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324332发布日期:2020-09-25 17:5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其干燥块茎为中药川芎,性温、味辛、微苦;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治血瘀气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肝郁气滞而致血行不畅的胸胁疼痛、头痛、风寒湿痹等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呼吸、泌尿系统及妇科方面的疾病。四川是川芎的道地产地,其产量占全国90%以上。川芎在四川省种植有1000多年历史,原主产于都江堰金马河上游以西地区,近代以后逐渐扩展至彭州、什邡及其周边,眉山、邛崃等地随后出现连片的大户百亩川芎地,四川川芎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川芎在四川的栽培主要是营养繁殖,采用地上茎节(俗称川芎苓子或苓种)进行无性繁殖,于每年8月下旬开始栽种,到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栽种时需将川芎地上茎秆剪成含节盘的3-4cm左右的苓种。

目前,在苓种的栽种过程中,需要剪切和扦插,剪成上平下斜,并且在栽种时为了不影响产品性状,顺插入土中,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费力,对人工的需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费力,对人工需求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包括:

苓种处理:选择茎节健壮、牙口较好、节盘颜色为深棕色的正山系川芎苓种,其苓子系数为2.0-3.5;苓种于采收后置于0-4℃保存20-60天;

苓种扦插:将川芎茎秆上的节盘剪下,节盘的两端各留茎1.5-2cm,形成长3-4cm的苓子;将苓子浸泡消毒晾干后平放入用于栽种的浅沟中,使节盘与土壤充分接触,并露出一半节盘,用碎稻草覆盖,覆盖厚度为2-4cm;

轮作栽培:选择上年栽种水稻的田块,于8月下旬川芎栽种时期,提前3-5天对田块进行灌水浸泡,浸泡时间为1-2天,后排出积水,将田块晾晒2-3天,免耕,将厢面整平,清除多余稻草,即可进行川芎栽种,在一个栽培周期内依次进行水稻栽种和收割以及川芎栽种和采收。

本发明使用川芎苓种剪切和苓种栽种时无需考虑顺反,直接平放即可;本发明通过改进川芎苓种剪切和栽种方式提高川芎苓种栽种效率,与当前技术相比,川芎苓种剪切方法可简化,剪苓种时候无需考虑正反,不用剪成上平下斜;川芎苓种在栽种时也会省时省力,不用考虑分上下倒顺,只需将川芎苓种直接平放,通过实验验证,苓种平放的栽种方式能够将川芎产量提高5%左右。

本发明中采用打碎的稻草覆盖可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改善川芎品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川芎能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而提高川芎的产量和改善川芎品质。免耕栽培也能一定程度上节省生产成本。

四川各地区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大,种植水稻过后小春作物主要为油菜。本发明通过水稻-川芎轮作栽培模式发现,川芎可作为四川地区小春作物的替代经济作物,川芎亩产量在200-300千克(干重),按照现在市场价18元/千克,每亩产值可达3600-5400元,对于提高四川小春经济作物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有重要作用。此外,川芎主要栽培在海拔500-1000米的平坝或丘陵地区,四川大多数平坝地区都适宜种植。

进一步地,苓种包括坝苓种和山苓种,其中,坝苓种于6月中下旬采收茎秆后置于0-4℃保存2个月,山苓种于7月下旬采收后置于0-4℃保存20-30天;坝苓种为川芎地下根茎在坝区育苓次年6月收获的地上茎秆,山苓种为川芎地下根茎在1000-2000米的山区育苓次年7月收获的地上茎秆。

进一步地,苓子浸泡在800-1000倍的多菌灵溶液中进行消毒。

进一步地,碎稻草由8月上中旬水稻收割时将稻草打碎收集得到。

进一步地,灌水浸泡田块的同时施入杀虫药剂。

进一步地,每亩施用80-100ml含阿维菌素的虫螨威1000-2000倍液。

进一步地,川芎栽种时,行距25-30cm,株距15-25c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对苓种扦插方法进行改进,即栽种川芎时无需考虑苓种倒顺,直接平放,避免因倒插影响川芎产量和品相,且苓种平放的栽种方式能够将川芎产量提高5%左右,因此该方法能提高产量,提高川芎生产效率,为川芎机械化播种打下基础;

2、本发明中,对苓种剪切方法进行改进,即简化传统的川芎苓种剪切方法,剪苓种时无需考虑正反,不用剪成上平下斜,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剪苓种的效率;

3、本发明采用免耕碎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即利用前茬水稻田,免耕栽培川芎,川芎苓种栽种后直接利用前茬水稻收获时产生的切碎稻草进行覆盖,秸秆还田,安全有效,更能通过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川芎的产量,改善川芎品质;

4、本发明采用水稻-川芎轮作栽培模式,即川芎栽培田块选择前茬作物为水稻的田块,水旱轮作,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率,此外还提高了经济收入,适于推广;

5、本发明通过对苓种扦插方法进行改进并采用免耕碎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以及水稻-川芎轮作栽培模式,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并且提高川芎药材中阿魏酸和总生物碱含量,改善川芎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各例根茎鲜重均值图;

