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9832发布日期:2020-12-25 07:5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植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



背景技术:

植物在移植时,一般都会借助额外的工具从而将植物从土中挖出。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3723045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植物幼苗带土钳式移植器,包括相互铰接的两钳臂,两钳臂的后端对称设有手柄,在两钳臂上靠近手柄的内侧设有相咬合的锯齿扣;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由两个半套筒对接构成,两个半套筒分别固定在两钳臂的前端,套筒的端部设有刃口。采用上述移植器,通过将套筒插入到幼苗周围的土壤中,实现了幼苗及周围土壤的一并移植,其提高了移植效率和提高了幼苗移植的成活率,并大幅度缩短了缓苗期,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该现有技术就是一种常用的将植物从土层中挖出的工具,在需要移植植物时,必选要有该工具,否则会容易导致植物损坏,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其优势在于能够更方便的移植植物,并且对植物的损伤更小,让植物有更高的存活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包括网框和外壳,所述网框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同轴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上端向外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提手,外壳呈上端开口的桶状,所述外壳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同轴的承载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植物直接种植在网框中,然后将网框放入种植坑,然后埋置在土地中,植物在网框中生长时,土层中的水分可以穿过网框进入至网框内部,而种植在网框内部的植物的根茎也能够穿过网框,所以将植物种植在网框中并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需要移植植物时,将土层挖至网框处,然后通过提手就能够方便的将网框从土层中提拉出。在将网框从种植坑中取出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工作,相比于现有技术更加的方便,也更不容易对植物造成损伤,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将网框从土层中取出后,将网框放置在外壳中,翻边抵接在承载环上。如此设置,使得在运输植物的过程中,网框中的土壤不会洒落污染环境,弄脏运输车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边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和与连接块可拆卸连接的提手,连接环径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连接块,一对连接块中的两个连接块上设置有同轴的通孔,所述提手为呈“u”的金属件,所述提手的两端设置有向外的连接部,所述提手位于一对连接块之间,所述连接部伸入通孔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网框放入种植坑后,捏住提手的两端,从而使得连接部退出通孔,从而使得提手能够从翻边上拆卸下,避免提手被弄脏,进而避免在移植植物的过程中,将网框提拉出种植坑时将手弄脏。而在需要使用提手时,又可以方便的装回翻边上,然后将网框从种植坑中提拉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边与连接环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沿着连接环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所述连接环上设置有与第一加强肋对应的配合缺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网框中放置有土壤以及植物,所以其自重较重,当翻边抵接在承载环上时,因为翻边与连接环连接处是应力集中点,所以翻边容易相对于连接环向上翻折,进而破损。通过设置第一加强肋连接翻边与金属环,从而使得翻边与金属环连接的强度更强,进而使得翻边不容易在承受网框的重量从连接环上脱落。并且,在翻边抵接在承载环上时,第一加强肋正好卡接在配合缺口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载环与外壳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加强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翻边抵接在承载环上时,因为承载环与壳体连接处是应力集中点,所以承载环容易相对于壳体向下翻折,进而破损。通过设置第二加强肋连接外壳与承载环,从而使得承载环与壳体连接的强度更强,进而使得承载环不容易在承受网框的重量从外壳上翻折脱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注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网框放置在外壳中长时间的运输时,或者将其作为盆栽养殖时,通过注水孔能够向外壳中注入水,进而使得植物能够长久的良好生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侧壁上下设置有观察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过观察窗可以直观的观测到外壳内的水位,以便及时向外壳中注入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下端可拆卸连接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壳体的下端面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连接孔与螺孔均沿着周向间隔且对应的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底板从外壳上拆卸下,能够方便的对外壳内部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一圈的密封环,所述壳体下端面上设置有一圈的密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卡入密封槽中,从增强了外壳的气密性能,避免外壳内的水渗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植物直接种植在网框中,然后将网框放入种植坑,然后埋置在土地中,植物在网框中生长时,土层中的水分可以穿过网框进入至网框内部,而种植在网框内部的植物的根茎也能够穿过网框,所以将植物种植在网框中并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2、设置第一加强肋与第二加强肋,加强了网框与外壳的结构强度;

