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63950发布日期:2021-01-08 11:04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但食用玉米时需要将玉米粒和玉米棒芯分离,传统的玉米粒分离是通过人工用手将玉米粒从玉米棒芯上搓下来,费时费力,不利于提升农作物加工的效率。现有的玉米脱粒机器由于刚性较强,只适用于对晾晒后的玉米棒进行脱粒,未晾晒的玉米棒由于含水量高、硬度较低,用现有玉米脱粒机器进行处理时容易造成玉米粒破损,导致玉米粒合格率低;同时由于现有玉米脱粒机器的装置结构不易调整,不适用于多种规格的玉米棒脱粒。

综上所述,急需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以解决对不同硬度和不同规格的玉米棒进行脱粒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包括转筒、内筒板、外筒和弹性连接件;所述转筒的外壁上均布多个脱粒凸齿;所述内筒板为弧形板,至少两个内筒板合围在转筒外侧,用以在转筒和内筒板之间形成玉米棒的脱粒空间;所述内筒板与外筒为同轴设置,所述内筒板和外筒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

优选的,相邻所述内筒板之间板面重叠10~20mm。

优选的,所述内筒板与外筒之间通过调节螺杆连接;所述内筒板上设有能插入调节螺杆的通孔。

优选的,所述转筒包括与电机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套设充气橡胶套;所述充气橡胶套的外壁上均布多个脱粒凸齿。

优选的,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铰接在所述内筒板底部的筛板,所述筛板上设有能使玉米粒通过的网口;所述筛板倾斜向下设置,倾斜角度为10~40°。

优选的,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用于粉碎玉米棒芯的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入口与筛板的末端连接。

优选的,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除杂风机,所述除杂风机设置在筛板的出料侧。

优选的,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入料口,所述入料口与转筒和内筒板之间的脱粒空间连通;所述入料口为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压缩弹簧。

优选的,所述脱粒凸齿为仿鸡嘴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外筒和内筒板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可调节内筒板与转筒之间形成的脱粒空间的规格,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玉米棒的脱粒操作;同时弹性连接件可缓冲玉米棒受到的外力,避免转筒的旋转和内筒板的挤压损坏玉米粒,使用本申请装置玉米棒的脱粒率能达到99%,玉米粒的破损率小于0.5%。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重叠的内筒板,既可根据玉米棒的规格调整内筒板合围的圆形区域,又可避免玉米棒从内筒板之间的空隙挤出造成机械卡滞。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内筒板和外筒之间设置调节螺杆,可对内筒起到限位作用,使内筒板只能在外筒的径向方向上运动,避免内筒板沿转筒的转动方向运动,导致无法脱粒。

(4)本实用新型中,转筒包括转轴和充气橡胶套,通过控制充气橡胶套的充气量,对充气橡胶套内部的气压进行合理设置,使充气橡胶套的硬度合适,以达到最佳的脱粒效果。

(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内筒板底部设置倾斜向下的筛板,实现玉米粒和玉米棒的分离,不需人工再进行二次筛分,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

(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筛板末端设置粉碎箱,对玉米棒芯进行切削处理,可减少玉米棒芯的占用空间,同时便于收集玉米棒芯碎屑,用于制作动物饲料,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筛板的出料侧设置除杂风机,可将玉米粒中的轻质杂质吸出,减少玉米粒中的杂质。

(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锥形结构的入料口,通过锥形结构的分散作用将玉米棒均匀掉落至脱粒空间中进行脱粒,不需人为对玉米棒进行分散。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图1中脱粒凸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外筒与内筒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部分的细节放大图;

其中,1、转筒,1.1、脱粒凸齿,1.2、转轴,1.3、充气橡胶套,2、内筒板,2a、内筒板一,2b、内筒板二,3、外筒,4、弹性连接件,5、调节螺杆,6、筛板,7、粉碎箱,8、除杂风机,9、入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4,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本实施例应用于剥皮后的玉米棒脱粒除杂和玉米棒芯粉碎。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包括转筒1、内筒板2、外筒3和弹性连接件4,如图1所示;所述转筒1的外壁上均布多个如图2所示的脱粒凸齿1.1,脱粒凸齿1.1为仿鸡嘴结构,便于对玉米棒进行脱粒,提升脱粒效果;所述内筒板2为弧形板,至少两个内筒板2合围在转筒1外侧,用以在转筒1和内筒板2之间形成玉米棒的脱粒空间,剥皮后的玉米棒一方面受到内筒板2的挤压力,另一方面受到转筒1旋转时脱粒凸齿1.1产生的切向力,二者组合作用将玉米粒从玉米棒芯上搓下;所述内筒板2与外筒3为同轴设置,所述内筒板2和外筒3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4连接,外筒3在给内筒板2支撑的同时,可通过弹性连接件4进行缓冲,避免内筒板2给玉米棒施加压力过大造成玉米粒破损。本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4选用压缩弹簧。

