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129496发布日期:2021-03-02 16:5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属于池塘底质改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称刺参,主要分布于北纬35
°
到44
°
的亚洲太平洋沿岸浅海海域,是典型的温带物种。刺参具有补肾、益精、养血等功效,营养价值极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之一。我国辽宁、河北和山东附近的浅海和池塘是刺参的主要自然分布区,也是主要的人工养殖区。
[0003]
底质作为碳、氮、磷等营养盐的富集库,直接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存环境,底质环境的恶化对营底栖生活的刺参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近年来受频繁出现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池塘和浅海养殖刺参都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水质环境恶化是导致池塘养殖刺参大面积死亡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因为夏季高温天气直接引起水温升高,致使水层出现温度跃层,影响上下层水交换,溶氧降低,长期积累在底质中的硫化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快速释放,恶化水质环境,使活动能力弱、营底栖生活的刺参处于高温、低氧等胁迫环境中,导致大面积死亡现象的发生。因此,如何改善刺参养殖水域底质环境,降低底质中有害物质积累、增加水体溶氧量,已成为提高刺参养殖技术和解决刺参产业问题的关键。
[0004]
目前,用于刺参养殖池塘的改良剂大多是以过碳酸钠和过氧化钙等为主的增氧型底质改良剂,该类型的改良剂虽然可以暂时补充底层水体的溶氧量,但并不能有效降低底质内部长期积累的有害物质含量;近年来以微生物为主的生物型底质改良剂也有较快发展,但菌体在复杂的池塘底泥环境中往往成活率较低,进而导致功效降低,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池塘底质恶化和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因此,采用物理方式定期翻耕池底,既可以及时改善底质环境,提高底质中有机质被利用率,又可以有效促进养殖刺参快速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解决现有通过投放改良剂来改良刺参养殖池塘底质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及其使用方法。该改良设施作为改善池塘底质表层物理性状的水下增氧耕耘机设施,利用船上螺旋桨产生的水动力推动船体向前运动,在船体牵引绳的牵引下带动水下耕耘机翻耕池塘底质3~5cm的表层,及时释放和氧化底质中硫化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预防因有害物质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对养殖刺参产生的毒害作用,达到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环境的目的;同时,池塘底质表层的翻耕能使大量的有机质、细菌等暴露出来,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来源,显著降低养殖成本。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
本发明的改良设施包括框架、连接杆、调节杆、牵引绳、犁头、轮子及排水管,其中框架下方设有多个犁头,每个所述犁头均分别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框架相连;所述框架上安
装有多个高度可调的调节杆,各所述调节杆在高度调节好后与所述框架相对固定,各所述调节杆的下端分别连接有轮子;所述牵引绳的一端连接于框架上,另一端与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相连,该排水管的另一端与水源连接;所述改良设施整体通过牵引绳系在动力船上,通过动力船牵引在池塘底部翻耕底质表层。
[0008]
其中:所述调节杆上沿高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调节孔,所述框架上安装有与调节杆数量相同的调节杆安装管,每个所述调节杆均插设于所对应的调节杆安装管中,在高度调节好后通过调节螺丝与所述调节杆安装管固定。
[0009]
所述犁头沿前进方向前尖后宽,每个所述犁头均通过固定螺丝固接于连接杆的下端。
[0010]
所述牵引绳为两条,每条所述牵引绳的一端均通过牵引环与框架相连,另一端在所述框架前进方向的前方绞合,并与所述排水管的一端固定。
[0011]
所述排水管上安装有了解水下作业情况的水下摄像头,该水下摄像头与所述动力船上的控制系统相连。
[0012]
所述框架为由横梁及纵梁相互焊接而成的长方形,所述横梁为三根,相互平行、间距相同,三根所述横梁的两端通过两根相互平行的纵梁相连;所述长方形的框架四角内侧均安装有调节杆,每根所述横梁上均沿长度方向均匀连接有多根连接犁头的连接杆。
[0013]
本发明所述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的使用方法为:
[0014]
作业前,将所述改良设施放大水平地面上,根据池塘底质情况调节所述调节杆的高度,进而调节所述轮子的高度;调节好后,将所述调节杆与框架相对固定;
[0015]
作业时,将所述改良设施通过所述牵引绳系于动力船的船尾,将所述改良设施放入池塘底部,利用所述动力船的船体机械动力牵引所述改良设施通过所述轮子在池塘底部行走,通过各所述犁头翻耕底质表层;在翻耕底质表层的同时,通过所述排水管冲刷犁头,促进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增加底层溶解氧;
[0016]
作业后,将所述改良设施提出水面,用淡水冲洗后放阴凉处备用。
[0017]
其中:所述轮子的高度调节到高出水平地面或犁头底部2~3厘米。
[0018]
在作业的同时,可通过安装于所述排水管上的水下摄像头了解所述改良设施的作业情况。
