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33305发布日期:2020-07-17 17:2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苗卉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



背景技术:

花卉,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是用来欣赏的植物的统称,喜阳且耐寒,具有繁殖功能的短枝,有许多种类,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各样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

由于现在的行业需求,现有的花卉都是在专业的培养基地中培养出来,然后再将其移栽到花盆中,再到商场去售卖。

基于上述描述,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发现,现有的移栽花卉的设备,一般都是利用专用的铁锹,直接将花卉根部挖起,但是这样会对植物的根系造成伤害,而且需要还几个人配合,操作不够方便,同时,装置的便携性不够好,因此本设计针对于上述问题,设计出一款结构合理的,及功能性好的手持式苗卉移栽器,以提高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以解决利用专用的铁锹,直接将花卉根部挖起,但是这样会对植物的根系造成伤害,而且需要还几个人配合,操作不够方便,同时,装置的便携性不够好的问题。

本发明手持式苗卉移栽器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该手持式苗卉移栽器包括交叉架、斜板、滑把、活塞、主斜插板、副斜插板、把手、踏板、嵌入齿、滑辊、连接杆、弹簧、凹槽、定位轴、空心槽和联动杆;所述交叉架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踏板,所述踏板下端一体化设置有嵌入齿,所述交叉架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把手,两个所述交叉架中部下方均一体化设置有主斜插板,所述主斜插板上方开口设置有凹槽,所述主斜插板底部内部嵌入设置有定位轴,所述主斜插板左右两侧均开口设置有空心槽,所述交叉架中部上方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把,所述滑把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滑辊,所述凹槽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下方一体化设置有连接杆和弹簧,且弹簧设置于连接杆外部,所述连接杆下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另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副斜插板。

进一步的,所述副斜插板大小与空心槽之间契合,副斜插板位于主斜插板的两侧,且副斜插板为主斜插板宽度的二分之一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主斜插板为三分之一大的中空圆锥状,且副斜插板的下角均与定位轴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辊位于活塞的正上方,且滑辊呈平置的“逗号”状,且活塞上沿设有弧面,与滑辊弧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交叉架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另一侧与凹槽之间接触,滑辊的转动半径与联动杆完全伸展长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交叉架与斜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六十度。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有滑辊位于活塞的正上方,且滑辊呈平置的“逗号”状,且活塞上沿设有弧面,与滑辊弧度相同,利用滑辊与活塞之间接触,可以使得活塞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杆、联动杆依次受力使得副斜插板受力伸出,配合主斜插板形成一个完整的中空圆锥,使得苗卉的根系移出土地,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感度,使得装置操作更加省力简洁。

2.通过设有主斜插板为三分之一大的中空圆锥状,副斜插板为主斜插板宽度的二分之一大小,副斜插板在受到推力时,可以从空心槽中延伸出,进而,配合其他两个副斜插板和主斜插板形成一个锥形,将苗卉的根系、泥土从土地内部分离开来,使用更加的方便,防止对苗卉的根系造成伤害。

3.通过设有弹簧的另一侧与凹槽之间接触,弹簧可以在滑辊与活塞之间不受力时,使得活塞上移,进而使得副斜插板位于的主斜插板的内部,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正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主斜插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滑辊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主斜插板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交叉架,2-斜板,3-滑把,4-活塞,5-主斜插板,6-副斜插板,101-把手,201-踏板,2011-嵌入齿,301-滑辊,401-连接杆,402-弹簧,501-凹槽,502-定位轴,503-空心槽,601-联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式苗卉移栽器,该手持式苗卉移栽器包括交叉架1、斜板2、滑把3、活塞4、主斜插板5、副斜插板6、把手101、踏板201、嵌入齿2011、滑辊301、连接杆401、弹簧402、凹槽501、定位轴502、空心槽503和联动杆601;交叉架1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斜板2,斜板2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踏板201,踏板201下端一体化设置有嵌入齿2011,交叉架1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把手101,两个交叉架1中部下方均一体化设置有主斜插板5,主斜插板5上方开口设置有凹槽501,主斜插板5底部内部嵌入设置有定位轴502,主斜插板5左右两侧均开口设置有空心槽503,交叉架1中部上方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把3,滑把3另一侧一体化设置有滑辊301,凹槽501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塞4,活塞4下方一体化设置有连接杆401和弹簧402,且弹簧402设置于连接杆401外部,连接杆401下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联动杆601,联动杆601另一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副斜插板6。

