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093301发布日期:2020-11-27 12:4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稻田养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自2013年以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稻田养蟹发展迅速,养殖户也不断增加,但养殖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水稻生产用药品种繁多,减少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改良土壤水质环境问题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稻田养蟹方法,包括:养殖稻田的选择:稻田面积15~30亩,环境符合ny/t5361的规定;且靠近水源,水源扶额和sc/t1135.1的规定;整田:包括筑田埂、挖田沟、设置防逃设施;所述田沟宽80厘米~12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在所述养殖稻田的两侧平行挖沟。苗种放养:包括s1:选择扣蟹,所述扣蟹为1龄蟹种(规格为120~160只/千克)s2:扣蟹暂养,选择进排水方便,与所述养殖稻田相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池水深0.6米以上,暂养密度每亩不超过5000只;s3:放养时间:6月上旬放养,待水稻秧苗返青后,把扣蟹放入所述养殖稻田,放养密度:400~500只/亩;饲养:投喂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或配合饲料;日常监管:包括水量及水质调控、日常巡查、脱壳期管理和蟹田施肥。

可选地,所述动物饲料包括杂鱼、蚌肉、螺蚬肉;所述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黄豆、高粱及水草。

可选地,所述田埂高50厘米~70厘米,顶宽50厘米~60厘米,底宽80厘米~100厘米。

可选地,所述田沟宽80厘米~12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在所述养殖稻田的两侧平行挖沟。

可选地,所述防逃设施包括防逃墙和围栏。防逃墙和围栏双重保护,防止河蟹逃出。同时围栏可以拦住部分河蟹的天敌进入稻田,对河蟹起到了保护作用。

可选地,防逃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高45厘米~50厘米;这样防逃墙光滑,河蟹不易爬出。围栏在防逃墙外侧,采用围网套在竹竿上,竹竿插在防逃墙外侧,围栏高45厘米~50厘米。

可选地,所述防逃墙外铺设防老化塑料薄膜,所述防老化塑料薄膜下端呈“u”字型埋入泥土中15厘米~20厘米,上端固定在拉紧的网绳上,防逃膜无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呈弧形。进一步保障了防逃墙表面光滑,同时更佳牢固的固定于地表面。

可选地,在所述养殖稻田的对角处分布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并且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周围设施防逃网。进水口和排水口用于进水和排水,进水和排水分开,便于换水,同时防逃网保证进出口和排水口的安全,河蟹不能逃出,天敌不能进入。

可选地,所述饲养还包括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定时每天固定的时刻投喂饲料;定位是投喂饲料的位置固定,定质是投喂饲料的品质和质量一致,定量是每次投喂的量固定。这样保证了河蟹的摄食规律,利于河蟹生长。在投喂期间,可能会根据河蟹的生成情况和周期添加或者减少饲料,这就需要慢慢的酌情增加或者减少,而不要突然增加或者减少。

可选地,所述水量及水质调控包括:

1.放养初期,田面水位保持在10厘米以上,高温季节,田面水位保持在20厘米,每周换水1次;

2.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换水时间控制在3小时内,稻田内水温变化不超过5℃,先排水再进水;

3.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为5千克/亩~8千克/亩。

所述日常巡查包括:

监测水质变化,观察河蟹生长、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及时修补或更换;防止天敌进入所述养殖稻田;所述脱壳期管理包括:脱壳期只进水,不换水;所述蟹田施肥包括:不能将肥料施在所述田沟中,每次施肥量不能超过5千克/亩。

可选地,还包括:捕蟹和育肥;所述捕蟹:采取地笼网捕捞、陷坑式捕捞、灯光诱捕等方法;所述育肥:河蟹捕出后,根据肥满度情况,进行1~2周时间育肥,育肥期间保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育肥密度0.5千克~1千克/平方米。

本申请的稻田养蟹方法,由于所述养殖稻田的两侧平行挖沟,采用的是双边沟的模式,便于稻田养蟹的管理。保证每个养殖稻田可以独立进出水,因此水源不会交叉,便于病虫害的防治。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养殖稻田的示意图。

