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及丸化包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51735发布日期:2020-12-04 13:47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及丸化包衣方法,属于丸化包衣配方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牧区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草原的利用强度一直在增大,加之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造成大面积的天然草原不断退化。草原退化造成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的大量流失,进而造成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区域气候劣化,目前许多草原群落已经成为世界上濒危的生态系统。草原退化所导致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显著降低,影响植被正常生长,极大地降低了植被的发芽率及成活率,产生大范围的沙尘污染,打破生态平衡,引发沙尘暴,严重影响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退化草原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非常紧迫的任务。种子丸化技术是利用特定的包衣粉料通过机械加工方法,制成大小均一、形状规则的小球体,包括有正圆形、椭圆形、扁圆形等常见形状,丸化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均匀增大种子粒径的大小。粒径增大后的种子,有利于机械化精量播种,增加种子的流动性,达到节约种子、提高播种效率的目的。由于对耐旱、耐寒、耐盐碱、防治土传病害等的需要,高质量的丸化技术迫切被现实需求,草种丸化的多样化和功能特异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研发小粒冰草种子丸化新配方,对于采取飞播、喷播等技术措施修复与重建退化草原植被,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
背景技术
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及丸化包衣方法,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长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能够使丸化后种子的重量增大为裸种子的5-10倍,所述丸化种子包括有生物刺激剂及丸化粘着剂,所述生物刺激剂包括大豆粉与硅藻土,所述丸化粘着剂由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水混合而成。结合第一方面,进一步的,所述大豆粉与硅藻土重量配比范围为:0.1-9。进一步的,所述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水的质量配比为2:1:77。进一步的,所述大豆粉粒径不大于200μm。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的细度不大于100目。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包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设置丸化包衣锅参数:转速为40r/min,包衣锅倾角35°,包衣锅振动频率为20hz,包衣时长不少于20min;种子外表面成膜:将种子投入旋转的丸化包衣锅内,单次喷洒黏着剂喷洒量0.5l,使种子外表面成膜;种子丸化成型:将生物刺激剂输送到成膜后种子的外表面,单次供粉量1.5kg,在丸化包衣锅内混合成型。结合第二方面,进一步的,所述种子外表面喷洒黏着剂后,继续旋转不少于1分钟。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刺激剂以气力输送的方式输送到种子外表面后,再次喷洒黏着剂。进一步的,所述喷洒及供粉次数不少于10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将大豆粉与硅藻土的混合物作为生物刺激剂,可有效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长势;提供的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包衣方法操作简单,用时少,包裹层不易碎裂、脱皮,能有效增加种子质量,利于机械化播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相关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刺激剂的丸化种子及丸化包衣方法,实施例中大豆粉与硅藻土的配比见表1,硅藻土增强了种子丸化表层的透气吸水性能,有利于营养成分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吸收。大豆粉能够为幼苗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成分;大豆粉与硅藻土的混合物作为生物刺激剂,可有效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长势。实施例1:冰草种子丸化配比准备材料如下:种子清选:称量适量的冰草种子放入种子清选机内,除去大小不匀、质量不均及杂质等其他物质,单次试验的用种量为2kg。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简称sf)1.6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简称de)14.4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黏着剂的配置:配置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水的混合溶液5l,其中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水的比例为2:1:77。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如下:设定丸化包衣锅转速为40r/min,包衣锅倾角35°,包衣锅振动频率为20hz,包衣时长20min不变,启动振动丸化设备前,将筛选后的2kg冰草种子供入旋转的丸化包衣锅内,同时将配置好的黏着剂喷洒到冰草种子外表面,使种子外表面成膜,单次黏着剂喷洒量0.5l;1min后,将生物刺激剂以气力输送的方式输送到成膜后种子的外表面,单次供粉量1.5kg,在振动与旋转的复合作用下,种子、生物刺激剂、黏着剂均匀接触快速融合,有利于提高丸化成型品质,重复粉、液供给过程10次,直至种子丸化,将丸化种子从丸化设备出料口排出,完成整个丸化过程。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丸化包衣方法,对于冰草种子及其他小粒且不规则种子,可有效的增加种子的质量,有利于机械化播种且达到精准落种的目的,与传统的丸化配方相比,该方法包衣种子操作简单,用时少,包裹层不易碎裂和脱皮。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3.2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12.8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4.8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11.2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6.4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9.6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8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8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9.6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6.4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11.2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4.8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12.8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3.2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刺激剂的配置:选取粒径≤200μm的大豆粉14.4kg,与细度≤100目的硅藻土1.6kg,混合物为生物刺激剂共16kg。其丸化包衣的方法过程均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10:本实施例是对照组,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只进行种子清选过程。表1:丸化材料的配比组合实施例12345678910大豆粉sf/kg1.63.24.86.489.611.212.814.40硅藻土de/kg14.412.811.29.686.44.83.21.60本发明对实施例中的种子的萌发环境、发芽率及根茎长度测定方法如下:分别从不同材料配比与对照组(实施例10),各批次中随机选取50粒种子置于预先润湿的发芽试纸上,种子底下铺放两张发芽试纸,上面盖上一张发芽试纸,将覆盖好的发芽纸进行折叠,竖直放置于发芽箱(modeli-36ll,perry,ia)内,设定发芽箱在光照时长为16h时,维持一个恒定的温度25℃(模拟白天的生长条件),而在无光照时长为8h时,维持发芽箱恒定温度15℃(模拟夜晚的生长条件),每个处理设置4次重复,即每个实施例的处理样本总数为200例。以幼苗根长大于2mm记录为种子发芽,每24h记录一次冰草种子的发芽情况。采用纸间法测试冰草种子的发芽情况,确定不同生物刺激剂的材料配比下丸化冰草种子的发芽率。分别在种子发芽的第7天和第10天记录最大发芽率及根茎长度的平均值,见表2。表2:丸化种子与裸种子发芽生长状况对比实施例12345678910平均发芽率/%83c89b92a93a92a92a90b92a88b87b平均根长/cm6.9c8.1b8.7a8.2b8.2b8.0b7.9b8.1b7.7b7.8b平均茎长/cm6.6c8.2a8.1a8.1a7.7b7.5b7.6b7.6b8.0a7.6b注:表中a、b、c是由数学分析软件minitab方差分析的显著性差异结果,(p<0.05)。试验结果表明:1-9组丸化处理冰草种子的发芽率比对照组10的发芽率高4%-10%,且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9组丸化处理丸化处理的冰草种子根长比对照组根长长0.8cm-1.8cm,且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1-9组丸化处理丸化处理的冰草种子根长比对照组根长长0.9cm-1.6cm,且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大豆粉与硅藻土配比为3:7时,丸化种子的幼苗的发芽情况最好,长势最优,sf:de配比为3:7为冰草种子丸化材料的最佳配比。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