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1598发布日期:2020-10-13 07:4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



背景技术: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兼用作物,玉米在农业、食品工业、化工业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玉米产量一直是玉米生产的重要课题。地膜覆盖作为我国一项有效的旱作玉米增产技术,不仅增产效果显著,且具有增温、保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作用,在我国玉米种植区域中普遍受到关注,报道显示,利用地膜覆盖方式种植玉米,增产幅度可达30%-60%,投入产出比达1:2.5-3.0(高翔等,2014),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地膜覆盖播种施肥一体机的出现,实现了施肥、播种和地膜覆盖等过程在一次机械作业中实现。这大大节约了劳动成本,使得地膜覆盖种植玉米更加受农民欢迎。

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田间土壤的复杂性,加之机械作业时机器的稳定性尚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导致地膜覆盖播种施肥一体机在播种的时候在地膜上预留的苗孔与玉米种子的位置不一致而发生偏离。致使玉米出苗后,幼苗在地膜下面无法突破地膜,如果不及时将玉米苗从田间地膜下面放出,不仅影响玉米苗的生长发育,还会因为地膜内环境温度过高而导致玉米苗死亡的现象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玉米出苗和成活,最终使田间玉米株数降低,产量下降。

引苗通常的做法是在苗期进行,引苗时,通常用手将玉米苗上方的地膜戳破,将玉米苗的地上部从地面与地膜间隙中引出,使玉米地上部充分暴露于地膜外部,以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光的需要。但由于玉米幼苗比较娇嫩,基部较脆,因此在引苗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引苗操作不当,将玉米苗折断的现象、或玉米幼苗叶片受损的现象;或是由于引苗的位置不当,引出的幼苗不是垂直直立,而是受地膜压迫而倾斜生长的现象,严重影响玉米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引苗时操作人员通常要弯腰或是下蹲进行引苗作业,因此长时间进行这种操作会引起身体不适。因此,生产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将玉米苗快速引出地膜,不仅能使玉米苗直立向上,而且对玉米苗伤害小的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本用具的使用者可以站立,不用弯腰或是蹲伏,使操作更加轻松。本工具有两个钩,且可以根据玉米苗大小调节两个钩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引苗工作更加科学,避免因为一个钩,或是距离不可调的钩导致玉米苗受力点不科学而导致玉米苗折断或是受伤,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包括a组件和b组件两部分,所述a组件包括大手柄、长杆a、移动钩、滑道a和圆球a,所述大手柄焊接在长杆a的顶部,所述大手柄的内部下方设有纵向的滑道a,所述滑道a的内部设有长杆a的圆球a,所述圆球a位于长杆a的末端,与长杆a固定连接,所述长杆a的底端与移动钩固定连接;

所述b组件包括小手柄、长杆b、升降钩、滑道b、小支架、圆球b和细杆,所述长杆b的顶端焊接在所述大手柄上,所述大手柄的下方还设有滑动安装在所述长杆b的小手柄,在小手柄与长杆b与大手柄连接处下方10-15cm接触处左右各设有一个小支架,所述长杆b内部为中空的滑道b,滑道b内穿入细杆,细杆的顶端焊接圆球b,圆球b还与小手柄焊接,所述细杆的底部焊接升降钩。

进一步地,所述大手柄为圆柱形或是扁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滑道a位于大手柄一侧,占滑道a的一侧位于大手柄的临近边缘处,另一侧止于长杆b与大手柄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长杆a为杆状,一侧为圆球a。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的用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田间观察膜下玉米的株高,用尺子测量膜下玉米苗从基部至最上部全展叶片与叶鞘连接处之间的长度l;

步骤2:用手推动长杆a,使长杆a与长杆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cm;

步骤3:使用人直立,双手握大手柄,使装置的升降钩与移动钩的平面与膜下倒伏的玉米苗的茎平行;

步骤4:移动装置,使升降钩与移动钩的钩头钩破地膜,并使两个钩分别勾住玉米茎基部;

步骤5:保持两个钩的位置不动,移动手柄和长杆,使装置与地面垂直直立;

