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740911发布日期:2020-10-31 09:2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培育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魔芋内含大量可溶性膳食纤维——葡甘聚糖,是人体第七大营养素,为联合国确定的十大保健食品,对降三高、减肥、通便、美容等具有显著效果。魔芋加工后作为食品,是一种凝胶食品,保健作用突出,纤维含量高,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对肥胖、便秘、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具有较好疗效,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及生物等领域。然而,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1)病害发生十分严重,软腐病和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大田发病率常年高达50%。(2)种芋质量差,繁殖系数低,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3)栽培技术落后,目前主要是海拔较高的林地种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使用,致使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经济效益低下。近些年,针对种芋质量差、种性退化及种芋繁育系数低的问题,利用组培快繁技术使得利用根状茎和球茎进行工厂化繁殖成为可能,不仅大大缩短了繁殖时间,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种子质量差,种性退化及种源不足的问题。但是,传统的组培苗移栽不仅过程复杂,而且存活率低,严重制约了魔芋组培快繁工厂化发展。基于此,本申请探索了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从而免去了后续的炼苗、清洗、移栽等诸多环节,节约了生产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的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组培苗4-6天即可长出新根,15-20天即有小种薯长出,40-55天可结出8-14g的种薯,平均每瓶结薯6.4个,免去了魔芋组培苗瓶外移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节约了生产成本,有效的提升了魔芋组培原原种的生产效率。本发明提供的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魔芋胚性愈伤组织转接至丛生芽诱导分化培养基,在温度22-25℃、湿度50%-60%、光照强度3500-5000lx下,光照时间8/16h,培养35-45天,得到分化的丛生幼苗;s2:将s1中分化的丛生幼苗转接至生根壮苗培养基,在温度26-28℃,湿度60%-80%、光照强度5000-6000lx下,光照时间8/16h,培养12-18天,得到生根壮苗;s3:将s2中生根壮苗转接至装有微型薯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在温度26-30℃、湿度60%-80%、环境co2浓度5%-8%下,分别采用蓝光照射2-4h,红光照射1-2h,红蓝混合光照射6-7h,光照强度6000-7500lx,光照时间12/12h,培养15-20天;其中,所述蓝光波长为440-480nm,所述红光波长为640-680nm,所述红蓝组合光的色谱比例为5-10:1。优选地,s1中所述丛生芽诱导分化培养基配方为:ms+2.0-4.0mg/lkt+0.5-1.0mg/l6-ba+0.2-0.5mg/l2,4-d+0.1-0.2mg/lnaa。优选地,s1中所述愈伤组织在转接前使用质量分数为0.1%-0.3%抗坏血酸与质量分数5%-10%柠檬酸按照质量比2:1混合的混合液浸泡15-30s。优选地,s2中所述幼苗生根壮苗培养基配方为:1/2ms+1.5-3.0mg/lnaa+0.5-1.0mg/l2,4-d+20-40mg/l烯效唑。优选地,s3中所述微型薯培养基配方为:3.0-6.0mg/l6-ba+526-630mg/lkno3+204-287mg/lkh2po4+132-248mg/lk2hpo4+318-394mg/lnh4-no3+219-421mg/l水杨酸+4%-8%蔗糖+5.42-10.77mg/lh3bo3+85-125mg/l烯效唑+0.2%-0.4%活性炭+ms,混合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优选地,s3中所述培养瓶直径9-12cm,瓶高18-25cm,所述培养瓶的瓶盖选择带有透气过滤膜的瓶盖。优选地,s3中光照距离幼苗高度为0.5-1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针对不同生长分化阶段进行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在缩短分化时间的同时,又促使分化出更多的丛生芽及幼苗。整个诱导分化周期缩短至85-110天,相较于传统常用配方诱导分化时间缩短了50-70天,丛生芽及幼苗分化效率分别提高了120%和85%以上。(2)不断优化影响魔芋组培微型薯形成及膨大的关键因素组合,结合环境温湿度和co2浓度的控制,以及不同波长光源照射时间的优化,使得转接15-20天即可长出微型薯,转接40-55天可结出8-14g的种薯,平均每瓶结薯6.4个,相较于传统的瓶外移栽,幼苗成活率提高了40%-60%,结薯效率提高了200%以上,节约成本30%-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1月份,挑选长势良好的魔芋胚性愈伤组织转接至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2.0mg/lkt+0.5mg/l6-ba+0.2mg/l2,4-d+0.1mg/lnaa,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5℃,湿度50%,光照强度3500lx,光照时间8/16h株;21天左右分化出了丛生芽,39天左右有幼苗长出,平均芽分化数13.7个,平均幼苗数8.1株;s2:将s1中分化的丛生幼苗转接进生根壮苗培养基:1/2ms+1.5mg/lnaa+0.5mg/l2,4-d+20mg/l烯效唑,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5℃,湿度80%,光照强6000lx,光照时间8/16h;16天左右根即生长完全,平均生根数11.8条,平均根长7.2cm,平均苗高13.1cm,平均柄茎0.32cm;s3:将s2中长势良好且一致的幼苗转接进装有微型薯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培养瓶直径9-12cm,瓶高18-25cm,瓶盖选择带有透气过滤膜,以便co2进入,同时每瓶培养基装量为160ml-250ml;每升培养基由以下组分混合而成:6-ba3.0mg/l,kno3526mg/l,kh2po4204mg/l,k2hpo4132mg/l,nh4no3318mg/l,水杨酸219mg/l,质量分数4%蔗糖,h3bo35.42mg/l,烯效唑85mg/l,质量分数0.2%活性炭,以及ms+基础成分,混合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5℃,湿度60%,环境co2浓度5%,光源选择波长440-480nm的蓝光、640-680nm的红光以及红蓝组合光,红蓝组合光色谱比例设定为5:1,照射时间蓝4h/红2h/蓝红6h,光照强度7500lx,光照时间12/12h,植物灯距离幼苗的高度为0.5米;20天即可长出微型薯,52天左右可结出均重10.8g的种薯,平均每瓶结薯6.1个。