图2为各例地上鲜重均值图;

图3为各例分枝数对比图;

图4为各例株高对比图;

图5为苓种顺插(左2)和苓种平放(右4)获得的产品外观形态图;

图6为苓种倒插获得的产品外观形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川芎高效丰产的栽培方法,具体如下:

川芎苓种是指川芎茎秆的茎节膨大处,选择茎节健壮、牙口较好、节盘颜色为深棕色的正山系川芎苓种,苓子系数,即节盘直径与节盘下部5mm处茎秆直径的比值,在2.0-3.5之间;其中,坝苓种于6月中下旬采收茎秆后放入低温冻库保存2个月,山苓种于7月下旬采收后放入低温冻库保存25天。

将川芎茎秆上的节盘剪下,节盘的两端留茎约1.5cm,形成长度约3cm的苓子。苓子剪好后,用800倍的多菌灵溶液浸泡20分钟,将苓种捞出晾干,再将苓子按照行距30cm、株距20cm平放入提前用钉耙在厢面上拉出的浅沟中,使节盘与土壤充分接触,露出一半节盘,将打碎的稻草覆盖其上,覆盖厚度约3cm,8-10天后川芎即可出苗。

于8月下旬川芎栽种时期提前4天对田块进行灌水浸泡,灌水同时每亩施用80-100ml含阿维菌素的虫螨威1500倍液进行杀虫处理,灌水浸泡2天,然后排出积水,将田块晾晒2天,免耕,将厢面整平,清除多余稻草即可进行川芎栽种。

选择上年栽种水稻的田块在水稻收割后栽种川芎,在一个栽培周期内依次进行水稻栽种和收割以及川芎栽种和采收。

川芎成活率为98.36%,亩产280kg;与常规的传统川芎栽培技术采收的川芎相比,产量提高约5%,总生物碱含量提高约20%、阿魏酸含量提高约18%。

对比例1

采用常规的剪切和扦插苓种方法,即:将苓种剪成3-4cm,向地一端成斜口,顺插入土中,漏出部分节盘,盖上细土,后再盖一层稻草,其余同实施例。

对比例2

采用和常规的剪切和扦插苓种相反的方法,即:将茎秆顶端剪成斜口,向地方平口,苓种一样剪成3-4cm,倒插入土中,漏出部分节盘,盖上细土,后再盖一层稻草,其余同实施例。

对比例3

将苓种茎秆全部剪掉,只剩节盘,播种时随意播入土中,盖上细土,后再盖一层稻草,其余同实施例。

对比例4

在苓种扦插后,不覆盖稻草,其余同实施例。成活率为83.6%,亩产180kg。

对比例5

在头年川芎采收后,不进行任何作物的栽种,在次年于同一地块再次栽种川芎,即不与水稻轮作,其余同实施例。川芎成活率为63.9%,亩产200kg。

对比例6

将川芎与小麦轮作,其余同实施例。川芎成活率为78.5%,亩产230kg。

实验例

对实施例及对比例1-3所得产品进行观察和测定。

于收获期,观察形态,每例取样60株,测量根茎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分枝数、株高等,取均值进行对比。

结果如图1-6所示:

由图1川芎根茎鲜重均值比较可知,平均根茎鲜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实施例>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根茎鲜重反应出的是川芎的产量,由此可见,苓种平放不仅不会降低川芎产量,反而将川芎产量提高了4.87%,而相比苓种顺插,苓种倒插根茎鲜重降低了41.17%,苓种随意撒播的处理降低了45.52%,显著降低了川芎产量。

一般来说,地上部分鲜重与地下根茎鲜重是呈正比的,由图2川芎地上鲜重均值比较可知,地上部分鲜重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是实施例>对比例1>对比例3>对比例2,依然是苓种平放排第一位,苓种顺插排第二位,这两个处理对川芎地上鲜重来说也是极显著地高于苓种倒插和随意撒播的。

由图3各例分枝数对比可知,分枝数差异不显著,分枝数最多的依然为实施例,即苓种平放的处理,其次为苓种顺插的处理。

由图4各例株高的对比可知,株高最高的还是实施例,即苓种平放的处理,其次为对比例3,对比例2和对比例1。

在川芎收获期时,各例川芎形态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中左2为苓种顺插收获的川芎,右4为苓种平放收获的川芎,图6中为苓种倒插收获的川芎,由图,苓种平放和苓种顺插的川芎形态都没有很大差异,但是苓种倒插的川芎根茎差异比较大,相对苓种平放的川芎根茎,苓种倒插的川芎根茎不够紧实,比较松散,品相相对较差,对川芎的商品性有一定影响。

综合来看,苓种平放即采用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效果最好,相比现有栽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川芎产量,从株高、地上部分鲜重、分枝数来看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川芎的外观形态没有改变,不影响川芎的商品性,因此,本发明的川芎栽培方法能提高川芎生产效率,为川芎机械化播种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