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带育苗方法。属于海水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海带养殖大国,养殖海区北起辽宁,南至福建。作为现有技术的养殖所用苗种生产方法,均采用人工方法将种海带放散的游孢子采集到适宜附着基上,在育苗室内经控温、控光、施肥等技术措施和培育过程,使苗种达到gb/t15807-2008规定标准。
针对传统海带育苗周期长、成本高等弊端,有学者提出低温黑暗条件下保存苗帘(配子体阶段)以缩短因自然海水温度高致使苗种无法出库下海的“多培育时间”,比如孙国玉,杨振芝、沈世泽发表于“海洋科学,1984,3:38-42.”上的“改进的海带夏苗培育法研究——再论育苗系统中脱苗烂苗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以下简称文献1)以及孙国玉、沈世泽、杨振芝、王国文发表于“海洋科学,1986,10(5):24-27.”上的“改进的海带夏苗培育法研究-三论海带育苗系统中脱苗和烂苗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以下简称文献2)。再比如公开号为cn10161762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海带育苗帘及海带育苗技术”(以下简称文献3)、公开号为cn102668966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型海带育苗技术”(以下简称文献4)以及梅俊学、侯旭光、李信华发表于“海洋科学,2015,39(3):106-110.”上的“节能型海带育苗新技术—黑暗流水储存配子体”(以下简称文献5)中提出,用维尼纶和聚乙烯混纺附着基取代红棕绳附着基,采孢子后培育5-16天,当配子体发育成熟时,将苗帘放到1-5℃黑暗冷库或者10-15℃较高温度下黑暗流水池中长时间储存,然后根据幼苗下海日期将苗帘移入较高温度甚至15-20℃高温下正常育苗。
文献1-5报道的育苗方法在采孢子后均需低温光照条件下正常培育一定时间再进行苗帘黑暗处理。此种育苗方法操作繁杂,且先培育再暗处理的做法弊大于利。黑暗处理之前的培育使海带游孢子附着后由胚孢子萌发成配子体,文献3-5中采孢子后培育5-16天则苗种由配子体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发育和幼孢子体阶段,此阶段苗种脆弱且光敏感,黑暗处理不利于苗种的生长。文献1中也发现配子体适宜于低温黑暗贮存,而幼孢子体不能低温黑暗贮存。文献5中采孢子后10±0.5℃条件下培育6-10天,经14天黑暗保存后苗帘仅达到gb/t15807-2008规定的三类苗种帘标准也证实了这一点。
文献1和3中报道的育苗方法在采孢子后苗帘需要冷库储存,增加了新建制冷设备设施的投入。
文献1-5报道的育苗方法均需高密度采苗(20-30个~50-60个游孢子/160倍显微镜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黑暗处理造成的苗种死亡(采孢子后培育12天、低温静水贮存14天配子体有50%死亡(文献2)),但增加了种海带成本。同时,高密度采苗使大量种海带放散孢子时脱落的藻体表皮以及褐藻胶等附着在苗帘上,再加上黑暗处理过程中苗种大量死亡,必然导致育苗环境恶劣;高密度育苗还会影响苗种特别是育苗后期幼苗生长,增加育苗管理成本。
根据ny/t5057-2001行业标准,整个海带育苗期间温度范围为5.5-10℃。低温不仅降低苗种代谢,还抑制附生菌和杂藻的生长,利于苗种的保存(文献1-2)。10-15℃进行黑暗处理(文献4-5),虽然节省能耗,但此温度条件下苗种代谢旺盛、附生菌和杂藻生长加快,暗处理严重影响配子体发育和幼孢子体的成活率,增加了生产的不稳定性。
文献4中苗帘经黑暗处理后,常规培育水温提高到15-20℃,超出了海带苗种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而且附生菌和杂藻大量繁殖,导致苗种成活率低、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产,不适宜规模化生产。文献5也证实采孢子第8天开始为期12天黑暗处理(10±0.5℃),即使正常培育温度为10-11℃,其苗种帘仅能达到二类标准;黑暗处理16天时苗种帘尚达不到三类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简便高效海带育苗方法。通过附着基的调整及育苗前期阶段的培育方式改变,缩短正常育苗时间,压缩前期育苗生产阶段占用生产车间的容量,减少育苗前期的生产投入,达到降低总生产成本之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苗帘暗处理技术的简便高效海带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海带育苗:
1)、在孢子采集阶段,利用育苗附着基附着时控制胚孢子在10-15个/160倍显微镜视野的低密度水平;所述的育苗附着基为浅色维尼纶绳;
2)、采孢子完成后直接将多层苗帘叠加置于黑暗条件下,流水、7-8℃保存;
3)、将苗帘取出,单层平铺育苗池中,按正常生产工艺流程培育。
步骤1)所述的浅色优选为白色。
步骤2)所述的黑暗条件是指覆有遮光材料的育苗池中。
