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叶类蔬菜收获机上的间歇式负压扶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26197发布日期:2021-03-26 23:0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叶类蔬菜收获机上的间歇式负压扶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领域,具体属于叶类蔬菜收获机械的一个功能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叶类蔬菜收获机上的间歇式负压扶菜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专利所公布的叶类蔬菜收割机的技术方案,在收割叶类蔬菜时,叶类蔬菜的输送很容易造成蔬菜的散乱,尤其是容易造成植株的损伤,而且输送过程越复杂,蔬菜之间相互挤压几率越高,使植株的可食用部分破损的可能性则越大,不仅影响蔬菜的经济价值,而且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关于叶类蔬菜收割的有序输送的技术方案一直在研究与探讨中,而目前采用的一些扶菜装置,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还是不太理想,如专利号为:cn209170920u(一种作用于蔬菜叶和茎的弹性扒菜装置),虽能将叶类蔬菜进行有效输送并保持蔬菜不被损伤,但是,在将蔬菜扶持到机器后部的菜篓位置时,不能将全部的蔬菜扒住,造成少部分蔬菜会继续被机器的起菜齿反带至菜地中,造成部分浪费,影响机器的收净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机型部分叶类蔬菜会被机器的起菜齿反带至菜地中,造成机器收获过程中的浪费的缺陷,同时充分提高机器的收净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叶类蔬菜收获机上的间歇式负压扶菜装置,该装置由支架、主传动轴、主传动链轮、前传动轴、前传动链轮、后传动轴、后传动链轮、下传动轴、下传动链轮、扶菜传动链、活动节、气流交换盒、拨齿、管支架、旋转管、滑块、连接箱、发泡硅胶、进风口、底部滑槽、前下部滑槽组成;在叶类蔬菜收割机割台的前上部与机器的行走方向垂直分布有一根主传动轴、一根前传动轴、一根后传动轴、一根下传动轴,主传动轴、前传动轴、后传动轴、下传动轴分别平行安装在支架上,主传动轴、前传动轴、后传动轴、下传动轴上分别安装有两个主传动链轮、前传动链轮、后传动链轮、下传动链轮,且每根轴上的两个链轮必须同步,四根轴上的八个传动链轮分为两组,同侧的四个传动链轮为一组,每一组的四个传动链轮必须安装在一个平面上,每一组的四个传动链轮上安装有一条扶菜传动链,两组传动链轮上所安装的扶菜传动链必须相互平行,主传动轴的动力由叶类蔬菜收割机上所设置的总动力提供,主传动轴带动两条扶菜传动链同步运动,扶菜传动链带动其他三根传动轴运转,两条扶菜传动链的运动轨迹为领边长、底边短的倒置梯形;扶菜传动链为一侧带有弯板的传动链条,传动链条所带弯板为间隔设计;每一个弯板上设计有双孔;两条扶菜传动链的弯板的设计位置与弯曲方向相互对称;两条扶菜传动链通过弯板上的双孔间隔安装有多个管支架,管支架随扶菜传动链运动,并且其中的一条扶菜传动链上的管支架与另一条扶菜传动链上的管支架一一对应。
4.管支架由一个圆环与一个平板组成,所述平板为一长方体板,长方体板的其中一个大的平面在平面的中部位置与圆环的外圆相切,采取焊接方法与圆环固定连接;长方体板的与圆环连接后,其中一个与大平面垂直的窄长侧面与圆环的端面在一个平面上,即圆
环的一个端面与长方体的其中一个窄长平面平齐;长方体板的另一个窄长平面与圆环的另一个端面相隔12-20mm,在与圆环连接的大平面的12-20mm位置上设计有两个螺栓孔,通过这两个螺栓孔使旋转管通过管支架与扶菜传动链一侧的弯板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5.每两个对应的管支架上安装有一根旋转管,旋转管随两条同步运动的扶菜传动链运动。
6.在每根旋转管的中部的外围安装有气流交换盒,气流交换盒为长方体形,气流交换盒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旋转管的轴中心线为同一条直线,气流交换盒的内部为空腔设计,气流交换盒的宽度方向的上、下表面设计有孔,但在旋转管所通过的位置处不能设计孔,所有上表面上的每一个孔的孔中心与下表面上的孔的孔中心必须一一对应,旋转管的位于气流交换盒内部的一段设计有通气孔,旋转管的在安装气流交换盒的外侧两段安装滑块的位置处设计有螺栓孔,在旋转管的两末端安装活动节的位置处设计有槽口,该槽口能够使安装活动节的螺栓在沿螺栓中心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
