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25361548发布日期:2021-06-08 15:41阅读:1034来源:国知局
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大豆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幅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2.大豆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分布在我国各地,每年的种植面积大,市场需求大。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质缺乏的赖氨酸,是与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注重素食营养,少吃动物蛋白,多吃植物蛋白,大豆就是非常好的植物蛋白,大豆的需求量会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大豆的产量是大豆生产的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3.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9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大豆播种面积的12%。大豆单产每公顷2000公斤左右,总产量1500多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10%。我国每年进口大豆约1亿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要稳步提高国产大豆供给能力,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大豆供给的影响。因此,大豆单产的提升对提高国产大豆供给能力意义重大。
4.但是近几年来,大豆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产量却得不到提高,造成大豆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大豆的产量直接影响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提高大豆的产量是大豆生产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为了提升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急需一种能够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以改变大豆生产现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幅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大豆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产量却得不到提高。
6.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大幅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包括:
7.确定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的总滴灌水量和施肥量;将大豆的生长过程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始花期、盛花期、始荚期、盛荚期、始粒期、满粒期、始熟期和完熟期;
8.在播种期至出苗期,采用干播湿出方式出苗,先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大豆种子,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8

22万株之间;然后进行第一次滴灌,渗透耕层,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8

11%;
9.从幼苗期到始花期,不进行滴水,使其发根壮棵蹲苗促根系下扎;在此期间,在3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4

6g/亩;在6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9

11g/亩;
10.从始花期到盛荚期,分5次进行滴水施肥,分别在始花期1次、盛花期1次、始荚期1次和盛荚期2次,其中,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40

41%,氮肥施入量占氮肥总量的48

50%;磷肥施入量占磷肥总量的50

60%,钾肥施入量占钾肥总量的56

58%;在此期间,在9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15

25g/亩;在10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20

25g/亩,并进行叶面喷施多效唑,喷施量为15

25g/亩;在13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20

30g/亩,并进行叶面喷施多效唑,喷施量为20

30g/亩;
11.从始粒期至始熟期,分6次进行滴水施肥,分别在始粒期2次、满粒期2次和始熟期2次,其中,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42

43%,氮肥施入量占氮肥总量的50

52%;磷肥施入量占磷肥总量的40

41%,钾肥施入量占钾肥总量的42

44%;
12.从始熟期至完熟期,进行滴灌,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6

7%。
13.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14.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所述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包括:一机两膜,膜宽205cm,播幅宽460cm,一膜3双行,窄行行距15

25cm,宽行行距50

60cm,三条滴灌带铺设在相邻的两窄行之间,膜间及交接行距60cm,株距9.6

10cm,边行采用1:2:1方式种植。
15.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还包括:在种植前,采用种子包衣剂对大豆种子进行拌种,每100千克种子使用300

400毫升包衣剂。
16.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还包括:在结荚初期,利用滴灌系统随水分2次滴施噁霉
·
乙蒜素100克/亩,2次间隔时间为7

10天,在所述噁霉
·
乙蒜素中,噁霉灵和乙蒜素重量比为1:40

5:1。
17.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还包括喷施叶面肥:从始花期至完熟期,从第3片复叶开始,分6次对豆苗叶面喷施尿素,每次间隔8

30天,每次喷施量为50

100g/亩,喷施总量为400

600g/亩;分6次对豆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次间隔8

30天,每次喷施量为50

150g/亩,喷施总量为600

700g/亩;分3次对豆苗叶面喷施氨基酸多元微肥,每次间隔12

30天,每次喷施量为30

50g/亩,喷施总量为90

150g/亩。
18.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所述氨基酸多元微肥中,有机质≥30%,微量元素zn、fe、mn、cu、b、mo≥2.6%,n、p、k≥9%。
19.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总滴水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大豆历年灌溉水量与产量比值确定总需水量。
20.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滴水施肥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1.在种植地内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内分别取土,将各个区域的土样混匀,然后用四分法逐项减少土样数量,得试验土样;
22.将所述试验土样进行前处理,然后检测试验土样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速效n、p、k的含量;
23.根据大豆的类型、品种以及种植地的产量情况,确定单位面积大豆的目标产量;
24.根据健康土壤的有机质和n、p、k含量指标,计算将试验土样调整到健康土壤所需的施肥量。
25.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还包括:
26.豆田前处理:播种前5~7天,将豆田深翻,播前土壤封闭除草,施用二甲戊灵乳剂,然后按照豆田对角耙成待播状态;
27.病虫害防治:在定苗后机力喷施一次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并喷施2.5%的高氯氰菊酯水浮剂30

