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6906发布日期:2021-02-20 19:4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机械技术,特别是一种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袋栽食用菌设备的生产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现有的一些食用菌设备生产企业,也基本上是根据小规模、分散栽培模式而开发的小型半机械化半自动化设备,袋栽接种过程大部分仍处在人工接种状态,机械化程度很低,很难保证接种时的清洁度,极易造成杂菌感染。技术装备的不匹配极大限制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现袋栽食用菌菌棒精确、快速、高效的接种装备,以提升接种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人工打孔接种劳动强度大、菌棒液体菌种接种易感染、菌丝生长不均匀等实际的工艺技术难题,提供一种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输送装置、菌棒排队装置、消毒装置、打孔装置、接种装置、贴膜装置、压膜装置、周向定位装置、空气正压装置和压膜装置,所述菌棒排队装置、消毒装置、打孔装置、接种装置、贴膜装置和压膜装置顺序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带上方,所述空气正压装置设置在所述打孔装置和接种装置上方,所述空气正压装置的进风口分别与打孔工位和接种工位连通,所述周向定位装置包括前定位机构和左右定位机构,所述前定位机构分别对应于所述打孔装置和接种装置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上方,所述左右定位机构对应于所述前定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两侧。
[0005]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菌棒排队装置包括限位驱动器、限位弯板、限位挡板和光电传感器,所述限位驱动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限位弯板与所述限位驱动器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限位挡板安装在所述限位弯板上,所述光电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限位挡板的下方。
[0006]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打孔装置包括定位机构和打孔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座板、定位气缸和上定位弧板,所述定位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定位座板与所述定位气缸连接,所述上定位弧板安装在所述定位座板下方;所述打孔机构包括打孔气缸、冲头座板和打孔冲头,所述打孔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冲头座板与所述打孔气缸连接,所述打孔冲头均匀等距设置于所述冲头座板的下方,所述定位座板对应于所述打孔冲头设置有通孔,所述上定位弧板对应于所述通孔设置有圆孔,所述打孔冲头穿过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在所述圆孔中移动。
[0007]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打孔气缸的两侧分别通过拉杆固定所述定位气缸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定位座板通过导柱与所述定位气缸连接,所述上定位弧板通过导套均匀等距固定于所述定位座板的下方。
[0008]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接种装置包括固定座板、接种气缸、接种喷头、接种电磁阀和菌种储液罐,所述接种气缸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固定座板设置在所述接种气缸的下方,所述接种喷头安装在所述固定座板上并位于所述固定座板下方,所述接种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板上方并与所述接种喷头连接,所述菌种储液罐与所述接种电磁阀连接。
[0009]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菌种储液罐设置于所述固定座板的上方,所述菌种储液罐的多个菌液出口通过导管与所述接种电磁阀连接。