7.拨齿由圆锥形胶管和圆柱形螺栓组成,圆柱形螺栓的中段的四周设计有通气孔,圆柱形螺栓的与六角头的对应的另一端设有螺纹,圆柱形螺栓从六角头的一端开始,沿其圆柱形螺栓中心线的方向开有孔,该开孔延伸至设有螺纹的中部位置处则终止,沿圆柱形螺栓中心线方向所开的孔与圆柱形螺栓中段的四周所设计的通气孔必须相互连通,螺栓的六角头位于圆锥形胶管的大头的一端并由胶管的外围包住并将其四周密封,圆锥形胶管的中、下部位置设计有通气孔。
8.沿圆柱形螺栓中心线方向与圆锥形胶管连接的一端所开的孔、圆柱形螺栓中段的四周所设计的通气孔、圆锥形胶管的中、下部位置所设计的通气孔都必须相互连通。
9.活动节有三种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都由两个外片与一个内片组成,其外片、内片都为上、下平面平行,左、右两面为圆弧形的结构,其外片的左、右两个圆弧形的圆弧面方向全部朝左(参照附图10),其内片的左、右两个圆弧形的圆弧面方向全部朝右(参照附图11);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设计有孔,该孔的直径与旋转管的管外径为间隙配合;第二、三种组合的外片左端设计有孔,该孔设计为小孔,该孔的直径与该孔所穿插螺栓的外径相同;第一、二种组合的内片右端设计有孔,该孔的直径大于旋转管的管外径15%至20%;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设计有孔,该孔的孔直径与旋转管的管外径为间隙配合,并与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所设计的孔的直径相等;第一、二、三种活动节组合首尾连接,连接后,第三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二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三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二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二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一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二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一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一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三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一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三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的孔刚好与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的孔重合;并且通过该重合的孔活动安装在旋转管上;同时在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的孔的垂直方向上穿插有螺栓,所穿插的螺栓位于旋转管末端设计的安装活动节槽口内,并且使活动节不会在旋转管的轴线方向上发生位移;但所穿插的螺栓在旋转管的槽口内、在旋转管的轴中心线的垂直方向上、能够使螺栓发生以旋转管的轴中心线为支点、以螺栓自身的长度为方向产生旋转;活动节首尾连接后成为一条活动节整体,首尾连接的活动节整体设计有两条,分别位于旋转管的两末端。
10.从旋转管的最末端、沿旋转管的轴中心线方向朝向旋转管的中段位置,分别设计
有活动节、间距套、滑块、间距套、管支架;每根旋转管的两端、间距套的中间位置处刚性连接有滑块,左、右两端滑块其滑块的中心线分别与旋转管的轴中心线所构成的两个平面形成20-40度的夹角,左、右两端滑块的形状一致,滑块的一段为长方体,另一段为半圆柱体的结构,滑块半圆柱体与长方体的连接处、以半圆柱体的圆心为中心点设计有孔,通过该孔使右端滑块与旋转管右部固定连接,左端滑块与旋转管左部固定连接,左、右端滑块的运动轨迹皆为领边长、底边短的倒置梯形;参照附图1,在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运动轨迹的左侧运动轨迹处,对应设计有前下部滑槽,前下部滑槽由两个长方体的长条组成;当左端滑块运动至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的运动轨迹时,前下部滑槽的两个内表面作用于左端滑块的长方体段的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即当左端滑块运动至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轨迹时,左端滑块的长方体段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通过前下部滑槽的两个内表面的阻挡作用,使运动的拨齿能够在蔬菜被收割之前以垂直于菜地地面的方向先压向蔬菜的叶部再压向蔬菜的茎部,此时运用拨齿的柔性与弹性,使叶类蔬菜按照其在菜地中生长的原状态被拨齿扶持,以保持叶类蔬菜在收割时不会散乱,同时保持叶类蔬菜不被损伤。