40毫升/亩,后每隔7

10天重复2次喷施一次高氯氰菊酯水浮剂30

40毫升/亩,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盛花至初熟期,发现红蜘蛛时喷施23%的阿维
·
乙螨唑悬浮剂20

30毫升/亩,隔7

10天重复3次,控制红蜘蛛危害。
28.优选的,前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中所述大豆种子为吉育86号大豆、中黄35或新大豆8号,选择颗粒饱满、均匀整齐的种子。
29.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30.1、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模式,干播湿出的方式出苗,合理的增加大豆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8

2.2万株之间;在大豆盛花期之前通过灌水量和多效唑、缩节胺化控剂的综合控制技术,达到在关键时期抑制大豆营养生长,增强生殖生长,使植株矮化,防止倒伏,并提高植株光合效率以及增加大豆有效收获株数的作用;通过测土配方以及大豆关键时期的需水、需肥比例,确定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的总灌水量和施肥量;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按生育期进程,分阶段滴施肥、水,并在关键时期辅助喷施叶面肥,确保大豆生长期间水肥合理供应。该种植方法可充分发挥大豆品种增产潜力,保花、保荚、抗倒伏、增粒重,大幅增产效果显著。
31.2、本发明提出的种植方法通过严格控制滴灌水和施肥的次数和用量,确保大豆生长期间水肥合理供应,充分发挥大豆品种增产潜力,保花荚、抗倒伏、增粒重,增产效果显著。其中,滴灌水量遵循“两头轻,中间重”的模式:通过干播湿出方式出苗,播种后立即滴水,有利于大豆发芽整齐,出苗一致;在出苗至始花期采用蹲苗促根措施,使其根壮苗齐,提高抗倒伏能力;在大豆的花荚期和鼓粒期,需提高灌水强度,增加冠层湿度,利于叶片蒸腾和光合作用;进入始熟至晚熟期,为延缓顶端叶片衰老、根茎活力下降、增加粒重,需少量灌水。按生育期进程,运用水肥一体化措施进行管理,采取有机肥与氮、磷、钾等肥料作为底肥,肥料的施用遵循“氮肥稳施,磷、钾肥精施”的原则,通过滴灌施肥将肥料溶于水中,并随水施入根系附近,并在盛花期之前采用多效唑、缩节胺等进行调控,降低植株高度避免倒伏。喷施化学调控剂可提升种植密度,提高光合效率,在关键时期抑制营养生长,增强生殖生长的作用。在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均匀度等方面更加精细准确,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育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从而使作物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32.3、本发明提出的种植方法先确定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的总滴灌水量和施肥量,通过干播湿出方式出苗,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大豆种子,并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确保大豆生长期间水肥合理供应,充分发挥大豆品种增产潜力,保花荚、抗倒伏、增粒重,增产效果显著。本发明的种植方法既实现了大豆种、管、收机械化集成,节约劳动成本,培肥地力,又达到了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的种植目标。
33.4、本发明提出的大豆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针对播种密度、施肥、灌水、防病、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了超高产大豆田花荚脱落率高、易倒伏、易早衰等难题,保花荚、抗倒伏、增粒重效果显著。
34.5、本发明提出的大豆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品种的增产潜力,有效增加了大豆产量,进而增加了种植户收益,将为新疆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实现大豆高产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对提高全国大豆单产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中国大豆产量的提升开拓新路子。
35.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36.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大豆的田间种植模式示意图;
37.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吉育86号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图;
38.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吉育86号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4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大幅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1.s1、确定大豆的生长过程中的总滴灌水量和施肥量;将大豆的生长过程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始花期(r1)、盛花期(r2)、始荚期(r3)、盛荚期(r4)、始粒期(r5)、满粒期(r6)、始熟期(r7)和完熟期(r8);
42.s11、所述确定总滴水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大豆历年灌溉水量与产量比值确定总需水量。例如,在某试验地区,根据试验结果大豆水产比在1:0.70

