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27357发布日期:2021-09-14 22:00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湿器,尤其涉及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食用菌的生长对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章和光照要求比较严格人工一般在室内对食用菌进行种植,在种植食用菌的过程中,需要对严格把控对食用菌的喷水。
3.现有技术中,食用菌加湿设备是固定安装在菌房顶部,如此,从而食用菌加湿设备对食用菌进行喷水时,导致食用菌加湿范围是固定的,且室内的湿度上下层不均匀,从而导致食用菌生长速度不一,且适应性差。
4.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可自动移动,且能均匀对食用菌进行喷水的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固定的食用菌加湿设备对食用菌进行喷水时,导致食用菌加湿范围是固定的,从而导致食用菌生长速度不一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自动移动,且能均匀对食用菌进行喷水的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
6.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包括有:底板、水箱、水泵、导流管、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第一软管、第一输水管、第一雾状喷头、转杆、移动机构和转向机构,底板顶部设有水箱,底板顶部一侧设有水泵,水泵与水箱连接,底板顶部靠近水泵的一侧对称式设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固定柱位于水泵的下侧,两个第一固定柱之间连接有导流管,导流管上侧与水泵连通,底板两侧均对称式设有第二固定柱,远离水泵的一侧的两个第二固定柱上均转动式设有转杆,转杆与靠近水泵一侧的第二固定柱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输水管,两侧的第一输水管与导流管之间均连通有第一软管,第一输水管底部均匀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雾状喷头,底板两侧连接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与转杆之间设有转向机构。
7.作为优选,移动机构包括有:安装板、第三固定柱、第四固定柱、第一电机、丝杆、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第一滑杆,底板底部靠近转杆的一侧中间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上转动式设有丝杆,底板底部远离转杆的一侧中间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上滑动式设有第一滑杆,丝杆和第一滑杆两侧均连接有第三固定柱,两侧的第三固定柱之间均连接有安装板,靠近第一滑块一侧的安装板内壁设有第四固定柱,第四固定柱上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与丝杆连接。
8.作为优选,转向机构包括有:阻隔杆、转板和扭力弹簧,右侧安装板下侧均匀间隔设有多个阻隔杆,转杆上设有转板,转板与相邻的第二固定柱之间连接有扭力弹簧,扭力弹簧套在转杆上。
9.作为优选,还包括有封盖机构,封盖机构包括有: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拉杆,水箱顶部一侧设有第一盖板,第一盖板上滑动式设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顶部设有拉杆。
10.作为优选,还包括有侧喷机构,侧喷机构包括有:限位板、第五固定柱、连杆、第一
直线弹簧、第二输水管、第二软管和第二雾状喷头,远离转杆一侧的安装板下侧连接有限位板,第二滑块底部中间设有第五固定柱,第五固定柱上滑动式设有连杆,连杆与限位板滑动式连接,连杆与第五固定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直线弹簧,连杆上设有第二输水管,第二输水管顶部与导流管之间连通有第二软管,第二输水管下侧均匀间隔连通有三个第二雾状喷头。
11.作为优选,还包括有控温机构,控温机构包括有:第六固定柱、第二电机、平皮带、第七固定柱、第一转轴、固定框和转盘,水箱一侧中间设有第六固定柱,第六固定柱上设有第二电机,底板底部中间对称式连接有第七固定柱,第七固定柱之间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上侧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下侧设有转盘,转盘位于固定框中,第一转轴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通过皮带轮绕有平皮带。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有开盖机构,开盖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板、弧形阻隔板、凸块、第二滑杆、第二直线弹簧和第二固定板,两侧安装板内壁之间设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设有弧形阻隔板,第二盖板顶部对称式设有凸块,凸块与弧形阻隔板接触配合,水箱两侧均设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滑杆,第二滑杆均与第二盖板连接,第二滑杆与第二固定板之间连接有第二直线弹簧。
13.作为优选,还包括有注水机构,注水机构包括有:第八固定柱、注水管、齿条、直齿轮、第二转轴、阻隔球和第九固定柱,第一固定板顶部中间设有第八固定柱,第八固定柱上设有注水管,水箱上设有齿条,注水管上设有第九固定柱,第九固定柱上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式穿过注水管,第二转轴上设有阻隔球和直齿轮,阻隔球位于注水管内,直齿轮与齿条啮合。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达到了可自动移动,且能均匀对食用菌进行喷水的效果;
15.2、本发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丝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块带动其上部件沿丝杆进行前后移动,如此可以实现自动移动的效果;
16.3、本发明通过转动板与阻隔杆间歇性接触,使得转杆带动第一输水管和第一雾状喷头进行翻转,如此可以实现对食用菌均匀喷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a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移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b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转向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封盖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侧喷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c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控温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发明控温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发明控温机构第三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本发明开盖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本发明开盖机构第二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6为本发明注水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7为本发明注水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号:1_底板,2_水箱,3_水泵,4_导流管,5_第一固定柱,6_第二固定柱,7_第一软管,8_第一输水管,9_第一雾状喷头,10_转杆,11_移动机构,111_安装板,112_第三固定柱,113_第四固定柱,114_第一电机,115_丝杆,116_第一滑块,117_第二滑块,118_第一滑杆,12_转向机构,121_阻隔杆,122_转板,123_扭力弹簧,13_封盖机构,131_第一盖板,132_第二盖板,133_拉杆,14_侧喷机构,141_限位板,142_第五固定柱,143_连杆,144_第一直线弹簧,145_第二输水管,146_第二软管,147_第二雾状喷头,15_控温机构,151_第六固定柱,152_第二电机,153_平皮带,154_第七固定柱,155_第一转轴,156_固定框,157_转盘,16_开盖机构,161_第一固定板,162_弧形阻隔板,163_凸块,164_第二滑杆,165_第二直线弹簧,166_第二固定板,17_注水机构,171_第八固定柱,172_注水管,173_齿条,174_直齿轮,175_第二转轴,176_阻隔球,177_第九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地进行说明。
36.实施例1
37.一种自走式食用菌微喷加湿器,如图1

