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17940发布日期:2020-09-15 19:06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稻虾种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生态循环的基础。苏北地区稻虾种养模式中,从秋末到早春(10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底)既是水稻收割后秸秆分解还田的时间段,也是克氏原鳌虾亲虾繁育和虾苗培育的时间段,如果这段时间内秸秆还田方式不科学很有可能造成稻虾田水质短期内变坏,导致克氏原鳌虾及其幼苗死亡,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本方法拟针对苏北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通过改进秸秆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利用方式,加以对水质调控、水草布局和底栖生物培育等技术措施实现稻虾田秸秆绿色还田与生态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研究了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主要解决了稻虾田秸秆还田时满水后,很有可能造成稻虾田水质短期内变坏,导致克氏原鳌虾及其幼苗死亡,造成重大损失问题,通过改进秸秆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利用方式,加以对水质调控、水草布局和底栖生物培育等技术措施实现稻虾田秸秆全量还田,整个过程漫田水零排放,亩均培育克氏原螯虾虾苗150kg以上。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秸秆处理

1.1秸秆留茬

在水稻收割时,秸秆留茬高度保留40cm--50cm,粉碎后的秸秆抛于留田稻茬顶部;

1.2秸秆晾晒

留田稻茬和粉碎后秸秆在阳光下暴晒7--10天,使秸秆含水量低于10%;

二、水草栽种

2.1水草选择与搭配

在田面主要选取伊乐藻作为主栽品种,环沟外侧选择水花生栽种;

2.2水草栽种前准备工作

2.2.1水草栽植带处理

水草栽种前,用旋耕机沿“s”型路线旋耕出水草栽种带,栽种带间隔8m--10m;

2.2.2上水漫田

在水草种植带旋耕好之后开始向田面注水,水位控制在刚漫过田面为宜,浸泡24h后栽种水草(水草栽种株距6m--8m,簇径20cm--35cm);

2.3水草栽种

在11-12月份,在田面将伊乐藻切成长度为30--40cm小段,沿旋耕机旋耕过的地方(两头弯曲条带不栽),将一束束切好的草段像插秧一样均匀地插栽在稻田的淤泥中5--10cm,上面留25--30cm,形成一簇,每簇直径25--35cm,簇距控制在6--8m左右;

在环沟外侧平台与水面交接处,将水花生截成35--55cm小段,每10--20根扎成一束,每束用细绳固定于插于泥土中的竹竿上,防治随风乱飘,每束之间距离8--10m;

2.4水草管理

水草栽植后将内田埂修补完整,将田面与环沟隔离开来,田面水位加至25--30cm,环沟水位保持不变;20天后检查伊乐藻出根情况,若一半以上出现白色须根,按照2kg/亩的用量向田面抛施尿素,尿素抛施7-10天后,将塘口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45--50cm;水草总面积不要超过塘口总面积40%,水草过多时需用割草船或人工去掉一部分,每簇伊乐藻直径控制在1.5--2.5m之间为宜,塘口水草总量一般保留占塘口总面积的1/5--1/3为宜;

三、水的调控

3.1水位调控

水稻收割前10--15天将水位降至环沟,其环沟内水位低于田面25--30cm;水草栽种时,将环沟水位提高至与田面持平;伊乐藻栽种后环沟水位不变,田面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25--30cm;在伊乐藻栽种后1个月左右(田面尿素抛施7-10天后)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45--50cm;在水温降至5℃以下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50--80cm,此时秸秆全部浸入水中,在低温下慢慢降解;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时,将塘口水位降至35--45cm。

3.2水质调控

伊乐藻栽种初期上水后,及时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水,并根据田面水质变化情况适当加注部分新水,防止水体变成红褐色;早春水温在8℃左右时,每亩田按照2kg尿素、1kg腐殖酸钠和适量芽孢杆菌混匀后进行肥水,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5--50cm;水温高于15℃时用氨基酸肥水膏进行肥水,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浮游动物保持在0.6--1.5个/ml;

