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协同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87054发布日期:2021-03-17 00:3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活性化合物组合物,具体属于二元杀菌组合物,其包含活性化合物ipflufenoquin和吡唑醚菌酯。本发明涉及治疗性或预防性或根除性地防治植物的病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ipflufenoquin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喹啉类杀菌剂,开发代号nf-180,结构式为:

化学名称:2-[(7,8-二氟-2-甲基-3-喹啉基)氧基]-6-氟-α,α-二甲基苯甲醇,cas登录号为1314008-27-9。该化合物为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病害有效,具有新颖作用机制,可用于防治对现有药剂产生抗性的病原菌。

吡唑醚菌酯是basf开发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cl复合体的电子传递,使线粒体不能产生、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已广泛用于100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变化,它能增强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即使是在植物不发病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ipflufenoquin由市售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作为杀菌剂的用途公开于wo2011081174。ipflufenoquin与杀菌剂的混合物公开于wo2013047441中,虽然该专利公开了ipflufenoquin可与qoi杀菌剂可混配,但并未就本发明组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剂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苹果轮纹病、马铃薯早疫病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一种协同杀菌组合物,包含活性成分a、活性成分b以及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其中活性成分a为ipflufenoquin,活性成分b为吡唑醚菌酯。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0~50: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5: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3:1;

进一步地,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5~2:1。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填料、载体、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展着剂、溶剂、粘着剂、稳定剂、增效剂、消泡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含量总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90%,优选为5%~80%。

本发明所述的协同杀菌组合物的组分可以单独地或作为其他农药组合物的一部分施用。

本发明所述的协同杀菌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配制成农业允许使用的剂型,优选的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分散粒剂包含协同杀菌组合物、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协同杀菌组合物含量占总混合物的5%~90%,更优选为10%~75%;

进一步地,所述的可湿性粉剂包含协同杀菌组合物、填料、分散剂、润湿剂。其中,协同杀菌组合物含量占总混合物的5%~90%,更优选为10%~75%;

进一步地,所述的悬浮剂包含协同杀菌组合物、载体、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消泡剂。其中协同杀菌组合物含量占总混合物的5%~70%,更优选为10%~60%。

本发明所述的活性成分a由发明人依据专利wo2011081174说明书中实施例25制备方法制备所得;活性成分b与其他农药辅助成分为市售产品。

本发明组合合理,杀菌效果好,可减少用药次数,减缓病害抗药性发生,对作物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苹果轮纹病、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中的苹果轮纹病、马铃薯早疫病,发明人以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进行互相复配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实施例1:协同杀菌组合物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

试验靶标:苹果轮纹病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菌源取自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扶村果园。经室内pda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苹果轮纹病菌纯菌丝。

培养条件:试验在生物培养箱内进行,温度25±0.5℃。

试验药剂:92%ipflufenoquin原药

93.5%吡唑醚菌酯原药

药剂配制与剂量:

先将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原药用分析纯dmf溶解后配成100mg/l母液,然后按照活性成分配比5:1、3:1、2:1、1:1、1:2、1:3、1:5(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混合配成混剂母液。使用时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成以下浓度(单位:mg/l)。见表1:

表1混配各配比及试验浓度

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凝固后备用。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4个重复。

接种与培养:将培养好的苹果轮纹病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0.6c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种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调查方法:接种后72小时,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计算抑制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抑制百分率(%)=[1-(处理区菌落直径-菌饼直径)/(对照区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统计分析方法: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抑制百分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求各药剂的有效浓度ec50,共毒系数(ctc)。

ctc<80为拮抗;80≤ctc≤120为加和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试验结果为:

表2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防治苹果轮纹病室内活性

结果与分析: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病菌抑制百分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共毒系数。测定结果显示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2:1、1:1、1:2、1:3、1:5复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02.83、135.68、151.94、259.19、160.93、122.58、121.57,3:1、2:1、1:1、1:2、1:3、1:5共毒系数均高于120,其中以1:1复配共毒系数最高,表明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在以上配比下,均具有良好的联合作用。

实施例2:协同杀菌组合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试验靶标: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菌源取自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马铃薯田。经分离、鉴定,4℃保存。

培养条件:试验在生物培养箱内进行,温度25±0.5℃。

试验药剂:92%ipflufenoquin原药

93.5%吡唑醚菌酯原药

药剂设置:先将吡唑醚菌酯、ipflufenoquin用分析纯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后配成100mg/l母液,然后按照活性成分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配比5:1、3:1、2:1、1:1、1:2、1:3、1:5混合配成混剂母液,使用时用0.1%吐温80的水溶液稀释成0.05、0.1、0.2、0.4、0.8mg/l。ipflufenoquin的测定浓度为0.0125、0.025、0.05、0.01、0.02mg/l,吡唑醚菌酯的测定浓度为0.05、0.1、0.2、0.4、0.8mg/l。设无药平板对照。

试验重复:各浓度处理重复4次。

试验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挑取预先制备的菌丝块接种于不同药剂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在25℃下培养8天,调查菌落直径,计算各药剂处理,抑制菌丝生长的百分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各药剂的ec50,计算ctc。

ctc<80为拮抗;80≤ctc≤120为加和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抑制率计算公式:抑制百分率(%)=[1-(处理区菌落直径-菌饼直径)/(对照区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表3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室内活性

结果与分析:以药剂浓度(mg/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病菌抑制百分率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建立回归方程,计算共毒系数。测定结果显示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2:1、1:1、1:2、1:3、1:5复配,其共毒系数分别为80.27、96.57、139.40、166.65、183.11、165.52、149.77,其中以1:2复配共毒系数最高,且1:1、1:3、1:5、2:1共毒系数均高于120,表明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在以上配比下,均具有增效的联合作用。

实施例3:协同杀菌组合物防治苹果轮纹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对象、作物及品种:防治对象为苹果轮纹病,病菌为(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试验树为10年生苹果金冠品种,该品种极易感染苹果树轮纹病。

本实验在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扶村内进行。试验园管理条件较好,树势中等,株行距3m×5m。

试验药剂:20%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1)、15%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2)、15%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1)、16%ipflufenoquin·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1)。

对照药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并设空白对照。

药剂用量及处理编号:

表4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和重复:每2株树为一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面积30平方米,每处理重复4次。

施药方法:全树喷雾,于幼果期5月20日、6月15日、6月30日,共计施药3次。

调查时间和次数:9月26日进行采前调查,10月11日,10月26日进行贮后调查,共调查3次。

药效计算方法: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病果率-处理病果率)/空白对照病果率]×100

结果与分析:

表5各处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经过2019年试验,表明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500mg/kg时对苹果轮纹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无药害发生,对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各处理贮后防效高于对照药剂。

实施例4:协同杀菌组合物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靶标: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

试验地点:青岛市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庄扶村。

试验药剂及编号

表6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20平方米,重复次数4次。

施药方法:采用植株茎叶均匀喷雾处理。

施药时间和次数:2019年6月8日、15日、22日共施药3次。

调查方法:6月8日施药前进行第一次药前病情基数调查,末次施药后7天进行防效调查,共计调查2次,亩用水量15l。

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复叶,按各复叶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百分率划分病级: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小于5%;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复叶面积的51%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病情指数;

pt0、pt1分别为处理施药前、后病情指数。

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7协同杀菌组合物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效

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有效成分用药量情况下,ipflufenoquin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末次用药7天后防效分别为85.98%、79.32%、78.59%、74.53%、73.96%。对照药剂放标为70.52%。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经田间不定期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