值,通过标识器控制部102(控制装置100),以如下方式对标识器马达97进行操作。

(基于操作杆的右标识位置以及左标识位置对标识器的操作)

如前述的(基于操作杆的第一上升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上升位置对秧苗栽植装置的上升操作)所记载的那样,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第一上升位置u1或第二上升位置u2,而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了上升操作时,如前述的(将标识器保持在收纳位置的标识器保持机构)所记载的那样,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被操作到收纳位置b2,右侧及左侧的操作臂89被右侧及左侧的保持臂93保持,使得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被保持在收纳位置b。

接着,假设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第一下降位置d1或第二下降位置d2,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下降操作到了田面g(液压缸5的操作部5a从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向后侧离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操作臂89被保持臂93保持,使得标识器23被保持在收纳位置b2。

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r1时,如前述的(与能够解除标识器保持机构的标识器马达相关的结构)所记载的那样,操作臂96被标识器马达97向前侧摆动操作,操作部件99被向图17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右侧的保持臂93被操作到解除位置。

由此,右侧的标识器23被弹簧91操作到作业位置b1,右侧的线缆90被拉动操作到右方的标识器23侧,使右侧的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返回到位于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的后端部的状态(参照图16的双点划线)。

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左标识位置l1时,如前述的(与能够解除标识器保持机构的标识器马达相关的结构)所记载的那样,操作臂96被标识器马达97向后侧摆动操作,操作部件99被向图17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左侧的保持臂93被操作到解除位置。

由此,左侧的标识器23被弹簧91操作到作业位置b1,左侧的线缆90被拉动操作到左侧的标识器23侧,使左侧的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返回到位于引导板88的开口部88a的后端部的状态(参照图16的双点划线)。

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右标识位置r1(左标识位置l1)的情况下,当经过了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穿过保持臂93的保持部93a所需的设定时间时,操作臂96被标识器马达97返回操作到图17所示的位置,使得右(左)侧的保持臂93被返回操作到保持位置。

在秧苗栽植装置6被下降操作到了田面g的状态下,当操作杆78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r1,接着被操作到左标识位置l1时(当被操作到左标识位置l1,接着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r1时),右侧及左侧的标识器23被操作到作业位置b1。

在秧苗栽植装置6被进行了上升操作的状态下,即使操作杆78被操作到右标识位置r1(左标识位置l1)而使保持臂93被操作到解除位置,也通过液压缸5的操作部5a将操作臂89的操作部89a保持在图16所示的姿态,因此标识器23不会被操作到作业位置b1。

(整地装置的升降的结构)

如图20所示,扇形的操作齿轮112被支承为能够绕秧苗栽植装置6的前部的上部的前后方向的轴心p16摆动。电动马达113以及减速机构114支承在秧苗栽植装置6的前部的上部,减速机构114的小齿轮与操作齿轮112咬合。跨操作齿轮112与传动箱46以及支承臂47而连接有联动杆115。

减速机构114的小齿轮被电动马达113正反地旋转驱动,操作齿轮112被正反地摆动操作,使得整地装置50(传动箱46以及支承臂47)绕轴心p6被升降操作。

(整地装置的高度控制)

如图1以及图20所示,拨盘操作形式的整地开关116设置在操纵把手77的下侧,整地开关116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在整地开关116上设置有作业位置以及收纳位置,在作业位置的操作范围内,通过整地开关116任意地设定整地装置50的设定整地深度。

高度传感器117与操作齿轮112中的轴心p16的部分连接,通过高度传感器117检测整地装置50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下位置,高度传感器117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设置有检测栽植深度杆29的操作位置的位置传感器118,位置传感器118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

整地控制部103作为软件设置在控制装置100中,基于整地开关116的操作位置、高度传感器117以及位置传感器118的检测值,通过整地控制部103(控制装置100),以如下方式对电动马达113进行操作。

通过利用位置传感器118检测栽植深度杆29的操作位置来检测设定高度h1(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参照前述的(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的变更)以及图19)。基于设定高度h1(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和高度传感器117的检测值(整地装置50相对于秧苗栽植装置6的上下位置),检测整地装置50距田面g的高度,检测出整地装置50的整地深度h2。

由此,电动马达113工作而对整地装置50进行升降操作,以使整地装置50的整地深度h2成为整地开关116的设定整地深度。当改变了整地开关116的设定整地深度时,电动马达113工作而对整地装置50进行升降操作,以使整地装置50的整地深度h2成为改变后的整地开关116的设定整地深度。

即使设定高度h1(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被改变,也会基于位置传感器118的检测值(改变后的设定高度h1(秧苗的设定栽植深度))和高度传感器117的检测值利检测整地装置50的整地深度h2,使电动马达113工作而对整地装置50进行升降操作,以使整地装置50的整地深度h2成为整地开关116的设定整地深度。

当整地开关116被操作到收纳位置时,整地装置50被电动马达113上升操作到上限位置。整地装置50的上限位置是对整地装置50从田面g大幅度进行上升操作而使整地装置50不与田面g接地的位置。

