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84367发布日期:2021-09-10 18:33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水稻播种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

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

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胚比约为颖果长的1/4。
3.目前现有的水稻均匀播种装置,主要通过行走的速率和搅拌的速率来控制水稻的播种效率,但是现有的均匀播种的装置效率不高,对于成片大面积的播种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且现有的装置在播种的同时不能控制水稻的发芽率,所以目前亟待需要一种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通过设置转动翻料辊和匀料槽,在保证匀料播种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发芽的效率。
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及使用方法,它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均匀播种装置和进料装置,所述均匀播种装置内部包括匀料槽,且均匀播种装置的底部有设有播种凸起,所述播种凸起的内部设有4个等间距的匀料输送装置,所述匀料输送装置包括进料管和转动翻料辊,所述均匀播种装置的两端设有翻土结构,所述匀料槽的上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与进料装置之间设有进料管道一和进料管道二,所述进料管道一和进料管道二上设有开关阀一,所述进料管道一与进料管道二之间设有蒸汽加热装置,所述匀料槽的内部设有滤渣振动筛板,所述滤渣振动筛板的一端固定在匀料槽的侧壁上,另一端活动连接铰接杆,所述匀料播种装置的顶部设有电机一,且电机一输出轴上设有直齿轮,所述直齿轮上设有偏心转柱,所述偏心转柱与铰接杆活动连接。
6.所述进料装置的底板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顶部至少设有8根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与进料装置底板相连。
7.所述蒸汽管道与进料装置底板连接处设有蒸汽网板,所述蒸汽网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水稻的直径。
8.所述进料装置的侧壁上设有推手,所述均匀播种装置的底部设有支撑脚,且支撑脚的底部设有滚轮,所述翻土结构包括电机二以及设置在电机二上的螺旋钻土结构。
9.所述播种凸起上设有4个等间距设置的凹槽,所述转动翻料辊设置在凹槽的内部,
所述进料管的一端与凹槽连接,另一端与匀料槽连接。
10.所述匀料槽的底部设有转动翻料装置,所述转动翻料装置包括电机三以及设置在电机三上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下方设有翻料凸起。
11.所述电机三的输出轴贯穿匀料槽的底板,所述转动翻料辊上设有翻料板,所述翻料板至少设有4个,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内部设有加热电阻丝。
12.所述翻土结构方向均为竖直向下,所述转动翻料辊为金属材料制成。
13.它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推拉油缸i的电磁阀、推拉油缸ii的电磁阀、升降油缸的电磁阀、垂向油缸的电磁阀和电机电连接。
14.所述的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使用步骤:1)首先,将进料管道一和进料管道二上的开关阀一关闭,然后向进料装置投入水稻种子;2)将蒸汽加热装置的内部注满水,然后将加热电阻丝通电,使得蒸汽加热装置的内部产生蒸汽;3)蒸汽产生的同时,由于蒸汽加热装置与进料装置之间设有蒸汽管道,使得产生的蒸汽进入至进料装置的底部,在控制水稻温度的同时,使得水稻能够保证足够的发芽水分的需要;4)当蒸汽加热装置持续半小时后,将进料管道一和进料管道二上的开关阀一打开,同时启动电机一,在电机一的转动下带动滤渣振动筛板的振动,从而使得水稻内部的杂质得以去除;5)经过滤渣振动筛板后,水稻种子进入至转动杆,转动杆上设置的翻料凸起将水稻种子进行均匀的翻料,并使得水稻种子进入至进料管;6)进入至进料管内的水稻种子在转动翻料辊的作用下,实现快速均匀的播种。
15.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进料装置,并在进料装置的底部设置成倾斜的底板,且底板上设有蒸汽网板,蒸汽网板上设有通孔,使得在水稻播种的同时能够控制水稻的温度和水分,保证水稻发芽率的同时,能够快速的提高播种的效率。
16.2、本发明的匀料槽,并在匀料槽的内部设置滤渣振动筛板和转动杆,滤渣振动筛板的设置使得能够将水稻内部的杂质得到去除的同时,保证了水稻的快速除杂,转动杆底部的翻料凸起,使得匀料槽底部的水稻不宜聚集,满足了高效的翻料和播种。
