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3193发布日期:2020-06-30 20:40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生防菌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是我国进境大豆口岸截获频率最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据海关数据统计,2006年至今进境大豆中,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已截获230批次,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已截获7036批次。

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大豆上13种检疫性病原菌之一,于1973年在美国南部被首次报道,随后在美国南部各州普遍发生,在灾情严重的地区损失率高达100%。该病菌可引起大豆幼苗枯萎,严重时导致成熟期大豆的成片死亡,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目前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家。近年来,疫区还在不断扩大,我国目前尚无分布。病菌可通过带病种子和病残体远距离传播,口岸卸货、运输过程的撒漏以及油脂加工厂下脚料的筛漏等都可造成病菌扩散。由于我国大豆产区普遍具备该病菌存活生长的条件,该病菌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大豆生产种植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也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可引起大豆根腐及苗期病害,导致萌发率、出苗率、种子活力降低,最高可导致大于90%种子不能萌发。同时,影响大豆种子品质,引起大豆种子褪色,降低大豆品质。另据报道,若种用大豆的该病害感染率超过40%,会引起显著的产量损失,该病在1994年造成全世界大豆损失18万吨,其中美国损失3.15万吨。目前该病害在美国、阿根廷、意大利、加拿大、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韩国等都有相关报道,国内尚未有危害报道。由于近年来,该病害在国外发生普遍,造成了大豆农作物较大的经济损失,传入风险极高。

目前,这两种病害以药物防治为主。室内毒力实验表明,50%多菌灵、25%噁醚唑和5%己唑醇都可以作为这两种病害的有效杀菌剂。国外相关报道选用苯菌灵防治大豆拟茎点种腐病害和大豆茎溃疡病害。采用化学试剂,一方面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农药可以为害人体健康,经呼吸道、口或接触进入人体后,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或者经食物链的逐步富集,人食用后引起积累性中毒。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和/或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或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均有比较好的拮抗作用,可以作为进行生物防治的标准菌株。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所述木霉包括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和/或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

优选的,所述哈茨木霉包括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p9,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7。

优选的,所述绿色木霉包括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p8,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6。

优选的,所述螺旋木霉包括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p10,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8。

优选的,所述大豆检疫性病害包括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或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大豆检疫性病害抑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抑菌剂的活性成分包括所述木霉。

本发明提供了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在实施例中分离利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和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进行抑菌圈实验,结果表明,所述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和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均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和拮抗作用,都可作为进行生物防治的标准菌株。

生物保藏信息

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p9,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时间为2019年12月23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7;

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p8,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时间为2019年12月23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6;

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p10,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时间为2019年12月23日,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8。

附图说明

图1为哈茨木霉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图2为哈茨木霉与大豆种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图3为绿色木霉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图4为绿色木霉与大豆种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图5为螺旋木霉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图6为螺旋木霉与大豆种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图,其中左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正面效果图,右侧图为两种真菌拮抗作用的背面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所述木霉包括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和/或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

本发明所述大豆检疫性病害包括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和/或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

本发明所述哈茨木霉优选为哈茨木霉p9,已进行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7;所述绿色木霉优选为绿色木霉p8,已进行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6;所述螺旋木霉优选为螺旋木霉p10,保藏编号为cgmccno.19268。

在本发明中,经过抑菌圈实验,可以发现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哈茨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和大豆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种腐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哈茨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哈茨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和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绿色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与大豆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种腐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绿色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绿色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和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phaseolorumvar.meridionalis)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螺旋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螺旋木霉(trichodermaspirale)和大豆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两个菌相接触后,大豆种腐病菌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螺旋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卷曲木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和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大豆检疫性病害抑菌剂,所述抑菌剂的活性成分包括所述木霉。本发明对所述抑制剂的剂型并没有特殊限定,利用本领域的常规剂型即可。本发明所述抑制剂中优选还包括可接受的辅料。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木霉在拮抗大豆检疫性病害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将哈茨木霉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1所示,3d后即可看到哈茨木霉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哈茨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哈茨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

实施例2

将哈茨木霉和大豆种腐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2所示,3d后即可看到哈茨木霉和大豆种腐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哈茨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哈茨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实施例3

将绿色木霉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3所示,3d后即可看到绿色木霉与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绿色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绿色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

实施例4

将绿色木霉和大豆种腐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4所示,3d后即可看到绿色木霉与大豆种腐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绿色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绿色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实施例5

将螺旋木霉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5所示,3d后即可看到螺旋木霉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螺旋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螺旋木霉对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

实施例6

将螺旋木霉和大豆种腐病菌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箱中培养5d,采用打孔器进行打孔,将病菌打成直径约0.5cm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一块菌块,放于同一个pda培养皿中,呈直线对立放置,间距约6cm,最后将培养皿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24h观察菌落生长状态。

结果如图6所示,3d后即可看到螺旋木霉和大豆种腐病菌两个菌相接触,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两株菌株相遇后就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5d后接触部分有明显的萎缩痕迹,接触边缘有明显的隔离带,螺旋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的四周形成包围圈。因此,螺旋木霉对大豆种腐病菌有拮抗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