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8984发布日期:2020-04-29 00:38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工厂化养蚕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



背景技术:

蚕俗称蚕宝宝,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颜色黝黑,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细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喂养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称为“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成长为二龄幼虫,蚕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结茧完成后进行采茧。

家蚕养殖一般采用小竹框饲养,这种小组框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手工编织,成本低廉;家蚕养殖是一种全人工的养殖方法,从蚕卵成虫到采茧均通过人为操作实现;这种方法规模小,蚕茧的产量较低,费时费力,随之社会的发展,仅依靠家蚕养殖无法满足蚕丝需求,故工厂化养蚕应运而生,目前存在的工厂化养蚕,规模较小,尤其体验于采茧工艺;现有的采茧方式均为人工采茧或半自动采茧,人工采茧速度极慢,采茧效率低。半自动采茧操作较为困难,故障发生的概率较大,采茧效率较低。

因此,自动化的采茧设备应运而生,这些自动化的采茧设备均配备有直接对茧笼与簇具进行采茧的结构,采茧结构是采茧设备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采茧效率。现有的采茧结构由挤压式、顶出式与齿形结构等,在实际采茧中发现,这些采茧结构效率低,茧笼与簇具的残余蚕茧较多,采茧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采用了毛刷式的采茧结构,以旋转毛刷方式将蚕茧从茧笼上刮落,实现方式简单,能够作用到各个蚕茧上,采茧效果显著;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布局,对茧笼与簇具进行有序的多次采茧,大大提升了采茧效率,采茧后茧笼与簇具的残余蚕茧极少,采茧效果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包括毛刷组,其特征在于:毛刷组包括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平行设置并相互配合。

进一步,该毛刷系统包括有2-8组毛刷组。本发明通过设置多组毛刷组实现对茧笼的多次采茧,在多次采茧过程中将蚕茧彻底的从茧笼上刮扫下来,采茧后的茧笼无任何蚕茧,采茧效果显著。

进一步,毛刷组以2-3个为一个毛刷阶,同一毛刷阶中毛刷组间距为10-850mm,毛刷阶之间的间距为40-2500mm。本发明的毛刷组布置为多个毛刷阶,实现对茧笼的阶梯式刮扫,一方面避免了毛刷组设置紧密而造成蚕茧不能顺利刮落的问题(易粘附与毛刷上),另一方面给予蚕茧一定的缓冲时间,防止多次刮扫造成蚕茧破损。

进一步,毛刷组还包括有毛刷张紧机构,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通过两侧的毛刷张紧机构固定,毛刷张紧机构向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提供张紧力。通过毛刷张紧机构为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提供张紧力,防止两个毛刷单元在旋转中出现打滑、偏移等问题,保持毛刷单元平稳运行。

进一步,毛刷张紧机构包括导轨安装板、导轨、滑块及轴承座,导轨安装板内安装有导轨,导轨上设有滑块,滑块上安装有轴承座,轴承座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轴承座均连接有张紧螺栓,张紧螺栓贯穿导轨安装板后连接轴承座。本发明的毛刷张紧机构由导轨安装板、导轨、滑块、轴承座及张紧螺栓组成,导轨与滑块给予毛刷单元提供一定的缓冲,在偏移后能够快速回弹恢复;张紧螺栓通过抓紧轴承座来抓紧毛刷单元,提供张紧力,防止毛刷单元在旋转中出现打滑、偏移等问题,保持毛刷单元平稳运行。该结构结构简单,张紧效果良好,相较于其他张紧机构,毛刷单元的运行更为稳定。

进一步,轴承座与滑块之间安装有轴承座安装板,张紧螺栓连接在轴承座安装板上。轴承座安装板安装轴承座,安装平稳;能够传递张紧螺栓的张紧力给轴承座。

进一步,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均包括毛刷电机、毛刷轴、毛刷辊及毛刷,毛刷电机连接毛刷轴,毛刷轴安装有毛刷辊,毛刷辊上均匀设有毛刷;毛刷轴的两侧均安装在对应的轴承座内。本发明的毛刷单元由毛刷电机、毛刷轴、毛刷辊及毛刷组成,通过毛刷轴将毛刷电机的旋转传递至毛刷辊,从而带动毛刷旋转,结构简单。

