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杀菌抗病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80123发布日期:2020-07-24 16:16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提供了一种以特定比例的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为有效成分的杀菌抗病组合物。该组合物可应用于防治农作物上多种病害,并能显著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耐盐碱能力。



背景技术:

苯并烯氟菌唑是广谱叶用杀菌剂,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蛋白复合体ii,即琥珀酸脱氢酶(sunccinatedehydrogenase,sdh)或琥珀酸泛醌还原酶(succinateubiquinonereductase,sqr),影响病原菌的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的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其死亡,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该杀菌剂主要用于谷物作物,对小麦、玉米和特种作物等多种作物的主要病害有杰出防效,可很好地防治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特别对葡萄穗轴褐枯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对亚洲大豆锈病防效优异。其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以和多种杀菌剂复配使用

香菇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和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大量的可转变为维生素d的麦角甾醇和菌甾醇,既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又有明显的抗病增产、提高作物品质的作用。香菇多糖,英文通用名为:fungousproteoglycan,是一类具有诱导抗性的多糖类化合物。香菇多糖最早被应用于医药领域,来提高人体免疫力,但在农业领域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并已应用于生产。香菇多糖还具有抗病、抑菌活性,能够诱导植物产生和积累水杨酸、植保素和几丁质酶等抗病性物质。已有研究表明,香菇多糖不仅能够诱导作物对病害产生很好的诱导抗性,也对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作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并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香菇多糖用于防治水稻、番茄、辣椒、黄瓜、烟草、马铃薯、花卉等多种作物的病毒病,和杀真菌的杀菌剂混用对真菌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目前植物病菌的防治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病害发生程度、发生数量均有所提高,在防治上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病原菌的抗性在持续的药剂选择压力下逐年上升,单剂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植物病害防治面临着重大挑战。一般在病菌菌源比较大、侵染迅速的情况下,单独施用诱抗剂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诱导出作物的抗病能力。而杀菌剂可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病害发病初期,施用杀菌剂和诱抗剂混配剂,能有效的控制病害,并且能提高作物的抗病力,是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将苯并烯氟菌唑与香菇多糖复配的研究未见有相关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农药组合物,其增效显著,能有效的控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斑病、黑斑病、菌核病、网斑病、褐斑病、云纹病、灰霉病、黑胫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苹果斑点落叶病、黑星病、散黑穗病、丝黑穗病、疮痂病、小麦赤霉病和小麦全蚀病,并且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包含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

进一步地,其中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重量比例为1:50-50:1。

进一步地,其中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重量比例为20:1~1:20。

进一步地,其中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重量比例为5:1~1:10。

进一步地,其中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的重量比例为1:5。

农药组合物中还可包含辅助剂。

农药组合物可以为农业上可接受的剂型。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农药组合物在防治黄瓜霜霉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西瓜炭疽病、小麦赤霉病、玉米散黑穗病或花生白绢病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防治的疾病为小麦赤霉病。

进一步地,防治的疾病为西瓜炭疽病。

农业上可接受的剂型是农业上可接受的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分散油剂、可分散液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微囊悬浮剂、悬乳剂、液剂、油剂等。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所使用的辅助剂包括填料、粘结剂、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着色剂、稳定剂或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助剂可以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稀嵌段化合物(如农乳33#)、聚羧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钙、白炭黑、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黄原胶、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乙二醇、硅油、硅氧乙烷、萘磺酸盐、硅酸镁铝、硫酸铵、玉米淀粉、环己酮、二甲苯、溶剂油、水、丙二醇、去离子水中等的一个或多个组合。

本发明中农药组合物所述的助剂不局限于以上的助剂,可以有其他适合生产的助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与单剂相比,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有明显增效作用,克服和延缓了抗药性,扩大防治谱,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本发明通过苯并烯氟菌唑与诱抗剂的香菇多糖复配,在能有效防治作物病害的同时能激发植物产生抗病因子,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逆性;(3)可替代常规和易产生抗性的农药;(4)与单剂相比,生产和使用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效果好含苯并烯氟菌唑与香菇多糖的防治植物病害组合物。

以下实施例公开了一系列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实施例仅是发明的代表性展示,并非对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常规调整。

以下实施例,特别是具体配方实施例仅是有代表性的部分实验结果,更多的实验结果由于篇幅的原因无法全面展示。

实施例1: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番茄灰霉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平皿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放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5ml药液分别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待培养基降到适合温度时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个浓度五个重复。以不含药剂有效成份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4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将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盖上皿盖。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4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在配比1:50-50:1,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5: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5时,共度系数达到50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实施例2: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对黄瓜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菌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3-2006》,平皿叶片法。

选用黄瓜感病品种盆栽,自上向下4叶位~6叶位,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1cm~2cm叶柄的叶片,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在培养皿中,保湿备用。选择发病叶片,用4℃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霉病菌孢子囊,制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再每毫升1×105个),4℃下存放备用。原药用丙酮溶解,用0.05%吐温80水溶液稀释。设置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试验设置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的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μ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该试验为治疗性试验,一般是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中,每天连续光照/黑暗各12h交替、温度为17~22℃,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7d。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斑直径-药剂处理病斑直径)×10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在配比1:50-50:1,对黄瓜霜霉病菌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5时,共度系数达到50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实施例3: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5-2006》,采用蚕豆叶片法。选用感病蚕豆盆栽,剪取相同部位、长势一致、带有叶柄的叶片,保湿处理,置于培养皿中。用丙酮溶解原药,用0.1%的吐温80水稀释,配制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叶片在预先配置好的药液中充分浸润5s,沥去多余药液,自然风干后,用接种器将直径5mm菌饼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中央,每处理接种30片叶,标记后保湿培养。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病斑直径的长、宽(mm),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斑直径-药剂处理病斑直径)×10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在配比1:50-50:1,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10:1-1:2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5时,共度系数达到50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实施例4: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对西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西瓜炭疽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14-2006》,本试验采用盆栽法。