0.83;生产100kg大豆籽粒需要灌水120.48

142.85kg的水量。
43.s12、所述确定滴水施肥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1)在种植地内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内分别取土,将各个区域的土样混匀,然后用四分法逐项减少土样数量,得试验土样;
45.(2)将所述试验土样进行前处理,然后检测试验土样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速效n、p、k的含量;
46.(3)根据大豆的类型、品种以及种植地的产量情况,确定单位面积大豆的目标产量;例如,在某试验地区,根据单位面积大豆的目标产量以及平均每100kg籽粒吸收施入氮为7.5

7.96kg、p2o5为3.5

3.8kg、k2o为4.59

4.8kg计算大豆所需肥料总量;
47.(4)根据健康土壤的有机质和n、p、k含量指标,计算将试验土样调整到健康土壤所需的施肥量。
48.s2、在播种期至出苗期,采用干播湿出方式出苗,先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大豆种子,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18

22万株之间;然后进行第一次滴灌,渗透耕层,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8

11%;
49.在本实施例中,大豆品种建议选择具有熟期适宜,节间较短,易控,主茎结荚均匀,具有少量分支,花荚量多,百粒重大,且根系发达,杆强,抗倒伏,耐水肥、耐密植等特性的高产品种。在实际栽培时,选择与生态环境适宜的高产品种是首要条件。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条件下,达到高产。
50.所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其还包括:
51.豆田前处理:播种前5~7天,将豆田深翻20cm,播前土壤封闭除草,亩施二甲戊灵乳剂(含量33%)2700g/公顷,然后按照豆田对角耙成待播状态;
52.病虫害防治:在定苗后机力喷施一次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并喷施2.5%高氯氰菊酯水浮剂30

40毫升/亩,后每隔7

10天重复2次喷施一次高氯氰菊酯水浮剂30

40毫升/亩,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盛花至初熟期,发现红蜘蛛时喷施23%阿维
·
乙螨唑悬浮剂20

30毫升/亩,隔7

10天重复3次,控制红蜘蛛危害。
53.在一些优选实施中,所述大豆种子为吉育86号大豆、中黄35或新大豆8号,选择颗粒饱满、均匀整齐的种子。优选吉育86号大豆。
54.本实施例主要采用膜下滴灌大豆栽培模式种植大豆品种吉育86。吉育86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引进,该品种属于北方春大豆中晚熟品种,在新疆石河子地区表现为株高96.5cm左右,主茎18节,单株36荚、98粒,尖叶、紫花、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粒椭圆、种皮黄色,黄脐,百粒重28g,杆强抗倒伏。其特点是单株3~4粒荚占总荚数的68.8%以上,根据谷物近红外分析仪(9100型)测定,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为39.3%、粗脂肪含量为20.53%。石河子地区每年4月下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9月下旬成熟,生育期138~148d,需≥10℃积温3200℃。
5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包括:一机两膜,膜宽205cm,播幅宽460cm,一膜3双行,窄行行距15

25cm,优选20cm,宽行行距50

60cm,优选55cm,平均行距38.3cm,三条滴灌带铺设在相邻的两窄行之间,如图1所示的黑点,膜间及交接行距60cm,株距9.6

10cm,优选9.8cm,为利用好边际效应,边行采用1:2:1方式种植。优选公顷保苗31.06万株,通过滴灌系统滴水施肥。
56.在种植前,采用种子包衣剂对大豆种子进行拌种,每100千克种子使用300

400毫升包衣剂。
57.本实施例采用种子包衣剂,确保收获株数。采用“精歌”种子包衣剂,300

400毫升/100千克种子进行拌种,减少大豆根腐病病害发生。包衣剂主要成份:62.5克/升的精甲咯军腈悬浮种衣剂。
58.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在播种前1

2天选取大小基本一致的种子进行定量称取,将称取种子放入固定容器中,将对应种子比例的包衣剂放入,然后开始搅拌,尽量搅拌均匀,搅拌后不需晾晒可直接装袋备用。
59.s3、在幼苗期,不进行滴灌,使其发根壮棵蹲苗促根系下扎,增强大豆养分吸收能力和抗逆抗倒伏能力;在此期间,在3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4