(在田埂处的转弯以及栽植对齐)

如图21所示,在乘用型插秧机中,当结束一次的栽植行程k1,机体3到达了田埂f跟前时,作业者对操作杆78进行操作而对对秧苗栽植装置6从田面g进行上升操作(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为切断位置),对操纵把手77进行操作而在田埂处进行转弯j1。

当转弯j1结束时,作业者对操作杆78进行操作而对秧苗栽植装置6向田面g进行下降操作,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而进入下一个栽植行程k2。

在该情况下,需要使上一次的栽植行程k1的结束位置k11(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切断位置的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与下一次的栽植行程k2的开始位置k21(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的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一致。

(栽植对齐控制部)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栽植对齐控制部104作为软件设置在控制装置100中。设置有检测后轮2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20,转速传感器120的检测值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拨盘操作形式的栽植对齐开关119设置在操纵把手77的附近,栽植对齐开关119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

如前述的(在田埂处的转弯以及栽植对齐)所记载的那样,在乘用型插秧机在田埂处进行转弯j1的情况下,基于转速传感器120的检测值以及前轮1的转向角度等,通过栽植对齐控制部104,以结束位置k11为原点,检测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以沿着栽植行程k1的方向为基准方向,检测机体3相对于基准方向的角度。

当从结束位置k11开始转弯j1时,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从原点(结束位置k11)向田埂f侧离开,机体3的角度相对于基准方向从0度逐渐变大。

当前述的机体3的角度变为90度时,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停止,伴随着机体3的角度通过转弯j1的进行而从90度接近180度,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接近原点(结束位置k11)。

由此,如果机体3的角度变为180度,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位于原点(结束位置k11),则能够判断为结束位置k11与开始位置k21已经一致。

在栽植对齐开关119被操作到了作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栽植对齐控制部104(控制装置100),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对升降马达56进行操作,以使结束位置k11与开始位置k21一致。

当作业者对操作杆78进行操作而使秧苗栽植装置6被从田面g上升操作时,栽植对齐控制部104在操作杆78被操作的时刻设定结束位置k11,将沿着栽植行程k1的方向设定为基准方向。以结束位置k11为原点,开始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的检测、以及机体3相对于基准方向的角度的检测。

当机体3的角度达到90度和180度之间,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从原点(结束位置k11)稍微到达田埂f侧时,栽植对齐控制部104判断为进入了转弯j1的后半部分,优先于升降控制部101地通过升降马达56将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操作到第三位置a3,从而将秧苗栽植装置6下降操作到田面g(参照前述的(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下降位置对栽植装置的下降操作))。

接着,当机体3的角度变为180度,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到达原点(结束位置k11)时,栽植对齐控制单元104优先于升降控制部101地通过升降马达56将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操作到第四位置a4,从而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操作到传动位置(参照前述的(基于操作杆的第二下降位置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传动位置的操作))。

在栽植对齐开关119的作业位置的操作范围内,通过对栽植对齐开关119进行操作,能够将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被操作到第四位置a4的时机设定为比沿着栽植行程k1的坐标上的机体3(秧苗栽植装置6)的位置到达原点(结束位置k11)稍前(提前)或稍后(延迟)。

由此,在栽植对齐控制部104的工作状态下,在结束位置k11与开始位置k21不很好地一致的情况下,作业者通过如前述那样对栽植对齐开关119进行操作,能够使结束位置k11与开始位置k21一致。

当将栽植对齐开关119操作到停止位置时,栽植对齐控制部104停止,因此作业者为了使结束位置k11与开始位置k21一致而对操作杆78进行操作,从而进行秧苗栽植装置6向田面g的下降操作、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向传动位置的操作。

(发明实施的第一其他方式)

设置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上的融通部67也可以如以下的说明那样构成。

如图25、图26、图27所示,在控制阀24以及升降马达56的下侧,跨右侧及左侧的机体架60而连结有支承轴74。在右侧的机体架60的右外侧,在支承轴74的端部,第一摆动部64以及第二摆动部121被支承为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9相互独立地摇动。

跨操作轴55的臂部55c和摆动部64而连接有杆状的第一联动部63。通过利用升降马达56对操作轴55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与操作轴55的操作部55b以及臂部55c联动地,将摆动部64操作到第一位置a1以及第四位置a4、第二位置a2、第三位置a3(参照前述的(与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操作用的控制阀以及升降马达相关的结构)。

在摆动部64上,连结有销状的操作部64d,在摆动部121上,开设有以轴心p9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121a,摆动部64的操作部64d插入摆动部121的长孔121a中。

由此,将设置有摆动部64的操作部64d和摆动部121的长孔121a的融通部67跨第一摆动部64和第二摆动部121而设置,并将其设置在第一作业联动机构61上。

杆状的第二联动部65与摆动部121连接,并穿过机体架60的长孔60a进入右侧及左侧的机体架60之间。联动部65向前侧延伸,并与操作部件69以及联动部件70连接(参照前述的(对栽植离合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在该情况下,不设置长度调节部66。