为验证本发明中诱导分化培养基配方优化后的有益效果,将现有技术中的多种魔芋培养基配方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培养基作比较,结果如下(数据结果均为不同配方下获得的均值):表1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诱导分化效率的影响由表1中数据可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培养基进行丛生芽及幼苗分化试验,其在分化时间、分化数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现有的多种培养基配方。实施例2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2月份,挑选长势一致且良好的魔芋胚性愈伤组织转接至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3.5mg/lkt+1.0mg/l6-ba+0.4mg/l2,4-d+0.2mg/lnaa,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8℃,湿度60%,光照强度5000lx,光照时间8/16h;20天左右可分化出丛生芽,平均芽分化数14.7个;35天左右有幼苗长出,平均分化苗数9.2株;s2:将s1中分化的丛生幼苗转接进生根壮苗培养基:1/2ms+3.0mg/lnaa+0.8mg/l2,4-d+40mg/l烯效唑;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8℃,湿度60%,光照强度5000lx,光照时间8/16h;15天左右根即分化完全,平均生根数13.4条,平均根长7.9cm,,平均苗高13.1cm,平均柄茎0.36cm;s3:将s2中长势良好且一致的幼苗转接进装有微型薯培养基的培养瓶内,培养瓶直径9-12cm,瓶高18-25cm,瓶盖选择带有透气过滤膜,以便co2进入,同时每瓶培养基装量为160ml-250ml;每升微型薯培养基由以下组分混合而成:6-ba5.0mg/l,kno3627mg/l,kh2po4282mg/l,k2hpo4216mg/l,nh4no3364mg/l,水杨酸405mg/l,质量分数6.2%蔗糖,h3bo39.65mg/l,烯效唑120mg/l,质量分数0.3%活性炭,以及ms+基础成分,混合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8℃,湿度80%,环境co2浓度8%,光源选择波长440-480nm的蓝光、640-680nm的红光以及红蓝组合光,红蓝灯色谱比例设定在8:1之间,照射时间蓝2h/红2h/蓝红8h,光照强度7500lx,光照时间12/12h,植物灯距离幼苗的高度为0.8米;16天左右可长出微型薯,45天左右可结出均重13.6g的种薯,平均每瓶结薯7.1个。为验证本发明中微型薯生产培养基配方优化后的有益效果,采用对比的方式将现有的多种经典培养基配方替换实施例2中的培养基,结果如下:表2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结薯效率的影响注:马铃薯微型薯配方为:ca(no3)2826mg/l、kno3607mg/l、mgso4370mg/l、nh4h2po4153mg/l、铁盐3-5mg/l、(nh4)2so4237mg/l、ki0.83mg/l、mnso422.3mg/l、钼酸钠0.25mg/l、h3bo36.2mg/l、znso48.6mg/l、cuso40.025mg/l。由表2中数据可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培养基进行结薯试验,其在结薯时间、结薯数量、微型薯膨大倍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现有市面上的多种培养基配方。实施例3一种魔芋组培微型薯瓶内快速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月份,挑选长势一致且良好的魔芋胚性愈伤组织转接至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4.0mg/lkt+1.0mg/l6-ba+0.5mg/l2,4-d+0.2mg/lnaa。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6℃,湿度60%,光照强5000lx,光照时间8/16h;23天即可分化出丛生芽,平均芽分化数13.2个,36天即有幼苗长出,平均分化苗数9.4株;s2:将s1中分化的丛生幼苗转接进生根壮苗培基:1/2ms+2.5mg/lnaa+1.0mg/l2,4-d+35mg/l烯效唑,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6℃,湿度80%,光照强度5500lx,光照时间8/16h;16天左右根即分化完全,平均生根数13.2条,平均根长7.7cm,平均苗高13.5cm,平均柄茎0.37cm;s3:将s2中长势良好且一致的幼苗转接进装有微型薯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培养瓶直径9-12cm,瓶高18-25cm,瓶盖选择带有透气过滤膜,以便co2进入,同时每瓶培养基装量为160ml-250ml;微型薯培养基的配方为:6-ba6.0mg/l,kno3630mg/l,kh2po4287mg/l,k2hpo4248mg/l,nh4no3394mg/l,水杨酸421mg/l,质量分数8%蔗糖,h3bo310.77mg/l,烯效唑125mg/l,质量分数0.4%活性炭,以及ms+基础成分,混合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维持室内环境温度27℃,湿度80%,环境co2浓度8%,光源选择波长440-480nm的蓝光、640-680nm的红光以及红蓝组合光,红蓝灯色谱比例设定在10:1之间,照射时间蓝3h/红2h/蓝红7h,光照强度7500lx,光照时间12/12h,植物灯距离幼苗的高度为0.8米;16天左右即有小种薯长出,42天左右可长出13.4g的种薯,平均每瓶结薯7.4个。为验证本发明中不同光源对微型薯生产的有益效果,采用对比的方式将现有的光源替换实施例3中的组合光源,结果如下:表3不同光源对微型薯生产的影响光源结薯时间/天收获时间/天膨大倍数总叶绿素含量/mg·g-1实施例318429.76.18蓝光36634.15.07红光32564.55.23白炽光47783.54.75自然光56942.74.46由表3中数据可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源进行结薯试验,在结薯时间、收获时间、膨大倍数及幼苗叶绿素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现有的多种光源。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采用的步骤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的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