10蓄水沟;20田沟;30种植区;40田埂;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一种稻田养蟹方法,包括:养殖稻田的选择:稻田面积15~30亩,环境符合ny/t5361的规定;且靠近水源,水源扶额和sc/t1135.1的规定;整田:包括筑田埂、挖田沟、设置防逃设施;田沟宽80厘米~12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在养殖稻田的两侧平行挖沟。苗种放养:包括s1:选择扣蟹,所述扣蟹为1龄蟹种(规格为120~160只/千克)s2:扣蟹暂养,选择进排水方便,与养殖稻田相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池水深0.6米以上,暂养密度每亩不超过5000只;s3:放养时间:6月上旬放养,待水稻秧苗返青后,把扣蟹放入养殖稻田,放养密度:400~500只/亩;饲养:投喂饲料,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或配合饲料;日常监管:包括水量及水质调控、日常巡查、脱壳期管理和蟹田施肥。

随着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持续扩大,至2018年底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5万亩,覆盖全省8个地区,39县(市),养殖户也不断增加,但养殖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水稻生产用药品种繁多,减少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改良土壤水质环境问题突出;通过大量的实际生产,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迅速增加并使用,本发明对稻田准备、田间工程、扣蟹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蟹病防控、捕蟹和育肥等环节进行改进。目的在于,可更全面规范指导稻田养殖成蟹生产全过程,提升养殖者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实践证明,稻田养蟹综合种养技术实施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40%以上,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如图1所示,田沟20在蓄水沟10两侧,田沟20一侧蓄水沟10,另一侧是种植区30。水稻就种植在种植区30,同时种植区30也是河蟹平时活动觅食的主要场所。种植区30种植的水稻每固定行数设置养殖沟,这样有利于稻田通风和河蟹休息。田埂40将各个种植区30分开,便于管理和投喂。

其中,田沟10宽80厘米~12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种植区03面积15~30亩。

自2013年以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稻田养蟹养殖每年推广面积都在10万亩以上,本发明组成员一直负责该项目全省推广,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先后试验示范了“大垄双行”、“分箱式”和“双边沟”等稻田养蟹共养模式,创新了“围田暂养”、“扣蟹越冬”等暂养及越冬方法;解决了许多瓶颈问题,部分技术措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制定出稻田养殖扣蟹、稻田养殖成蟹、围田暂养等多项技术规程。

随着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持续扩大,养殖户也不断增加,但养殖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水稻生产用药品种繁多,减少用药,保障水产品质量,改良土壤水质环境问题突出;通过大量的实际生产,技术创新和经验积累迅速增加并使用,本发明对稻田准备、田间工程、扣蟹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蟹病防控、捕蟹和育肥等环节进行改进。目的在于,可更全面规范指导稻田养殖成蟹生产全过程,提升养殖者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实践证明,稻田养蟹综合种养技术实施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40%以上,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技术要点:采用“双边沟”的稻田养蟹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水稻种植采用双边沟、边行密植、测土施肥、生物防虫害的插秧技术方法;河蟹养殖采取早暂养、早入稻田、早投饵,做好田间工程、稀放精养、测水调控、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稻田养蟹共养,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实现优质稻米550千克/亩,河蟹15.1千克/亩;河蟹平均规格达到75克/只以上,稻田养蟹亩综合效益达到2120元/亩,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40%以上。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选田:选保水性能好,遇旱不干,大雨不淹的稻田,围田面积以15~30亩为宜,环境应符合ny/t5361的规定,水源应符合sc/t1135.1的规定。

二、田间工程

(一)筑田埂:田埂夯实,高50厘米~70厘米,顶宽50厘米~60厘米,底宽80厘米~100厘米。

(二)挖田沟:在泡田耙地前,距田埂内侧挖环沟,沟宽80厘米~12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在稻田田块的两侧平行挖沟,即双边沟模式。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10%。

(三)设置防逃设施:插完秧后,扣蟹放养之前设置高45厘米~50厘米,内壁光滑的防逃墙,材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竹竿在防逃设施外侧。主要步骤如下:

