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633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8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缸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喜欢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养鱼,作为观赏,增添雅兴的摆设,以提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品质。为了鱼儿的健康及观赏美观,需要定期清理鱼粪便,定期换水,此过程操作繁琐,费工费力,而且容易忘记,造成鱼缸内水质浑浊,鱼儿生病,甚至死亡,达不到观赏的效果。

现有技术通常在鱼缸内设置排水装置,通过排水装置将需要排出鱼缸的水液和鱼粪便混合液(主要成分为鱼粪便和水)分离后排出鱼缸,之后,水液进行循环,再次进入鱼缸内,而鱼粪便混合液作为废液,进行排放,从而实现鱼缸水的净化循环。

但是,鱼粪便混合液中存在一部分水,其会和鱼粪便一起作为废液排放,而由于鱼粪便混合液流速普遍较快,其容易搅动已收集的鱼粪便,故无法对鱼粪便混合液的鱼粪便进行简单有效地二次分离,其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增加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鱼粪便混合液中存在一部分水,鱼粪便混合液中的鱼粪便无法简单有效地二次分离,使得鱼粪便混合液普遍会作为废液直接排放,其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增加对环境的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不仅能够将需要排出鱼缸的水液和鱼粪便混合液分离后排出鱼缸能够,而且能够将鱼粪便混合液进行沉淀分离,以分离出鱼粪便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来进行其他用途,重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包括,

沉淀仓,所述沉淀仓顶部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均与所述沉淀仓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至所述沉淀仓的路径上设置有阻挡装置,所述阻挡装置用于减缓鱼粪便混合液的速度,所述鱼粪便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所述沉淀仓。

位于所述沉淀仓上游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均竖向设置且由外到内依次套装的过滤管、分离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顶面和所述分离管顶面均低于所述过滤管顶面,所述分离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形成分离腔,所述过滤管与所述分离管之间形成收集腔,所述出水管内设有用于鱼缸内水排出的出水腔,所述收集腔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污口,所述分离腔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收集腔相连通的第二排污口,所述分离腔底部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过滤管、分离管和出水管依次套装,出水管用于出水,所述收集腔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污口,在使用时,过滤管外侧的水和鱼粪便通过第一排污口被吸入收集腔,出水管的顶面低于所述过滤管的顶面,使得鱼缸内的水面高于出水管的出水面,使得过滤管内的水与过滤管外的水有液位差,所述收集腔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分离腔连通的第二排污口,因为分离腔更靠近出水腔,使得分离腔内的水更快的进入出水腔,同时由于过滤管内的水与过滤管外的水有液位差的原因,第二排污口处会产生从收集腔至分离腔的吸力,会将鱼粪便吸入分离腔内,由于鱼粪便密度比水密度大,便会聚集至分离腔内的底部,而所述分离腔底部与所述出水腔密封隔开,故需排出的水只能经出水管上方进入出水腔,排出鱼缸,从而达到将鱼缸内的大部分鱼粪便与水分离排出的目的,大大减少了鱼粪便被排出的水反复刷击碎,以接近液体状态返回鱼缸内,破坏鱼儿生存环境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主过滤组件中物理过滤层及生物过滤层的过滤负荷,延长了其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所述分离腔底部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使得聚集至分离腔内的底部的鱼粪便和一部分水形成鱼粪便混合液流至第一连通口,并从第一连通口进入沉淀仓进行沉淀。

鱼粪便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顶盖内,并通过阻挡装置减速后缓慢地进入沉淀仓,由于鱼粪便混合液中的鱼粪便密度大于鱼粪便混合液中水的密度,故大部分鱼粪便会慢慢沉淀至沉淀仓的底部,而没有鱼粪便的水或者含微量鱼粪便的水会位于沉淀仓的上部,而随着鱼粪便混合液持续进入沉淀仓,位于沉淀仓的上部的水会通过顶盖上的第二连通口溢出至沉淀仓外侧,该部分水没有鱼粪便或仅含有微量鱼粪便,可以作为其他用途,来重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上述方案中,顶盖与沉淀仓顶部相连接,普遍包括顶盖与沉淀仓顶部密封连接或顶盖与沉淀仓顶部一体成型,以保证使得沉淀仓和顶盖形成密封腔体,使得位于沉淀仓的上部的水会通过顶盖上的第二连通口溢出至沉淀仓外侧,以满足沉淀需要,而且避免本申请的沉淀组件漏水。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进入沉淀仓的鱼粪便混合液流速较快,容易搅动沉淀仓内的液体,其会将沉淀仓内已沉淀的鱼粪便扬起,会造成大量的鱼粪便随水一起从第二连通口溢出至沉淀仓外侧,导致溢出的水无法作为重复利用,故设置阻挡装置来减缓鱼粪便混合液进入沉淀仓的速度,以保证沉淀仓内的沉淀效果。

