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诱捕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飞蛾诱捕器。
背景技术:[0002]
水稻飞蛾类害虫主要包括鳞翅目夜蛾科大螟、螟蛾科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近年来,水稻钻蛀性害虫大螟、二化螟等因水稻品种、耕作制度、用药品种和用药方法的变化而发生日趋加重;迁飞性稻纵卷叶螟因水稻品种有利、生育期层次不齐、气候条件适宜、迁入量大、防控药剂持效期短等因素而极其容易大发生。有效控制水稻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水稻粮食安全。
[0003]
为有效贯彻落实农药使用负增长行动,物理防控已经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水稻飞蛾类害虫,为植食性害虫,体三角形,翅展15-30毫米,常于夜间飞行,具有趋光特性。光诱是利用昆虫趋光的特性来诱捕昆虫成虫;昆虫信息素诱杀是通过性诱剂释放雌虫性信息素,诱集雄蛾,干扰或者破坏雌雄间的交配和繁殖。光诱和昆虫信息素诱杀昆虫等物理防控手段,通过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具有保护环境和天敌、不易产生抗药性、使用方便等特点。两者结合使用,又更加具有针对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诱虫效果显著。
[0004]
常见的昆虫诱捕器种类多样,其中三角形和船型诱捕器因黏胶容易积水积灰,影响诱虫效果,需要经常更换黏胶;水桶型诱捕器常因水量蒸发而减少,影响诱虫效果,需要经常加水;普通捕获罩型诱捕器,由于诱芯位于诱捕器底部开口处,诱集的飞蛾仅部分上升飞进入虫口,而且进入诱捕器的飞蛾也可能因飞行路径简单而从入口处再次逃离,同样影响诱捕效果。总体而言,三角形、船型、水桶型诱捕器,诱虫量多,但需经常更换黏胶或加水而维护,操作不简便;普通捕获罩型诱捕器操作简便,安装后即可长期投入使用,但是诱捕虫量少,效果差,准确性低,给生产和测报都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安装,操作简便,方便携带运输,诱虫效果好的飞蛾诱捕器。
[0006]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飞蛾诱捕器,包括筒体,上盖,诱芯部,虫口罩,半网状漏斗和荧光条,所述上盖设置在筒体上方,筒体侧面设有安装部,诱芯部插设在上盖中,诱芯部中的诱芯位于筒体内,筒体的侧壁设有多列微孔,诱芯部的侧壁设有透孔,所述半网状漏斗设置在筒体下方,半网状漏斗顶部具有网孔,所述虫口罩设置在半网状漏斗上方且间隔设置,虫口罩覆盖网孔,所述荧光条位于筒体底部且设置在半网状漏斗内,筒体底部镂空。
[0007]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0008]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盖的边缘具有延伸部,延伸部由上盖向筒体外侧延伸形成。
[0009]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虫口罩与半网状漏斗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001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和连接口,连接口设置在半网状漏斗上,连接杆一端与虫口罩连接,另一端插设在连接口中。
[0011]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半网状漏斗为锥形,半网状漏斗的大口径端设置于筒体底部,半网状漏斗的小口径端位于虫口罩下方。
[0012]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大口径端具有插口,所述荧光条端部设有连接头,连接头插设在插口中。
[0013]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头为锥形。
[0014]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荧光条有多根。
[0015]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荧光条有两根,两根荧光条交叉设置。
[0016]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诱芯部包括容纳腔和塞子,诱芯设置在容纳腔中,容纳腔四周设有孔洞,塞子设置在容纳腔的开口部。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飞蛾诱捕器所有部件都可拆卸安装,操作简便,方便携带运输;诱捕器集合光诱和性诱,能有效增加诱虫量;诱捕器设置虫口罩,能有效阻止飞蛾逃脱,能有效提高诱虫效果。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飞蛾诱捕器的示意图。