1.每隔35厘米~50厘米插一个长75厘米的木棍或竹竿作桩,桩插入土中15厘米~20厘米。

2.用绳在桩上距地面45厘米~50厘米处连接拉紧并固定,迎风面及拐角处密插,顺风面稀插。

3.塑料薄膜下端呈“u”字型埋入泥土中15厘米~20厘米,上端固定在拉紧的网绳上,防逃膜无褶,接头处光滑无缝隙,拐角处呈弧形。

4.安装进排水口

在养蟹田块的对角处分别埋设100厘米~120厘米长的进排水管,内、外侧加设防逃袖网。

三、扣蟹放养

(一)扣蟹选择: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色有光泽的1龄蟹种(规格为120~160只/千克)。

(二)扣蟹暂养:选择进排水方便,与养殖稻田相邻的池塘,面积5亩~10亩为宜,池水深0.6米以上,池内最好设置隐蔽物或移栽水草,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边沟做暂养池。

(三)暂养密度:每亩不超过5000只为宜。

(四)暂养消毒:用浓度3%~5%的氯化钠溶液浸泡消毒5分钟~8分钟,然后放入池中。

(五)暂养期管理:1.科学投饵:做到早投饵,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3%~5%观察投喂,根据水温和摄食量及时调整。2.科学管水:暂养阶段水浅、密度大、水质浑浊、氨氮高,因此要特别注意水质调节,随时观察检测水质,定期消毒,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蟹种也会因为密度过大,在池边打洞,变成“懒蟹”,因此,最好将蟹苗早入稻田(耙地后)。

(六)放养时间:一般是6月上旬放养。待水稻秧苗返青后,把扣蟹放入稻田。

(七)放养密度:400~500只/亩。

四、饲料投喂

(一)动物性饲料:杂鱼、蚌肉、螺蚬肉等。

(二)植物性饲料:玉米、黄豆、高梁及各种鲜嫩水草等。

(三)配合饲料:根据河蟹营养需要,投喂河蟹专用配合饲料。

五、投喂方法

按“四定”原则。定时:每天傍晚5时至6时投喂1次;定位:每次都在固定位置投喂,将饲料放在距田埂30厘米的田面上;定质: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搭配投喂,应保证新鲜无腐败变质,配合饲料应在保质期内投喂;定量:日投喂量以河蟹体重的5%计算,每天根据河蟹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一)水量及水质调控

1.放养初期,田面水位保持在10厘米以上,高温季节,田面水位保持在20厘米,每周换水1次;

2.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具体根据田内水质情况决定其换水次数及比例,换水时间控制在3小时内,稻田内水温变化不超过5℃,一般先排水再进水。

3.每20天左右用生石灰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为5千克/亩~8千克/亩,盐碱地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二)蟹田巡查

监测水质变化,观察河蟹生长、吃食情况是否正常、有无病死蟹以及田埂是否漏水;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整,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有无破损,如有及时修补或更换。防止水蛇、老鼠、青蛙、大型鸟类等天敌进入田中。

(三)脱壳期管理

河蟹脱壳前后勤注新水,脱壳高峰期可适当注水,不换水。

(四)蟹田施肥

不能把化肥直接洒在蟹沟内,稻田施肥适宜少量多次,每次施肥量不能超过5千克/亩。

七、蟹病防控:预防为主,严把扣蟹消毒、底质消毒、水质消毒三个环节。清除残饵、死蟹,发现蟹病及时治疗。

八、捕蟹:9月上旬开始捕捞。采取地笼网捕捞、陷坑式捕捞、灯光诱捕等方法。操作时注意保持附肢完整。

九、育肥:河蟹捕出后,根据肥满度情况,进行1~2周时间育肥,育肥期间保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育肥密度0.5千克~1千克/平方米。

十、技术应用效果:

(一)种养产量:可实现优质稻米550千克/亩,河蟹15.1千克/亩,河蟹平均规格达到75克/只以上。

(二)种养效益:稻田养蟹亩综合效益达到2120元/亩。

(三)生态效益:稻田生态养殖成蟹技术“双边沟模式”是一种“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的高效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养蟹稻田病害减少,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生产出优质蟹田米,河蟹养殖采用早暂养、早入田、早投饵,河蟹可以吃虫卵和草芽,不用药剂,达到除草和生态防虫的效果。同时河蟹排泄物又可提高土壤肥力。

(四)社会效益:本技术从单一种稻到稻田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田中种稻、水中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粮食增产还优质,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这种模式可以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