播种感西瓜炭疽病菌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物质的纯净水,吸取长满炭疽病菌西瓜叶片上的新鲜孢子,制成孢子浓度为1×105个/ml孢子悬浮液备用。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药剂活性,设置6个系列质量浓度。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明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药后24h,接种锈病孢子。在温室中培养7d后,统计每株小麦苗叶片上的病斑面积,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级方法为:

0级:不发病;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10%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10%~25%;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25%~50%;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9级:全叶发病枯萎。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统计分析方法: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情指数-药剂处理病情指数)×100/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再依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在配比1:50-50:1,对西瓜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尤其在5:1-1:10的配比,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其中1:5时,共度系数达到60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配比。

实施例5: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菌

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菌丝生长速率法。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平皿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放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取5ml药液分别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待培养基降到适合温度时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个浓度五个重复。以不含药剂有效成份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4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将有菌丝的一面向下和培养基贴合,盖上皿盖。以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毫米为单位),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计算各处理菌丝净生长量、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4

菌丝生长率(%)=[(对照组净生长量-处理组净生长量)/对照组净生长量]×100

将菌丝生长率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共毒系数(ctc)。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毒力测定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香菇多糖对于小麦赤霉病的仿效很低,近乎可忽略不计(ec50达到45.214μg/ml)。与香菇多糖复配后,在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10:1-1:50的范围内,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30以上,特别是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1:1-1:10的范围内攻毒系数达到了400以上,1:5时甚至达到1000以上,两者复配效果及其显著。

从实施例1-5可以看出,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两者对不同类型的病菌均具有很好的室内毒力活性,为验证两者混配的大田药效试验效果,我公司组织研发和生测人员进行了大量试验,以下实施例中具体列出。

实施例6:2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可湿性粉剂

将上述各物料一起加入锥形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的物料再经锥形混合机混合,混合后的物料细度98%通过600目标准筛,即得到2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防治。将2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12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8%、94.9%。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64.7%和53.6%,药后15天为71.8%和64.5%。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7:1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

按照上述配方,依次称取所述重量比的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乙二醇、去离子水等进行预先混合,充分混合后再经过砂磨机中进行研磨,砂磨后得所需合格粒径的悬浮液,加入黄原胶和硅油经高效剪切机混合剪切后即得到1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将11%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4%、96.8%。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63.1%和62.6%,药后15天为75.4%和69.1%。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8:2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

按照上述配方,依次称取所述重量比的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木质素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及其硫酸盐、乙二醇、去离子水等进行预先混合,充分混合后再经过砂磨机中进行研磨,砂磨后得所需合格粒径的悬浮液,加入黄原胶、硅氧乙烷、硅酸镁铝经高效剪切机混合剪切后即得到2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将2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悬浮剂加水稀释12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6%、98.9%。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53.4%和63.7%,药后15天为60.8%和68.0%。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9:1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水分散粒剂

将上述各物料按配比一起加入锥形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的物料再经锥形混合机混合,混合后的物料细度98%通过400目标准筛,加入捏合机中捏合成可塑性物料,最后将此物料放入挤压造粒机中挤压造粒,造粒后经干燥、筛分后即制得1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防治。将10%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水分散粒剂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6%、95.3%。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65.4%和52.8%,药后15天为76.9%和63.7%。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10:1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乳油

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乳油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成1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乳油。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将1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乳油加水稀释8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4%、97.5%。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70.1%和37.8%,药后15天为79.6%和42.4%。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11:2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乳剂

按规定配方将溶剂二甲基甲酰胺投入搅拌釜,开启搅拌,将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异丙醇投入搅拌釜,搅拌规定时间,加农乳700#再搅拌,制成油相,边加水边剪切至水加完,剪切30min,过滤即制得2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乳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玉米散黑穗病的防治。将2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乳剂加水稀释15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8%、97.2%。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66.8%和63.1%,药后15天为75.2%和68.4%。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玉米散黑穗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12:23%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囊悬浮剂

按规定配方,将环己酮投入剪切釜,开启搅拌,将原药投入搅拌釜,搅拌30min,完全溶解后投入甲苯-2,4-二异氰酸酯,投入反应囊皮,搅拌10min,制成油相。开剪切,投入水和span-20、tween-20,高速剪切30min,制成o/w乳液。关剪切,边搅拌边缓慢加入己二胺,并升温固化,制得制剂微胶囊。在制得的微胶囊中投入nno,乙二醇,白炭黑和黄原胶,去离子水,搅拌30min,制成微胶囊悬浮剂。过滤即制得25%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囊悬浮剂。

该实施例应用于大田防治花生白绢病的防治。将25%苯并烯氟菌唑·香菇多糖微囊悬浮剂加水稀释1500倍喷雾,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1%、96.5%。15%苯并烯氟菌唑悬浮剂按3000倍和20%香菇多糖可溶液剂按1000倍,用同样方法使用,药后7天的防效分别为59.8%和52.6%,药后15天为67.1%和63.4%。苯并烯氟菌唑和香菇多糖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对花生白绢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单剂,不但防治效果提高,而且有效成分的用量比单独使用时明显减少,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