11.在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部运动轨迹的右侧运动轨迹处,对应设计有底部滑槽,底部滑槽由两个长方体的长条组成;当右端滑块运动到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处时,底部滑槽的两个内表面作用于右端滑块的长方体段的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即当右端滑块运动至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时,右端滑块的长方体段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通过底部滑槽的两个内表面的阻挡作用,使运动的拨齿垂直于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垂直于蔬菜的输送方向,并由拨齿与叶类蔬菜收割机所设计的起菜齿联合作用将被起菜齿挖起的蔬菜有序地、稳定地扶持住,并继续将蔬菜输送到叶类蔬菜收割机的后部。
12.在机器的两侧、底部滑槽的外侧、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的部位处,分别设计有一连接箱、进风口;连接箱由内、外都为长方形的环形组成,进风口为一段为长方形、一段为长方形转为圆形的组合,进风口的圆形的开口朝向机器的外侧,进风口的长方形的开口与连接箱的内环长方形密封连接;在连接箱的内环与外环所构成的朝向机器的外侧端面必须完全密封;在连接箱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所构成的空间内,设计有发泡硅胶,并且通过连接箱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将发泡硅胶固定,发泡硅胶密集地填充于连接箱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所构成的空间内、并朝向机器的内侧延伸20-30mm,即发泡硅胶必须伸出连接箱的内环与外环所构成的、靠近机器内侧的端面20-30mm,进风口的朝向机器外侧的圆形开口与机器上所设计的负压风机的负压风管密封连接。
13.连接箱的朝向机器内侧的一端与旋转管的管口相通,即当旋转管运动到连接箱的内环所构成的长方形的空间内时,连接箱的的内环与旋转管相通,实现将负压风机的负压传递到旋转管;朝向机器的内侧伸出的发泡硅胶,则将活动节的侧面密封,以保持负压的传递,此时,蔬菜则需要脱离起菜齿,即通过负压风机将负压传递到圆锥形胶管构成拨齿,由拨齿上设计的通气孔将蔬菜吸住,实现蔬菜脱离起菜齿的目的。
14.在机器的两侧、底部滑槽的外侧,与底部滑槽平行设计有两个活动节滑槽,活动节滑槽在活动节的进口处需要倒角处理,活动节滑槽能够使活动节在活动节滑槽内、在运动过程中作直线运动并且使活动节与活动节之间的每一个连接处保持密封。
15.气流交换盒与旋转管的连接处、气流交换盒与拨齿的连接处、固定滑块与旋转管的螺栓两端部、活动节与旋转管所连接的螺栓的两端部都必须密封处理。
16.在底部滑槽、前下部滑槽的两端、滑块的进口与出口处需倒角处理,以使右端滑块、左端滑块皆能分别顺畅地进入与滑出底部滑槽、前下部滑槽。
17.扶菜传动链在运动到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处时,扶菜传动链和叶类蔬菜收割机所设计的安装有起菜齿的起菜链相互平行;扶菜传动链的底边运动轨迹的长度必须大于起菜链上表面的运动轨迹的长度,并且扶菜传动链必须沿其底边轨迹延伸到机器的操作台的位置处。
18.机器的动力带动主传动轴运转,主传动轴带动扶菜传动链运动,扶菜传动链带动旋转管运动,旋转管带动气流交换盒运动,气流交换盒带动拨齿运动,当拨齿将蔬菜扶持到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的部位时,负压风机将负压传送到机器两侧的连接箱,再通过旋转管传送至气流交换盒内,再由圆柱形螺栓中段四周的通气孔传送到拨齿的圆锥形胶管中下部设计的通气孔,通过圆锥形胶管中下部通气孔的负压将拨齿所扶持的蔬菜的叶或茎吸住,以使蔬菜在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时能够完全地脱离起菜齿,使蔬菜被拨齿吸住并继续向机器的后部输送,而不被起菜齿继续带入菜地中,从而提高机器的收净率。
19.活动节与发泡硅胶起密封、保持负压传递的作用。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克服了现有机型部分蔬菜会被机器的起菜齿反带至田块中造成收获过程中的浪费的缺陷,同时充分了提高机器的收净率。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结构的缩略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负压扶菜功能段的示意图。