[0010]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接种装置还包括排液电磁阀,所述接种喷头与接种电磁阀之间设置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接种电磁阀和接种喷头连接,所述三通的侧端通过导管与所述排液电磁阀连接。
[0011]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贴膜装置包括龙门架、贴膜本体、横向调节机构、升降机构、薄膜剥离机构和激光检测机构,所述龙门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横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龙门架上,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所述横向调节机构上,所述贴膜本体与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所述薄膜剥离机构设置于所述贴膜本体的后侧下方,所述激光检测机构安装在所述贴膜本体上。
[0012]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薄膜剥离机构包括仿形结构。
[0013]
上述的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其中,所述前定位机构对应设置于所述打孔装置或接种装置后侧,并与所述输送装置的输送带垂直,所述前定位机构包括前定位驱动器与前定位挡板,所述前定位挡板安装在所述前定位驱动器的下方并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所述左右定位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挡板和分别与所述左、右挡板连接的左、右驱动器,所述左、右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带的两侧并平行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0015]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菌棒挤压时易变形、充填后的长度/直径尺寸精度误差较大、一致性定位差和多点位同步接种不均匀等关键技术难题,采用全通道光电识别检测菌棒进入状态,待多菌棒输送一致对齐后进入下一工位,能有效避免菌棒进入时间不一致引起后序工作的混乱,定位机构适应柱形菌棒动态定位,可完成菌棒连续输送状态下的多孔穴贴膜覆盖,可实现不规则菌棒自动识别排队输送、周向定位打孔、多点位定量均匀接种、仿形贴膜等全自动流程的一体化作业,实现了袋栽食用菌液体菌种快速精确、均匀接种,提高了接种效率,保障了接种精确化,可满足袋栽菌菇自动化接种需求,为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菌棒排队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打孔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接种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贴膜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周向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
其中,附图标记
[0024]1ꢀꢀ
机架
[0025]2ꢀꢀ
菌棒排队装置
[0026]
21
ꢀꢀ
限位挡板
[0027]
22
ꢀꢀ
限位驱动器
[0028]
23
ꢀꢀ
限位弯板
[0029]
24
ꢀꢀ
光电传感器
[0030]3ꢀꢀ
消毒装置
[0031]4ꢀꢀ
打孔装置
[0032]
41
ꢀꢀ
拉杆
[0033]
42
ꢀꢀ
导柱
[0034]
43
ꢀꢀ
定位气缸
[0035]
44
ꢀꢀ
冲头座板
[0036]
45
ꢀꢀ
打孔气缸
[0037]
46
ꢀꢀ
打孔冲头
[0038]
47
ꢀꢀ
定位座板
[0039]
48
ꢀꢀ
上定位弧板
[0040]5ꢀꢀ
空气正压装置
[0041]6ꢀꢀ
接种装置
[0042]
61
ꢀꢀ
接种气缸
[0043]
62
ꢀꢀ
接种电磁阀
[0044]
63
ꢀꢀ
接种喷头
[0045]
64
ꢀꢀ
菌种储液罐
[0046]
65
ꢀꢀ
三通
[0047]
66
ꢀꢀ
排液电磁阀
[0048]
67
ꢀꢀ
导管
[0049]
68
ꢀꢀ
固定座板
[0050]
69
ꢀꢀ
拉杆
[0051]
60
ꢀꢀ
导柱
[0052]7ꢀꢀ
周向定位装置
[0053]
71
ꢀꢀ
左右定位机构
[0054]
72
ꢀꢀ
前定位机构
[0055]
73
ꢀꢀ
前定位挡板
[0056]
74
ꢀꢀ
前定位驱动器
[0057]
75
ꢀꢀ
左挡板
[0058]
76
ꢀꢀ
右挡板
[0059]
77
ꢀꢀ
左驱动器
[0060]
78
ꢀꢀ
右驱动器
[0061]8ꢀꢀ
贴膜装置
[0062]
81
ꢀꢀ
横向调节机构
[0063]
82
ꢀꢀ
贴膜本体
[0064]
83
ꢀꢀ
升降机构
[0065]
