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3442发布日期:2020-11-27 12:49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水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



背景技术:

造浪机一般是在大型鱼饲养中应用广泛,如:金龙、鹦鹉、锦鲤、招财、地图等,这些鱼在风平浪静的水族环境中容易造成体型短粗,肥胖,不利于保持美观的体型,那么,用造浪机可以制造人造水流,波浪,让鱼在类似河流环境下生长,鱼会在水流环境下逆流而动,挥洒泳姿,同时,水中溶氧量大大增加,水中微生物充分交流,有利鱼的生长发育。

鱼缸在使用时底部的沉积物容易积累不易清理,底部水流不易将底部沉积物带至鱼缸过滤泵过滤。造浪机可喷射水流,将底部沉积物带起,从而到达鱼缸过滤泵过滤。

传统的鱼缸造浪机喷射的水流具有死角,无法带起鱼缸底部所有的沉积物,效率不高。

因此需要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它可以实现出水口可移动,可以实现出水口移动频率稳定,可以实现鱼缸缸底无死角清理,可以实现根据缸底沉积物量调整出水水流流量,可以实现避免鱼缸内生物卷入装置风险。

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包括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出水箱2和旋转出水管3。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为结构相同的部件,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对称设置,第一端盖1包括连接板101、限位板102和管体轴承孔103。

连接板101靠近出水箱2端与限位板102远离出水箱2端固定连接,管体轴承孔103贯穿连接板101与限位板102。

连接板与限位板一体成型,增强端盖的强度与密封性。

第一端盖1与出水箱2左端螺纹连接,第二端盖与出水箱2右端螺纹连接。

出水箱2设有通腔201,出水箱2侧壁底部的部位处开设有水平出水槽202。

通腔与水平出水槽连通。

出水箱底端与鱼缸缸底接触,装置整体置于缸底,出水箱后端与鱼缸内侧壁接触。

端盖厚度与鱼缸侧壁厚度一致,鱼缸相对两侧壁均开设有端盖孔,两个连接板分别位于端盖孔内,连接板外端与鱼缸外侧壁齐平,使水平出水槽长度与鱼缸宽度接近一致,连接板与鱼缸侧壁具有密封连接。

旋转出水管包括出水管体、管体主动轴和管体从动轴。

出水管体右端为封闭结构,出水管体左端为开口结构。

出水管体外侧开设有至少一条螺旋出水槽,螺旋出水槽的螺旋导程小于或等于螺旋高度,使螺旋出水槽在出水管体外侧存在至少一圈的螺旋线。

出水管体位于通腔内,出水管体位于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之间。

管体主动轴306一端与出水管体307右端固定连接,管体主动轴306另一端贯穿第二端盖的管体轴承孔103并延伸至第二端盖外。

管体主动轴远离出水管体的一端与外界电机输出端相连,电机工作时带动出水管体旋转。

管体从动轴303开设有旋桨轴承孔,旋桨轴承孔贯穿管体从动轴303。

管体从动轴303位于第一端盖1的管体轴承孔103内。

旋转出水管内部靠近左端设有旋桨。

旋桨包括桨叶和桨轴,桨叶位于第一端盖1右侧,桨轴位于旋桨轴承孔内,桨叶与桨轴右端固定连接,桨轴左端贯穿管体从动轴内部并延伸至管体从动轴外,桨轴左端与外界风扇电机相连,风扇电机工作时,带动旋桨旋转。

旋桨旋转与出水管体旋转为独立旋转。

进一步的,水平出水槽底面与通腔内壁相切,使水平出水槽靠近鱼缸底面。

进一步的,限位板102位于通腔201内,限位板102与通腔201之间具有密封连接,有效防止渗水。

进一步的,出水管体307左端设有支撑肋304,支撑肋304一端与管体从动轴303外壁固定连接,支撑肋304另一端与出水管体307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支撑肋304存在至少一个,第一端盖1的右端与支撑肋304的左端齐平,第二端盖的左端与出水管体307的右端齐平,限制出水管体左右横向的移动副,只具有绕轴心旋转的转动副。