6g/亩;在6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9

11g/亩;
60.s4、从始花期到盛荚期,分5次进行滴水施肥,分别在始花期1次、盛花期1次、始荚期1次和盛荚期2次,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40

41%,氮肥施入量占氮肥总量的48

50%;磷肥施入量占磷肥总量的50

60%,钾肥施入量占钾肥总量的56

58%;在此期间,在9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10

20g/亩;在10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15

25g/亩,并进行叶面喷施多效唑,喷施量为10

20g/亩;在13片复叶期进行叶面喷施缩节胺,喷施量为20

30g/亩,并进行叶面喷施多效唑,喷施量为20

30g/亩;
61.进一步的,在结荚初期,利用滴灌系统随水分2次滴施噁霉
·
乙蒜素100克/亩,2次
间隔时间为7

10天,以减少病害发生。在所述噁霉
·
乙蒜素中,噁霉灵和乙蒜素重量比为1:40

5:1。在有些实施例中,噁霉灵和乙蒜素的总有效成份含量为20%,恶霉灵含量为5%,乙蒜素含量为15%。表1示出了使用噁霉
·
乙蒜素前三年,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比例分别为2017年的10.35%、2018年的25.13%和2019年的15.6%,在2020年使用噁霉
·
乙蒜素后,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比例降至1.3%,说明使用噁霉
·
乙蒜素后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比例显著降低。
62.表1连续4年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比例
[0063][0064]
s5、从始粒期至始熟期,分6次进行滴水施肥,分别在始粒期2次、满粒期2次和始熟期2次,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42

43%,氮肥施入量占氮肥总量的50

52%;磷肥施入量占磷肥总量的40

41%,钾肥施入量占钾肥总量的42

44%;
[0065]
s6、从始熟期至完熟期,进行滴灌,滴灌水量占总滴灌水量的6

7%。
[0066]
上述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方法还包括:喷施叶面肥:从始花期至完熟期,从第3片复叶开始,分6次对豆苗叶面喷施尿素,每次间隔8

30天,每次喷施量为50

100g/亩,喷施总量为500g/亩;分6次对豆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次间隔8

