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商品性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18409发布日期:2020-11-13 16:0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pomoeabatatasl.)又名红薯、番薯和地瓜等,属根茎类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甘薯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据fao统计,2014年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2.1%和67.9%。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型甘薯逐渐从传统的救命粮转变为调节口味、丰富菜篮子的保健食品,在人们生活饮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鲜食型甘薯是一类薯肉颜色鲜艳、薯皮光滑、薯块大小均匀且外形美观,简单加工后食味极佳的甘薯种类。目前,鲜食型甘薯的配套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发展较为缓慢,与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形成强烈反差,是限制甘薯增产、提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鲜食型甘薯的生产效益既受薯块产量的影响,也与其商品性有关(刘桂玲等,2012;后猛等,2015)。薯块商品性是指包括薯块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以及薯块大小和均匀度等影响薯块商品价值的各项指标的综合表现。研究显示,栽培措施和管理水平是除基因以外,改善鲜食型甘薯块根产量和商品性的重要手段(马代夫等,2012)。传统的甘薯栽植方式主要包括机械起单窄垄(0.7m-0.8m宽),然后选择拔苗低密度移栽至大田,再由人工浇足窝水后覆土、喷除草剂等过程。该方法对于小面积甘薯栽植田、水源不足地或山区丘陵地等有明显的优势。随着平原地区甘薯种植大户(20亩及以上)和种植面积的增加,传统栽培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化甘薯种植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突现,如干旱多雨不保产、薯块过大不美观、商品薯率低、用工量大、除草剂残留严重等,严重影响了薯农种植的积极性。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特研究制订了本方法,以期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为提升鲜食型甘薯的产量和商品性提供科学指导。参考文献:刘桂玲,张鹏,郑建利,等.不同类型甘薯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和营养成分差异[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2):10-13.后猛,刘亚菊,王欣,等.氮钾配施对食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01):260-264.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05):969-973.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于北方平原春薯区的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北方平原春薯区。本发明所提供的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冬前选地深翻;2)起垄前合理施用底肥,然后机械深松;3)开沟覆土起超大垄、铺滴灌管、机械覆膜;4)选择适宜密植的甘薯品种,并通过物理手段获取高剪苗,再对所得高剪苗进行化学药剂处理,得到抗病高剪苗;5)将所述抗病高剪苗适时晚栽,并交错斜栽在步骤3)中所述垄上;6)对移栽的所述抗病高剪苗利用滴灌及时浇足保苗水;7)在甘薯生长中期适时进行养分管理;8)在霜降前及时收获甘薯。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选地的标准为: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势平坦、水源方便的生荒地,或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前茬连续2年未种过地下作物的砂壤地;所述深翻是在前一年秋后深翻25cm-30cm破除犁底层。