步骤6:用一只手提拉小手柄,使移动钩缓缓上移,带动玉米苗的上部向上移动,直至玉米苗突破地膜并直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用具的使用者可以站立,不用弯腰或是蹲伏,使操作更加轻松。本工具有两个钩,且可以根据玉米苗大小调节两个钩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引苗工作更加科学,避免因为一个钩,或是距离不可调的钩导致玉米苗受力点不科学而导致玉米苗折断或是受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的a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具的b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长度l的确定示意图。

图中:1、大手柄;2、小手柄;3、长杆b;4、长杆a;5、升降钩;6、移动钩;7、滑道a;8、圆球a;9、滑道b;10、小支架;11、圆球b;12、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一种供覆膜玉米人工放苗的手持式引苗工具,包括a组件和b组件两部分。

参阅图2,a组件包括大手柄1、长杆a4、移动钩6、滑道a7和圆球a8,大手柄1焊接在长杆a4的顶部,大手柄1为圆柱形或是扁圆形,大手柄1的内部下方设有纵向的滑道a7,滑道a7的内部设有长杆a4的圆球a8,圆球a8位于长杆a4的末端,与长杆a4固定连接,圆球a8嵌于滑道a7内,圆球a8可在滑道a7内自由滑动,这样可以调节长杆a4和长杆b3的间距,长杆a4的底端与移动钩6固定连接。

参阅图3,b组件包括小手柄2、长杆b3、升降钩5、滑道b9、小支架10、圆球b11和细杆12,长杆b3的顶端焊接在大手柄1上,大手柄1的下方还设有滑动安装在长杆b3的小手柄2,在小手柄2与长杆b3与大手柄1连接处下方10-15cm接触处左右各设有一个小支架10,小支架10用于支撑小手柄2,长杆b3内部为中空的滑道b9,滑道b9内穿入细杆12,细杆12的顶端焊接圆球b11,圆球b11可以在滑道b9内滑动,圆球b11还与小手柄2焊接,细杆12的底部焊接升降钩5,在装置向下按动时,细杆12会向上伸缩,带动小手柄2在长杆b3上滑动。

大手柄1为金属材料,长度为30cm,小手柄2为金属材料,长度为12cm,长杆b3和长杆a4长度为120cm,小手柄2距离大手柄1的距离为12-14cm。同样,移动钩6可向上移动12-14cm。长杆b3和长杆a4之间最大距离为15cm,最小距离为2cm。也就是长杆b3可调范围为0-13cm。钩长为4-8cm,钩为金属材质,滑道a7位于大手柄1一侧,占滑道a7的一侧位于大手柄1的临近边缘处,另一侧止于长杆b3与大手柄1的连接处。长杆a4为杆状,一侧为圆球a8。

本装置的使用步骤如下:

步骤1:田间观察膜下玉米的株高,用尺子测量膜下玉米苗从基部至最上部全展叶片与叶鞘连接处之间的长度l(如图4);

步骤2:用手推动长杆a4,使长杆a4与长杆b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cm;

步骤3:使用人直立,双手握大手柄1,使装置的升降钩5与移动钩6的平面与膜下倒伏的玉米苗的茎平行;

步骤4:移动装置,使升降钩5与移动钩6的钩头钩破地膜,并使两个钩分别勾住玉米茎基部;

步骤5:保持两个钩的位置不动,移动手柄和长杆,使装置与地面垂直直立;

步骤6:用一只手提拉小手柄2,使移动钩6缓缓上移,带动玉米苗的上部向上移动,直至玉米苗突破地膜并直立。

使用时,先测量幼苗基部至玉米最上一个全展叶的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距离,记为l。用手推动长杆a4,使长杆a4与长杆b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l-1cm。使用人直立,双手握大手柄1,使本装置的升降钩5与移动钩6的平面与膜下倒伏的玉米苗的茎平行。移动本装置,使升降钩5和移动钩6的钩头钩破地膜,并使两个钩分别勾住玉米茎基部,保持两个钩的位置不动,移动手柄和长杆,使本装置与地面垂直直立。用一只手提拉小手柄2,使移动钩6缓缓上移,带动玉米苗的上部向上移动,直至玉米苗突破地膜并直立。

本用具的使用者可以站立,不用弯腰或是蹲伏,使操作更加轻松。本工具有两个钩,且可以根据玉米苗大小调节两个钩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引苗工作更加科学,避免因为一个钩,或是距离不可调的钩导致玉米苗受力点不科学而导致玉米苗折断或是受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