故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利用分离装置,将鱼缸内的鱼粪便混合液和大部分水分离排出大大减少了鱼粪便被排出的水反复刷击碎,以接近液体状态返回鱼缸内,破坏鱼儿生存环境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主过滤组件中物理过滤层及生物过滤层的过滤负荷,延长了其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分离装置分离出的鱼粪便混合液经由本申请所述的沉淀组件进行沉淀分离,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设置阻挡装置来减缓鱼粪便混合液进入沉淀仓的速度,以保证沉淀仓内的沉淀效果,而且能够将鱼粪便混合液进行沉淀,以分离出鱼粪便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进行其他用途,来重复利用(优选,再次进入鱼缸水循环,补入鱼缸内),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不仅能够将需要排出鱼缸的水液和鱼粪便混合液分离后排出鱼缸能够,而且能够将鱼粪便混合液进行有效地沉淀分离,以分离出鱼粪便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来进行其他用途,重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优选地,所述顶盖包括环形侧壁,所述环形侧壁的一端密封设置,另一端与所述沉淀仓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上。

由于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最优设计位于缸体底部,故将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上,相比较第一连通口设置在顶盖顶部来说,与第一连通口相连接的管路安装更方便,而且也减小了本申请的沉淀组件至鱼缸底部的距离,更加节约空间。

优选地,所述环形侧壁内套设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与所述环形侧壁之间具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沉淀仓相连通,所述阻挡装置套设连接于所述环形隔板外侧,所述阻挡装置与所述环形侧壁之间具有空隙。

所述空隙能够让鱼粪便混合液中的鱼粪便通过。

鱼粪便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连通口流入第一空腔内,并通过阻挡装置减速后散开,之后缓慢地通过阻挡装置与环形侧壁之间的空隙,直至进入沉淀仓。

优选地,所述环形隔板内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通过所述环形隔板隔开,所述第二空腔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沉淀仓相连通。

位于沉淀仓的上部的水溢入至第二空腔内,再从第二空腔流入第二连通口,直至溢出至沉淀仓外侧。

优选地,所述沉淀仓的上部直径大于或者等于底部直径,更利于沉淀仓的底部收集鱼粪便。

优选地,所述沉淀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将鱼粪便排出所述沉淀仓的排出装置。

当底部鱼粪便到达一定数量后,利用排出装置将沉淀仓的底部的鱼粪便清理出沉淀仓,而经过本申请的沉淀组件后,客户清理沉淀仓的次数会远远小于客户直接清理鱼粪便混合液的次数,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感受度。

优选地,所述排出装置包括与所述沉淀仓相连通的阀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沉淀仓外侧。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级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沉淀仓外侧,所述过滤装置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相连通。

从第二连通口溢出至沉淀仓外侧的水中常常含有微量鱼粪便,此时,在第二连通口外侧连通至少一级过滤装置,利用过滤装置微量鱼粪便过滤收集,之后得到更清澈的水,以增加过滤后的水的用途(包括重新进入鱼缸内循环使用),从而更好地节约了水资源。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内套装有入水管,所述入水管伸出所述出水管的顶面,所述入水管用于鱼缸补水。

优选地,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鱼缸,还包括缸体,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密封设置在缸体的底板上,且贯穿所述底板,所述底座上部分别与所述分离管和所述出水管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设置有与所述分离腔相连通的第一排污通道,所述第一排污通道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底座下部可拆卸地密封连接有排污部件,所述排污部件位于缸体外侧,所述排污部件内设有第二排污通道,所述第二排污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污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污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鱼缸,在安装时,将底座密封设置在所述缸体的底板上,之后在底座上部安装所述分离装置,在底座底部安装排污部件,以方便安装,底座下部与排污部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使得排污部件可以在用户家中安装,以减小在运输过程中排污部件被撞坏的概率,排污部件内设有第二排污通道,所述第二排污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分离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使得分离装置分离出的鱼粪便混合液经由第二排污通道至第一连通口,而到达沉淀仓进行沉淀分离,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优选地,所述排污部件与所述底座通过密封组件来密封配合,所述排污部件和所述底座通过过渡部相连接,所述排污部件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过渡部相互压紧配合,使得排污部件和底座安装方便,客户自己即可安装,从而降低安装成本。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不仅能够将需要排出鱼缸的水液和鱼粪便混合液分离后排出鱼缸能够,而且能够将鱼粪便混合液进行有效地沉淀分离,以分离出鱼粪便混合液中的大部分水来进行其他用途,重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最优设计位于缸体底部,故将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均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上,相比较第一连通口设置在顶盖顶部来说,与第一连通口相连接的管路安装更方便,而且也减小了本申请的沉淀组件至鱼缸底部的距离,更加节约空间。

