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含有微生物真菌的杀生剂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杀茶小绿叶蝉的药剂。
背景技术:
:茶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matumura)又名浮尘子、叶跳虫、茶蜢子等,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昆虫,是我国茶树各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胡宗强,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第4期,第63页左栏第1段第1-2行,公开日2011年12月31日;“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黄安平等,茶叶通报,2006年第33卷第2期,第10页左栏第1段第1-2行,公开日2006年06月30日;“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袁争等,中国茶叶加工,2010年第4期,第13页左栏第1段第1-2行,公开日2010年12月31日)。茶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若虫均以针状口器刺吸茶树嫩茎、嫩叶的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茶树被害初期,茶芽发育缓慢,新叶由绿变黄,叶脉泛红,随着虫口密度增加,芽叶萎缩,叶质变硬,严重时节间短缩,芽叶及新叶焦枯脱落,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质量。成品茶条索松散,碎末增多,冲泡后汤色浑浊,滋味苦涩,香气失常。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代数多(一年发生8-12代左右),且世代交替,夏秋季易发常发。在茶小绿叶蝉受害区一般夏秋茶产量损失可达15%-40%(“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胡宗强,福建农业科技,2011年第4期,第63页左栏第1段第1-8行,公开日2011年12月31日;“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黄安平等,茶叶通报,2006年第33卷第2期,第10页左栏第1段第1-7行,公开日2006年06月30日)。目前,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效高,见效快,效果稳定,使用简便等优点,能够使茶小绿叶蝉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收效并不显著,同时还带来不少副作用,如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影响茶叶品质,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再度猖獗,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黄安平等,茶叶通报,2006年第33卷第2期,第10页左栏第1段第7-12行,公开日2006年06月30日;“茶小绿叶蝉化学防治现状,问题及对策”,任菊仕,茶叶通讯,1989年第4期,第50页摘要第1-3行,公开日1989年12月31日)。随着人们对环保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不断深入,人们正积极地探索新的、有效且环保的虫害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为害程度的方法。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茶小绿叶蝉病虫害,具有安全环保,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等优势(“茶小绿叶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黄安平等,茶叶通报,2006年第33卷第2期,第10页左栏第2段第1-9行,公开日2006年06月30日)。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茶小绿叶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活体微生物农药等新型杀虫剂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但是,现有的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活体微生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不佳。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好的药剂,该药剂中的绿僵菌和虫螨腈具有对茶小绿叶蝉的显著协同增效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杀茶小绿叶蝉的药剂,包括绿僵菌和虫螨腈,且绿僵菌和虫螨腈的质量比为0.5:1-8:1。所述茶小绿叶蝉是指物质提高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昆虫的死亡率或抑制其生长率的能力。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绿僵菌和虫螨腈(且绿僵菌和虫螨腈的质量比为0.5:1-8:1)具有对茶小绿叶蝉的显著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所述绿僵菌为金龟子绿僵菌。进一步,所述金龟子绿僵菌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进一步,绿僵菌和虫螨腈的质量比为1:1-6:1进一步,绿僵菌和虫螨腈的质量比为1:1-6:1。进一步,活性成分和辅料的质量比为13-44:70-103。进一步,活性成分和辅料的质量比为22.5:77.5。进一步,所述药剂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乳油。进一步,所述药剂为油悬浮剂。进一步,所述药剂还包括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进一步,所述溶剂包括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或花生油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所述乳化剂包括山梨醇酐单油酸脂、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与环氧乙烷缩合物、聚氧乙烯脂肪酸酯、三乙醇胺单油酸脂、蓖麻油和环氧乙烷缩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所述分散剂包括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木质素磺酸钠盐或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进一步,所述稳定剂包括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2,6-二叔丁基对甲酚、没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按照质量份计,所述药剂包括绿僵菌10-24份、虫螨腈3-20份、溶剂65-85份、乳化剂3-8份、分散剂1-5份和稳定剂1-5份。进一步,按照质量份计,所述药剂包括绿僵菌15份、虫螨腈7.5份、溶剂67.5份、乳化剂6份、分散剂2份和稳定剂2份。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保护所述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除绿僵菌外的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再加入绿僵菌,混匀,即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好。本发明中,绿僵菌和虫螨腈具有对茶小绿叶蝉的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的药剂持效性好。本发明的药剂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具体实施方式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