进一步的,管体主动轴306与管体从动轴303直径相同,管体主动轴306与管体从动轴303上均套设有管体轴承4,管体轴承4均位于管体轴承孔103内,有效避免旋转出水管因旋转摩擦导致管体主动轴与管体从动轴磨损的风险。

进一步的,管体轴承与管体轴承孔之间具有密封性,加强整体装置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旋桨轴承孔内左右两侧均设有桨轴轴承302,桨轴轴承302均套设于桨轴上,有效避免因旋桨因旋转摩擦导致桨轴磨损的风险。

进一步的,桨轴轴承与旋桨轴承孔之间具有密封性,加强整体装置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水平出水槽外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滤网防止异物进入装置内。

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优点在于:(1)本方案可以实现出水口的自动水平直线往复移动,周期性的反复扫描冲洗鱼缸底部。

(2)本方案可以实现出水口移动频率稳定。

(3)本方案可以实现鱼缸缸底无死角清理。

(4)本方案可以实现根据缸底沉积物量调整出水水流流量。

(5)本方案可以实现避免鱼缸内生物卷入装置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出水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旋转出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一的旋转出水管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二的旋转出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端盖、101连接板、102限位板、103管体轴承孔、2出水箱、201通腔、202水平出水槽、3旋转出水管、301旋桨、302桨轴轴承、303管体从动轴、304支撑肋、305螺旋出水槽、306管体主动轴、307出水管体、4管体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6的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它包括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出水箱2和旋转出水管3。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为结构相同的部件,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对称设置,第一端盖1包括连接板101、限位板102和管体轴承孔103。

连接板101靠近出水箱2端与限位板102远离出水箱2端固定连接,管体轴承孔103贯穿连接板101与限位板102。

连接板101与限位板102一体成型,增强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的强度与密封性。

第一端盖1与出水箱2左端螺纹连接,第二端盖与出水箱2右端螺纹连接。

出水箱2设有通腔201,出水箱2侧壁底部的部位处开设有水平出水槽202,通腔201与水平出水槽202连通,水平出水槽202底面与通腔201内壁相切,使水平出水槽202靠近鱼缸底面,使装置排出的水流更靠近缸底沉积物,使沉积物更易被冲刷。

限位板102位于通腔201内,限位板102与通腔201之间具有密封连接,使通腔201与限位板102之间保持密封性,有效避免出水箱2内水流从限位板102与通腔201间隙出排出,影响水平出水槽202的出水率。

出水箱2底端与鱼缸缸底接触,使装置整体置于缸底,出水箱2后端与鱼缸内侧壁接触,使水平出水槽202排出的水流可覆盖整个缸底面积。

端盖1厚度与鱼缸侧壁厚度一致,鱼缸相对两侧壁均开设有端盖孔,两个连接板101分别位于端盖孔内,连接板101外端与鱼缸外侧壁齐平,使水平出水槽202长度与鱼缸宽度接近一致,装置固定在鱼缸底部角落,使冲刷效果更清晰直观,连接板101与鱼缸侧壁使用玻璃胶密封,有效避免渗水。

旋转出水管3包括出水管体307、管体主动轴306和管体从动轴303。

出水管体右端为封闭结构,出水管体左端为开口结构。

出水管体307外侧开设有至少一条螺旋出水槽305,螺旋出水槽305的螺旋导程小于或等于螺旋高度,使螺旋出水槽305在出水管体307外侧存在至少一圈的螺旋线,螺旋出水槽305与水平出水槽202相交处即为本装置出水口,出水口位置不断沿水平出水槽202长度方向横向移动。

出水管体307位于通腔201内,出水管体307位于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之间。

管体主动轴306一端与出水管体307右端固定连接,管体主动轴306另一端贯穿管体轴承孔103并延伸至右侧端盖1外。

管体主动轴远离出水管体307的一端与外界电机输出端相连,电机工作时带动出水管体307旋转。

管体从动轴303远离旋转出水管3端贯穿述管体轴承孔103并延伸至左侧端盖1外,管体从动轴303开设有贯穿的旋桨轴承孔。

旋转出水管3内部靠近左端设有旋桨301,旋桨包括桨叶和桨轴,桨叶位于第一端盖1右侧,桨轴左端贯穿管体从动轴303内部并延伸至管体从动轴303外,桨叶与桨轴右端固定连接,桨轴左端与外界旋桨电机相连,旋桨电机工作时,带动旋桨旋转。