23.图3是图2的俯视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无负压扶菜功能段的示意图。
25.图5是图4的侧视图。
26.图6是扶菜传动链的结构视图。
27.图7是图6的俯视图。
28.图8是活动节的第一种组合的整体示意图。
29.图9是图8的俯视图。
30.图10是活动节的第一种组合的外片示意图。
31.图11是活动节的第一种组合的内片示意图。
32.图12是活动节的第二种组合的整体示意图。
33.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
34.图14是活动节的第二种组合的外片示意图。
35.图15是活动节的第二种组合的内片示意图。
36.图16是活动节的第三种组合的整体示意图。
37.图17是图16的俯视图。
38.图18是活动节的第三种组合的外片示意图。
39.图19是活动节的第三种组合的内片示意图。
40.图20是旋转管与气流交换盒的结构视图。
41.图21是图20的俯视图。
42.图22是图20的侧视图。
43.图23是拔齿的结构视图。
44.图24是图23的俯视图。
45.图25是管支架的结构视图。
46.图26是图25的侧视图。
47.图27是图25的俯视图。
48.图28是连接箱、发泡硅胶、进风口的结构视图。
49.图29是图28的侧视图。
50.图30是图28的俯视图。
51.图中:1.支架,2.主传动轴,3.主传动链轮,4.前传动轴,5.前传动链轮,6.后传动轴,7.后传动链轮,8.下传动轴,9.下传动链轮,10.扶菜传动链,11.活动节,12.气流交换盒,13.拨齿,14.管支架,15.旋转管,16.滑块,17.连接箱,18.发泡硅胶,19.进风口,20.底部滑槽,21.前部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说明,在附图中,一种用于叶类蔬菜收获机上的间歇式负压扶菜装置,该装置由支架1、主传动轴2、主传动链轮3、前传动轴4、前传动链轮5、后传动轴6、后传动链轮7、下传动轴8、下传动链轮9、扶菜传动链10、活动节11、气流交换盒12、拨齿13、管支架14、旋转管15、滑块16、连接箱17、发泡硅胶18、进风口19、底部滑槽20、前下部滑槽21组成;在叶类蔬菜收割机割台的前上部与机器的行走方向垂直分布有一根主传动轴2、一根前传动轴4、一根后传动轴6、一根下传动轴8,主传动轴2、前传动轴4、后传动轴6、下传动轴8分别平行安装在支架1上,主传动轴2、前传动轴4、后传动轴6、下传动轴8上分别安装有两个主传动链轮3、前传动链轮5、后传动链轮7、下传动链轮9,且每根轴上的两个链轮必须同步,四根轴上的八个传动链轮分为两组,同侧的四个传动链轮为一组,每一组的四个传动链轮必须安装在一个平面上,每一组的四个传动链轮上安装有一条扶菜传动链10,两组传动链轮上所安装的扶菜传动链10必须相互平行,主传动轴2的动力由叶类蔬菜收割机上所设置的总动力提供,主传动轴2带动两条扶菜传动链10同步运动,扶菜传动链10带动其他三根传动轴运转,两条扶菜传动链10的运动轨迹为领边长、底边短的倒置梯形;扶菜传动链10为一侧带有弯板的传动链条,传动链条所带弯板为间隔设计;每一个弯板上设计有双孔;两条扶菜传动链10的弯板的设计位置与弯曲方向相互对称;两条扶菜传动链10通过弯板上的双孔间隔安装有多个管支架14,管支架14随扶菜传动链10运动,并且其中的一条扶菜传动链10上的管支架14与另一条扶菜传动链10上的管支架14一一对应。
53.管支架14由一个圆环与一个平板组成,所述平板为一长方体板,长方体板的其中一个大的平面在平面的中部位置与圆环的外圆相切,采取焊接方法与圆环固定连接;长方体板的与圆环连接后,其中一个与大平面垂直的窄长侧面与圆环的端面在一个平面上,即圆环的一个端面与长方体的其中一个窄长平面平齐;长方体板的另一个窄长平面与圆环的另一个端面相隔12-20mm,在与圆环连接的大平面的12-20mm位置上设计有两个螺栓孔,通过这两个螺栓孔使旋转管15通过管支架14与扶菜传动链10一侧的弯板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54.每两个对应的管支架14上安装有一根旋转管15,旋转管15随两条同步运动的扶菜传动链10运动。
55.在每根旋转管15的中部的外围安装有气流交换盒12,气流交换盒12为长方体形,气流交换盒12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旋转管15的轴中心线为同一条直线,气流交换盒12的内部为空腔设计,气流交换盒12的宽度方向的上、下表面设计有孔,但在旋转管15所通过的位置处不能设计孔,所有上表面上的每一个孔的孔中心与下表面上的孔的孔中心必须一一对应,旋转管15的位于气流交换盒12内部的一段设计有通气孔,旋转管15的在安装气流交换盒12的外侧两段安装滑块16的位置处设计有螺栓孔,在旋转管15的两末端安装活动节11的位置处设计有槽口,该槽口能够使安装活动节11的螺栓在沿螺栓中心线的方向上产生位移。
