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6245发布日期:2020-10-13 09:2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钓鱼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



背景技术: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钓鱼看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钓鱼的基本钓法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传统钓、悬坠钓、竞技钓、台钓、路亚钓法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采用路亚钓法,路亚钓法又叫仿生饵钓法,也叫做拟饵钓法,是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方法,采用的鱼饵为仿生鱼饵,有别于传统的真饵。可目前市售的一些仿生鱼饵设计有蛙脚,但是由于此种蛙脚是由弹性橡胶制成,在受到大鱼攻击时,若只咬中蛙脚时,很容易就将蛙脚咬断,从而逃走,如此,不仅会造成鱼饵损坏,还不容易垂钓成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包括第一鱼饵本体和第二鱼饵本体,所述第一鱼饵本体与所述第二鱼饵本体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鱼饵本体上设有连接环和第一钓钩,所述连接环设置在所述第一鱼饵本体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第一钓钩设置在所述第一鱼饵本体的下侧,所述第二鱼饵本体上设有第二钓钩和机械腿,所述机械腿仿照青蛙腿设置,所述机械腿上设有第三钓钩。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械腿包括底座、伺服电机、支座杆、支架杆、固定电磁线圈、移动滑块和机械臂;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鱼饵本体内部且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支座杆的一端插入底座内部并通过转动轴承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支座杆的另一端与支架杆的中部连接,且支座杆与支架杆相互垂直,所述支座杆上设有滑轨,所述移动滑块与所述固定电磁线圈均设置在支座杆上,所述移动滑块设置在所述固定电磁线圈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固定电磁线圈与底座固定,所述移动滑块内部设有磁体,所述机械臂设有两个且相互对称的设置在支座杆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伺服电机还设有电机驱动器和开关,所述固定电磁线圈和所述伺服电机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械臂包括前臂、后臂、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肘和掌,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滑块铰接,另一端与后臂的中部铰接,所述后臂靠近所述支架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杆的靠近所述后臂的一侧铰接,所述后臂远离所述支架杆的一端与肘的一端连接,所述肘的另一端与前臂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中部铰接,另一端与前臂靠近底座的一端铰接,所述前臂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掌的中部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钓钩设置在所述掌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械臂还设有第一辅助件和第二辅助件,所述第一辅助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辅助件的一端均与肘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辅助件的另一端与支架杆的端部铰接,所述第二辅助件的另一端与掌的一端铰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辅助件、后臂、肘与支架杆构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辅助件、前臂、肘与掌也构成一平行四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弹性橡胶蛙脚改造成机械腿,其通过固定电磁线圈驱动移动滑块在支座杆上滑动,从而驱动机械腿的伸缩,以模仿青蛙的弹跳动作,从而吸引鱼类,且,机械腿由金属制成可充当配重件使用,同时,机械腿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水纹及向前的动力,从而吸引鱼类和减少垂钓者的拉力,使得垂钓者可轻松愉悦的垂钓;

(2)通过在机械腿上采用两个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可使得机械腿的掌部保持水平,以满足工作要求,此外,采用对称式结构,可以实现两侧同时操作,提高机械腿的稳定性。

(3)通过将机械腿由金属制成,可以很好的去抵挡大鱼的攻击,使其不会被大鱼咬断,此外,还在机械腿上增加了第三钓钩,使得大鱼只攻击到了机械腿,也能很好的去防止大鱼上钩之后因没有鱼钩而使鱼逃脱的现象,提高了垂钓的成功率。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第一鱼饵本体,11-连接杆,12-连接环,13-第一钓钩,20-第二鱼饵本体,21-第二钓钩,22-机械腿,221-第三钓钩,222-底座,223-伺服电机,224-支座杆,225-支架杆,226-固定电磁线圈,227-移动滑块,2281-前臂,2282-后臂,2283-第一驱动件,2284-第二驱动件,2285-肘,2286-掌,2287-第一辅助件,2288-第二辅助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所有的原料,对其来源没有特别限定,在市场上购买的或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方法制备的即可。