84
ꢀꢀ
激光检测机构
[0066]
85
ꢀꢀ
薄膜剥离机构
[0067]
86
ꢀꢀ
龙门架
[0068]9ꢀꢀ
压膜装置
[0069]
10
ꢀꢀ
导向装置
[0070]
11
ꢀꢀ
输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7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72]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袋栽食用菌的接种机,包括机架1和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输送装置11、菌棒排队装置2、消毒装置3、打孔装置4、接种装置6、贴膜装置8、压膜装置9、周向定位装置7、空气正压装置5和压膜装置9,所述菌棒排队装置2、消毒装置3、打孔装置4、接种装置6、贴膜装置8和压膜装置9顺序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11的输送带上方,所述空气正压装置5设置在所述打孔装置4 和接种装置6上方,所述空气正压装置4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打孔装置4的打孔工位和接种装置6的接种工位连通,所述周向定位装置7包括左右定位机构 71和前定位机构72,所述前定位机构72分别对应于所述打孔装置4和接种装置6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上方,所述左右定位机构71对应于所述前定位机构72 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两侧,即该打孔装置4和接种装置6的打孔工位和接种工位上分别对应设置一周向定位装置7,所述输送带将多个菌棒输送至所述前定位机构72后,所述左右定位机构71启动并夹紧所述多个菌棒,周向定位装置7 可以实现所述多个菌棒输送到位的一致性,避免在打孔和接种过程中菌棒受力出现侧向的旋转和偏移。在所述压膜装置9后侧还可设置导向装置10。
[0073]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菌棒排队装置2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菌棒排队装置2包括限位驱动器22、限位弯板23、限位挡板 21和光电传感器24,所述限位驱动器22安装固定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限位弯板23通过螺栓与所述限位驱动器22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限位挡板21安装固定在所述限位弯板23上,可通过在限位挡板21和限位弯板23中间设置垫片增减来调节限位挡板21与限位弯板23之间的距离,以调整菌棒到位时的相对位置,多个所述光电传感器24安装固定在所述限位挡板21的下方。整机启动后,限位驱动器22置于下位,光电传感器24对输送装置11输送的每个菌棒到达位置进行检测,在多个菌棒都到达限位挡板21,且限位驱动器22接收到所有光电传感器24均有信号后提升至上位,对到达限位挡板21的所有菌棒放行,保证多个菌棒整齐同步进入下一工序。即只有所有菌棒都达到,且所有光电传感器24都有信号后,限位驱动器22才能提起。
[0074]
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打孔装置4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所述打孔装置4包括定位机构和打孔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座板 47、定位气缸43和上定位
弧板48,所述定位气缸43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定位座板47与所述定位气缸43连接,所述上定位弧板48安装在所述定位座板47下方;所述打孔机构包括打孔气缸45、冲头座板44和打孔冲头46,所述打孔气缸45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所述冲头座板44通过导柱42与所述打孔气缸45连接,所述打孔冲头46均匀等距设置固定于所述冲头座板44的下方,所述定位座板47对应于所述打孔座板安装打孔冲头46处设置有通孔,所述上定位弧板48对应于所述通孔设置有圆孔,所述打孔冲头46穿过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在所述上定位弧板48的圆孔中移动。其中,所述打孔气缸45 的两侧分别通过拉杆41固定所述定位气缸43于打孔工位中间上方的所述机架 1上,即两个定位气缸43通过拉杆41分别固定于打孔气缸45两侧的机架1 上,所述定位座板47通过导柱42与所述定位气缸43连接,所述上定位弧板 48通过导套均匀等距固定于所述定位座板47的下方。多个菌棒到达打孔工位的前定位机构72后,左右定位机构71启动夹紧菌棒,在两侧定位气缸43的作用下,上定位弧板48对菌棒进行夹持定位,防止菌棒在受力后发生偏移,待定位气缸43到达下位后,打孔冲头46在中间打孔气缸45的作用下穿过上定位弧板48的圆孔将菌棒破膜,挤压基料形成孔穴。