3、设置可拆卸的底板,将底板从外壳上拆卸下,能够方便的对外壳内部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网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网框;2、外壳;3、连接环;4、翻边;5、提手;6、承载环;7、第一加强肋;8、配合缺口;9、连接块;10、通孔;11、连接部;12、注水孔;13、观察窗;14、壳体;15、底板;16、密封环;17、连接孔;18、密封槽;19、螺孔;20、螺栓;21、第二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提高植物移植成活率的移植结构,包括网框1和外壳2,网框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同轴连接环3,连接环3的上端向外形成有翻边4,翻边4上设置有提手5,外壳2呈上端开口的桶状,外壳2内壁的上端设置有同轴的承载环6。

在使用网框1时,将植物直接种植在网框1中,然后将网框1放入种植坑,接着将网框1埋置在土地中。植物在网框1中生长时,土层中的水分可以穿过网框1进入至网框1内部,而种植在网框1内部的植物的根茎也能够穿过网框1,所以将植物种植在网框1中并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需要移植植物时,将土层挖至网框1处,然后通过提手5而不借助其他工具,就能够方便的将网框1从土层中提拉出。将网框1从土层中取出后,将网框1放置在外壳2中,翻边4抵接在承载环6上。如此设置,使得在运输植物的过程中,网框1中的土壤不会洒落污染环境,弄脏运输车辆。

如图2、3所示,因为网框1中放置有土壤以及植物,所以其自重较重,当翻边4抵接在承载环6上时,因为翻边4与连接环3连接处是应力集中点,所以翻边4容易相对于连接环3向上翻折,进而导致翻边4从连接环3上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边4与连接环3的外表面之间固定有第一加强肋7,第一加强肋7沿着连接环3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有多个。此外,连接环3上开设有与第一加强肋7对应的配合缺口8。在翻边4抵接在承载环6上时,第一加强肋7正好卡接在配合缺口8中。

当翻边4抵接在承载环6上时,承载环6与外壳2连接的位置也会形成应力集中点,在长久使用后,承载环6容易相对于壳体14向下翻折,进而导致承载环6从外壳2上脱落。通过设置多个周向设置的第二加强肋21连接外壳2与承载环6,从而使得承载环6与壳体14连接的强度更强,进而使得承载环6不容易在承受网框1的重量从外壳2上翻折脱落。

翻边4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块9,提手5与连接块9可拆卸连接。连接环3径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间隔设置的连接块9,一对连接块9中的两个连接块9上设置有同轴的通孔10,提手5为呈“u”的弹性金属件,提手5的两端设置有向外的连接部11,提手5位于一对连接块9之间,连接部11伸入对应的通孔10中。

如此设置,在种植植物时,将网框1放入种植坑后,捏住提手5的两端,从而使得连接部11退出通孔10,使得提手5能够从翻边4上拆卸下,避免提手5被土壤粘附弄脏,进而避免在将网框1提拉出种植坑时将手弄脏。因为提手5能够方便的拆装于翻边4上,所以在需要使用提手5时,又可以方便的装回,然后将网框1从种植坑中提拉出。

将网框1放置在外壳2中时,若是植物需要长途运输,或者是直接作为盆栽培育。则需要向外壳2中注入水,而为了方便向外壳2中注入水,外壳2上端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注水孔12,通过注水孔12能够方便的向外壳2中注入水。为了能够直观的连接外壳2中水的水位,外壳2侧壁上还由下至上的设置有观察窗13。

外壳2具体包括圆筒状的壳体14以及与壳体14下端可拆卸连接的圆形底板15。在底板15上设置有与其同轴的密封环16,并且底板15上还开设有贯穿底板15与密封环16的连接孔17。连接孔17与底板15轴向平行,并且沿着底板15的周向分布有多个。在壳体1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的密封槽18,在密封槽18内设置有与连接孔17对应的螺孔19。在底板15与壳体14连接时,密封环16伸入至密封槽18中,通过螺栓20穿过连接孔17与螺孔19螺接,能够让底板15与壳体14紧密的连接,并且外壳2内的水不会泄露出。当需要对外壳2内进行清理时,通过卸下螺栓20,即可方便的将底板15拆卸下,然后对外壳2内部进行冲洗。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种植植物时,将网框1直接埋置在土层中。需要移植植物时,可通过提手5直接将网框1从土地中提拉处。在植物需要运输时,还可以将网框1放置入外壳2中,从而使得网框1内的土壤不会洒落弄脏运输车辆。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还可方便的通过注水孔12向壳体14内加水,从而水植物进行养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