疏松的壤土土壤透气性好,为薯块膨大提供了适宜环境,越冬低温能穿透深翻土层,起到高效冻杀地下害虫的作用。上述方法步骤2)中,优选在起垄前三天内合理施用底肥。所述底肥包括发酵羊粪有机肥7500-8000kg/hm2、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330kg/hm2,所述发酵羊粪有机肥为羊粪与适量秸秆粉混合后发酵而成,具体的所述羊粪与秸秆粉的质量比可为4-6:1。具体的,所述发酵羊粪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如下:a、按“100g发酵剂+1kg红糖+15kg水”的搭配比例,将发酵剂、红糖与水进行搅匀、融化后密封在塑料桶中,在30-40℃之间密封放置3-7天即可;b、将上述发酵液加水稀释10倍后待用;c、将羊粪与适量秸秆粉参合,并用步骤b中的稀释液(水)进行浸湿混合,一般发酵要求45%的含水量,也就是手捏成团,手指缝见水,但不滴液(水)。d、打堆发酵:混合好之后将原料打堆发酵,每天翻堆2-3次,一般15-25天即可腐熟。上述发酵剂具体可为河南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菌肥发酵剂(第三代加强型)。所述机械深松的深度为20-30cm,将有机肥均匀拌于耕层土壤。上述方法步骤3)中,采用40-50马力轮式拖拉机带动中开开沟机翻土开沟起超大垄;所述起超大垄按照“高起垄、起宽垄”标准,垄高控制在0.5-0.8m(优选0.6m),垄宽控制在1.3-1.5m,垄间距控制在1.3-1.5m,且垄顶平面宽保持在0.4-0.6m(优选0.5m)。上述方法步骤3)中,起垄后铺贴片式滴灌管,选择1寸20cm间距的滴灌管将孔眼朝下平铺于垄顶中心线位置,浇水均匀;利用配套覆膜机械进行覆膜(比人工覆膜相比,节省人工50%以上),地膜选择0.8丝1.5米宽的黑色膜。上述方法步骤4)中,不同甘薯品种最佳栽植密度各有差异,根据前期筛选结果得,以烟薯25号甘薯为代表的鲜食型甘薯适合密植移栽;所述烟薯25号甘薯一般栽植密度为60000-68000株/hm2,可比普通品种传统栽植方式多栽7500-8000株/hm2。上述方法步骤4)中,所述物理手段,即利用剪刀或刀片剪取种薯薯苗并移栽,具体操作为:利用剪刀或刀片在近苗床1-2节间处(基部保留2-3cm)将薯苗剪断,确保被剪薯苗长度在25cm以上,即获得到高剪苗。所述化学药剂处理:即对所得的高剪苗分别用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兑水600-800倍液)和辛硫磷(50%辛硫磷乳剂兑水800-1000倍液)沾根(沾根长度8-10cm)处理5-10min,可有效防治黑斑病和蛴螬等病虫害的发生;高剪苗移栽前再次将根部沾入拌有生根粉的黏土中(生根粉兑清水稀释300倍液与黏土按照质量比4-5: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处理5-8min(顶芽处不可沾药),即得抗病高剪苗。上述方法步骤5)中,所述适时晚栽,一般选择在5月下旬(5月20日-5月31日)进行移栽;交错斜栽是指按“双排交错、相向斜栽”方法进行移栽。所述双排交错是指每垄栽两排抗病高剪苗,两排抗病高剪苗在垄顶中线两侧位置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相向斜栽是指从垄两侧、相对于垄顶中线进行相向斜插入垄。该栽插方式更利于均匀结薯且集中分布在垄顶中线两侧,便于铧犁起薯和收获。具体操作:利用简易竹板将抗病高剪苗斜插入土约占抗病高剪苗长度的2/3,地上部保留2-3片展开叶(不包括顶芽),倾斜角度约为30-45°;垄上双行间距30-35cm,单行内株距20-24cm,保证了各株抗病高剪苗根部间距在18-22cm。上述方法步骤6)中,所述利用滴灌及时浇足保苗水,是指在足压下通过滴管设备浇水10000-15000kg水/亩,用以满足抗病高剪苗成活所需根际水分。上述方法步骤7)中,所述甘薯生长中期是指栽种后70-100d。所述养分管理是利用滴灌设备(包括文丘里施肥装置)适时补钾补氮(尤其注意:先补钾后补氮),按“钾前氮后、分期运筹”原则,适时适量补施钾肥和氮肥。具体操作:选择栽后70-80天补施硫酸钾肥(k2o≥52%)96kg/hm2,栽后90-100天补施尿素(n≥46%)43.5kg/hm2,确保本生育期内氮磷钾总用量为2:1.5:3(含基肥)。上述方法步骤8)中,所述收获甘薯的方法是按照在霜降前(一般是10月中旬)隔垄割蔓、铧犁收获。按“隔垄并排去蔓”原则进行“人工去蔓、机械铧犁破垄”。具体操作:在霜降前选择晴天,遵照“隔垄并排去蔓”原则,每间隔一垄进行人工割蔓,两垄视为一组,间隔割蔓,将蔓翻盖到两垄之间;利用机械带动铧犁对已割蔓垄实施并排破垄,人工挑拣,剔除病薯后装框。