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95339发布日期:2021-06-18 16:0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风机与湿帘是作为部分温室的主要配置,二者相辅相成,利用空气高速流动的换热原理,完成对温室降温和加湿功能,其降温的原理是:当风机启动时,温室内产生负压强迫空气从湿帘蒸发面的孔隙通过,孔隙中有受水泵的作用而持续流动的水,水被流动的空气强制蒸发,蒸发时吸收四周的热量,最终将冷却后的空气带入温室内部,使温室内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

在温室设计与应用中,现有技术是将风机与湿帘放置在温室方位相反的位置,即如果风机在北墙,湿帘就设置在南墙,双面安装使得工程量增加,并且温室两面的透光率都较弱,同时这种结构使得温室的样式和布局受到了限制。为克服目前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特提出本申请,一改温室的传统布局,将风机和湿帘安装到位于同一面的温室墙壁上,并且利用缓冲间内百叶窗的开启和关闭,配合风机和湿帘完成空气内外循环的工作模式,既节约了安装时工程量,增强了温室通光率,同时改变了温室固有的单一布局,使得温室性能得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目前技术的局限性,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利用温室顶部设置的具有能张开与收拢功能的隔离网布,将温室分为上下两层独立空间,形成上下层风道,隔离网布展开后形成一道密闭的屏障,利用缓冲间内百叶窗的打开和关闭,配合风机和湿帘完成空气内外循环的工作模式。本实用新型既节约了安装时工程量,增强了温室通光率,同时改变了温室固有的单一布局,使得温室性能得以提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其包括温室主体、风机、湿帘、隔离网布和百叶窗,所述温室主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且所述温室主体的四周及顶部均设置有玻璃幕墙,所述温室主体包括温室栽培间和缓冲间,所述缓冲间和温室栽培间通过中间玻璃幕墙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所述缓冲间位于所述温室主体的背光面侧;所述温室主体的顶部设置为由多组人字形支架相互固定连接而成的人字形屋顶,所述人字形屋顶上的玻璃幕墙上开设有天窗;所述湿帘设置在所述中间玻璃幕墙上,多个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湿帘的上方且靠近所述人字形屋顶的位置,所述缓冲间的外侧玻璃幕墙上设置有多组百叶窗,所述温室主体在所述百叶窗打开或关闭时处于外循环降温模式和内循环降温模式;所述隔离网布水平设置在温室栽培间的内顶部且靠近人字形屋顶的位置,所述隔离网布将温室栽培间分为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所述隔离网布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玻璃幕墙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隔离网布的两侧端分别与所述温室栽培间的前玻璃幕墙和后玻璃幕墙滑动连接,所述隔离网布能沿水平方向收缩和伸展,所述隔离网布展开时,其第二端能水平延伸至靠近温室主体的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的位置,所述隔离网布与所述温室主体的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之间设置有风口。

优选地,所述风机和湿帘均设置在位于温室主体的同一侧的中间玻璃幕墙上且与中间玻璃幕墙处于同一垂直面上。

优选地,所述隔离网布的长度小于所述中间玻璃幕墙与温室主体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之间的距离,所述隔离网布的宽度等于所述温室主体的前玻璃幕墙和后玻璃幕墙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隔离网布水平设置且与所述温室主体四周的玻璃幕墙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风口设置在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之间,用于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之间的空气流通。

优选地,所述温室主体整体为玻璃幕墙封闭结构,空气通过所述百叶窗、风机和湿帘与所述温室主体的内部进行流通。

优选地,所述隔离网布设有气密性,防止空气流动时短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风机与湿帘设置在位于同一侧的温室墙壁上,布局整洁,易于同时管理维护。

2、本实用新型将风机与湿帘都设置于温室背光面侧,温室整体采用玻璃幕墙,增加了温室整体的采光率。

3、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安装在温室玻璃墙面的顶端,易于将顶部高温的空气及时排除,有助于温室内的温度调控。

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百叶窗的开关决定了空气交换的方式,内循环模式能实现速冷、节能的作用,外循环模式能及时换新风,增加了温室的功能性。

5、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缓冲间,水蒸发散热式湿帘无需再配置湿帘窗户,提升了温室的防风防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循环模式下空气流向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循环模式下空气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机;2、湿帘;3、隔离网布;4、玻璃幕墙;5、人字形支架;6、缓冲间;7、百叶窗;8、中间玻璃幕墙;9、天窗;10、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转换循环模式的温室散热装置,采用一种将轴流式负压风机与水蒸发散热式湿帘安装在温室同一侧的方式,在使用温室风机与湿帘降温时,玻璃幕墙将温室隔绝为一个密闭的空间,隔离网布将温室内部隔离成上下两层风道,空气强迫由湿帘蒸发散热后进入温室内部,从下层风道循环到上层风道,再经由风机,使吸收热量的空气被强制排出室外。