优选后,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的间距为1-32mm。控制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的间距,使得毛刷能够触及茧笼上的所有蚕茧,通过保证茧笼能够顺利通过毛刷组。通过多次运行试验发现,间距在1-32mm下,茧笼能够顺利通过毛刷组,故障发生的概率较小;而且能够保持较高的采茧率,采茧效果最佳。

进一步,毛刷组还包括有拨毛杆,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分别配备有一个拨毛杆,拨毛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轴承座上,拨毛杆横穿毛刷。拨毛杆为固定结构,在毛刷旋转过程中,拨毛杆不断的拨动毛刷,粘附于毛刷上的蚕茧被拨落,解决了毛刷粘茧的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进一步,拨毛杆横穿毛刷的位置与毛刷单元水平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8-30度,其中该毛刷单元为上毛刷单元或下毛刷单元;拨毛杆可位于水平横截面的上方或下方。拨毛杆设置在上述位置,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拨茧效果,蚕茧不会二次粘结,另一方面不会影响茧笼进入。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采用了毛刷式的采茧结构,以旋转毛刷方式将蚕茧从茧笼上刮落,实现方式简单,能够作用到各个蚕茧上,采茧效果显著;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布局,对茧笼与簇具进行有序的多次采茧,大大提升了采茧效率,采茧后茧笼与簇具的残余蚕茧极少,采茧效果进一步提升。其具体有益效果表现为以下几点:

1、本发明的毛刷系统由毛刷组组成,毛刷组则由上毛刷单元与下毛刷单元构成,茧笼通过时,两个毛刷单元夹持茧笼;通过同步旋转方式不断刮扫茧笼上方与下方的蚕茧,在茧笼与毛刷单元的相对于运动中,刮扫效果更佳。本发明的毛刷能够深入到茧笼的凹部中,将蚕茧从凹部中划出来,采茧更彻底,相比较现有的采茧机构,采茧效率与采茧效果均得到显著的提升。

2、本发明通过设置多组毛刷组实现对茧笼的多次采茧,在多次采茧过程中将蚕茧彻底的从茧笼上刮扫下来,采茧后的茧笼无任何蚕茧,采茧效果显著。

3、本发明的毛刷张紧机构由导轨安装板、导轨、滑块、轴承座及张紧螺栓组成,导轨与滑块给予毛刷单元提供一定的缓冲,在偏移后能够快速回弹恢复;张紧螺栓通过抓紧轴承座来抓紧毛刷单元,提供张紧力,防止毛刷单元在旋转中出现打滑、偏移等问题,保持毛刷单元平稳运行。该结构结构简单,张紧效果良好,相较于其他张紧机构,毛刷单元的运行更为稳定。

4、拨毛杆为固定结构,在毛刷旋转过程中,拨毛杆不断的拨动毛刷,粘附于毛刷上的蚕茧被拨落,解决了毛刷粘茧的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毛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毛刷张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毛刷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毛刷系统在采茧机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毛刷组装配拨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拨毛杆的示意图。

为图片清晰,图1、图2-图5中的毛刷并未布满毛刷辊,实际为布满毛刷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采茧机的毛刷系统,该毛刷系统由毛刷组1组成,总共设置有2-8组毛刷组1。本发明通过设置多组毛刷组1实现对茧笼的多次采茧,在多次采茧过程中将蚕茧彻底的从茧笼上刮扫下来,采茧后的茧笼无任何蚕茧,采茧效果显著。该毛刷系统装配在采茧机的机架17中(如图4所示),机架17上设置多个安装口,各个毛刷组1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中,相互之间呈水平设置。

本发明的毛刷组1以2-3个为一个毛刷阶,图4中以三个毛刷组1为一个毛刷阶,包括有两个毛刷阶;同一毛刷阶中毛刷组1间距为10-850mm,毛刷阶之间的间距为40-2500mm。本发明的毛刷组1布置为多个毛刷阶,实现对茧笼的阶梯式刮扫,一方面避免了毛刷组1设置紧密而造成蚕茧不能顺利刮落的问题(易粘附与毛刷上),另一方面给予蚕茧一定的缓冲时间,防止多次刮扫造成蚕茧破损。