30天,每次喷施量为50

150g/亩,喷施总量为650g/亩;分3次对豆苗叶面喷施氨基酸多元微肥,每次间隔12

30天,每次喷施量为30

50g/亩,喷施总量为110g/亩。
[0067]
进一步的,所述氨基酸多元微肥包括:有机质≥30%,微量元素(zn、fe、mn、cu、b、mo)≥2.6%,n、p、k≥9%。
[0068]
从第3片复叶开始喷施叶面肥,提高了叶片光合产物形成效率,而在r5至r7期根系逐渐衰老,为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适量均衡的喷施叶面肥,延长中、上部功能叶寿命,保持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
[0069]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大豆生育期内控制植株长势,防止倒伏,并以水控+化控的措施控制值株长势,有效控制倒伏。
[0070]
倒伏是大豆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通常情况下倒伏可使大豆减产30%~50%。给田间管理和收割带来一定的困难。可见,做好大豆的抗倒工作至关重要。倒伏越重,减产幅度越大,倒伏越早,减产越多,因此需要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和当地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肥力好的地块密度不宜过大;本实施例通过合理的控水和控肥,促进大豆根系发育,增强大豆抗倒能力。
[0071]
在本实施例中,灌水遵循“两头轻,中间重”的模式,播种后立即滴水,有利于大豆发芽整齐,出苗一致。在出苗至始花期采用蹲苗促根措施,使其根壮苗齐,提高抗倒伏能力。在进入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需提高灌水强度,增加冠层湿度,利于叶片蒸腾和光合作用,但该时期的灌水需要有所控制,防止大豆群体中期徒长倒伏。在进入大豆鼓粒灌浆期,为保障光合物质转化效率,增加粒重,需稳定水分供给,但灌水量要根据气候条件来确定,以防倒伏,进入始熟至晚熟期,为延缓顶端叶片衰老、根茎活力下降、增加粒重,需少量灌水。
[007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滴灌施肥,遵循“氮肥稳施,磷、钾肥精施”的原则,利用滴灌系
统将肥料溶于水中,并肥料随水通过各级管道以点滴的形式施入根系附近。因而,在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均匀度等方面更加精细准确,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育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从而使作物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通过培肥地力,保证土壤肥力均匀,防止因肥力不均而出现的点片倒伏也是大豆超高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实施例采取有机肥与氮、磷化肥作为底肥,协调氮、磷、钾比例,并且按生育期进程,运用水肥一体化措施进行管理。采用多效唑、缩节胺化控剂处理,使植株矮化,是避免倒伏的关键措施。目前,采用的化学调控主要集中在盛花期之前,通过化控控制每节平均长度在4~5cm为宜,降低植株高度避免倒伏。通过4次化控剂的喷施,缩短了主茎下部节间长度,防止旺长倒伏。提升种植密度,提高光合效率,在关键时期抑制营养生长,增强生殖生长的作用。并根据当地大豆长势、天气趋势等情况,适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因而增强大豆抗倒伏能力。
[0073]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内容对本发明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74]
在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若没有特殊说明,所用试剂皆可在市场上购买得到,若没有特殊说明,所涉及的方法皆为常规方法。
[0075]
在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若无特殊说明,所涉及的组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商品。
[0076]
实施例
[0077]
大豆品种:本实施例采用的大豆品种吉育86来自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吉育86尖叶、紫花、灰毛,亚有限结荚习性。圆粒,黄皮,黄脐。植株中、上部结荚,以3~4粒荚较多,粒大,百粒重可达到28g,平均粗蛋白质含量39.3%,粗脂肪含量20.53%。属于抗病品种,耐肥水,杆强抗倒伏,落叶性好,不裂荚。在石河子地区种植,每年4月中旬播种,5月上旬出苗,6月上旬开花,7月中旬结荚,8月上旬鼓粒,9月下旬成熟,生育期138~143d,需≥10℃活动积温3271.2℃。并依据吉育86大豆5月苗期、6月开花期、7月结荚期、8月鼓粒期、9月中旬始熟期的生理需要,各时期的群体长相,紧密结合生育时段的气象因素(气温、降水、光照),进行施肥灌水及化学调控,防治病虫害,拔除杂草等技术措施,以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0078]
试验地概况:大豆高产示范田位于新疆石河子市的某地(n:44
°
19’,e:86
°
13’),海拔442.9m,年降雨量216.6mm,蒸发量1 664.1mm,≥10℃积温3 662.4℃,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平均无霜期193d,日照时数1650h。本次超高产田土壤为灌溉灰漠土,质地壤土,前茬为小麦。播种前取耕层0~20cm土壤化验,有机质含量为21.2g
·
kg
‑1,碱解氮46.8mg
·
kg
‑1,速效磷64.7mg
·
kg
‑1,速效钾556.2mg
·
kg
‑1,硼38.8mg
·
kg
‑1,锌0.1mg
·
kg
‑1,锰2.1mg
·
kg
‑1,ph7.9,属偏碱性上等肥力。
[0079]