如附图1、3所示:其中,副斜插板6大小与空心槽503之间契合,副斜插板6位于主斜插板5的两侧,且副斜插板6为主斜插板5宽度的二分之一大小,副斜插板6在受到推力时,可以从空心槽503中延伸出,进而,配合其他两个副斜插板6和主斜插板5形成一个锥形,将苗卉的根系、泥土从土地内部分离开来,使用更加的方便。

如附图1、2、3、5所示:其中,主斜插板5为三分之一大的中空圆锥状,且副斜插板6的下角均与定位轴502之间的连接,定位轴502的左右可以使得副斜插板6受到推力的时候,成为一个受力的支点,使得副斜插板6可以更好的伸出来。

如附图1、4所示:其中,滑辊301位于活塞4的正上方,且滑辊301呈平置的“逗号”状,且活塞4上沿设有弧面,与滑辊301弧度相同,由于滑辊301的半径会随着转动不断增加,进而当主斜插板5插入到地面内部时,利用滑辊301与活塞4之间接触,可以使得活塞4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杆401、联动杆601依次受力使得副斜插板6受力伸出,配合主斜插板5形成一个完整的中空圆锥,使得苗卉的根系移出土地。

如附图2所示:其中,交叉架1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交叉架1可以使得装置整体呈“x”状,进而更方便与植物之间接触,不会对苗卉的叶子造成伤害,使得装置在进行使用时更加的方便。

如附图1所示:其中,弹簧402的另一侧与凹槽501之间接触,滑辊301的转动半径与联动杆601完全伸展长度相同,弹簧402可以在滑辊301与活塞4之间不受力时,使得活塞4上移,进而使得副斜插板6位于的主斜插板5的内部,方便携带。

如附图1所示:其中,交叉架1、斜板2之间的夹角度数为六十度,将斜板2放置在苗卉的另一侧,嵌入齿2011与地面接触,调整两个交叉架1之间的宽度,使得主斜插板5正好位于苗卉的两侧,然后用脚踩住斜板2,按压把手101使得两个主斜插板5插入到苗卉四周的土地中。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首先保证装置功能的完整性,接着,将斜板2放置在苗卉的另一侧,嵌入齿2011与地面接触,调整两个交叉架1之间的宽度,使得主斜插板5正好位于苗卉的两侧,然后用脚踩住斜板2,按压把手101使得两个主斜插板5插入到苗卉四周的土地中,当主斜插板5没入到土地中时,使得滑把3滑动,滑辊301位于活塞4的正上方,且滑辊301呈平置的“逗号”状,且活塞4上沿设有弧面,与滑辊301弧度相同,由于滑辊301的半径会随着转动不断增加,进而当主斜插板5插入到地面内部时,利用滑辊301与活塞4之间接触,可以使得活塞4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杆401、联动杆601依次受力使得副斜插板6受力伸出,滑辊301位于活塞4的正上方,且滑辊301呈平置的“逗号”状,且活塞4上沿设有弧面,与滑辊301弧度相同,由于滑辊301的半径会随着转动不断增加,进而当主斜插板5插入到地面内部时,利用滑辊301与活塞4之间接触,可以使得活塞4向下移动,定位轴502的左右可以使得副斜插板6受到推力的时候,成为一个受力的支点,进而使得连接杆401、联动杆601依次受力使得副斜插板6受力伸出,最后,弹簧402可以在滑辊301与活塞4之间不受力时,使得活塞4上移,进而使得副斜插板6位于的主斜插板5的内部,方便携带。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