[0019]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20]
1.本发明改良设施总体重量在7~10kg之间,体重较轻,在池塘作业时操作方便。
[0021]
2.本发明可根据季节变化和池塘底质环境情况随时对池底进行翻耕改良。
[0022]
3.应用本发明的改良设施进行翻耕作业时,除布置有养殖设施(如不同类型的海参礁体)区域外,上次和下次的翻耕区域可交替进行,以达到充分翻耕的目的。
[0023]
4.本发明的改良设施对池塘底质翻耕后,可使有毒、有害物质及时释放和被氧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池底的目的。
[0024]
5.本发明的改良设施对池塘底质翻耕后,可使原来表层以下可被食用的有机质、细菌等暴露出来,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饵料来源,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产量。
[0025]
6.本发明每次翻耕面积只占池塘底部面积的1/3,充分保障了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改良设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7]
图2为本发明改良设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8]
图3为本发明改良设施中调节杆、调节螺丝与框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发明改良设施中犁头、轮子与框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发明改良设施中犁头与连接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发明改良设施中犁头与连接杆的结构主视图;
[0032]
其中:1为横梁,2为连接杆,3为纵梁,4为调节杆,5为牵引绳,6为牵引环,7为犁头,8为轮子,9为调节杆安装管,10为固定螺丝,11为调节孔,12为水下摄像头,13为排水管,14为调节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0034]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改良设施包括框架、连接杆2、调节杆4、牵引绳5、牵引环6、犁头7、轮子8、水下摄像头12及排水管13,其中框架下方设有多个犁头7,每个犁头7均分别通过连接杆2与框架相连;框架上安装有多个高度可调的调节杆4,各调节杆4在高度调节好后与框架相对固定,各调节杆4的下端分别连接有轮子8;牵引绳5的一端通过牵引环6连接于框架上,另一端与排水管13的一端相连,该排水管13的另一端与水源连接,排水管13上安装有了解水下作业情况的水下摄像头12,该水下摄像头12与动力船上的控制系统(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为现有技术)相连;改良设施整体通过牵引绳5系在动力船上,通过动力船牵引在池塘底部翻耕底质表层。
[0035]
本实施例的框架为由横梁1及纵梁3相互焊接而成的长方形,横梁1为三根,相互平行、间距相同,三根横梁1的两端通过两根相互平行的纵梁3相连;长方形的框架四角内侧均安装有调节杆4,每根横梁1上均沿长度方向均匀焊接有多根连接犁头7的连接杆2。本实施例的横梁1长度为2米,纵梁3长度为1米;连接杆2为13根,从正前方观看,13根连接杆2均匀分布在2米空间内,位于中间的横梁1上连接5根连接杆2,前后两根横梁1上各连接4根连接杆2,连接杆长度30为厘米。本实施例的横梁1、纵梁3及连接杆2的材质均为316不锈钢方形管件。
[0036]
调节杆4上沿高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调节孔11,调节孔11的上下间距为2厘米,用于调节轮子8的高度,框架上安装有与调节杆4数量相同的调节杆安装管9。本实施例的调节杆4为中空的方形管,调节杆4的长度为50厘米,长方形框架的四角内侧均固定一个调节杆安装管9,每个调节杆4均插设于所对应的调节杆安装管9中,在高度调节好后通过调节螺丝14与调节杆安装管9固定。本实施例的调节杆4和调节螺丝14材质均为316不锈钢。
[0037]
本实施例的轮子8宽为5厘米,半径为5厘米。
[0038]
犁头7沿前进方向前尖后宽,每个犁头7均通过两个固定螺丝10固接于连接杆2的下端。本实施例的犁头7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犁头7为316不锈钢材质。
[0039]
本实施例的牵引绳5为两条,每条牵引绳5的一端均通过牵引环6与框架中位于最前面的横梁1相连,另一端在框架前进方向的前方2米处绞合,并与排水管13的一端固定。
[0040]
本发明刺参养殖池塘底质改良设施的使用方法为:
[0041]
作业前,将改良设施放大水平地面上,根据池塘底质情况通过调节螺丝14调节调节杆4的高度,进而调节轮子8的高度;本实施例将轮子8的高度调节到高出水平地面或犁头7底部2~3厘米;调节好后,将调节杆4通过调节螺丝14与框架相对固定;
[0042]
作业时,将改良设施通过牵引绳5系于动力船的船尾,将改良设施放入池塘底部,利用动力船的船体机械动力牵引改良设施通过轮子8在池塘底部行走,通过各犁头7翻耕底质表层;在翻耕底质表层的同时,通过排水管13冲刷犁头7,促进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增加底层溶解氧;在作业的同时,可通过安装于排水管13上的水下摄像头12了解所述改良设施的作业情况
[0043]
作业后,将改良设施提出水面,用淡水冲洗后放阴凉处备用。
[0044]
在池塘使用改良设施时,每次翻耕宽度为2m,翻耕间隔应达到4m间距以上,以防止池塘底质有害物质短时间内释放过多对刺参产生不良影响,以利于刺参有足够的空间躲避不良环境。
[0045]
本发明可根据季节变化和池塘底质环境情况随时对池底进行翻耕改良。在春、秋季节,池塘水温较低,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刺参摄食旺盛,为增加池底饵料来源,促进刺参生长,每月可进行2~3次翻耕作业;在夏季,水体温度较高,刺参进入夏眠状态,应避免在此期间进行翻耕作业;在冬季,水体温度较低,刺参活动较弱,每月可进行1~2次翻耕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