步骤2)所述的保存时间最好不超过20天。
步骤3)所述的正常生产工艺流程是指将苗帘平铺育苗池内,培育水温7-8℃;每3天洗刷一次,洗刷压力由0.1mpa逐渐增强至0.3mpa;光照强度2800-10000lux,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光照强度。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改进之处是将苗帘在游孢子附着后的胚孢子阶段直接进行黑暗处理,省略了暗处理前的培育过程,出库苗帘达到一类标准,质量提高了两个档次以上。具体带来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无需苗帘暗处理之前的正常培育过程,简化操作,节省前期生产投入。(2)、在本发明海带育苗生产过程中,附着基材质由传统的红棕绳更换为白色维尼纶绳,不仅简化了附着基处理工艺、降低了附着基成本,这种技术手段还充分利用了维尼纶绳反光效果好这一特点,与控制附着基上胚孢子低密度手段以及保存温度、给水方式等技术手段协同作用,构建成本发明所需要的保存环境,保证了苗种的成活率。(3)、低密度采苗即相同量的种海带可以采集更多的苗帘,节约种海带成本。(4)、将采集好的苗帘多层叠加黑暗保存,占用生产车间的容量与黑暗处理期间的能耗大幅降低,且不需进行苗帘洗刷、清池等人工操作,减少了育苗前期生产投入。(5)、缩短了正常育苗时间,而且维尼纶苗帘的管理费用较北方传统红棕绳苗帘可节省1/4。
本发明改进的苗帘暗处理技术适用于规模化海带苗种生产,在获得高质量苗种的前提下,简化了生产前期育苗操作,正常育苗时间(70天左右)缩短1/4左右,苗帘质量达到一类标准。降低了育苗前期的能耗、人工等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对比实验得到的育苗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海带育苗生产过程中,在孢子采集阶段,将传统红棕绳附着基更换为维尼纶绳附着基,附着过程中胚孢子的密度控制在10-15个/160倍显微镜视野。然后直接将苗帘叠加6层,黑暗、流水、低温(7-8℃)保存。保存池仅占正常生产用池的1/6。暗处理一定时间后,将苗帘取出,单层平铺于育苗池内按正常生产工艺流程培育。培育水温7-8℃;每3天洗刷一次,洗刷压力由0.1mpa逐渐增强至0.3mpa;光照强度2800-10000lux,根据生长情况调整光照强度。
2019年,申请人进行了以下对比实验。
2019年8月2日于山东烟台海带良种场育苗车间采苗,胚孢子密度控制在10-15个/160倍显微镜视野,采集了400个维尼纶苗帘,将14个苗帘6层叠加放入覆有遮光材料的育苗池中黑暗、流水保存,分别在采苗后第12天、15天、18天、21天、24天、27天、30天,依次取出2个苗帘进行正常培育管理。实验以正常培育的红棕绳苗帘与维尼纶苗帘为对照。如图1所示,至10月10日育苗周期结束,暗处理11、14、17天的苗帘在密度、质量上与对照组基本无异,幼孢子体平均长度约2cm,幼孢子体健康,达到gb/t15807-2008规定的一类苗种帘标准。暗处理20天苗帘密度明显降低,但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黑暗23天以上,苗种密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按照本次实验生产成本计算,按照本发明技术进行海带育苗,实际节约生产成本30%左右。
图1区域a为本发明实施例暗处理环境图片;
图1区域b为本发明实施例暗处理11-17天的苗帘与对照帘的对比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暗处理17d、14d、11d、对照(正常培育的维尼纶苗帘);
图1区域c为本发明实施例暗处理11-26天的苗帘对比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暗处理26d、23d、20d、17d、14d、11d;
图1区域d为本发明实施例出库苗种大小对比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暗处理20d、17d、14d、11d、常规红棕绳帘生产苗种(正常培育70天)、对照(正常培育70天的维尼纶苗帘)。
由图1可知,黑暗处理17天以下时,苗帘在密度、质量上与对照组基本无异;暗处理20天苗帘密度虽明显降低,但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但暗处理23天以上则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图1b-c)。出库苗种大小基本随暗处理时间(不超过20天)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其中暗处理11-17天苗种大小与常规红棕绳苗帘差异不大,低于正常培育的维尼纶苗帘。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采孢子后直接进行苗帘黑暗处理可有效推迟配子体发育时间,暗处理不超过20天的情况下能满足苗种生产需要,缩短正常育苗时间,节省育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