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置可折叠起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种植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必须要起垄才能获得高产的种植方式,目前市场上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旋耕、起垄种植机械。原来的作业程序是先旋耕再起垄,拖拉机带着旋耕机工作结束后,再更换起垄机工作,需要两次作业;由于拖拉机轮胎的重压,使土地的虚实程度不一致,土地虚的易起垄,较实的不易,致使起垄的高度达不到要求,垄土松软程度不一,且不整齐。为此,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旋耕机上增设起垄装置,从而实现旋耕与起垄一次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置可折叠起垄装置,用于安装在现有旋耕机上,从而实现旋耕与起垄一次作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后置可折叠起垄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安装的第一连杆、两个对称安装的第二连杆、对称安装的左刮板和右刮板、以及中连接架和牵拉杆;两个第一连杆分别平行安装在罩壳两个侧板上,具体的,第一连杆的前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侧板上,第一连杆后端向后延伸超出罩壳并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前端;左刮板和右刮板为竖向的长条板,其中左刮板的前端与左侧第二连杆固定连接,左刮板的后端向后延伸为自由端;右刮板的前端与右侧第二连杆固定连接,右刮板的后端向后延伸为自由端;左刮板和右刮板的后端相互靠近,之间留用起垄间距;中连接架主要由一根水平的第一横梁和两侧的竖向的第三连杆组成,第一横梁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杆分别与左刮板和右刮板外侧面连接,位于左刮板和右刮板中部上方,第一横梁中部还设有一根第四连杆,用于连接牵拉杆;所述牵拉杆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悬挂架顶部的连接座上,牵拉杆后端向后下延伸,并与第一横梁中部的第四连杆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是焊接在悬挂架顶部的两块平行的铁板,牵拉杆前端夹在两块铁板之间,用一个螺栓穿过两块铁板、牵拉杆前端上的通孔用螺母旋紧。
进一步,所述牵拉杆后端与第一横梁中部的第四连杆的连接方式为:用一个螺栓穿过第四连杆、牵拉杆后端上的通孔用螺母旋紧。
进一步,左刮板和右刮板的后端增加后连接架,后连接架与中连接架平行,包括第二横梁和两侧的第五连杆,第二横梁通过其两端的第五连杆分别与左刮板和右刮板后端外侧面连接,位于左刮板和右刮板后上方。
进一步,在左刮板和右刮板的后端增加圆形锯齿盘,圆形锯齿盘为凹型圆盘,其中央的凹型槽朝向相对的刮板,具体的,安装在左刮板上的圆形锯齿盘朝向右刮板,安装在右刮板上的圆形锯齿盘朝向左刮板;圆形锯齿盘边缘为锯齿型。
进一步,所述圆形锯齿盘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五连杆上,圆形锯齿盘的背面中央为一个向后延伸出来的螺纹连接杆,后连接架两侧的第五连杆竖向设有多个通孔,圆形锯齿盘可以选择高低不同的通孔,将螺纹连接杆穿过通孔后用螺母固定。
进一步,中连接架的第一横梁为方管,其两端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第一横梁两端的第三连杆为可拆卸形式,具体的,第三连杆为t型杆,t型杆上端为一个水平的l型板,贴在第一横梁下表面,用螺栓穿过第一横梁、l型板上的通孔后用螺母旋紧固定;选择不同的通孔来调节左刮板和右刮板之间的间距;后连接架设计为相同的结构。
进一步,牵拉杆长度可调。
进一步,牵拉杆包括前端的螺纹连接头,中间的调节杆,后端的后连杆;调节杆两端为内螺纹连接腔,螺纹连接头后端和后连杆的前端为与之配合的螺纹杆,转动调节杆,螺纹连接头和后连杆同时向调节杆的内螺纹连接腔旋进或旋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置可折叠起垄装置,用于安装在现有旋耕机上,从而实现旋耕与起垄一次作业;使用完可以折叠放置在旋耕机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起垄装置折叠收纳起来的前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起垄装置展开后使用示意图。
图3是起垄装置折叠收纳起来的后视图。
图4为圆形锯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牵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旋耕机1,罩壳2,侧板3,顶板4,悬挂架5,传动箱6,第一连杆7,第二连杆8,左刮板9,右刮板10,中连接架11,第一横梁12,第三连杆13,第四连杆14,l型板15,牵拉杆16,螺纹连接头17,调节杆18,后连杆19,第一转轴20,第二转轴21,连接座22,后连接架23,第二横梁24,第五连杆25,圆形锯齿盘2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以下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现有旋耕机的结构大致相同,下面以其中一种横轴式旋耕机为例进行结构说明,如图1所示,旋耕机1包括罩壳2、悬挂架5、传动箱6、刀轴、刀具;罩壳2为一个长方体壳,包括左右两侧的侧板3和顶板4;罩壳2顶板4上表面中央安装悬挂架5和传动箱6,罩壳2顶板4下方安装刀轴,刀轴上安装刀具(刀轴和刀具未展示全)。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后置可折叠起垄装置安装在上述旋耕机1上并展开的示意图,起垄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安装的第一连杆7、两个对称安装的第二连杆8、对称安装的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以及中连接架11(图1中标注)和牵拉杆16;