种植模式:采用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方式,一机两膜,膜宽205cm,播幅宽460cm,一膜3双行,窄行行距20cm,宽行行距55cm,膜间及交接行距60cm,平均行距38.3cm,株距9.8cm,公顷保苗27.2万株,三条滴灌带铺设在窄行20cm之间(如图1所示),通过滴灌系统滴水施肥。
[0080]
肥料及药剂:研究中所采用的肥料及药剂如表2所示。
[0081]
表2试验采用肥料、药剂名称及生产厂家或品牌
[0082][0083][0084]
灌水措施:开春当5cm土壤温度稳定在10℃,采用干播湿出方式,第一次出苗水为4月27日,滴水量为648m3/hm2,要求渗透耕层,吉育86号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包括降水量和滴水量),苗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始花期)32天不滴水,该地区该段时期的降水量为1010.1m3/hm2,占生育期总耗水的13%,达到蹲苗发根壮棵的目的。大豆花荚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历时49天,期间共滴水5次,共耗水3324.15m3/hm2,占生育期总耗水的42.9%。7月下旬至9上旬,历时45天,进入大豆鼓粒的生殖生长期,期间共滴水5次,共耗水2620.2m3/hm2,占总耗水量的33.8%。大豆成熟期在9月9日至9月30日,历时21天,滴水2次,790.05m3/hm2,占总耗水量10.2%。本年度吉育86号生育期148天,出苗水到完熟期共耗水7744.5m3/hm2(含降水量),平均每天耗水52.35m3/hm2。
[0085]
表3吉育86号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量
[0086]
[0087][0088]
施肥措施:本年度基肥施羊粪45t/hm2,磷酸二铵225kg/hm2,尿素84kg/hm2,生育期随水施尿素699.15kg/hm2,磷酸一铵223.05kg/hm2,硫酸钾248.7kg/hm2,见表4。由表4可见,从始花期(r1)到盛荚期(r4)共计40天,分五次随水施入,氮肥施入量占总量的48.91%;磷肥施入量占总施肥量的57.7%,钾肥施入量占总施肥量的65.56%,从始粒期(r5)至完熟期(r7)共计57天,分7次随水施入,氮肥施入量占总量的61.5%;施入量占总施肥量的38.5%,施入量占总施肥量的34.44%
[0089]
表4吉育86号大豆高产灌水施肥统计表
[0090][0091]
化学调控技术:根据吉育86号植株下部1~8节结荚少、底荚高的特性,化控主要集中在苗期至盛花期,见表5,由表5可见,当年在3片复叶期(5月24日),4片复叶期(5月31日)各喷施缩节胺150g/hm2,6片复叶期(6月9日)喷施缩节胺、多效挫分别为160.5g/hm2、214.5g/hm2,8片复叶期(6月22日)喷施缩节胺、多效挫分别为330g/hm2、180g/hm2。喷施化控剂时期控制在滴水、施肥前2~3天。
[0092]
叶面肥喷施:吉育86号结荚、鼓粒主要集中在冠层中、上部。始荚期(6月28日)主茎已11片复叶,盛荚期(7月20日)主茎18片复叶全部展开,r5至r7期根系逐渐衰老,为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适量均衡的喷施叶面肥,延长中、上部功能叶寿命,保持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从r1至r8期间120天,叶面喷洒尿素7次,总量为1400g/hm2,磷酸二氢钾9次,总量为1198g/hm2,有机络合微肥7次,总量为842.6g/hm2,三种肥料以混合水溶液喷施(见表5)。
[0093]
表5吉育86号大豆高产化控、叶面肥统计表
[0094][0095]
大豆超高产田生育期记载:在大豆超高产田长势均匀地段随机连续选取10株,按fehr生育期的划分标准定期调查营养生长期(v)与生殖生长期(r)。
[0096]
大豆干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在超高产田均匀布三点(每点面积11.5m2),出苗后第20d(三片复叶期)在点内选取长势相同的连续5株进行第一次取样并利用spad叶绿素仪测出各时期叶绿素含量,以后每隔14d进行取样调查统计。取样后将各器官分离烘干,分别称量干物质重量,并计算各时期生物产量以及测定叶面积指数。
[0097]
大豆器官平衡及经济系数测定:采用斜线三点法分别取东、中、西方位各1点为固定点,设为a、b、c点,在大豆r2期利用制作的开放式钢筋网纱框架在每点内围取4株,于r8期回收钢筋网纱框架内全部脱落器官和植株,风干后将各器官分别称量干物质重量,用以计算大豆群体器官平衡和经济系数。
[0098]
大豆生产能量积蓄和物质积累:按董钻测定方法,计算出光合产物形成后大豆群体积蓄和消耗的能量和摄取co2的数量,并测定大豆氮磷钾的吸收量。
[0099]
大豆完熟期超高产田测产调查:于完熟期在超高产田中均匀选取15点(每点面积13.8m2),统计每点收获株数,并取样24株,带回室内考种,计算各点产量。
[0100]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及制图进行分析。
[0101]
大豆超高产群体产量水平与产量结构:全田共取15个样点测产,相关数据见表6和表7,折合每公顷收获25.24万株、理论产量6944.4kg/hm2。超高产田实收面积0.57hm2,人工田间收获脱粒,总产3336.203kg,折合5867.4kg/hm2;人工收获前,取其中高产区(去除四周保护行)831.9m2进行人工实收产量测定,实产522.85kg,折合6273.3kg/hm2。由表6和表7可
[0107][0108]
表8超高产取样点主要性状统计
[0109][0110]
大豆超高产群体器官平衡分析:通过吉育86号3点(a、b、c)测定的各器官干物质重量可得出,平均叶片、叶柄、茎杆、荚皮和籽粒(即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分别为13.95g、11.66g、15.52g、12.65g、31.59g,分别占总干重的16.3%、13.7%、18.2%、14.8%、37%(见表9)。与董钻论大豆超高产的器官平衡相比各器官所占比重都有所差别,特别是叶片与籽粒(经济系数),说明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以及环境气候对各器官营养的分布、积累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叶片对籽粒(经济系数)影响程度最大。
[0111]
表9大豆超高产群体器官平衡调查表
[0112][0113]