4所示,包括有底板1、水箱2、水泵3、导流管4、第一固定柱5、第二固定柱6、第一软管7、第一输水管8、第一雾状喷头9、转杆10、移动机构11和转向机构12,底板1顶部设有水箱2,底板1顶部左侧设有水泵3,水泵3右侧与水箱2连接,底板1顶部左侧前后对称式设有第一固定柱5,第一固定柱5位于水泵3的下侧,两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连接有导流管4,导流管4上侧与水泵3连通,底板1前后两侧均左右对称式设有第二固定柱6,右侧的两个第二固定柱6上均转动式设有转杆10,转杆10与左侧的第二固定柱6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输水管8,前后两侧的第一输水管8与导流管4之间均连通有第一软管7,第一输水管8底部均匀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雾状喷头9,底板1左右两侧连接有移动机构11,移动机构11与转杆10之间设有转向机构12。
38.使用者可以在菌房中使用本加湿器,首先,通过移动机构11将本加湿器固定在菌房的顶部位置,随后对水箱2注入水,启动水泵3,水泵3可将水箱2中的水抽出,使得水通过导流管4和第一软管7流向第一输水管8,并通过喷头喷出,移动机构11会带动底板1及其上部件进行前后移动,如此第一雾状喷头9可以对菌房中的食用菌进行均匀喷水,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转杆10与转向机构12进行接触配合,使得转杆10带动第一输水管8和第一雾状喷头9进行转动,如此使得喷水更加均匀,喷水完成后,使用者可以关闭水泵3。
39.实施例2
40.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

2和图5

7所示,移动机构11包括有安装板111、第三固定柱112、第四固定柱113、第一电机114、丝杆115、第一滑块116、第二滑块117和第一滑杆118,底板1底部右侧中间设有第一滑块116,第一滑块116上转动式设有丝杆115,底板1底部左侧中间设有第二滑块117,第二滑块117上滑动式设有第一滑杆118,丝杆115和第一滑杆
118前后两侧均连接有第三固定柱112,前后两侧的第三固定柱112之间均连接有安装板111,右侧安装板111内壁前侧设有第四固定柱113,第四固定柱113上设有第一电机114,第一电机114输出轴与丝杆115连接。
41.使用者可以将两侧的安装板111固定在菌房内,需要对食用菌进行喷水时,启动第一电机114,第一电机114的输出轴转动,带动丝杆115进行转动,在第一滑杆118的导向作用下,第一滑块116带动底板1及其上部件及第二滑块117向后侧移动,第一滑块116移动至丝杆115的最后侧位置时,可以启动第一电机114进行反转,进而使得第一电机114的输出轴带动丝杆115进行反转,如此第一滑块116带动底板1及其上部件及第二滑块117向前侧移动,第一雾状喷头9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食用菌进行更加均匀的喷水,喷水完成后,关闭第一电机114。
42.转向机构12包括有阻隔杆121、转板122和扭力弹簧123,右侧安装板111下侧均匀间隔设有多个阻隔杆121,转杆10上设有转板122,转板122与相邻的第二固定柱6之间连接有扭力弹簧123,扭力弹簧123套在转杆10上。
43.转杆10带动转板122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转板122会间歇性与阻隔杆121接触,且阻隔杆121会推动转板122,使得转杆10、第一输水管8和第一雾状喷头9进行翻转,扭力弹簧123间歇性发生形变并随之复位,如此使得第一雾状喷头9对食用菌喷水更加均匀。
44.实施例3
45.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