3、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当底部鱼粪便到达一定数量后,利用排出装置将沉淀仓的底部的鱼粪便清理出沉淀仓,而经过本申请的沉淀组件后,客户清理沉淀仓的次数会远远小于客户直接清理鱼粪便混合液的次数,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感受度。

4、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从第二连通口溢出至沉淀仓外侧的水中常常含有微量鱼粪便,此时,在第二连通口外侧连通至少一级过滤装置,利用过滤装置微量鱼粪便过滤收集,之后得到更清澈的水,以增加过滤后的水的用途(包括重新进入鱼缸内循环使用),从而更好地节约了水资源。

5、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利用分离装置,将鱼缸内的鱼粪便混合液和大部分水分离排出大大减少了鱼粪便被排出的水反复刷击碎,以接近液体状态返回鱼缸内,破坏鱼儿生存环境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主过滤组件中物理过滤层及生物过滤层的过滤负荷,延长了其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分离装置分离出的鱼粪便混合液经由本申请所述的沉淀组件进行沉淀分离,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6、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将底座密封设置在所述缸体的底板上,之后在底座上部安装所述分离装置,在底座底部安装排污部件,以方便安装,底座下部与排污部件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使得排污部件可以在用户家中安装,以减小在运输过程中排污部件被撞坏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沉淀仓、顶盖及过滤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沉淀仓和顶盖配合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和底座配合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和排污部件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和排污部件配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有连接部)。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和排污部件配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无连接部)。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组件结构示意图(一体成型设置)。

图标:1-顶盖;11-第一连通口;12-第二连通口;13-第一空腔;14-第二空腔;15-环形隔板;16-空隙;17-环形侧壁;2-过滤装置;3-沉淀仓;31-排出装置;32-阀门;4-阻挡装置;5-分离装置;51-过滤管;52-分离管;53-出水管;54-分离腔;55-收集腔;56-出水腔;57-第一排污口;58-第二排污口;59-排污孔;6-入水管;7-排污部件;71-第二环形外壁;711-凸台;72-第二排污通道;73-过渡部;731-突出部;74-密封组件;75-第一密封件;76-第二出水通道;77-第二隔板;78-第二密封件;8-缸体;81-底板;9-底座;91-第一排污通道;92-第一环形外壁;93-连接部;94-第一出水通道;95-第一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包括沉淀仓3和顶盖1,顶盖1包括环形侧壁17,所述环形侧壁17的一端密封设置,另一端与所述沉淀仓3相连接,所述环形侧壁17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口11和第二连通口12,所述环形侧壁17内套设有环形隔板15,所述环形隔板15与所述环形侧壁17之间具有第一空腔13,所述第一空腔13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和所述沉淀仓3相连通,所述阻挡装置4套设连接于所述环形隔板15外侧,所述阻挡装置4与所述环形侧壁17之间具有空隙16,所述空隙16能够让鱼粪便混合液中的鱼粪便通过,所述环形隔板15内具有第二空腔14,所述第一空腔13与所述第二空腔14通过所述环形隔板15隔开,所述第二空腔14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2和所述沉淀仓3相连通。所述阻挡装置4用于减缓鱼粪便混合液的速度,所述鱼粪便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连通口11流入所述沉淀仓3,所述沉淀仓3的上部直径大于或者等于底部直径,更利于沉淀仓3底部收集鱼粪便。