[001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网状漏斗的示意图。
[002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网状漏斗的俯视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荧光条的安装示意图。
[0023]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诱芯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0025]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飞蛾诱捕器包括筒体1,上盖2,诱芯部3,虫口罩4,半网状漏斗5和荧光条6,所述上盖2设置在筒体1上方,用于封闭筒体1上部。筒体1侧面设有安装部7,用于将筒体1固定在树木、墙壁等位置,安装部7可通过螺钉、卡箍等固定装置固定。诱芯部3插设在上盖2中,诱芯部3中的诱芯位于筒体1内,筒体1的侧壁11设有多列微孔,诱芯部3的侧壁设有透孔31。诱芯部3用于放置诱芯,诱芯散发出的信息素能够吸引飞蛾,通过设置透孔31,能够使诱芯的信息素向筒体1散发,通过设置多列微孔,使信息素可以随气流经微孔散发出来。所述半网状漏斗5设置在筒体1下方,半网状漏斗5顶部具有网孔50,有利于诱芯中的信息素集中散发,诱导目标飞蛾飞入半网格状漏斗孔中。所述虫口罩4设置在半网状漏斗5上方且间隔设置,虫口罩4覆盖网孔50,虫口罩与半网格状漏斗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便于飞蛾追寻信息素而飞入筒体内,但是由于飞行路径变得复杂,飞蛾按原路飞出诱捕器难度增加,能够很好的阻碍飞蛾逃脱,从而可以增加诱虫数量。所述荧光条位于筒体底部且设置在半网状漏斗内,筒体底部镂空。白天荧光棒吸收自然光,夜间发光,可利用昆虫趋光的特性,吸引飞蛾飞至本诱捕器周围,提高昆虫诱集效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飞蛾诱捕器可拆卸安装,方便携带运输;方便诱芯更换,操作简便且诱虫效果好。本实施例中,半网状漏斗仅小口径一侧约5厘米的顶端是分布有网格状孔洞的,其余部分均无网
状孔洞,有利于诱芯中的信息素集中散发,诱导目标飞蛾10飞入半网格状漏斗孔中。
[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2的边缘具有延伸部21,延伸部21由上盖2向筒体1外侧延伸形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盖与筒体上端拼接安装后,上盖边缘的延伸部可延出筒体,延伸出的上盖能有效防止雨水进入筒体。
[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虫口罩4与半网状漏斗5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从而方便虫口罩4与半网状漏斗5之间的连接。
[0028]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7和连接口8,连接口8设置在半网状漏斗5上,连接杆7一端与虫口罩4连接,另一端插设在连接口8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虫口罩在安装时,只需要将连接杆7插入连接口8中即可定位安装。
[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半网状漏斗5为锥形,半网状漏斗5的大口径端51设置于筒体1底部,半网状漏斗的小口径端52位于虫口罩4下方,从而有利于飞蛾10通过筒体底部飞入半网状漏斗5中,并引导其向小口径端飞行,图1中的多段虚线为飞蛾10飞行路径展示。
[0030]
本实施例中,所述大口径端51具有插口9,所述荧光条6端部设有连接头61,连接头61插设在插口9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荧光条6两端插入插口9中,并固定在大口径端51。
[0031]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61为锥形,从而方便荧光条6插入插口中。
[0032]
本实施例中,所述荧光条6有多根,从而增强光诱能力。
[0033]
本实施例中,所述荧光条6有两根,两根荧光条交叉设置,使荧光条6的光线发散更均匀。
[0034]
本实施例中,所述诱芯部3包括容纳腔31和塞子32,诱芯设置在容纳腔31中,容纳腔31四周设有孔洞311,塞子32设置在容纳腔31的开口部。当需要更换诱芯时,抓取手柄33将塞子32打开,然后更换诱芯后盖上塞子32。
[0035]
本实施例的飞蛾诱捕器所有部件都可拆卸安装,操作简便,方便携带运输。诱捕器集合光诱和性诱,能有效增加诱虫量。诱捕器设置虫口罩,能有效阻止飞蛾逃脱,能有效提高诱虫效果。
[0036]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