17.3、本发明的转动翻料辊,且转动翻料辊上设有翻料板,且翻料板上设有若干的通孔,在翻料的同时,防止了水稻大面积的落料,使得落料不均匀,保证了落料的均匀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18.4、本发明的翻土结构,并将翻土结构设置在均匀播种装置的两端,使得边行走边播种,使得水稻种子能够快速的进入至土壤的内部,且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附图说明
19.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发明中转动翻料辊的主视示意图;
图3 为本发明中转动翻料辊的右视示意图;图4 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 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装置本体1、均匀播种装置2、进料装置3、匀料槽4、播种凸起5、匀料输送装置6、进料管7、转动翻料辊8、翻土结构9、盖板10、进料管道一11、进料管道二12、开关阀一13、蒸汽加热装置14、滤渣振动筛板15、铰接杆16、电机一17、直齿轮18、偏心转柱19、蒸汽管道20、蒸汽网板21、推手22、支撑脚23、滚轮24、电机二25、凹槽26、电机三27、转动杆28、翻料凸起29、翻料板30、加热电阻丝31。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5所示,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包括均匀播种装置2和进料装置3,所述均匀播种装置2内部包括匀料槽4,且均匀播种装置2的底部有设有播种凸起5,所述播种凸起5的内部设有4个等间距的匀料输送装置6,所述匀料输送装置6包括进料管7和转动翻料辊8,转动翻料辊8的匀速转动使得装置能够按照一定的速率将水稻种子进行种植,所述均匀播种装2置的两端设有翻土结构9,翻土结构9的设置保证了水稻种子进入至土壤的内部,所述匀料槽4的上部设有盖板10,所述盖板10与进料装置3之间设有进料管道一11和进料管道二12,进料管道一11和进料管道二12的设置有利于控制投料的速率,所述进料管道一11和进料管道二12上设有开关阀一13,所述进料管道一11与进料管道二12之间设有蒸汽加热装置14,蒸汽加热装置14的设置保证了水稻种子最适宜发芽的水分和温度,提高了水稻种子的发芽率,所述匀料槽4的内部设有滤渣振动筛板15,所述滤渣振动筛板15的一端固定在匀料槽4的侧壁上,另一端活动连接铰接杆16,所述匀料播种装置2的顶部设有电机一17,且电机一17输出轴上设有直齿轮18,所述直齿轮18上设有偏心转柱19,所述偏心转柱19与铰接杆16活动连接。
21.所述进料装置3的底板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所述蒸汽加热装置14的顶部至少设有8根蒸汽管道20,所述蒸汽管道20与进料装置3底板相连。
22.所述蒸汽管道20与进料装置3底板连接处设有蒸汽网板21,所述蒸汽网板21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水稻的直径,防止了水稻种子的进入。
23.所述进料装置3的侧壁上设有推手22,所述均匀播种装置2的底部设有支撑脚23,且支撑脚23的底部设有滚轮24,所述翻土结构9包括电机二25以及设置在电机二25上的螺旋钻土结构。
24.所述播种凸起5上设有4个等间距设置的凹槽26,所述转动翻料辊8设置在凹槽26的内部,所述进料管7的一端与凹槽26连接,另一端与匀料槽4连接。
25.所述匀料槽4的底部设有转动翻料装置,所述转动翻料装置包括电机三27以及设置在电机三27上的转动杆28,所述转动杆28的下方设有翻料凸起29,翻料凸起29的设置防止了水稻种子的堆积。
26.所述电机三27的输出轴贯穿匀料槽4的底板,所述转动翻料辊8上设有翻料板30,所述翻料板30至少设有4个,所述蒸汽加热装置14的内部设有加热电阻丝31。
27.所述翻土结构9方向均为竖直向下,所述转动翻料辊8为金属材料制成。
28.所述的一种基于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均匀播种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使用步骤:1)首先,将进料管道一11和进料管道二12上的开关阀一13关闭,然后向进料装置3投入水稻种子;2)将蒸汽加热装置14的内部注满水,然后将加热电阻丝31通电,使得蒸汽加热装置14的内部产生蒸汽;3)蒸汽产生的同时,由于蒸汽加热装置14与进料装置3之间设有蒸汽管道20,使得产生的蒸汽进入至进料装置3的底部,在控制水稻温度的同时,使得水稻能够保证足够的发芽水分的需要;4)当蒸汽加热装置14持续半小时后,将进料管道一11和进料管道二12上的开关阀一13打开,同时启动电机一17,在电机一17的转动下带动滤渣振动筛板15的振动,从而使得水稻内部的杂质得以去除;5)经过滤渣振动筛板15后,水稻种子进入至转动杆28,转动杆28上设置的翻料凸起29将水稻种子进行均匀的翻料,并使得水稻种子进入至进料管7;6)进入至进料管7内的水稻种子在转动翻料辊8的作用下,实现快速均匀的播种。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