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2715发布日期:2020-06-30 20:39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高密度养殖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先进养殖技术普及开来,这其中就包括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养殖池中的水通过一系列的水处理工艺去除养殖池内养殖生物产生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达到养殖池进水要求,再次返回养殖池的水处理过程而现有技术中,一般需要比养殖水体多两倍以上的体积安装曝气及生物过滤池用来净化水质,净水设备价格高昂,维修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该循环养殖系统采用植物以及微生物进行过滤,大大的降低了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依次排列连通的供水系统、对虾精养试验区、贝类养殖区、红树林表面流湿地、生态塘、潜流湿地以及沙滤系统,所述沙滤系统与对虾精养试验区连通以使水体流通形成闭环系统,所述对虾精养试验区还连接有尾水处理系统,所述尾水处理系统内的水体沉淀后部分排入蔬菜种植区。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系统内的水体部分流入贝苗繁育区继而流入红树林表面流湿地。

进一步的,所述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多级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以及除磷池,所述多级沉淀池、厌氧池、好氧池以及除磷池之间串联。

进一步的,所述红树林表面流湿地内配置土壤、植物、微生物以及无脊椎动物。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塘内设置鱼类以及藻类进行净化。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塘内的水体杂质依次经过沉淀、基质吸附、硝化反应以及被植物吸收后流经沙滤系统,所述沙滤系统内的水体重新用于对虾精养试验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无脊椎动物包括弹涂鱼、沙蚕、以及可口革囊星虫;所述微生物包括消化细菌以及乳酸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尾水处理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的处理尾水,通过红树林表面流湿地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过滤水体中的杂质,通过生态塘以及潜流湿地的设置,能够对水体进行再次过滤,而通过滤沙装置的设置,能够过滤掉水中的泥沙。

附图说明

图1为水循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供水系统;2、对虾精养试验区;3、贝类养殖区;4、红树林表面流湿地;5、生态塘;51、沉淀;52、基质吸附;53、硝化反应;6、潜流湿地;7、沙滤系统;8、尾水处理系统;81、多级沉淀池;82、厌氧池;83、好氧池;84、除磷池;9、蔬菜种植区;10、贝苗繁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海水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依次排列连通的供水系统1、对虾精养试验区2、贝类养殖区3、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生态塘5、潜流湿地6以及沙滤系统7,所述沙滤系统7与对虾精养试验区2连通以使水体流通形成闭环系统,所述对虾精养试验区2还连接有尾水处理系统8,所述尾水处理系统8内的水体沉淀后部分排入蔬菜种植区9。

上述改进具体为:供水系统1内的水体流入对虾精养试验区2,对虾精养试验区2既是整个系统的能量输入区,也是养殖尾水的主要排放区,排放出来的尾水流入尾水处理系统8进行净化,被净化完成之后的水体流入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经过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之后,水体流入生态塘5内,生态塘5内水体同时经过鱼类和藻类的过滤,加上水体能够自行净化,实现了水体的初步过滤,初步过滤之后的水体流入潜流湿地6,水体部分杂质经过沉淀51后,再经过基质吸附52,接着经过硝化反应53,最后部分水体和杂质被植物吸收,再次过滤的水体流经沙滤系统7将水体内的泥沙过滤之后,水体最终重新流入对虾精养试验区2,从而形成一整个的闭环的循环系统,如此便优于现有技术,能够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将水质净化,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对水质进行净化,本实施例中的对虾精养试验区2内设置有增氧机以及投饵机,贝类繁育区、贝类养殖区3以及尾水处理系统8内部均设置有增氧机,增氧机的作用在于增加水中的氧气,以保证生物正常的生活,系统内还建立了一套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慧渔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在线水质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图像实施展示,只能控制系统内各区进排水、增氧机开启自动投饵机等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出水系统内的水体部分流入贝苗繁育区10继而流入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

上述改进具体为:如图1中所示,供水系统1内的水体分别流入对虾精养试验区2与贝苗繁育区10,对虾精养试验区2内的尾水分别流入贝类养殖区3以及尾水处理系统8内,接而贝苗繁育区10、贝类养殖区3以及尾水处理系统8内的水全部流入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进行过滤(其中贝苗繁育区10、贝类养殖区3以及尾水处理系统8中流出的水均为尾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尾水处理系统8包括多级沉淀池81、厌氧池82、好氧池83以及除磷池84,所述多级沉淀池81、厌氧池82、好氧池83以及除磷池84之间串联,尾水处理系统8内排出的沉淀物可以用于种植蔬菜。

上述改进具体为:尾水系统内的过滤系统为多级沉淀池81、厌氧池82、好氧池83以及除磷池84,多级沉淀池81、厌氧池82、好氧池83以及除磷池84之间串联,因此流入尾水系统内的水体首先经过多级沉淀池81沉淀杂质、再次是经过厌氧池82进行厌氧反应、接着是好氧池83,最后是经过除磷池84将水体内的磷成分除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内配置土壤、植物、微生物以及无脊椎动物。

上述改进具体为: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在循环系统内的作用为过滤水中的杂质,因此在红树林表面流湿地4内配置土壤、植物、微生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他们能够对水体的过滤起到明显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植物可以是芦苇海莴苣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生态塘5内设置鱼类以及藻类进行净化。

上述改进具体为:本实施例中的鱼类可以是鳙鱼和鲢鱼等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不但能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水体有机物含量,还能通过鳃过滤、净化水体;本实施例中的藻类可以是绿藻、水葫芦等,水中适当的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对水体进行净化。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生态塘5内的水体杂质依次经过沉淀51、基质吸附52、硝化反应53以及被植物吸收后流经沙滤系统7,所述沙滤系统7内的水体重新用于对虾精养试验区2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无脊椎动物包括弹涂鱼、沙蚕、以及可口革囊星虫;所述微生物包括消化细菌以及乳酸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