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24323发布日期:2020-09-25 17:5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种子选择与处理:选取中晚熟、适宜密植的高抗型品种,纯度≥97.0%、净度≥99.0%、发芽率≥85%,含水量≤13%的包衣种子;

s2、选地、整地施肥: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前茬作物为豆类作物或者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清除前作根茬与残膜,秋翻,深度20~35cm,及时耙耱保墒,或翌年播前深翻,深度20~35cm,耙耱保墒,底施腐熟农家肥2500kg-3000kg/亩,纯n8kg,p2o58-10kg,k2o10-15kg/亩;

s3、旋耕、覆膜、播种:

4月下旬或五月初,当耕层5cm处地温稳定达到8℃~10℃、土壤含水量15%左右时即可播种,采用旋耕、覆膜、播种一体化作业,包括1m带型和1.2m带型两种:

(1)1m带型

窄行40㎝,宽行60cm,宽行起低垄覆膜,垄高8cm左右,选用宽度为60cm、厚度0.01mm的农用地膜,在膜际5cm处机械穴播,穴距24cm-27cm,每个种植穴内竖直放置一呈柱形的保水罩,播深3cm-4cm,保证种植沟内行距为40cm,密度5000-5500株/亩;

(2)1.2m带型:

窄行50㎝,宽行70㎝,宽行起低垄覆膜,垄高8cm左右,选用宽度为70cm、厚度为0.01mm的农用地膜,在膜际5cm处机械穴播,穴距20cm-22cm,每个种植穴内竖直放置一呈柱形的保水罩,播深3cm-4cm,保证种植沟内行距为50cm,密度5000-5500株/亩;

s4、田间管理:

(1)适时定苗

播种后7-10d随时检查出苗情况,及时补苗;幼苗长至3-4叶时间苗、定苗;

(2)中耕除草

中耕锄草2次,第1次结合间定苗进行浅锄,第2次在玉米拔节期前进行;

(3)适时追肥

追肥2次,分别在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纯n15kg/hm2,拔节期5kg,抽雄期10kg;

(4)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严重时,用5%毒死蜱颗粒2kg/每亩拌细土5-10kg沟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3kg/亩,拌30kg细干土沟施;

粘虫、玉米螟、红蜘蛛、玉米双斑萤叶甲等,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14%毒死蜱颗粒剂、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等,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农用抗菌素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s5、收获:

当苞叶变黄,籽粒尖端出现黑层,并能轻易剥离穗轴时收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罩由保水剂、纳米水性粘合剂、长效腐植酸复合肥制备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保水剂5-10份、纳米水性粘合剂10-20份、长效腐植酸复合肥3-5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水罩与种子之间设置4cm厚度的土壤层。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黄土旱区玉米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毛乌素沙地灌区玉米膜际栽培方法,选用中晚熟、适宜密植的高抗型品种的纯度≥97.0%、净度≥99.0%、发芽率≥85%,含水量≤13%的包衣种子,采用旋耕、覆膜、播种一体化作业,宽行起低垄覆膜,垄高8 cm,选用宽度为60cm、厚度0.01mm的农用地膜,在膜际5cm处机械穴播,每个种植穴内竖直放置一呈柱形的保水罩,播深3cm‑4cm,保证种植沟内行距为40cm,密度5000‑5500株/亩。本发明可以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保证玉米的出苗率,较常规半膜平作增产40.2%。

技术研发人员:张雄;纪晓玲;王雯;王小林;张盼盼;郭亚宁;王富刚;南文智;王秀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榆林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0.07.01
技术公布日:2020.09.25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