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922190发布日期:2020-08-21 14:32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养虾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一般的养虾池大部分均为位于室外的土池,其利用将虾苗直接放入土池内进行养殖,经过约4个月的时间始能养成具有可上市之体型的大虾,其养殖过程除了历经日晒雨淋之外,在开放空间的条件下养虾还可能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且虾农为了避免被其他养殖池水的排放水污染其养殖水源,许多虾农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取代传统海水的抽取,导致许多滨海地区地层下陷严重。此外,虾子从小到大均养殖在单一个大池,不但收成期长,在小虾未长大前浪费池体的空间,而且池底经过长时间的养殖容易恶化,好不容易养殖完成一批虾子后还需要洗池、晒池,不但压缩了一年之中虾子的收成期数,并且当所有邻近的养殖户于同一时间进行养殖与收成时,无法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有时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天灾如:台风或暴雨造成意外损失,故现有的室外虾子养殖系统存在许多无法规避天灾与病媒的问题和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及养殖方法,将虾群分为多阶段分别蓄养,可进行室内化养殖,能够有效避免天气、环境对养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大幅提升虾子的收成速度,节省养殖的空间,为虾农带来更多的收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调整池、养虾池、污水集水池、污泥沉降分离管组、蛋白浮除单元、紫外线杀菌灯组、生化滤水池组、空化臭氧杀菌机组和温度调整池;所述养虾池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阶段养殖池;多个所述阶段养殖池自上而下依次为小虾前期养殖池、小虾后期养殖池、中虾前期养殖池、中虾后期养殖池和大虾养成池。

优选地,所述生化滤水池组中设有生化滤材。

优选地,所述小虾前期养殖池、小虾后期养殖池、中虾前期养殖池、中虾后期养殖池和大虾养成池的池底中央分别涂布有一层远红外线陶瓷漆。

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虾苗放入最上层的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

2)经一个月后将小虾捞出,放至下一层的小虾后期养殖池;此时小虾前期养殖池已经净空,经清洗后入水再放入新虾苗;

3)在小虾后期养殖池内再养殖一个月后,将其捞出放至下一层的中虾前期养殖池;此时小虾后期养殖池已经净空,经清洗后入水,再将上层小虾前期养殖池内养殖了一个月的小虾放入小虾后期养殖池内内,然后再将新一批虾苗放入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

4)中虾前期养殖池经过一个月养殖后,即可放入下一层中虾后期养殖池养殖;此时中虾前期养殖池已净空,经清洗后将上一层小虾后期养殖池的小虾放入养殖;小虾后期养殖池净空后,此时再把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的小虾,再放入小虾后期养殖池,然后再放新虾苗到小虾前期养殖池;当中虾后期养殖池养殖一个月后,即可放入下一层大虾养殖池养殖;再经一个月后即可收成的大虾;

5)待大虾收成完成后,虾农即可以将上层各养殖池逐层向下放养,而最上层的小虾前期养殖池内逐月放入新的虾苗,藉此不断地补充虾苗,让虾子的养殖一整年12个月共12次不间断逐月有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系统,将虾群分为多阶段分别蓄养,可进行室内化养殖,能够有效避免天气、环境对养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大幅提升虾子的收成速度,节省养殖的空间,为虾农带来更多的收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及养殖方法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上”、“下”、“横”、“内”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调整池、养虾池、污水集水池、污泥沉降分离管组、蛋白浮除单元、紫外线杀菌灯组、生化滤水池组、空化臭氧杀菌机组和温度调整池;进水调整池的一端与养虾池的一端连通,养虾池的另一端与污水集水池连通,污水集水池的另一端与污泥沉降分离管组连通,污泥沉降分离管组的另一端与蛋白浮除单元连通,蛋白浮除单元的另一端与紫外线杀菌灯组连通,紫外线杀菌灯组的另一端与生化滤水池组连通,生化滤水池组的另一端与空化臭氧杀菌机组连通,空化臭氧杀菌机组的另一端与温度调整池连通,温度调整池的另一端与进水调整池连通,组成一个封闭的水循环回路;养虾池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阶段养殖池,多个阶段养殖池的两端分别与进水调整池和污水集水池分别连通;多个阶段养殖池自上而下依次为小虾前期养殖池、小虾后期养殖池、中虾前期养殖池、中虾后期养殖池和大虾养成池。