整个甘薯的生育期控制在145天左右。上述方法还包括将收获的甘薯进行“高温进棚、低温入窖”的入窖前高低温处理步骤。具体方法如下:在窖旁搭建简易塑料棚,塑料膜选择无滴膜。将收获的薯块在塑料棚的高温下(50-60℃)停留10-15min,再通过先覆盖遮阳网,后打开塑料棚等方式缓慢降低棚内温度,直至与地窖内温度(10-18℃)接近后,统一入窖贮藏。棚内高温既有利于促进薯块外表面水分蒸发,加快破损薯块伤口愈合,又能降低薯块表面携带的病菌和夹杂的地下害虫的发病率,提升耐贮性。与现有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1)与普通栽培模式相比,超大垄(宽*高:1.5m*0.6m)双排配合适时晚栽技术,显著增加了薯苗栽植密度,提高了鲜薯产量,其中移栽密度增加了6.8%以上,鲜薯总产量提高了6.3%以上,中薯产量提高了20%以上;此外,因小垄变大垄,降低了单位面积的机械作业量,在起垄和收获过程中共节约机械成本30%以上,节省滴灌设备成本达25%以上。(2)超大垄铺设滴灌的基础上覆盖黑色地膜,使商品薯率增加了6%以上,并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省去了喷洒除草剂环节,每亩可节约用工成本30%,达到了节水、省肥、生态、高效的目的,实现了由原来的“多人管一亩薯田”到现在的“一人管多亩薯田”的转变。(3)选用高剪苗移栽,并辅助化学药剂进行高剪苗根部处理,所得的抗病高剪苗移栽成活率提升至93%以上,与拔苗或其他药剂处理方式相比,成活率至少增加6%;此外,该处理方式还缩短了薯块进入块根膨大期的时间,较常规处理(拔苗及其相关处理)提前了4天进入块根膨大期。(4)钾氮肥后期运筹方式(先补钾后补氮)可延缓甘薯地上部在生长后期的早衰症状,进而增加鲜薯产量并改善块根品质;与氮钾肥全部基施相比,后期先补钾再补氮的追肥模式增加鲜薯产量190kg/667m2以上,提高块根含糖量9%以上。(5)人工去蔓、挑拣薯块,可以将健康薯蔓用作畜禽饲料,带病植株和薯块直接分出并移出薯田,避免病害入窖传播、留田跨年传播;隔行割蔓降低了工人劳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可预防霜降期间突然低温造成的薯块冷害。(6)薯块入窖前高低温处理可加速薯块表层水分蒸发,降低湿度,加快破损薯块伤口愈合,同时棚内高温能有效杀灭薯块表层携带的部分害虫和病菌,降低窖内病害发生几率,增强耐贮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下述实施例中小薯为<100g,中薯为(100-250g),大薯为>250g。商品薯率的计算方法:收获期重量50g以上且无条筋和裂皮等病害的薯块重量占小区鲜薯总重量的百分比。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为蒽酮比色法;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为蒽酮硫酸比色法;干率的测定方法为烘干法;烂薯率的计算方法:薯块烂薯数量占所调查的薯块总数量(随机抽取1000个以上的相邻薯块)的百分比;烂薯率越低,耐贮性越高。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发酵羊粪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如下:a、按“100g发酵剂+1kg红糖+15kg水”的搭配比例,将发酵剂、红糖与水进行搅匀、融化后密封在塑料桶中,在30-40℃之间密封放置3-7天即可;所述发酵剂为河南农富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菌肥发酵剂;b、将上述发酵液加水稀释10倍后待用;c、将羊粪与秸秆粉按照质量比5:1的比例参合,并用步骤b中的稀释液(水)进行浸湿混合,一般发酵要求45%的含水量,也就是手捏成团,手指缝见水,但不滴液(水)。d、打堆发酵:混合好之后将原料打堆发酵,每天翻堆2-3次,一般15-25天即可腐熟。实施例1、一种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商品性的栽培方法试验时间:2018年试验地点:海阳市发成镇大霞坞试验田1.选择适宜密植的甘薯品种:不同品种最佳栽植密度各有差异,根据前期筛选,选用烟薯25为代表的鲜食型甘薯进行密植移栽,该试验中,烟薯25号甘薯的栽植密度为60682株/hm2。2.冬前选地深翻: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前茬连续2年未种过地下作物的砂壤地块,在前一年秋后深翻25cm以上破除犁底层。疏松的壤土土壤透气性好,为薯块膨大提供了适宜环境,越冬低温能穿透深翻土层,起到高效冻杀地下害虫的作用。3.合理施用底肥:起垄前3天内均匀撒施发酵羊粪有机肥7500-8000kg/hm2、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330kg/hm2,将底肥均匀拌于耕层土壤。