56.拨齿13由圆锥形胶管和圆柱形螺栓组成,圆柱形螺栓的中段的四周设计有通气孔,圆柱形螺栓的与六角头的对应的另一端设有螺纹,圆柱形螺栓从六角头的一端开始,沿其圆柱形螺栓中心线的方向开有孔,该开孔延伸至设有螺纹的中部位置处则终止,沿圆柱形螺栓中心线方向所开的孔与圆柱形螺栓中段的四周所设计的通气孔必须相互连通,螺栓的六角头位于圆锥形胶管的大头的一端并由胶管的外围包住并将其四周密封,圆锥形胶管的中、下部位置设计有通气孔。
57.沿圆柱形螺栓中心线方向与圆锥形胶管连接的一端所开的孔、圆柱形螺栓中段的四周所设计的通气孔、圆锥形胶管的中、下部位置所设计的通气孔都必须相互连通。
58.活动节11有三种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都由两个外片与一个内片组成,其外片、内片都为上、下平面平行,左、右两面为圆弧形的结构,其外片的左、右两个圆弧形的圆弧面方向全部朝左(参照附图10),其内片的左、右两个圆弧形的圆弧面方向全部朝右(参照附图11);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设计有孔,该孔的直径与旋转管15的管外径为间隙配合;第二、三种组合的外片左端设计有孔,该孔设计为小孔,该孔的直径与该孔所穿插螺栓的外径相同;第一、二种组合的内片右端设计有孔,该孔的直径大于旋转管15的管外径15%至20%;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设计有孔,该孔的孔直径与旋转管15的管外径为间隙配合,并与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所设计的孔的直径相等;第一、二、三种活动节11组合首尾连接,连接后,第三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二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三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二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二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一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二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一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一种组合的外片位于第三种组合的内片两侧,第一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与第三种组合的外片的弧面相吻合;第一种组合的外片左端的孔刚好与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的孔重合;并且通过该重合的孔活动安装在旋转管15上;同时在第三种组合的内片右端的孔的垂直方向上穿插有螺栓,所穿插的螺栓位于旋转管15末端设计的安装活动节11槽口内,并且使活动节11不会在旋转管15的轴线方向上发生位移;但所穿插的螺栓在旋转管15的槽口内、在旋转管15的轴中心线的垂直方向上、能够使螺栓发生以旋转管15的轴中心线为支点、以螺栓自身的长度为方向产生旋转;活动节11首尾连接后成为一条活动节11整体,首尾连接的活动节11整体设计有两条,分别位于旋转管15的两末端。
59.从旋转管15的最末端、沿旋转管15的轴中心线方向朝向旋转管15的中段位置,分别设计有活动节11、间距套、滑块16、间距套、管支架14;每根旋转管15的两端、间距套的中
间位置处刚性连接有滑块16,左、右两端滑块16其滑块16的中心线分别与旋转管15的轴中心线所构成的两个平面形成20-40度的夹角,左、右两端滑块16的形状一致,滑块16的一段为长方体,另一段为半圆柱体的结构,滑块16半圆柱体与长方体的连接处、以半圆柱体的圆心为中心点设计有孔,通过该孔使右端滑块16与旋转管15右部固定连接,左端滑块16与旋转管15左部固定连接,左、右端滑块16的运动轨迹皆为领边长、底边短的倒置梯形;参照附图1,在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运动轨迹的左侧运动轨迹处,对应设计有前下部滑槽21,前下部滑槽21由两个长方体的长条组成;当左端滑块16运动至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的运动轨迹时,前下部滑槽21的两个内表面作用于左端滑块16的长方体段的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即当左端滑块16运动至梯形运动轨迹的前下方轨迹时,左端滑块16的长方体段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通过前下部滑槽21的两个内表面的阻挡作用,使运动的拨齿13能够在蔬菜被收割之前以垂直于菜地地面的方向先压向蔬菜的叶部再压向蔬菜的茎部,此时运用拨齿13的柔性与弹性,使叶类蔬菜按照其在菜地中生长的原状态被拨齿13扶持,以保持叶类蔬菜在收割时不会散乱,同时保持叶类蔬菜不被损伤。