空化臭氧杀菌机组的原理为利用流体在高速旋转时在旋流的中心处会产生空洞现象,使空洞区域内几乎呈真空状态,并在空洞与液体的交界面上藉由真空的产生使液体分子发生相态的改变,成为气化以达到污染物质的分离效果,此时再将臭氧经空洞区域的真空吸入就会使臭氧与漩流充分混合成为趋近于奈米化的乳化细微气泡液体以将液体中的污染物质氧化杀菌与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利用物理的手段快速除去液体中大部分污染物质的方法。

另一方面透过空化处理的水其水中含氧量也会提高至8-10ppm,相较于传统水中含氧量约4-6ppm还要高,所以能够提高放养池虾的密度,达到底面积每平方公尺约1000尾以上的超集约养殖,其养殖密度约是传统养殖的30倍。

污泥沉降分离管组及蛋白浮除单元能有效地将水中悬浮有机颗粒移除掉99.9%、经过蛋白浮除单元处理后的水进入紫外线杀菌灯组,除灭在前端所产生的消化菌,当循环水进入生化滤水池时保证生化滤水池上滤材的硝化菌不受消化菌的干扰。

进一步的,生化滤水池组中设有生化滤材,提供养殖水更佳的过滤效果,有效帮助净化水质,提供养殖虾群更干净的水源,并确保其健康与收成。

进一步的,小虾前期养殖池、小虾后期养殖池、中虾前期养殖池、中虾后期养殖池和大虾养成池的池底中央分别涂布有一层远红外线陶瓷漆,利用远红外线陶瓷漆不断释放生殖波,保证益生菌的菌群生长良好,确保各养殖区的水质不变质,提供虾群足够的能量波促进其生长。

一种立体多层多段养虾集成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虾苗放入最上层的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

2)经一个月后将小虾捞出,放至下一层的小虾后期养殖池;此时小虾前期养殖池已经净空,经清洗后入水再放入新虾苗;

3)在小虾后期养殖池内再养殖一个月后,将其捞出放至下一层的中虾前期养殖池;此时小虾后期养殖池已经净空,经清洗后入水,再将上层小虾前期养殖池内养殖了一个月的小虾放入小虾后期养殖池内内,然后再将新一批虾苗放入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

4)中虾前期养殖池经过一个月养殖后,即可放入下一层中虾后期养殖池养殖;此时中虾前期养殖池已净空,经清洗后将上一层小虾后期养殖池的小虾放入养殖;小虾后期养殖池净空后,此时再把小虾前期养殖池养殖的小虾,再放入小虾后期养殖池,然后再放新虾苗到小虾前期养殖池;当中虾后期养殖池养殖一个月后,即可放入下一层大虾养殖池养殖;再经一个月后即可收成的大虾;

5)待大虾收成完成后,虾农即可以将上层各养殖池逐层向下放养,而最上层的小虾前期养殖池内逐月放入新的虾苗,藉此不断地补充虾苗,让虾子的养殖一整年12个月共12次不间断逐月有收成。

此外,由于小、中、大虾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时间不长,约为30天,所以在虾子收成或移池的过程中,虾农可以趁池底尚未恶化衍生出许多污染问题前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再将虾子移入,也就是说每隔30天就可以清洗一次各个养殖池,避免病菌的滋生影响虾子的养殖。

本发明的系统约30天即可以将大虾养殖池内的大虾收成一次,并于小虾养殖池内放入新的虾苗,相较于现有技术虾子从小到大均养殖在同一个池子内,本发明的系统于同样时间内可以有5倍以上的收成量,在市场营销时不会与传统养虾的统一收获期相竞争,可以取得更稳定的供货能力,同时也比传统的年收获量多出许多。

本发明的系统分为多阶段分别蓄养,并将整个养虾系统设于室内,有效避免天气、环境对养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大幅提升虾子的收成速度,节省养殖的空间,为虾农带来更多的收成。

本发明的系统,将虾群分为多阶段分别蓄养,可进行室内化养殖,能够有效避免天气、环境对养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大幅提升虾子的收成速度,节省养殖的空间,为虾农带来更多的收成。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