相邻所述内筒板2之间板面重叠10~20mm,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内筒板2,如图3所示,内筒板一2a和内筒板二2b的两端的板面重叠,可根据玉米棒的规格调节内筒板2围成的圆形区域的规格,同时避免玉米棒从内筒板一2a和内筒板二2b之间的空隙中挤出,卡在内筒板2和外筒3之间引起机械故障。

所述内筒板2与外筒3之间通过调节螺杆5连接;所述内筒板2上设有能插入调节螺杆5的通孔,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杆5的一端与外筒3的内壁固定连接,调节螺杆5的另一端通过锁定螺母对内筒板2进行限位,内筒板2沿调节螺杆5的轴线方向运动(即外筒3的径向),避免内筒板2在转筒1的带动下在转筒1的圆周方向上偏移,导致无法脱粒;为避免调节螺杆5超出内筒板2的内壁部分对玉米棒造成阻挡,内筒板2上设有沉孔,如图4所示,调节螺杆5还可采用带螺栓头的螺栓,螺栓的螺杆端与外筒3螺纹连接,螺栓头对内筒板2进行限位,通过调节螺杆端与外筒3的连接位置来调节外筒3与内筒板2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内筒板2围成的圆形区域的规格调整。

所述转筒1包括与电机连接的转轴1.2;所述转轴1.2上套设充气橡胶套1.3;所述充气橡胶套1.3的外壁上均布多个脱粒凸齿1.1,在脱粒前,可根据玉米棒的品种及含水量确认合适的挤压力,对充气橡胶套1.3内部的气压进行合理设置,使充气橡胶套1.3的硬度合适,以达到最佳的脱粒效果,本实施例中,充气橡胶套1.3内部气压在0.06mpa-0.1mpa之间,对玉米粒含水量大于20%的玉米棒脱粒时,充气橡胶套1.3的内部气压稳定在0.06mpa~0.07mpa,对玉米粒含水量在14~20%的玉米棒脱粒时,充气橡胶套1.3的内部气压稳定在0.07mpa~0.08mpa,对玉米粒含水量小于14%的玉米棒脱粒时,充气橡胶套1.3的内部气压稳定在0.08mpa~0.1mpa。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入料口9,所述入料口9与转筒1和内筒板2之间的脱粒空间连通;所述入料口9为锥形结构,玉米棒沿锥形入料口9均匀掉落至转筒1和内筒板2围成的脱粒空间中。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铰接在所述内筒板2底部的筛板6,所述筛板6上设有能使玉米粒通过的网口,本实施例中,网口的孔径为20mm;所述筛板6倾斜向下设置,倾斜角度为10~40°,玉米粒从玉米棒芯上搓落后因重力落在筛板6上,并从筛板6的网口掉出,玉米棒芯则沿倾斜的筛板6滚落,实现玉米粒和玉米棒芯的分离;当筛板6的倾斜角度小于10°时,不利于玉米棒芯从筛板6上滚落,当筛板6的倾斜角度大于40°时,玉米粒容易随玉米棒芯一起滚落,而不是从网口掉出,不便于进行玉米粒和玉米棒芯的分离。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用于粉碎玉米棒芯的粉碎箱7,粉碎箱7内部设置有旋转的刀具组件,所述粉碎箱7的入口与筛板6的末端连接,玉米棒芯在进入粉碎箱7后,经刀具组件的切削变成碎块,粉碎箱7的出口设置包装袋,用于收集玉米棒芯碎屑,可用于制造动物粮食,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一种立式玉米脱粒机还包括除杂风机8,所述除杂风机8设置在筛板6的出料侧,玉米粒从筛板6的网口掉出后,掉入除杂区,进入到除杂区的玉米粒中较轻的轻杂物在除杂风机8的作用下被吸出,除杂后的玉米粒可用容器进行存储。

上述立式玉米脱粒机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剥皮后玉米棒的规格和含水量,调整充气橡胶套1.3的充气量,调节内筒板2和外筒3之间的距离(即内筒板2与转筒1外壁间距的调整),调整筛板6的倾斜角度;启动转筒1连接的电机、启动粉碎箱7内部刀具组件的旋转电机、启动除杂风机8;将玉米棒从入料口9放入,在重力作用下,玉米棒掉至内筒板2和转筒1形成的脱粒空间,在脱粒凸齿1.1和内筒板2的挤压和旋转作用下将玉米粒搓下,玉米粒从筛板6的网口掉出,经除杂风机8吸杂后掉至存储容器中,玉米棒芯从筛板6滚落后进入粉碎箱7,经刀具组件切削后用包装袋收集,可制成动物饲料,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