四、底栖饵料培育

底栖饵料主要以培育椎实螺科的耳萝卜螺为主,耳萝卜螺以腐烂的秸秆为食,处理掉部分秸秆,同时也是小龙虾苗非常好的生物饵料;在10--12月份将耳萝卜螺亲本按照2-3kg/亩投放至环沟内,耳萝卜螺以水草和秸秆碎屑为饵料;第二年春天水温高于10℃时耳萝卜螺开始交配并将卵产于立田的秸秆上进行孵化,在水温15℃以上时耳萝卜螺的数量控制在80--120个/㎡为宜;

五、小龙虾管理

5.1小龙虾亲本管理

10月初随着水位降至环沟,迫使田面亲虾也回到环沟,使其在环沟进行打洞、交配、抱卵等繁殖活动;用em菌调节环沟内的水质,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浮游动物数量控制再0.4--1.0个/ml,促使入冬前1/3左右的抱卵亲虾能够使幼苗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生活虾苗;

5.2小龙虾虾苗的培育

10月中旬左右用抄网检查环沟内虾苗情况,若发现有苗后每天上午按照每亩水面泼洒0.5kg干豆磨成的豆浆和豆渣,直至田面和环沟水位漫过田埂连成一体时停止泼洒豆浆豆渣,此时虾苗进入田面以秸秆碎屑和水草及其他生物饵料为食,并主要以秸秆作为附着基;

当水温低至5℃以下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50--80cm,此时,虾苗附着于秸秆根部,使虾苗安全越冬;第二年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时,将塘口水位降至35--45cm,让水温快速升高,促进田面虾苗生长,促使洞内的抱卵虾爬出洞进行虾苗孵化与生长,同时按照步骤(3.2)水质调控进行肥水,并在水温15℃以上时按照虾总体重的3--5%进行投喂蛋白含量为32%左右的饲料,此时,水草生长尚未达到虾苗需求,秸秆仍是虾苗良好的附着基。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水稻收割后将其秸秆实现生态利用,既可以使秸秆全量安全还田,又可以为小龙虾虾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培育的环境,实现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

本发明决了稻虾田秸秆还田时满水后,很有可能造成稻虾田水质短期内变坏,导致克氏原鳌虾及其幼苗死亡,造成重大损失问题,通过改进秸秆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利用方式,加以对水质调控、水草布局和底栖生物培育等技术措施实现稻虾田秸秆全量还田,整个过程漫田水零排放,亩均培育克氏原螯虾虾苗150kg以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水草栽种带分布图:

1、环沟,2、田埂,3、水草栽种带,4、稻虾田,5、旋耕机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

一种适宜苏北地区稻虾田秸秆生态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秸秆处理

1.1秸秆留茬

在水稻收割时,秸秆留茬高度保留40cm--50cm,粉碎后的秸秆抛于留田稻茬顶部;

1.2秸秆晾晒

留田稻茬和粉碎后秸秆在阳光下暴晒7--10天,使秸秆含水量低于10%;

二、水草栽种

2.1水草选择与搭配

适宜苏北地区秋、冬和早春低温季节生长的水草以伊乐藻、水花生和菹草为主。根据小龙虾对水生植物的摄食喜好和适宜小龙虾隐蔽、栖息的理想场所的营造的需求;在田面主要选取伊乐藻作为主栽品种,环沟外侧选择水花生栽种;

2.2水草栽种前准备工作

2.2.1水草栽植带处理

水草栽种前,用旋耕机沿“s”型路线(附图1中标注了旋耕机走向5)旋耕出水草栽种带3,栽种带间隔8m--10m;

2.2.2上水漫田

在水草种植带旋耕好之后开始向田面注水,水位控制在刚漫过田面为宜,浸泡24h后栽种水草(水草栽种株距6m--8m,簇径20cm--35cm);