所述阻挡装置4为环形板件,所述阻挡装置4的内孔与环形隔板15相配合。

如图5-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还包括缸体8、分离装置5和如本申请所述的沉淀组件,所述分离装置5包括均竖向设置且由外到内依次套装的过滤管51、分离管52和出水管53,过滤管51,设置在缸体8内,且与缸体8的底板81相连接,所述出水管53顶面和所述分离管52顶面均低于所述过滤管51顶面,所述分离管52与所述出水管53之间形成分离腔54,所述过滤管51与所述分离管52之间形成收集腔55,所述出水管53内设有用于鱼缸内水排出的出水腔56,所述收集腔55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51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污口57,所述分离腔54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收集腔55相连通的第二排污口58,所述分离腔54底部与所述出水腔56密封隔开,所述分离腔54底部设置有用于鱼粪便混合液排出所述鱼缸的排污孔59,所述排污孔59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相连通,所述出水管53内套装有入水管6,所述入水管6伸出所述出水管53的顶面,所述入水管6用于鱼缸补水。

所述分离装置5还包括底座9,所述底座9密封设置在缸体8的底板81上,且贯穿所述底板81,所述底座9上部分别与所述分离管52和所述出水管53相连接,所述底座9内设置有与所述排污孔59相连通的第一排污通道91,所述第一排污通道91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相连通。

所述底座9下部可拆卸地密封连接有排污部件7,所述排污部件7位于缸体外侧,所述排污部件7内设有第二排污通道72,所述第二排污通道7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污通道91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污通道7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相连通。

所述底座9上具有第一环形外壁92,第一环形外壁92上端与分离管52相连接,所述排污部件7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环形外壁71,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与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压紧配合,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与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的配合处设置有第一密封件75,所述第一密封件75用于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与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之间密封。

所述过渡部73能够沿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相对移动,所述过渡部73与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相连接。

所述过渡部73上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一侧延伸的突出部731,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上设有朝向所述过渡部73一侧延伸的凸台711,所述凸台711与所述突出部731相抵接,所述突出部731位于所述凸台711远离所述底座9的一侧。

如图8所示,所述过渡部73与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螺纹连接。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上连接有连接部93,所述连接部93与所述过渡部73相连接,所述过渡部73与所述连接部93能够沿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