董钻:大豆超高产生理基础
[0114]

dong zhuan on organ balance of soybean with high yield
[0115]
大豆超高产群体生育进程分析:超高产田大豆超高产群体生育进程,见表10,由表10可知,从出苗期到完熟期,吉育86生育期148d,期间活动积温3411.64,≥10℃积温3171.64℃,平均每日≥10℃积温21.43℃。其中,出苗至复叶全部展开历时77d,获得≥10℃积温1716.6℃,平均每日≥10℃积温22.29℃,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54.12%,复叶全部展开至完熟历时71d,获得≥10℃积温1455.04℃,平均每日≥10℃积温20.49℃,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45.88%。从各生育阶段分析可知,出苗至始花历时32d,获得≥10℃积温693.56℃,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21.86%,始花至始荚历时24d,获得≥10℃积温593.49℃,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18.71%,始荚至始粒历时26d,获得≥10℃积温544.53℃,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17.16%,始粒期至完熟期历时66d,获得≥10℃积温1340.04℃,占整个生育期所需积温的42.25%。其中,鼓粒期历时最长,所需积温也最大,所以在大豆超高产创建中鼓粒期是整个生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超高产关键栽培措施实施的重要时期。
[0116]
表10超高产田大豆超高产群体生育进程
[0117][0118]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根据定期定点取样,测定群体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日增长量(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本次试验在127d左右(r7期)吉育86号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日增长量均可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5万kg/hm2、634.65kg/hm2和686.94kg/hm2,其有效积温达到2858.87℃。平均日积累量为138.51kg/hm2,平均产籽粒627g/m2,每株平均产量为25.26g,需平均每日≥10℃积温22.51℃。生物产量增加最大时期在68~92d左右,经济产量和日增长量最大时期均集中在出苗后68~127d,即结荚期至鼓粒期(r4~r6期)。
[0119]
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为吉育86号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图,由图3可知,吉育86号叶面积指数(lai)≥3的天数持续了71d左右,≥4出现在出苗后的53d前后,始花之前叶面积指数稳步增大,结荚鼓粒期达到最大值5.7~7.2,鼓粒始期(r5)至始熟期(r7),叶面积指数≥3维持42天。
[0120]
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吉育86号比叶重与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见表11,吉育86号
属于披针形叶片,中上部平均叶长17.3cm,宽7.47cm,长:宽为2.32,由表11可知,叶绿素指与叶面积指数呈正比,都在鼓粒期处于峰值,最高达到52。
[0121]
表11吉育86号比叶重与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
[0122]
出苗后天数203448627690107118132生育时期v3r2r2r3r4r5r6r6r7叶绿素值//45.846.2495250.342.6929.6
[0123]
大豆超高产群体能量积累与消耗:根据董钻大豆产量生理基础(第二版)中howell所提供的资料估算,每形成1kg大豆籽粒,积蓄和消耗的能量为3.6万kj(千焦耳);大豆每形成1kg生物产量,群体从空气中吸收2.0~2.5kgco2。本年度大豆吉育86号超高产6273.3kg/hm2积累和消耗能量在22583.88万kj左右;当年生物产量为2.05万kg/hm2,吸取的co2数量在4.1~5.13万kg/hm2。
[0124]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大豆产量:
[0125]
合理的灌水措施: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产区。滴灌技术的利用,大大提高了灌溉强度和灌溉频率的可控性,并且通过多次限量可控灌水,可为实现水、肥同步,发挥水、肥协同,提高根系养分吸收和对塑造理想株型,形成大豆超高产群体提供有利保障。
[0126]