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以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由重庆大学基因工程中心分离并提供,活孢量为400亿个孢子/克;以下虫螨腈原药购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购于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以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购自江苏省海安石油化工厂;以下特丁基对苯二酚购于郑州龙生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田间生测复配联合毒力测定试验检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虫螨腈单剂及其组合物(仅由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和虫螨腈组成,具体见表1)对茶小绿叶蝉的毒力;同时,计算共毒系数,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供试药剂:400亿孢子/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98%虫螨腈原药;试验基地:重庆市巴南区大祥茶叶有限公司;供试茶品种:福鼎大白;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10-60头每百叶;试验方法:采用喷雾法,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虫螨腈单剂及其组合物按照5倍浓度梯度稀释4次,总共得到28种药液,选取虫口密度(30-50头/百叶)较均匀的地块,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划分区块,每块面积大于50㎡,按照60l/亩的药量均匀喷施茶棚,分别在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调查虫口密度,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数据处理:然后以防治效果为依据,采用spss软件计算毒力回归式;计算参数包括:斜率b值及标准误、lc50值;联合毒力评价方法: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药剂a单用的lc50/药剂a和b混用的lc50×100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ti(a)×a+ti(b)×ba:表示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b:表示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规定,混剂配方增效的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小于80,为拮抗作用;以上各个组别除药剂不同外,其他处理方式相同。表1毒力测试结果处理lc50(ppmmg/l)共毒系数ctca:金龟子绿僵菌232.3-b:虫螨腈124.4-a:b=1:1198.9151.9a:b=2:1152.4180.1a:b=3:1182.1144.1a:b=4:1196.3130.3a:b=5:1206.6121.7备注:所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含孢量为400亿孢子/克,表中配比为简化描述,金龟子绿僵菌:虫螨腈=x:y,指的是绿僵菌孢子数为x×400亿个:虫螨腈酯重量y/克。由表1可知,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与虫螨腈的质量比为1:1-5:1的配比范围内,两者复配,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与虫螨腈的质量比为2:1时,其共毒系数最高,达180.1。由此证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虫螨腈具有对茶小绿叶蝉的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实施例1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15g,98%虫螨腈原药7.5g,色拉油67.5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金龟子绿僵菌干孢子粉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即得。实施例2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10g,98%虫螨腈原药10g,色拉油60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绿僵菌孢子粉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即得。实施例3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15g,98%虫螨腈原药5g,色拉油70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绿僵菌孢子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后得到制剂。实施例4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20g,98%虫螨腈原药5g,色拉油65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绿僵菌孢子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后得到制剂。实施例5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20g,98%虫螨腈原药4g,色拉油66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绿僵菌孢子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后得到制剂。实施例6油悬浮剂,其组成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干孢子粉24,色拉油66g,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6g,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2g和特丁基对苯二酚2g。所述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除绿僵菌孢子外的成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加入绿僵菌干孢子粉,混匀后得到制剂。室内兼容性测试将实施例1-6的油悬浮剂置于30℃培养箱中孵育,分别在第3天和第14天检测孢子萌发率,结果如表2所示;孢子萌发率检测方法为:利用无菌水将各组合物稀释至孢子含量为1×107个/ml,取50ul孢悬液均匀涂布至1/4sday平板上,26℃培养15h后检测萌发率;以上各组除药剂不同外,其他管理方式相同。表2萌发率测试结果样品第3天萌发率(%)第14天萌发率(%)实施例197.9aa68.6aa实施例297.0aa67.3aa实施例398.0aa68.7aa实施例498.0aa67.4aa实施例598.8aa67.5aa实施例698.3aa68.8aa备注:以上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由表2可知,实施例1-5药剂的萌发率与实施例6药剂的萌发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虫螨腈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的兼容性好。田间应用试验将实施例1-6的制剂和240g/l虫螨腈悬浮剂(购于巴斯夫欧洲公司)进行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试验,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基地:重庆市永川区茶山竹海乾丰茶场;供试茶品种:南疆;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30-70头每百叶;试验方法具体为:试验共7个处理,即实施例1-6的药剂和240g/l虫螨腈悬浮剂,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面积约为60㎡,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之间留1.5m作为间隔区(保护行用就近处理药剂喷雾)防止相互干扰;采用喷雾施药法,选择手持式喷雾器于早上进行施药,温度25-28℃,湿度60-70%rh;施药过程中,需将药剂喷在虫体上和叶片正面部位;施药期间,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及除草药剂;于始盛期用药,用药1次,于药前、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调查虫数。在试验区,随机取样每个处理调查15个点,每个重复调查5个点,每个点随机抽查30个芽梢(一心三叶),统计叶正反面虫口数量并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式中,pt0表示施药前,pt1表示施药后,pt表示药剂处理区,ck表示空白对照组;以上各个组别除药剂不同外,其他处理方式相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田间应用试验测试结果来源用药量(ml/亩)3d防效%7d防效%14天防效%实施例18078.6a92.7a74.2a实施例28081.1a94.7a76.0a实施例38078.0a91.1a73.2a实施例48076.3a88.9a70.6a实施例58078.0a88.7a71.2a实施例68050.7c57.5c55.7b240g/l虫螨腈8061.7b72.8b61.1b备注:以上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由表3可知,与实施例6的药剂和240g/l虫螨腈相比,实施例1-5的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由此证明,本发明的药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异,且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