该散热装置包括温室主体、风机1、湿帘2、隔离网布3和百叶窗7。

温室主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且温室主体四周及顶部均设置有玻璃幕墙4,温室主体包括温室栽培间和缓冲间6,缓冲间6和温室栽培间通过中间玻璃幕墙8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缓冲间6位于温室主体的背光面侧,用于让内循环的气流得到回旋。

温室主体的顶部设置为人字形屋顶,由多组人字形支架5相互固定连接而成,人字形屋顶上的玻璃幕墙上开设有多个天窗9,当天窗9开启时,可以自然通风,当温室需要通过风机1与湿帘2散热时,将天窗9关闭即可。

湿帘2设置在中间玻璃幕墙8上,且沿中间玻璃幕墙8的横向方向设置在其中间位置,湿帘2的两端与中间玻璃幕墙8的前端和后端齐平。多个风机1设置在湿帘2的上方且靠近人字形屋顶的位置。风机1选用轴流式负压风机,湿帘2为水蒸发散热式湿帘,风机1和湿帘2均设置在位于温室主体和缓冲间6之间的中间玻璃幕墙8上,即风机和湿帘优选设置在温室主体的背光面侧,占用太阳光照射不到的方位,温室的其它方位通过玻璃幕墙增加温室的采光。

缓冲间6外侧的玻璃幕墙4上,即温室主体背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上开设有多组百叶窗7,百叶窗7采用电动控制,当需要状态转换时,电机控制旋转转轴,多组百叶窗可同步旋转一个指定角度。百叶窗7的开合能决定选择内循环模式或者外循环模式对温室进行降温,百叶窗7打开时,温室采用外循环降温模式,外界的空气可顺利进入与排出缓冲间6;百叶窗7关闭时,温室采用内循环降温模式。

隔离网布3水平设置在温室栽培间的内顶部且靠近人字形屋顶的位置,隔离网布3将温室栽培间分为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隔离网布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起到遮阳和采光的效果,也可以作为强制通风的风道隔离装置。隔离网布3的第一端与中间玻璃幕墙8的上部固定连接,隔离网布3的两侧端分别与温室栽培间的前玻璃幕墙和后玻璃幕墙滑动连接,隔离网布3的上下设置有多条托幕线用于承载隔离网布3的重量。

隔离网布3在减速电机的驱动下能收缩和伸展,收拢后,不影响温室顶部采光与天窗9自然通风;隔离网布3展开时,其第二端能水平延伸至靠近温室主体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的位置。隔离网布3的长度小于中间玻璃幕墙8与温室主体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之间的距离,隔离网布伸展时,隔离网布的第二端与位于温室主体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之间恰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使空气从下层风道流通到上层风道的风口10。隔离网布3的宽度等于温室主体的前玻璃幕墙和后玻璃幕墙之间的距离,隔离网布3的两侧端与前玻璃幕墙和后玻璃幕墙能滑动连接,且与温室内部的三个侧面的玻璃幕墙形成封闭空间,使下层风道至上层风道的空气仅从隔离网布3第二端预留的风口10通过。

当采用风机湿帘对温室进行降温时,空气仅通过风机1、湿帘2和百叶窗7的位置处与温室主体的内部进行流通,温室主体其余的墙面均为玻璃幕墙,将温室隔绝为一个密闭空间。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利用温室顶部的隔离网布3将温室分为上下两层风道,空气被风机1的风叶旋转时产生的负压引入,先经过湿帘2降温表面,经由湿帘中循环流动的蒸发水幕表面,当水蒸发时将空气中的热量带走,冷却后的空气进入到温室栽培间内部,向大气压较低的区域行进,经由隔离网布3分割的下层风道,到达风机1和湿帘2的对面,经隔离网布3与温室主体向光面侧的玻璃幕墙之间的风口10再垂直上升到上层风道,向风机1的方向行进,通过风机1的风叶旋转将空气送出室外。

隔离网布3在减速电机的驱动下,具备可以张开和收拢的功能,隔离网布3收拢后不影响温室顶部采光与天窗自然通风,隔离网布3展开后,形成一道密闭的屏障,既可以自然遮阳,又能配合风机1和湿帘2完成空气交换工作。风机1和湿帘2工作的前提是,隔离网布3处于展开状态,隔离网布3可以根据特殊需求,选择不透光或透明材料,展开状态下的隔离网布3具有气密性,能防止空气流动时短路而影响制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外循环模式,如图5所示,天窗9关闭,百叶窗7打开,使外部的空气通过百叶窗7进入缓冲间6,再经由湿帘2进入到温室内部,经由下层风道,从风口10处上升至上层风道,再通过风机1抽出后,经由百叶窗7与外面的空气进行流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内循环模式,如图6所示,天窗9和百叶窗7均为关闭状态,使温室主体处于全封闭状态,在风机1的驱动下,使缓冲间6的空气通过风机1产生的负压通过湿帘2进入温室内部,经由下层风道,从风口10处上升至上层风道,再通过风机1抽出后实现循环流通达到降温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