4.开沟覆土起超大垄:采用40马力轮式拖拉机带动中开开沟机覆土起大垄,按“高起垄、起宽垄”标准,将垄高控制在0.6m,垄宽控制在1.5m,垄间距控制在1.5m,且垄顶平面宽保持在0.5m。5.铺设滴灌后进行机械覆膜:起垄后铺贴片式滴灌管,选择1寸20cm间距的滴灌管将孔眼朝下平铺于垄顶中心线位置,浇水均匀;利用配套覆膜机械进行覆膜(比人工覆膜相比,节省人工50%以上),地膜选择0.8丝1.5米宽的黑色膜。6.薯苗选择及处理:采用“物化结合”方式处理薯苗,“物”即物理手段取苗,利用剪刀或刀片剪取种薯薯苗并移栽,具体操作为:利用剪刀或刀片在近苗床1-2节间处(基部保留2-3cm)处将薯苗剪断,确保被剪薯苗长度在25cm以上,即获得到高剪苗。“化”即化学药剂处理,对所得的高剪苗分别用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兑水700倍液)和辛硫磷(50%辛硫磷乳剂兑水800倍液)沾根处理8min,可有效防治黑斑病和蛴螬等病虫害的发生;高剪苗移栽前再次将根部沾入拌有生根粉的黏土中(生根粉兑清水稀释500倍液与黏土按照质量比4: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处理5min(顶芽处不可沾药),即得抗病高剪苗。7.适时晚栽,交错斜栽:选择在5月20日,按照“双排交错、相向斜栽”方法进行移栽。双排交错是指每垄栽两排抗病高剪苗,两排抗病高剪苗在垄顶中线两侧位置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相向斜栽是指从垄两侧、相对于垄顶中线进行相向斜插入垄。该法结薯集中且均匀分布在垄顶中线两侧,便于铧犁起薯和收获。具体操作:利用简易竹板将抗病高剪苗斜插入土约占抗病高剪苗长度的2/3,地上部保留2-3片展开叶(不包括顶芽),倾斜角度约为30-45°;垄上双行间距30-35cm,单行内株距20-24cm,保证了各株抗病高剪苗根部间距在18-22cm。8.浇足保苗水:高剪苗移栽后当天或1d内,及时利用滴灌设备浇水,在足压下滴水2h(滴灌按照15000-20000kg水/亩)用以满足抗病高剪苗根成活所需根际水分。9.中期养分管理:利用滴灌设备(包括文丘里施肥装置)适时补钾补氮(尤其注意:先补钾后补氮),按“钾前氮后、分期运筹”原则,适时适量补施钾肥和氮肥。具体操作:选择栽后80天补施硫酸钾肥(k2o≥52%)96kg/hm2,栽后100天补施尿素(n≥46%)43.5kg/hm2。10.在霜降前隔垄割蔓、铧犁收获。按“隔垄并排去蔓”原则进行“人工去蔓、机械铧犁破垄”。具体操作:在霜降前选择晴天,遵照“隔垄并排去蔓”原则,每隔一垄进行人工并排割蔓,每垄视为一组,间隔垄割蔓,将蔓覆盖到两垄之间;利用机械带动铧犁对已割蔓垄实施并行破垄,人工挑拣,剔除病薯后装框。甘薯的整个生育期约为145天。11.高温进棚,低温入窖。在窖旁搭建简易塑料棚,塑料膜选择无滴膜。将收获的薯块在塑料棚的高温下(50-60℃)停留10-15min,再通过先覆盖遮阳网,后打开塑料棚等方式缓慢降低棚内温度,直至与地窖内温度(10-18℃)接近后,统一入窖贮藏。实施例2、一种提升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商品性的栽培方法试验时间:2017年试验地点:牟平区高陵镇烟台农科院基地1.选择适宜密植的甘薯品种:不同品种最佳栽植密度各有差异,根据前期筛选,选用烟薯25为代表的鲜食型甘薯进行密植移栽,该试验中,烟薯25号甘薯的栽植密度为66000株/hm2。2.冬前选地深翻: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前茬连续2年未种过地下作物的砂壤地块,在前一年秋后深翻25cm以上破除犁底层。疏松的壤土土壤透气性好,为薯块膨大提供了适宜环境,越冬低温能穿透深翻土层,起到高效冻杀地下害虫的作用。3.合理施用底肥:起垄前3天内均匀撒施发酵羊粪有机肥7500-8000kg/hm2、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330kg/hm2,将底肥均匀拌于耕层土壤。4.开沟覆土起超大垄:采用48马力轮式拖拉机带动中开开沟机覆土起大垄,按“高起垄、起宽垄”标准,将垄高控制在0.6m,垄宽控制在1.5m,垄间距控制在1.5m,且垄顶平面宽保持在0.5m。5.铺设滴灌后进行机械覆膜:起垄后铺贴片式滴灌管,选择1寸20cm间距的滴灌管将孔眼朝下平铺于垄顶中心线位置,浇水均匀;利用配套覆膜机械进行覆膜(比人工覆膜相比,节省人工50%以上),地膜选择0.8丝1.5米宽的黑色膜。6.薯苗选择及处理:采用“物化结合”方式处理薯苗,“物”即物理手段取苗,利用剪刀或刀片剪取种薯薯苗并移栽,具体操作为:利用剪刀或刀片在近苗床2节间处(基部保留2-3cm)处将薯苗剪断,确保被剪薯苗长度在25cm以上,即获得到高剪苗。