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38980发布日期:2021-06-01 23:14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秧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相比较传统人工插秧,有着现代机械化作业的各种优点,不仅插秧效率高,而且也有着优于人工的插秧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内插秧机市场需求的启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插秧机上包括有插秧施肥装置,使得插秧和施肥连续进行,而现有自动插秧施肥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有一定的缺点,比如插秧装置的茶插秧深度不便于根据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调控,而插秧深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到秧苗的生长,插秧效果较差,进而影响秧苗的成活率,另外施肥装置一般都是将肥料直接洒下,肥料很难伴随秧苗深入到秧苗周围的土壤内,施肥效果较不理想,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具有便于调节插秧深度和施肥效果好的特点。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包括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秧箱,所述秧箱的底部连接有下秧管道,所述安装板的内部安装有位于下秧管道上的送秧器,所述下秧管道的左侧连接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底端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连接有网框架,所述网框架的左侧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右侧连接有气管,所述气管的另一端内插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设有密封垫,所述活动杆的外侧端连接有秧苗夹,所述秧苗夹内部设有夹持块,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右侧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安装在下秧管道上,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位于秧箱右侧的肥料箱,所述肥料箱的底部连接有阀门,所述阀门的下方连接有肥料管道,所述肥料管道的另一端连接在下秧管道上,所述肥料管道的尾端设有喷料器,所述安装板的侧边设有侧板。

优选的,所述下秧管道为漏斗状结构,且下秧管道底端的开口位于夹持块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与肥料管道均设有四组,所述气泵的外侧设有防水箱。

优选的,所述网框架为网框结构,且网框架的中部开设有插秧槽。

优选的,所述活动杆活动套接在气管的内部,且活动杆的顶部为斜面状,所述气管安装在网框架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秧苗夹为弧形板,所述夹持块为海绵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气泵、秧苗夹和海绵材质的夹持块,当秧苗通过送秧器从秧箱排出落下后,气泵会带动秧苗夹上的夹持块对秧苗进行夹持,而后第一电动伸缩杆带动秧苗插入地下,秧苗夹松开后秧苗留在泥内,同时第二电动伸缩杆配合第一电动伸缩杆将秧苗夹倾斜移出,复位后在进行二次插秧,插秧深度可根据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长量进行调整,使用起来较为便捷,插秧效果较好,便于推广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下秧管道连接肥料管道,同时肥料管道上设有喷料器,当秧苗通过下秧管道落下时,喷料器会将一定量的肥料喷向秧苗,进而使肥料伴随着秧苗根部深入到泥内,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施肥效果,设计较为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网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右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安装板;2、秧箱;3、下秧管道;4、送秧器;5、活动轴;6、第一电动伸缩杆;7、连接块;8、网框架;9、气泵;10、气管;11、活动杆;12、密封垫;13、秧苗夹;14、夹持块;15、第二电动伸缩杆;16、肥料箱;17、阀门;18、肥料管道;19、喷料器;2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插秧机用自动插秧施肥装置,包括有安装板1,安装板1上设有秧箱2,秧箱2的底部连接有下秧管道3,安装板1的内部安装有位于下秧管道3上的送秧器4,下秧管道3的左侧连接有活动轴5,活动轴5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6,第一电动伸缩杆6的底端安装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右侧连接有网框架8,网框架8的左侧安装有气泵9,气泵9的右侧连接有气管10,气管10的另一端内插接有活动杆11,活动杆11上设有密封垫12,活动杆11的外侧端连接有秧苗夹13,秧苗夹13内部设有夹持块14,第一电动伸缩杆6的右侧连接有第二电动伸缩杆15,第二电动伸缩杆15安装在下秧管道3上,安装板1上安装有位于秧箱2右侧的肥料箱16,肥料箱16的底部连接有阀门17,阀门17的下方连接有肥料管道18,肥料管道18的另一端连接在下秧管道3上,肥料管道18的尾端设有喷料器19,安装板1的侧边设有侧板20。

为了解决现有装置存在不便于调节插秧高度和施肥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们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6、气泵9、秧苗夹13和海绵材质的夹持块14,当秧苗通过送秧器4从秧箱2排出落下后,气泵9会带动秧苗夹13上的夹持块14对秧苗进行夹持,而后第一电动伸缩杆6带动秧苗插入地下,秧苗夹13松开后秧苗留在泥内,同时第二电动伸缩杆15配合第一电动伸缩杆6将秧苗夹13倾斜移出,复位后在进行二次插秧,插秧深度可根据第一电动伸缩杆6的伸长量进行调整,使用起来较为便捷,插秧效果较好,便于推广使用。

另一方面通过将下秧管道3连接肥料管道18,同时肥料管道18上设有喷料器19,当秧苗通过下秧管道3落下时,喷料器19会将一定量的肥料喷向秧苗,进而使肥料伴随着秧苗根部深入到泥内,有效的提高了装置的施肥效果,设计较为合理。

进一步的,下秧管道3为漏斗状结构,且下秧管道3底端的开口位于夹持块14的上方,通过漏斗状结构可以使得秧苗顺势滑下,进而通过下秧管道3底端的开口落下,在经过夹持块14之间时被夹持块14夹持,在深入泥内,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如图3所示,第一电动伸缩杆6与肥料管道18均设有四组,气泵9的外侧设有防水箱,第一电动伸缩杆6与肥料管道18至少设有四组,通过多组插秧装置可以同时将多个秧苗插入泥内,从而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便于推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网框架8为网框结构,且网框架8的中部开设有插秧槽,通过网框结构是网框架8便于深入泥内,移出时也不会携带过多的泥,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合理性,而插秧槽便于秧苗从侧面留下,进行栽种。

如图2所示,活动杆11活动套接在气管10的内部,且活动杆11的顶部为斜面状,气管10安装在网框架8的中部,通过安装板1密封插在气管10的内部,当气泵9向气管10的内部充气时,会将活动杆11向外顶出,进而使秧苗夹13带着夹持块14夹持住秧苗,松开秧苗时只需气泵9将气管10内部的气体抽出,使活动杆11重新进入气管10的内部即可,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合理性。

具体的,秧苗夹13为弧形板,夹持块14为海绵结构,通过海绵结构保证了在夹持秧苗时不会对秧苗造成损伤,同时又能携带秧苗深入泥土,而肥料也伴随秧苗深入泥土,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可行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将装置装在插秧机上,而后插秧机前进方向有着泥犁将泥土劈开,而后秧箱2内部的秧苗在送秧器4的工作下依次进入到下秧管道3的内部,同时打开阀门17,肥料箱16内部的肥料通过阀门17进入到肥料管道18的内部,喷料器19将定量肥料通过肥料管道18排出,与秧苗底部相接触,并且顺着下秧管道3排出,当秧苗运动到夹持块14之间时,气泵9工作将气体压入到气管10的内部,进而将活动杆11顶出,使秧苗夹13带着夹持块14夹持秧苗,而后活动杆11带动网框架8向下运动,使秧苗进入到泥土内,而后气泵9将气管10内部的加入的气体抽出,使夹持块14松开秧苗,然后第二电动伸缩杆15带着第一电动伸缩杆6倾斜向外运动,第一电动伸缩杆6再将网框架8收回,使网框架8倾斜快速脱离泥土,而后第二电动伸缩杆15收缩使第一电动伸缩杆6运动到竖直位置,进行二次插秧,即可。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