大豆的灌溉需根据天气、温度、降雨、土壤墒情以及大豆生育时期对水的生理需求加以确定。新疆春大豆超高产灌水遵循“两头轻,中间重”的模式。新疆石河子地区每年在4月20号左右采用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的方式播种。播种后立即滴水,此方法有利于大豆发芽整齐,出苗一致。在出苗至始花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采用蹲苗促根措施,使其根壮苗齐,提高抗倒伏能力。在进入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气温高、光照强,植株干物质积累迅速,大量花荚开始形成,为促进花荚成功率,需提高灌水强度,增加冠层湿度,利于叶片蒸腾和光合作用,灌水量占总灌水量的40~45%。但该时期的灌水需要有所控制,防止大豆群体中期徒长倒伏。在进入大豆鼓粒灌浆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干物质积累较多,为保障光合物质转化效率,增加粒重,需稳定水分供给,但灌水量要根据气候条件来确定,以防倒伏,灌水量占总灌水量的35~40%。进入始熟至晚熟期(9月的中下旬),为延缓顶端叶片衰老、根茎活力下降、增加粒重,需少量灌水,灌水量占总灌水量的8~10%。本年度吉育86生育期148天,出苗水到完熟期共耗水516.3m3/666.7m2(含降水量),平均每天耗水3.49m3/666.7m2,水产比为1.23:1。
[0127]
合理的肥料利用:滴灌施肥是利用滴灌系统将肥料溶于水中,并随水通过各级管道以点滴的形式施入根系附近。因而,在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均匀度等方面更加精细准确,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生育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从而使作物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新疆超高产春大豆肥料的施用遵循“氮肥稳施,磷、钾肥精施”的原则。通过播种前与收获翻地后取土样化验结果对比,收获后土壤碱解氮增加37.58mg/kg,增加80.3%;速效磷减少31.2mg/kg,减少48.22%;速效钾减少99.57mg/kg,减少17.9%;有机质减少1.25mg/kg,减少5.9%;ph值降低0.39。吉育86号大豆品种达到6273.3kg/hm2的超高产,平均每100kg籽粒吸收施入氮为7.96kg、p2o5为3.52kg、k2o为4.59kg,比率为1:0.44:0.58。通过培肥地力,保证土壤肥力均匀,防止因肥力不均而出现的点片倒伏也是大豆超高产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0128]
必要的化学调控措施:新疆在大豆超高产创建中,均采取有机肥与氮、磷化肥作为
底肥,并且按生育期进程,运用水肥一体化措施进行管理,所以在高水、肥供应的栽培条件下容易造成大豆群体旺长而倒伏减产。采用多效唑、缩节胺化控剂处理,使植株矮化,避免倒伏是新疆大豆超高产创建过程中的关键措施。目前,采用的化学调控主要集中在盛花期之前,通过化控控制每节平均长度在4~5cm为宜,降低植株高度避免倒伏。本年度通过4次化控剂的喷施,平均株高81.63cm,节数16.99,平均每节长度4.80cm,缩短了主茎下部节间长度,防止旺长倒伏。喷施化学调控剂使植株达到主茎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杆增粗,结荚高度降低,分枝略微增加,叶柄缩短等效果。这也为新疆春大豆超高产创建中塑造理想株型,提升种植密度,提高光合效率,在关键时期抑制营养生长,增强生殖生长的作用。
[0129]
大豆超高产田的水肥运筹:试验主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利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实现大豆田间水肥耦合,精确的将肥料随水滴入大豆根系区,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渗漏损失;利用化学调控剂控制植株生长,使大豆生育期间可以充分、经济、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实现大豆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标。
[0130]
以上新疆春大豆膜下滴灌超高产栽培模式,能够为大豆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提供保障,生长期能够满足大豆对水肥的需求,确保生有期间水肥合理供应,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大豆品种增产潜力,保花荚、抗倒伏、增粒重,增产效果显著,本模式的建立将为新疆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实现大豆高产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0131]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13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