“化”即化学药剂处理,对所得的高剪苗分别用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兑水700倍液)和辛硫磷(50%辛硫磷乳剂兑水1000倍液)沾根处理10min,可有效防治黑斑病和蛴螬等病虫害的发生;高剪苗移栽前再次将根部沾入拌有生根粉的黏土中(生根粉兑清水稀释500倍液与黏土按照质量比5: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处理8min(顶芽处不可沾药),即得抗病高剪苗。7.适时晚栽,交错斜栽:选择在5月24日,按照“双排交错、相向斜栽”方法进行移栽。双排交错是指每垄栽两排抗病高剪苗,两排抗病高剪苗在垄顶中线两侧位置依次交错排列;所述相向斜栽是指从垄两侧、相对于垄顶中线进行相向斜插入垄。该法结薯集中且均匀分布在垄顶中线两侧,便于铧犁起薯和收获。具体操作:利用简易竹板将抗病高剪苗斜插入土约占抗病高剪苗长度的2/3,地上部保留2-3片展开叶(不包括顶芽),倾斜角度约为30-45°;垄上双行间距30-35cm,单行内株距20-24cm,保证了各株抗病高剪苗根部间距在18-22cm。8.浇足保苗水:高剪苗移栽后当天或1d内,及时利用滴灌设备浇水,在足压下滴水2h(滴灌按照15000-20000kg水/亩)用以满足抗病高剪苗成活所需根际水分。9.中期养分管理:利用滴灌设备(包括文丘里施肥装置)适时补钾补氮(尤其注意:先补钾后补氮),按“钾前氮后、分期运筹”原则,适时适量补施钾肥和氮肥。具体操作:选择栽后75天补施硫酸钾肥(k2o≥52%)96kg/hm2,栽后90天补施尿素(n≥46%)43.5kg/hm2。10.在霜降前隔垄割蔓、铧犁收获(10月20日收获)。按“隔垄并排去蔓”原则进行“人工去蔓、机械铧犁破垄”。具体操作:在霜降前选择晴天,遵照“隔垄并排去蔓”原则,每隔一垄进行人工并排割蔓,每垄视为一组,间隔垄割蔓,将蔓覆盖到两垄之间;利用机械带动铧犁对已割蔓垄实施并行破垄,人工挑拣,剔除病薯后装框。甘薯的整个生育期约为145天。11.高温进棚,低温入窖。在窖旁搭建简易塑料棚,塑料膜选择无滴膜。将收获的薯块在塑料棚的高温下(50-60℃)停留10-15min,再通过先覆盖遮阳网,后打开塑料棚等方式缓慢降低棚内温度,直至与地窖内温度(10-18℃)接近后,统一入窖贮藏。实施例3、考察不同起垄栽培模式对大中小薯分布的影响上述实施例1采用的是超大垄双排(t1:垄距*垄高*排距*株距:1.5m*0.6*0.35m*0.22m)的栽培模式;改变栽培模式为:单垄单行(t2:行距*株距:0.8m*0.22m),垄宽0.8m,垄高0.3m,垄间距0.8m;其余栽培方法同实施例1;改变栽培模式为:大垄双行(t3:垄距*垄高*行距*株距:1.2m*0.4*0.5m*0.28m);其余栽培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起垄栽培模式对大中小薯产量分布的影响见表1。表1不同起垄栽培模式对甘薯产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由表1可知,t1处理的鲜薯总产量、中薯产量以及移栽密度最高。与t2相比,t1的鲜薯总产量、中薯产量分别提高了6.3%和20%,移栽密度增加了6.8%,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与t1、t2相比,t3处理的小薯产量最高,中薯产量最低,且均达到显著水平。实施例4、考察不同覆膜处理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其商品薯率的影响上述实施例1覆盖的是黑色地膜(t1);改变覆膜方式:1、不覆膜(t2);2、覆盖白色地膜(t3),其余栽培方式同实施例1。不同覆膜处理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其商品薯率的影响见表2。表2不同覆膜处理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其商品薯率的影响(kg/667m2)由表2可知,与t2、t3相比,t1处理的商品薯率分别提高了5.6%和8.6%,且处理间差异显著,但t2、t3处理间的商品薯产量差异不显著;鲜薯总产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覆膜主要影响商品薯产量,对鲜薯总产量影响不显著。实施例5、薯苗不同栽前处理方式对其根部形态发育的影响物理手段处理:高剪苗:实施例2中通过物理手段获得高剪苗,具体操作为:利用剪刀或刀片在种薯薯苗近苗床1-2节间处(基部保留2-3cm)处将薯苗剪断,确保被剪薯苗长度在25cm以上,即获得到高剪苗。拔苗:直接从薯块上拔出带根薯苗。化学药剂处理:实施例2中采用的薯苗处理方式为t3:物理处理后的薯苗分别用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兑水700倍液)和辛硫磷(50%辛硫磷乳剂兑水1000倍液)沾根(沾根长度8-10cm)处理10min。