所述第一环形外壁92内设有第一排污通道91和第一出水通道94,所述第一排污通道91和所述第一出水通道94由第一隔板95隔开,所述第二环形外壁71内对应设置有第二排污通道72、第二出水通道76和第二隔板77,所述第一排污通道91与所述第二排污通道72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94与第二出水通道76连通,所述第一排污通道91与所述第二排污通道72均用于排出鱼粪便,所述第一出水通道94与第二出水通道76均用于排出水液,所述第一隔板95与所述第二隔板77压紧配合,其配合处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隔板95与所述第二隔板77之间密封的第二密封件78。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75和所述第二密封件78可以设计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共同形成所述密封组件74。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鱼缸,过滤管51、分离管52和出水管53依次套装,出水管53用于出水,所述收集腔55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51外侧连通的第一排污口57,在使用时,过滤管51外侧的水和鱼粪便通过第一排污口57被吸入收集腔55,出水管53的顶面低于所述过滤管51的顶面,使得鱼缸内的水面高于出水管53的出水面,使得过滤管51内的水与过滤管51外的水有液位差,所述收集腔55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分离腔54连通的第二排污口58,因为分离腔54更靠近出水腔56,使得分离腔54内的水更快的进入出水腔56,同时由于过滤管51内的水与过滤管51外的水有液位差的原因,第二排污口58处会产生从收集腔55至分离腔54的吸力,会将鱼粪便吸入分离腔54内,由于鱼粪便密度比水密度大,便会聚集至分离腔54内的底部,而所述分离腔54底部与所述出水腔56密封隔开,故需排出的水只能经出水管53上方进入出水腔56,排出鱼缸,从而达到将鱼缸内的大部分鱼粪便与水分离排出,大大减少了鱼粪便被排出的水反复刷击碎,以接近液体状态返回鱼缸内,破坏鱼儿生存环境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主过滤组件中物理过滤层及生物过滤层的过滤负荷,延长了其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所述分离腔54底部设置有排污孔59,排污孔59与第一连通口11相连通,使得聚集至分离腔54内的底部的鱼粪便和一部分水形成鱼粪便混合液落入排污孔59,直至第一连通口11,并从第一连通口11进入沉淀仓进行沉淀。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鱼缸,利用分离装置5,将鱼缸内的鱼粪便混合液和大部分水分离排出大大减少了鱼粪便被排出的水反复刷击碎,以接近液体状态返回鱼缸内,破坏鱼儿生存环境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了主过滤组件中物理过滤层及生物过滤层的过滤负荷,延长了其过滤层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分离装置5分离出的鱼粪便混合液经由本申请所述的沉淀组件进行沉淀分离,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鱼缸,在安装时,将底座9密封设置在所述缸体8的底板81上,之后在底座9上部安装所述分离装置5,在底座9底部安装排污部件7,以方便安装,底座9下部与排污部件7可拆卸地密封连接,使得排污部件7可以在用户家中安装,以减小在运输过程中排污部件7被撞坏的概率,排污部件7内设有第二排污通道72,所述第二排污通道72的一端与所述排污孔59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相连通,使得分离装置5分离出的鱼粪便混合液经由第二排污通道72至第一连通口11,而到达沉淀仓3进行沉淀分离,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且,所述排污部件7与所述底座9通过密封组件74来密封配合,所述排污部件7和所述底座9通过过渡部73相连接,所述排污部件7与所述底座9通过所述过渡部73相互压紧配合,使得排污部件7和底座9安装方便,客户自己即可安装,从而降低安装成本。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沉淀仓3底部设置有用于将鱼粪便排出所述沉淀仓3的排出装置31,当底部鱼粪便到达一定数量后,利用排出装置31将沉淀仓3底部的鱼粪便清理出沉淀仓3,所述排出装置31包括与所述沉淀仓3相连通的阀门32,所述阀门32设置于所述沉淀仓3外侧,用于控制排出装置31的断通,而通过使用本申请的沉淀组件后,客户清理沉淀仓3的次数会远远小于客户直接清理鱼粪便混合液的次数,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感受度,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沉淀仓3顶部与顶盖1可以为可拆卸密封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即将沉淀仓3和顶盖1做成一个整体,此时,沉淀仓3底部敞口设置,排出装置31与沉淀仓3底部密封连接,即可满足使用要求,也可以满足沉淀仓3和顶盖1做成一个整体的脱模要求。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包括沉淀仓3和顶盖1,顶盖1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口11和第二连通口12,第一连通口11和第二连通口12均与所述沉淀仓3相连通,在使用时,鱼粪便混合液从所述第一连通口11流入第一空腔13内,并通过阻挡装置4减速后散开,之后缓慢地通过阻挡装置4与环形侧壁17之间的空隙16,直至进入沉淀仓3,由于鱼粪便混合液中的鱼粪便密度大于鱼粪便混合液中水的密度,故大部分鱼粪便会慢慢沉淀至沉淀仓3底部,而没有鱼粪便的水或者含微量鱼粪便的水会位于沉淀仓3的上部,而随着鱼粪便混合液持续进入沉淀仓3,位于沉淀仓3的上部的水溢入至第二空腔14内,再从第二空腔14流入第二连通口12,直至溢出至沉淀仓3外侧。该部分水没有鱼粪便或仅含有微量鱼粪便,可以作为其他用途,来重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液排放量,节约了水资源,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上述方案中,顶盖1与沉淀仓3顶部密封连接,以保证使得沉淀仓3和顶盖1形成密封腔体,使得位于沉淀仓3的上部的水会通过顶盖1上的第二连通口12溢出至沉淀仓3外侧,以满足沉淀需要,而且避免本申请的沉淀组件漏水。

由于进入沉淀仓3的鱼粪便混合液流速较快,容易搅动沉淀仓3内的液体,其会将沉淀仓内已沉淀的鱼粪便扬起,会造成大量的鱼粪便随水一起从第二连通口12溢出至沉淀仓3外侧,导致溢出的水无法作为重复利用,故设置阻挡装置4来减缓鱼粪便混合液进入沉淀仓3的速度,以保证沉淀仓3内的沉淀效果。

由于本申请的一种具有鱼粪便分离沉淀功能的鱼缸最优设计位于缸体8底部,故将第一连通口11和第二连通口12均设置在所述环形侧壁17上,相比较第一连通口11设置在顶盖1顶部来说,与第一连通口11相连接的管路安装更方便,而且也减小了本申请的沉淀组件至鱼缸底部的距离,更加节约空间。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还包括至少一级过滤装置2,所述过滤装置2设置于所述沉淀仓3外侧,所述过滤装置2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2相连通。

从第二连通口12溢出至沉淀仓3外侧的水中常常含有微量鱼粪便,此时,在第二连通口12外侧连通至少一级过滤装置2,利用过滤装置2微量鱼粪便过滤收集,之后得到更清澈的水,以增加过滤后的水的用途,其包括重新进入鱼缸内循环使用,以此降低客户的补水次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