60.在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部运动轨迹的右侧运动轨迹处,对应设计有底部滑槽20,底部滑槽20由两个长方体的长条组成;当右端滑块16运动到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处时,底部滑槽20的两个内表面作用于右端滑块16的长方体段的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即当右端滑块16运动至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时,右端滑块16的长方体段对应的两个长方形表面通过底部滑槽20的两个内表面的阻挡作用,使运动的拨齿13垂直于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垂直于蔬菜的输送方向,并由拨齿13与叶类蔬菜收割机所设计的起菜齿联合作用将被起菜齿挖起的蔬菜有序地、稳定地扶持住,并继续将蔬菜输送到叶类蔬菜收割机的后部。
61.在机器的两侧、底部滑槽20的外侧、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的部位处,分别设计有一连接箱17、进风口19;连接箱17由内、外都为长方形的环形组成,进风口19为一段为长方形、一段为长方形转为圆形的组合,进风口19的圆形的开口朝向机器的外侧,进风口19的长方形的开口与连接箱17的内环长方形密封连接;在连接箱17的内环与外环所构成的朝向机器的外侧端面必须完全密封;在连接箱17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所构成的空间内,设计有发泡硅胶18,并且通过连接箱17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将发泡硅胶18固定,发泡硅胶18密集地填充于连接箱17的内环长方形与外环长方形所构成的空间内、并朝向机器的内侧延伸20-30mm,即发泡硅胶18必须伸出连接箱17的内环与外环所构成的、靠近机器内侧的端面20-30mm,进风口19的朝向机器外侧的圆形开口与机器上所设计的负压风机的负压风管密封连接。
62.连接箱17的朝向机器内侧的一端与旋转管15的管口相通,即当旋转管15运动到连接箱17的内环所构成的长方形的空间内时,连接箱17的的内环与旋转管15相通,实现将负压风机的负压传递到旋转管15;朝向机器的内侧伸出的发泡硅胶18,则将活动节11的侧面密封,以保持负压的传递,此时,蔬菜则需要脱离起菜齿,即通过负压风机将负压传递到圆锥形胶管构成拨齿13,由拨齿13上设计的通气孔将蔬菜吸住,实现蔬菜脱离起菜齿的目的。
63.在机器的两侧、底部滑槽20的外侧,与底部滑槽20平行设计有两个活动节11滑槽,活动节11滑槽在活动节11的进口处需要倒角处理,活动节11滑槽能够使活动节11在活动节11滑槽内、在运动过程中作直线运动并且使活动节11与活动节11之间的每一个连接处保持
密封。
64.气流交换盒12与旋转管15的连接处、气流交换盒12与拨齿13的连接处、固定滑块16与旋转管15的螺栓两端部、活动节11与旋转管15所连接的螺栓的两端部都必须密封处理。
65.在底部滑槽20、前下部滑槽21的两端、滑块16的进口与出口处需倒角处理,以使右端滑块16、左端滑块16皆能分别顺畅地进入与滑出底部滑槽20、前下部滑槽21。
66.扶菜传动链10在运动到倒置梯形运动轨迹的底边轨迹处时,扶菜传动链10和叶类蔬菜收割机所设计的安装有起菜齿的起菜链相互平行;扶菜传动链10的底边运动轨迹的长度必须大于起菜链上表面的运动轨迹的长度,并且扶菜传动链10必须沿其底边轨迹延伸到机器的操作台的位置处。
67.机器的动力带动主传动轴2运转,主传动轴2带动扶菜传动链10运动,扶菜传动链10带动旋转管15运动,旋转管15带动气流交换盒12运动,气流交换盒12带动拨齿13运动,当拨齿13将蔬菜扶持到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的部位时,负压风机将负压传送到机器两侧的连接箱17,再通过旋转管15传送至气流交换盒12内,再由圆柱形螺栓中段四周的通气孔传送到拨齿13的圆锥形胶管中下部设计的通气孔,通过圆锥形胶管中下部通气孔的负压将拨齿13所扶持的蔬菜的叶或茎吸住,以使蔬菜在需要将蔬菜脱离起菜齿时能够完全地脱离起菜齿,使蔬菜被拨齿13吸住并继续向机器的后部输送,而不被起菜齿继续带入菜地中,从而提高机器的收净率。
68.活动节11与发泡硅胶18起密封、保持负压传递的作用。
6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其中一种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