每个毛刷组1均包括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上下平行设置并相互配合。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均包括毛刷电机4、毛刷轴5、毛刷辊6及毛刷7,毛刷电机4由电机安装板13、电机安装辅助板15及电机支撑杆14进行安装;毛刷电机4连接毛刷轴5,毛刷轴5安装有毛刷辊6,毛刷轴5插入到毛刷辊6中,毛刷辊6上均匀设有毛刷7,毛刷7均匀的布满整个毛刷辊6;本发明的毛刷单元由毛刷电机4、毛刷轴5、毛刷辊6及毛刷组1成,通过毛刷轴5将毛刷电机4的旋转传递至毛刷辊6,从而带动毛刷7旋转,结构简单。

本发明的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的间距为1-32mm。控制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的间距,使得毛刷7能够触及茧笼上的所有蚕茧,通过保证茧笼能够顺利通过毛刷组1。通过多次运行试验发现,间距在1-32mm下,茧笼能够顺利通过毛刷组1,故障发生的概率较小;而且能够保持较高的采茧率,采茧效果最佳。

毛刷组1还包括有毛刷张紧机构8,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通过两侧的毛刷张紧机构8固定,毛刷电机4固定在毛刷张紧机构8上,毛刷张紧机构8向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提供张紧力。毛刷张紧机构8包括导轨安装板11、导轨10、滑块16及轴承座9,导轨安装板11内安装有导轨10,导轨10上设有滑块16,滑块16上安装有轴承座9,轴承座9设有两个,分别连接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的毛刷轴5;轴承座9均连接有张紧螺栓12,张紧螺栓12贯穿导轨安装板11后连接轴承座9。轴承座9与滑块16之间还安装有轴承座安装板19,张紧螺栓12连接在轴承座安装板19上,轴承座安装板19安装轴承座9,安装平稳,能够传递张紧螺栓12的张紧力给轴承座9。

本发明的毛刷张紧机构8由导轨安装板11、导轨10、滑块16、轴承座9及张紧螺栓12组成,导轨10与滑块16给予毛刷单元提供一定的缓冲,在偏移后能够快速回弹恢复;张紧螺栓12通过抓紧轴承座9来抓紧毛刷单元,提供张紧力,防止毛刷单元在旋转中出现打滑、偏移等问题,保持毛刷单元平稳运行。该结构结构简单,张紧效果良好,相较于其他张紧机构,毛刷单元的运行更为稳定。

毛刷组1还包括有拨毛杆18,上毛刷单元2与下毛刷单元3分别配备有一个拨毛杆18,拨毛杆1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轴承座9上,拨毛杆18横穿毛刷7。拨毛杆18为固定结构,在毛刷7旋转过程中,拨毛杆18不断的拨动毛刷7,粘附于毛刷7上的蚕茧被拨落,解决了毛刷7粘茧的问题,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拨毛杆18横穿毛刷7的位置与毛刷单元水平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8-30度,其中该毛刷单元为上毛刷单元2或下毛刷单元3;拨毛杆18可位于水平横截面的上方或下方。拨毛杆18设置在上述位置,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拨茧效果,蚕茧不会二次粘结,另一方面不会影响茧笼进入。

在实际采茧过程中:将茧笼放入到采茧机中,茧笼通过推进机构推入到采茧机内;毛刷系统启动,茧笼依次通过第一毛刷组1、第二毛刷组1、第三毛刷组1、第四毛刷组1、第五毛刷组1与第六毛刷组1,从而逐步对茧笼进行采茧,刮落的蚕茧掉落到输送带后被收集,茧笼由采茧机被送出。本发明通过两个毛刷单元以同步旋转方式不断刮扫茧笼上方与下方的蚕茧,在茧笼与毛刷单元的相对于运动中,刮扫效果更佳。本发明的毛刷7能够深入到茧笼的凹部中,将蚕茧从凹部中划出来,采茧更彻底,相比较现有的采茧机构,采茧效率与采茧效果均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对毛刷组1进行系统化的布局,对茧笼与簇具进行有序的多次采茧,大大提升了采茧效率,采茧后茧笼与簇具的残余蚕茧极少,采茧效果进一步提升。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发明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