2和图8

17所示,还包括有封盖机构13,封盖机构13包括有第一盖板131、第二盖板132和拉杆133,水箱2顶部右侧设有第一盖板131,第一盖板131上滑动式设有第二盖板132,第二盖板132顶部左侧设有拉杆133。
46.使用者需要对水箱2进行注水时,可以通过拉杆133将第二盖板132向右侧拉动,随后可以对水箱2进行注水,注水完成后,通过拉杆133将第二盖板132反向移动闭合即可,如此可以防止空中的漂浮物落在水箱2中。
47.还包括有侧喷机构14,侧喷机构14包括有限位板141、第五固定柱142、连杆143、第一直线弹簧144、第二输水管145、第二软管146和第二雾状喷头147,左侧的安装板111下侧连接有限位板141,第二滑块117底部中间设有第五固定柱142,第五固定柱142上滑动式设有连杆143,连杆143与限位板141滑动式连接,连杆143与第五固定柱142之间连接有第一直线弹簧144,连杆143右侧设有第二输水管145,第二输水管145顶部与导流管4之间连通有第二软管146,第二输水管145下侧均匀间隔连通有三个第二雾状喷头147。
48.第二滑块117沿第二滑杆164向后侧移动时,带动第五固定柱142、连杆143、第二输水管145沿限位板141向后侧移动,由于限位板141的形状为异形,从而连杆143沿限位板141向后侧移动的整个过程中,连杆143会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雾状喷头147进行上下移动,第一直线弹簧144发生形变并随后复位,若菌房中种植多层食用菌时,第二雾状喷头147上下移动便可以对下层的食用菌进行喷水。
49.还包括有控温机构15,控温机构15包括有第六固定柱151、第二电机152、平皮带153、第七固定柱154、第一转轴155、固定框156和转盘157,水箱2前侧中间设有第六固定柱151,第六固定柱151上设有第二电机152,底板1底部中间左右对称式连接有第七固定柱154,第七固定柱154之间连接有固定框156,固定框156上侧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155,第一转轴155下侧设有转盘157,转盘157位于固定框156中,第一转轴155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通
过皮带轮绕有平皮带153。
50.使用者需要对菌房进行降温时,可以启动第二电机152,第二电机152的输出轴转动通过平皮带153带动第一转轴155和转盘157进行转动,如此转盘157会加速空气流通,并使得空气中的温度小幅度的降低,不需要对菌房进行降温时,关闭第二电机152。
51.还包括有开盖机构16,开盖机构16包括有第一固定板161、弧形阻隔板162、凸块163、第二滑杆164、第二直线弹簧165和第二固定板166,左右两侧安装板111内壁前侧之间设有第一固定板161,第一固定板161左侧设有弧形阻隔板162,第二盖板132顶部左侧前后对称式设有凸块163,凸块163与弧形阻隔板162接触配合,水箱2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固定板166,第二固定板166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滑杆164,第二滑杆164均与第二盖板132连接,第二滑杆164与第二固定板166之间连接有第二直线弹簧165。
52.初始状态下,第一滑块116位于丝杆115的最前侧位置,此时弧形阻隔板162抵住凸块163,第二盖板132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二直线弹簧165被压缩,当底板1、水箱2及其上部件向后侧移动时,此时凸块163不再与弧形阻隔板162接触,在第二直线弹簧165的复位作用下,第二盖板132向左侧移动闭合,向当底板1、水箱2及其上部件向前移动时,凸块163再次与弧形阻隔接触,弧形阻隔将凸块163和第二盖板132向右侧推动,使得第二直线弹簧165再次处于形变状态,如此方便使用者对水箱2进行注水,且无需使用者对第二盖板132手动进行打开和关闭。
53.还包括有注水机构17,注水机构17包括有第八固定柱171、注水管172、齿条173、直齿轮174、第二转轴175、阻隔球176和第九固定柱177,第一固定板161顶部中间设有第八固定柱171,第八固定柱171上设有注水管172,水箱2后部左侧设有齿条173,注水管172右侧中间设有第九固定柱177,第九固定柱177上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175,第二转轴175转动式穿过注水管172,第二转轴175上设有阻隔球176和直齿轮174,阻隔球176位于注水管172内,直齿轮174与齿条173啮合。
54.由于初始状态下,注水管172与阻隔球176连通,且第二盖板132处于打开的状态,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注水管172进行注水,当水箱2向后侧移动时,带动齿条173向后侧移动,通过齿条173与直齿轮174啮合,使得第二转轴175和阻隔球176转动四分之一圈,如此阻隔球176堵住注水管172,当水箱2带动齿条173向前侧移动时,通过齿条173与直齿轮174啮合,第二转轴175和阻隔球176反向转动四分之一圈,阻隔球176不再堵住注水管172,如此,可以方便使用者对水箱2进行注水。
55.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