旋桨旋转与出水管体旋转为独立旋转。

出水管体307左端设有支撑肋304,支撑肋304一端与管体从动轴303外壁固定连接,支撑肋304另一端与出水管体307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支撑肋304存在至少一个。

第一端盖1的右端与支撑肋304的左端齐平,使出水管体307左端与左侧端盖1右端保持间隙,该间隙使出水管体307内部与鱼缸连通,当出水管体307内水流由出水口排出后,鱼缸内水流从该间隙内补充进入出水管体307内部,使水流进出量达到平衡。

第二端盖的左端与出水管体307的右端齐平,限制出水管体左右横向的移动副,只具有绕轴心旋转的转动副,只具有绕轴心旋转的转动副,有效保证出水管体307稳定旋转,出水口位置规律变化,使冲刷沉积物效率更稳定,。

管体主动轴306与管体从动轴303直径相同,管体主动轴306与管体从动轴303上均套设有管体轴承4,管体轴承4均位于管体轴承孔103内,有效避免旋转出水管因旋转摩擦导致管体主动轴与管体从动轴磨损的风险,管体主动轴306与管体从动轴303磨损将导致鱼缸内水流具有向外渗出的风险。

管体轴承4与管体轴承孔103之间为过盈配合,管体轴承4与管体轴承孔103之间无间隙,从而加强整体装置的密封性。

旋桨轴承孔内左右两侧均设有桨轴轴承302,桨轴轴承302均套设于桨轴上,有效避免因旋桨301因旋转摩擦导致桨轴磨损的风险,桨轴磨损将导致出水箱2内水流具有向外渗出的风险。

桨轴轴承302与旋桨轴承孔之间为过盈配合,桨轴轴承302与旋桨轴承孔之间无间隙,从而加强整体装置的密封性。

水平出水槽202外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滤网防止异物进入装置内,有效避免鱼缸内体积较小的鱼类不慎被水流带入出水管体307内,被旋桨301绞杀。

具体实施例二:请参阅图7的一种鱼缸用出水口可移动的造浪机,螺旋出水槽305数量为二条,使螺旋出水槽305与水平出水槽202相交处具有2个出水口,出水的效率增加一倍。

具体实施例三:桨叶数量为三片,桨叶数量为奇数,有效避免桨叶转动产生共振而影响旋桨301的寿命,三片桨叶带动的水量也使出口处的水流具有冲击力。

工作原理:装置安装在鱼缸内底面,装置后端与鱼缸内侧壁接触,使装置位于鱼缸底面角落处,装置排出的水流可覆盖整个鱼缸底部。

端盖1的连接板101位于鱼缸侧壁中,连接板101与鱼缸侧壁具有密封性,有效避免水流渗出。

出水箱2与鱼缸固定连接,无法移动或转动,水平出水槽202与螺旋出水槽305相交处为出水口,出当水箱2内的旋转出水管3经由外界电机带动进行旋转时,出水口位置在水平出水槽202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达到自动水平直线移动的效果,由于外界电机持续工作,旋转出水管3不断旋转,出水口位置达到往复移动的效果。因电机工作的稳定性,可保证出水口位置的周期性变化。

位于旋转出水管3内部的旋桨301经由外界旋桨电机带动旋转时,旋转出水管3内水流被挤压经由出水口排出,被排出的水流具有一定的动能,将鱼缸底部的沉积物冲刷带走至鱼缸上部空间,有效防止沉积物沉淀。

根据鱼缸底部沉积物的量及粘连强度,可调节旋桨电机输出功率,以此来调节出口处水流的动能,达到调节不同的冲刷效果。

因旋转出水管3连接的外界电机与旋桨301连接的旋桨电机运行具有稳定的特性,进而保证出水口水流流速稳定,出水口位置移动频率稳定。

本装置可以实现实现出水口可移动,可以实现出水口移动频率稳定,可以实现鱼缸缸底无死角清理,可以实现根据缸底沉积物量调整出水水流流量,可以实现避免鱼缸内生物卷入装置风险。

以上,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