如图2所示,两个第一连杆7分别平行安装在罩壳2两个侧板3上,具体的,第一连杆7的前端通过第一转轴20转动连接在侧板3上,第一连杆7后端向后延伸超出罩壳2并通过第二转轴21转动连接第二连杆8的前端;
如图2所示,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为竖向的长条板,其中左刮板9的前端与左侧第二连杆8固定连接(焊接或用螺栓连接),左刮板9的后端向后延伸为自由端;右刮板10的前端与右侧第二连杆8固定连接,右刮板10的后端向后延伸为自由端;左刮板9和右刮板10的后端相互靠近,之间留用起垄间距;
如图2所示,中连接架11主要由一根水平的第一横梁12和两侧的竖向的第三连杆13组成,第一横梁12通过其两端的第三连杆13分别与左刮板9和右刮板10外侧面连接,位于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中部上方,第一横梁12中部还设有一根第四连杆14,用于连接牵拉杆16;所述牵拉杆16前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悬挂架5顶部的连接座22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2是焊接在悬挂架5顶部的两块平行的铁板,牵拉杆16前端夹紧在两块铁板之间,用一个螺栓穿过两块铁板、牵拉杆16前端上的通孔用螺母旋紧;牵拉杆16后端向后下延伸,并与第一横梁12中部的第四连杆14可拆卸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用一个螺栓穿过第四连杆14、牵拉杆16后端上的通孔用螺母旋紧。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起垄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左刮板9和右刮板10展开后下边贴近或部分插入地面,之后安装牵拉杆16压住左刮板9和右刮板10;拖拉机行走过程中前面的旋耕机1作业,后面的起垄装置随后起垄;如图1、3所示是起垄装置折叠收纳起来的示意图,先将牵拉杆16拆卸下来,再将左刮板9和右刮板10抬起向前折叠到旋耕机1上;本起垄装置可以加装到现有类似的旋耕机1上,实现旋耕、起垄一次作业。
为了适应不同的旋耕要求和扩展使用范围,本装置可以进一步优化设计如下。
优化设计方案一,如图2所示,左刮板9和右刮板10的后端增加后连接架23,后连接架23与中连接架11平行,包括第二横梁24和两侧的第五连杆25,第二横梁24通过其两端的第五连杆25分别与左刮板9和右刮板10后端外侧面连接,位于左刮板9和右刮板10后上方;由于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为长薄板,当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之间的存土量较大,左刮板9和右刮板10行进的阻力较大,中连接架11的连接可能失效,增加后连接架23可以起到增强整体性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在左刮板9和右刮板10的后端增加圆形锯齿盘26,图2所示,圆形锯齿盘26为凹型圆盘,其中央的凹型槽朝向相对的刮板,具体的,安装在左刮板9上的圆形锯齿盘26朝向右刮板10,安装在右刮板10上的圆形锯齿盘26朝向左刮板9;圆形锯齿盘26边缘为锯齿型;如图4所示是圆形锯齿盘26拆下来的结构示意图,圆形锯齿盘26的背面中央为一个向后延伸出来的螺纹连接杆,后连接架23两侧的第五连杆25竖向设有多个通孔,圆形锯齿盘26可以选择高低不同的通孔,将螺纹连接杆穿过通孔后用螺母固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调节圆形锯齿盘26的入土深度;增设圆形锯齿盘26可以进一步调节起垄的形状。
优化设计方案二,如图2所示,将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之间的间距设计为可调形式的,用于控制起垄的宽度;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为长条薄板,其前端固定,但是后端仍可受力产生塑性弯曲形变;本装置中,中连接架11的第一横梁12为方管,其两端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通孔,第一横梁12两端的第三连杆13为可拆卸形式,具体的,第三连杆13进一步改进为t型杆,t型杆上端为一个水平的l型板15,贴在第一横梁12下表面,用螺栓穿过第一横梁12、l型板15上的通孔后用螺母旋紧固定;选择不同的通孔来调节左刮板9和右刮板10之间的间距;后连接架23设计为相同的结构;调节时先取下后连接架23,先调中连接架11,之后再进一步调节后连接架23,分级调节弯曲度。
优化设计方案三,如图5所示,牵拉杆16设计为长度可调,这样可以控制左刮板9和右刮板10扎入土中的深度;本实施例中,牵拉杆16包括前端的螺纹连接头17,中间的调节杆18,后端的后连杆19;调节杆18两端为内螺纹连接腔,螺纹连接头17后端和后连杆19的前端为与之配合的螺纹杆,转动调节杆18,螺纹连接头17和后连杆19同时向调节杆18的内螺纹连接腔旋进或旋出,从而控制牵拉杆16的总长度。
尽管参照前述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