如图25所示,当摆动部64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一位置a1时,摆动部64的操作部64d位于摆动部121的长孔121a的上端部,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切断位置。

即使操作轴55的臂部55c以及摆动部64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二位置a2以及第三位置a3,也是仅通过使摆动部64的操作部64d沿摆动部121的长孔121a移动,就能不摆动操作摆动部121地将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维持在切断位置。

如图25到图26所示,当摆动部64被升降马达56操作到第四位置a4时,摆动部64的操作部64d到达摆动部121的长孔121a的上端部,摆动部64以及摆动部121被一体地向图26的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使得联动部65被向后侧拉动操作。

由此,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参照前述的(升降马达对栽植离合器以及施肥离合器向传动位置的操作))。

(发明实施的第二其他方式)

也可以是,在进行了发动机34的停止操作的状态下,当以操作杆78例如被操作到第二下降位置d2并被操作到中立位置n之后再次被操作到第二下降位置d2的方式向特定方向操作了操作杆78时,利用升降控制部101(控制装置100)对升降马达56进行工作操作,使得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操作到第四位置a4,栽植离合器21以及施肥离合器22被操作到传动位置。

使秧苗栽植装置6工作以及停止的栽植离合器21一般具备固定位置停止功能。栽植离合器21的固定位置停止功能是在旋转箱10的2组栽植臂11双方位于田面g上侧的状态(例如,一方的栽植臂11结束秧苗向田面g的栽植并从田面g稍微上升,另一方的栽植臂11即将从载秧台13的下部取出秧苗之前的状态)下,使旋转箱10停止并固定的功能。

由此,在发动机34停止的状态下,在作业者通过手动方式使旋转箱10旋转,对栽植臂11的秧苗取出量进行确认等维护作业的情况下,当栽植离合器21被操作到切断位置而使前述的固定位置停止功能起作用时,难以通过手动方式使旋转箱10旋转。

因此,在发动机34停止的状态下,如果能如前所述地将栽植离合器21操作到传动位置时,则固定位置停止功能就不再起作用,因此作业者能够轻松地通过手动方式使旋转箱10旋转,容易进行各种维护作业。

(发明实施的第三其他方式)

也可以是,在操作杆78被操作到了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当进行发动机34的停止操作时,通过升降控制部101(控制装置100)对升降马达56进行工作操作,使操作轴55的臂部55c被操作到第二位置a2,使控制阀24的滑柱24a优先于线缆43以及操作臂44被操作到中立停止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杆78被保持在第一下降位置d1或第二下降位置d2的状态下,当进行发动机34的停止操作时,不进行前述那样的基于升降控制部101(控制装置100)的操作。

(发明实施的第四其他方式)

如图1所示,有时在机体3的前端部设置正面观察时呈拱形的操作臂122,操作臂122被支承为能够在图1所示的立起姿态以及从机体3向前侧延伸的使用姿态之间改变姿态。

在通常的栽植作业中,操作臂122被操作成立起姿态。在使乘用型插秧机越过田埂f进入水田的情况下或者从水田出来的情况下,站在机体3前的作业者通过握住使用姿态的操作臂122,能够对机体3的前部的浮起进行按压,或者进行机体3的朝向的修正。

在前述那样的操作臂122中,也可以在操作臂122的上部设置触觉开关形式的发动机停止开关(未图示)。

由此,在站在机体3前的作业者握住使用姿态的操作臂122的情况下,作业者通过对发动机停止开关进行操作,对发动机34进行停止操作,与此同时,响起蜂鸣器等的警报音。

(发明实施的第五其他方式)

也可以废除角度传感器79,并分别设置检测连杆机构4到达了上限位置这一情况的上限位置开关(未图示)(相当于上限位置检测部)和检测连杆机构4到达了下限位置这一情况的下限位置开关(未图示)(相当于下限位置检测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乘用型插秧机,也能够应用于具备向田面g供给种子的播种装置(相当于作业装置)(未图示)的乘用型直播机、具备向田面g供给药剂的供给装置(相当于作业装置)(未图示)的乘用型散布机。

附图标记说明

3机体

5液压缸

6秧苗栽植装置(作业装置)

12浮体

21栽植离合器(作业离合器)

23标识器

24控制阀

24a滑柱

34发动机

43线缆(升降联动机构)

44操作臂(升降联动机构)

44a操作部

55b操作部

56升降马达(升降致动器)

78操作杆(操作件)

79角度传感器(上限位置检测部)(下限位置检测部)

89操作臂(标识器操作机构)

90线缆(标识器操作机构)

91弹簧(标识器操作机构)

93保持臂(标识器保持机构)

94弹簧(标识器保持机构)

97标识器马达(标识器致动器)

101升降控制部

102标识器控制部

b1作业位置

b2收纳位置

g田面

h1设定高度

u2第二上升位置(上升位置)

d2第二下降位置(下降位置)

r1右标识位置

l1左标识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