[0075]
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接种装置6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所述接种装置6包括固定座板68、接种气缸61、接种喷头63、接种电磁阀62和菌种储液罐64,所述接种气缸61通过拉杆69安装固定在接种工位上方两侧的所述机架1上,所述固定座板68通过导柱60设置固定在所述接种气缸61的下方,固定座板68开有均匀等距的通孔,多个所述接种喷头63安装在所述固定座板68上并位于所述固定座板68下方,所述接种电磁阀62均匀等距的设置在所述固定座板68上方并分别与所述接种喷头63连接,所述菌种储液罐64与所述接种电磁阀62连接。所述菌种储液罐64设置于所述固定座板68的上方,所述菌种储液罐64的多个菌液出口通过导管67与所述接种电磁阀62连接。其中,所述接种装置6还包括排液电磁阀66,所述接种喷头63 与接种电磁阀62之间设置有三通65,所述三通6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接种电磁阀62和接种喷头63连接,所述三通65的第三端即侧端通过导管67 与所述排液电磁阀66连接。打孔后的菌棒到达接种工位后,周向定位装置7 将菌棒固定,接种喷头63在两侧接种气缸61的同时作用下,下行伸入与接种喷头63相对应的菌棒孔穴中,通过接种电磁阀62的作用将菌种储液罐64中的菌液喷入菌棒孔穴中,喷射结束后,排液电磁阀66开启将接种喷头63中的残留菌液注入菌棒中。接种装置6不与菌棒中基料接触并在接种喷射完毕后将接种喷头63中残留菌液排出,可以有效解决在接种过程中造成的菌棒感染问题。
[0076]
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贴膜装置8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所述贴膜装置8包括龙门架86、贴膜本体82、横向调节机构81、升降机构83、薄膜剥离机构85和激光检测机构84,所述龙门架86安装固定在输送装置11两侧的所述机架1上,所述横向调节机构81设置在所述龙门架86上,所述升降机构83固定安装在所述横向调节机构81的调节固定块上,所述贴膜本体82与所述升降机构83的升降导套连接,形成对称式结构,所述薄膜剥离机构85固定设置于所述贴膜本体82的后侧下方,所述激光检测机构84安装在所述贴膜本体82上,用于检测所述多个菌棒的孔穴和控制薄膜在所述薄膜剥离机构85的相对位置。其中,所述薄膜剥离机构85具有微仿形结构,用于根据菌棒的外形自动调节出膜高度。贴膜本体82可以通过横向调节机构81 在输送装置11的上方进行横向位移的调节,可以通过升降机构83在竖直方向进行高度的升降,所述激光检测装置固定在贴膜本体82上,可以检测菌棒孔
穴和控制薄膜在薄膜剥离机构85的相对位置。菌棒在打孔接种后输送至贴膜工位,贴膜装置8采用不停机连续输送贴膜方式,利用激光检测装置对菌棒孔穴的进行检测识别,通过贴膜本体82拉动薄膜移动,再通过薄膜剥离机构85 将薄膜分离粘贴在菌棒的孔穴上,菌棒上可以有多个孔穴,通过调节贴膜本体 82驱动机构转动的间隔时间和设置贴膜的数量来实现。
[0077]
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周向定位装置7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周向定位装置7分别固定于打孔和接种工位上,所述前定位机构 72对应设置于所述打孔装置4或接种装置6后侧并与所述输送装置11的输送带垂直,所述前定位机构72包括前定位驱动器74与前定位挡板73,所述前定位挡板73安装在所述前定位驱动器74的下方并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所述左右定位机构71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挡板75、76和分别与所述左、右挡板75、76连接的左、右驱动器77、78,所述左、右挡板75、76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带的两侧的打孔和接种工位上,并平行于所述输送带的输送方向,通过检测识别所述多个菌棒到达所述前定位挡板73后,所述左右驱动器驱动所述左右挡板相向移动将所述多个菌棒夹紧。
[0078]
本实用新型的打孔装置4置于输送装置11上方机架1上,打孔装置4后侧依次为接种装置6、贴膜装置8和压膜装置9,打孔装置4前侧依次为消毒装置3和菌棒排队装置2,周向定位装置7包括左右定位机构71和前定位机构72,周向定位装置7分别置于打孔装置4和接种装置6工位上,空气正压装置5固定在打孔装置4和接种装置6上方的机架1上。本实用新型的接种机能够依次完成多菌棒智能识别输送

周向定位

夹持打孔

输送

周向定位

定量接种

输送

贴膜

压膜

输送全过程,可满足香菇、平菇等袋栽食用菌棒料的接种工作。
[0079]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