2.3水草栽种

在11-12月份,在田面将伊乐藻切成长度为30--40cm小段,沿旋耕机旋耕过的地方(两头弯曲条带不栽),将一束束切好的草段像插秧一样均匀地插栽在稻田的淤泥中5--10cm,上面留25--30cm,形成一簇,每簇直径25--35cm,簇距控制在6--8m左右;

在环沟外侧平台与水面交接处,将水花生截成35--55cm小段,每10--20根扎成一束,每束用细绳固定于插于泥土中的竹竿上,防治随风乱飘,每束之间距离8--10m;

2.4水草管理

水草栽植后将内田埂2修补完整,将田面与环沟1隔离开来,田面水位加至25--30cm,环沟水位保持不变;20天后检查伊乐藻出根情况,若一半以上出现白色须根,按照2kg/亩的用量向田面抛施尿素,尿素抛施7-10天后,将塘口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45--50cm;水草总面积不要超过塘口总面积40%,水草过多时需用割草船或人工去掉一部分,每簇伊乐藻直径控制在1.5--2.5m之间为宜,塘口水草总量一般保留占塘口总面积的1/5--1/3为宜;

三、水的调控

3.1水位调控

水稻收割前10--15天将水位降至环沟,其环沟内水位低于田面25--30cm;水草栽种时,将环沟水位提高至与田面持平;伊乐藻栽种后环沟水位不变,田面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25--30cm;在伊乐藻栽种后1个月左右(田面尿素抛施7-10天后)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高于田面45--50cm;在水温降至5℃以下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50--80cm,此时秸秆全部浸入水中,在低温下慢慢降解;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时,将塘口水位降至35--45cm。

3.2水质调控

伊乐藻栽种初期上水后,及时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调水,并根据田面水质变化情况适当加注部分新水,防止水体变成红褐色;早春水温在8℃左右时,每亩田按照2kg尿素、1kg腐殖酸钠和适量芽孢杆菌混匀后进行肥水,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5--50cm;水温高于15℃时用氨基酸肥水膏进行肥水,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cm,浮游动物保持在0.6--1.5个/ml;

四、底栖饵料培育

底栖饵料主要以培育椎实螺科的耳萝卜螺为主,耳萝卜螺以腐烂的秸秆为食,处理掉部分秸秆,同时也是小龙虾苗非常好的生物饵料;在10--12月份将耳萝卜螺亲本按照2-3kg/亩投放至环沟内,耳萝卜螺以水草和秸秆碎屑为饵料;第二年春天水温高于10℃时耳萝卜螺开始交配并将卵产于立田的秸秆上进行孵化,在水温15℃以上时耳萝卜螺的数量控制在80--120个/㎡为宜;

五、小龙虾管理

5.1小龙虾亲本管理

10月初随着水位降至环沟,迫使田面亲虾也回到环沟,使其在环沟进行打洞、交配、抱卵等繁殖活动;用em菌调节环沟内的水质,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浮游动物数量控制再0.4--1.0个/ml,促使入冬前1/3左右的抱卵亲虾能够使幼苗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生活虾苗;

5.2小龙虾虾苗的培育

10月中旬左右用抄网检查环沟内虾苗情况,若发现有苗后每天上午按照每亩水面泼洒0.5kg干豆磨成的豆浆和豆渣,直至田面和环沟水位漫过田埂连成一体时停止泼洒豆浆豆渣,此时虾苗进入田面以秸秆碎屑和水草及其他生物饵料为食,并主要以秸秆作为附着基;

当水温低至5℃以下时,将塘口水位提高至50--80cm,此时,虾苗附着于秸秆根部,使虾苗安全越冬;第二年春季水温升至10℃以上时,将塘口水位降至35--45cm,让水温快速升高,促进田面虾苗生长,促使洞内的抱卵虾爬出洞进行虾苗孵化与生长,同时按照步骤(3.2)水质调控进行肥水,并在水温15℃以上时按照虾总体重的3--5%进行投喂蛋白含量为32%左右的饲料,此时,水草生长尚未达到虾苗需求,秸秆仍是虾苗良好的附着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