本发明中所有的原料,对其纯度没有特别限定,本发明优选采用分析纯或复合材料领域使用的常规纯度。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由跳动的仿生鱼饵,包括第一鱼饵本体10和第二鱼饵本体20,所述第一鱼饵本体10与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之间通过连接杆11连接,所述第一鱼饵本体10上设有连接环12和第一钓钩13,所述连接环12设置在所述第一鱼饵本体10远离所述连接杆11的一端,所述第一钓钩13设置在所述第一鱼饵本体10的下侧,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上设有第二钓钩21和机械腿22,所述机械腿22仿照青蛙腿设置,所述机械腿22上设有第三钓钩221,其中,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与所述机械腿22一体化成型设置,所述连接杆11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上,即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为可更换的,如此,当大鱼只咬到机械腿22或者第二鱼饵本体20时,只需更换第二鱼饵本体20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将整个鱼饵都废弃,造成浪费,使得资源的重复利用得到提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机械腿22包括底座222、伺服电机223、支座杆224、支架杆225、固定电磁线圈226、移动滑块227和机械臂;所述底座222设置在所述第二鱼饵本体20内部,所述伺服电机223设置在所述底座222的内部,所述支座,224的一端插入底座222内部并通过转动轴承与伺服电机223的输出轴连接,所述支座杆224的另一端与支架杆225的中部连接,且支座杆224与支架杆225相互垂直,所述支座杆224上设有滑轨,所述移动滑块227与所述固定电磁线圈226均设置在支座杆224上,所述移动滑块227设置在所述固定电磁线圈226远离所述底座222的一侧,所述固定电磁线圈226与底座222固定,所述移动滑块227内部设有磁体,所述机械臂22设有两个且相互对称的设置在支座杆224的两侧,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223还设有电机驱动器和开关,所述固定电磁线圈226和所述伺服电机223电性连接。

如此,通过开关控制电机驱动器去驱动伺服电机223,而伺服电机223通过转动轴承对支座杆224进行转动,同时,伺服电机223产生的电流会通过固定电磁线圈226,如此固定电磁线圈226便会产生磁力,通过电流的方向控制固定电磁线圈226的磁场力方向与移动滑块227内磁体的磁场力方向相同或相反,从而去控制移动滑块227的滑动方向。

其中,优选的,所述机械臂包括前臂2281、后臂2282、第一驱动件2283、第二驱动件2284、肘2285和掌2286,所述第一驱动件2283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滑块227铰接,另一端与后臂2282的中部铰接,所述后臂2282与所述支架杆225相邻的一侧铰接,所述后臂2282与肘2285相邻的一端连接,所述肘2285的另一端与前臂2281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驱动件228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283的中部铰接,另一端与前臂2281靠近底座222的一端铰接,所述前臂2281远离所述底座222的一端与掌2286的中部铰接,更为优选的,所述第三钓钩221设置在所述掌2286上;

所述机械臂还设有第一辅助件2287和第二辅助件2288,所述第一辅助件2287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辅助件2288的一端均与肘2285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辅助件2287的另一端与支架杆225的端部铰接,所述第二辅助件2288的另一端与掌2286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一辅助件2287、后臂2282、肘2285与支架杆225构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辅助件2287、前臂2281、肘2285与掌2286也构成一平行四边形。

在进行垂钓时,先启动开关,使得电机驱动器驱动伺服电机223进行工作,从而伺服电机223通过转动轴承驱动支座杆224转动,带动两个机械臂转动可实现机械臂的全方位转动,同时,伺服电机223产生的电流经过固定电磁线圈226,从而使得固定电磁线圈226产生磁场力,磁场力的强弱及方向通过电流进行控制,此时,内置有磁体的移动滑块227在固定电磁线圈226产生的磁场力的作用下沿支座杆224轴心往复运动,移动滑块227带动第一驱动件2283运动,进而带动两侧机械臂的运动,实现机械臂的伸展与收缩,机械臂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使得掌2286保持水平状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特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