薯苗移栽前再次将根部沾入拌有生根粉的黏土中(生根粉兑清水稀释300倍液后加入黏土搅拌)。t1:对所得薯苗进行清水沾根;t2:对物理处理后的薯苗分别用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兑水700倍液)与辛硫磷(50%辛硫磷乳剂兑水1000倍液)沾根(沾根长度8-10cm)处理10min,其余栽培方式同实施例2。表3薯苗不同栽前处理方式对其根部形态发育的影响由表3可知,与拔苗相比,高剪苗移栽后成活率普遍较高,且移栽到块根膨大初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t3处理的高剪苗移栽后成活率最高,达到95%以上,比拔苗成活率增加了6%以上,且栽后到块根膨大期初期所需时间最短,约为76天,较拔苗提前了4天以上。因此,栽种甘薯苗应选择高剪苗,并配合适当的化学药剂处理,既能提高薯苗移栽成活了,又缩短了薯苗栽后至块根膨大初期所需的时间。实施例6、氮钾运筹方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上述实施例2采用的是“钾肥栽后80天追施、氮肥栽后100天追施”(t2);改变施肥的方式:1、化学肥料全部基施(t0):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330kg/hm2,硫酸钾肥(k2o≥52%)96kg/hm2和施尿素(n≥46%)43.5kg/hm2;总的施肥量同实施例2。2、氮钾栽后30天追施(t1),施加的氮钾量同t2;3、栽后100天氮钾同时追施(t3),施加的氮钾量同t2;其余栽培方式同实施例2。不同氮钾施加方式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见表4。表4氮钾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处理产量kg/667m2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干率%t02465.1b9.7b17.3a23.1at12475b9.6b16.5ab22.8at22659a10.6a16b20.4bt32552.4b10.5a16.1b20.2b由表4可知,t0处理的淀粉显著高于t2和t3处理;t2和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块根干率较低,与t0相比,t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9%以上,二者间差异显著;鲜薯产量以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先钾后氮”的追肥模式可延缓地上部植株衰老速率,进而增加块根产量;适时补钾肥进一步改善块根品质,增加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实施例7、移栽时期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分布的影响上述实施例2是在2017年5月22日进行移栽(t3);改变移栽的日期分别为:2017年5月1日(t1);2017年5月11日(t2);2017年6月2日(t4);2017年6月13日(t5);其余栽培方式同实施例2。不同移栽时期对甘薯块根产量分布的影响见表5。表5不同移栽时期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分布的影响由表5可知,大薯产量和总产量均随着移栽时期推迟,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t1处理鲜薯总产量在3000kg/667m2以上;随时间推迟,小薯产量逐渐增加,中薯产量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并在5月22日达到最大值,为1943kg/667m2。实施例8、入窖前薯块不同处理方式对其耐贮性的影响上述实施例2是采用“午后(15时-16时)高温进棚,傍晚(18时-20时)低温入窖”(t1);改变入窖处理方式:1、收获后午后高温(15时-16时)入窖(t2);2、收获后傍晚(18时-20时)低温入窖(t3);其余栽培方法同实施例2。入窖前薯块不同处理方式对其耐贮性的影响见表6。表6入窖前薯块不同处理方式对其耐贮性的影响2018-2019年试验结果表明(表6),入窖后30d-90d,t1处理的烂薯率显著均低于其他各处理,而t3处理烂薯率显著高于同期各处理;随入窖时间增加,烂薯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烂薯与完好薯块之间形成传染有关。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