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壳色文蛤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高产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62353发布日期:2021-09-08 01:3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壳色文蛤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高产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壳色文蛤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高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2.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在我国沿海人工养殖规模超过30万亩,已成为沿海滩涂地区池塘养殖的主要特色品种,在江苏、浙江等省已成为池塘养殖的重要经济虾类,而以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的“启东模式”最为常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合养殖已经兴旺了二十余年,从最好时期脊尾白虾平均亩产480斤,梭子蟹平均亩产50斤一下子腰斩为平均亩产为250斤和20斤,甚至更少,该种模式的高投入高产出已经为产业发展积累了很多弊病。比如,为了追求高产,过量颗粒饲料尤其是冰鲜饲料的投入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n、p指标居高不下。随着国家不断强化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现有一些不合理的操作已经触碰到红线。再有,虽然池塘清淤得到重视,池塘越挖越深,但是由于高收益带动了塘租的节节攀升,没有多余的地方填埋塘底淤泥,很多又回流带入池塘中,导致靶向致病菌在塘底不断富集,造成了近年来病害频发,养殖产量下降明显。近两年虾蟹产量一路走低,而供市产量不足又导致市场价格不断走高,价格高又吸引养殖户盲目养殖,整个脊尾白虾产业处于恶性循环中。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养殖模式的故步自封,长期养殖导致池塘承载力变差,而且难以恢复。2、养殖模式自身的高投入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池塘承载力恶化,病害频发。3、在养殖户追本逐利,想尽办法提高单位产出的情况下,多品种混养能实现这一目的,但品种间如何完美搭配却困扰着养殖户,常常导致顾此失彼。4、种质退化使养殖效益越来越差,迫切需要适合池塘养殖的良种。因此地方主管部门、渔业重点企业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日益迫切。
3.文蛤(meretrix meretrix)被誉为“天下第一鲜”,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历来是出口日韩等国际市场和内销国内的畅销海产品。近年来,在池塘生态化改造、节能减排中,淡水因有丰富的挺水植物、水培蔬菜品种取得了较好地降低n、p,净化水质的作用,而海水中大量缺乏相应的植物品种,但却有丰富的贝类品种,可以通过n、p

藻类

贝类的途径实现水质净化,因此,贝类因其具有强大的生物过滤作用被广泛应用到海水池塘中。
4.目前一般贝类需要当年投苗两到三年才能养成上市(张兴国等,2006;郑青松,2010),有的甚至更久,影响了脊尾白虾上市、清塘等环节,对整体养殖效益有一定影响。现有技术“一种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的方法”(专利号zl201410501365.2)、“一种池塘主养金乌贼的生态混养方法”(专利号zl201510876530.7)虽提到了虾贝等多品种混养的作用,但并未给出实际产量,也就无法进行评估。董建波(2016)、刘俊杰(2019)报道的脊尾白虾养殖亩产422斤、362斤已经代表了脊尾白虾近年来最好的生产水平。所以,脊尾白虾养殖要想保持高产稳产,就需要革新养殖模式与品种,重新搭配一个与其互利共赢的品种开展混养,
从而降低高塘租、高人工工资等养殖成本,从而获得稳定高产丰收。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壳色文蛤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高产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脊尾白虾养殖产量低、养殖成本高等缺陷。
6.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壳色文蛤和脊尾白虾池塘混养高产的方法,包括:
7.(1)设置混合池塘,所述混合池塘四周具有深度不同且连续的上、下两级平台,中间具有深水槽;
8.(2)消毒后应用光合细菌进行水质维护,并施用生物有机肥进行初期肥水;
9.(3)红壳色文蛤苗种播种前后,将池塘水深抬升至平台以上,且保持肥度稳定,3月份完成红壳色文蛤苗种播种,种苗在池塘斜坡和平台的连续区域内,其中红壳色文蛤苗种规格在2~8mm,播苗密度在30~40万粒/亩;
10.(4)5月上旬重点开始肥水,在投放抱卵亲虾前7天使水体透明度在40~50cm,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投放脊尾白虾亲虾,最晚在端午节前完成,抱卵亲虾按照每亩2~3斤投放;
11.(5)当年第一批虾苗长到2.5cm以前使养殖水体稳定呈现黄绿色或黄褐色,从而培养脊尾白虾幼虾可摄食的卤虫、枝角类等天然生物饵料,这一步是幼虾培育的关键,无需额外投喂虾料;虾苗长到2.5cm~3cm以后开始投喂颗粒饲料,每天5~8时和16~18时在平台未播种文蛤苗处投喂颗粒饲料(设置料台确定投喂量,投喂量随着脊尾白虾的生长逐渐加大,判断依据是料台上饵料剩余数量,一般料台底部的纱窗面经常性糊面或很脏说明投饵过多,反之过于干净则投饵不足),第一批虾苗70天后长成成虾,即可抱卵产生第二批虾苗,之后要加强投喂颗粒饲料,加强投喂时间在9~10月,中后期适量加投生物饵料;
12.(6)10月底,脊尾白虾规格达到220~230头/斤即可起捕上市,之后完成脊尾白虾和文蛤的交错起捕上市。
13.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设置混合池塘为:池塘四周平台,从上往下依次是“平台—平台—水槽”三级结构,池塘正常蓄水后,上平台水深40~60cm,池塘中间开挖深水槽,深水槽水深3~4m,池边斜坡35~55


14.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池塘面积为6~10亩,池塘设进排水系统,设增氧机1台,投料后1~2h开启增氧机加快脊尾白虾吃料速度;料台内虾突然增多或岸边虾突然增多表明水体缺氧,需开启增氧。
15.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深水槽宽度为2~2.5m。
16.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池塘每年翻耕一次,2~3年清淤整池一次。
17.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消毒为: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除害。
18.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消毒后应用光合细菌进行水质维护为:消毒15天后,进水口扎100目网袋进海水至水深80~90cm,应用光合细菌进行水质维护。
19.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红壳色文蛤苗种播种前后,将池塘水深抬升至平台以上为:红壳色文蛤苗种播种前7天,将池塘水深抬升至平台以上40cm,播种后逐渐抬升至60cm,水体以透明度大于60cm的略有肥度为主,且保持肥度稳定。
20.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种苗在池塘斜坡和平台的连续区域内为:种苗在池塘斜坡0.6~1.2m和上平台3~4m的连续区域内。
21.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肥水的方法为:研磨黄豆,并保证新鲜,黄豆研磨前浸泡20~30h,研磨后滤去豆渣,按每亩0.5~1kg泼洒。
22.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投放的脊尾白虾亲虾选择上一季存塘规格在1斤180头以内的养殖脊尾白虾亲虾或者活力好、规格在1斤150头以内的海捕脊尾白虾亲虾。
23.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使养殖水体稳定呈现黄绿色或黄褐色是通过调节水体藻相。
24.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颗粒饲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组分包括:鱼粉10~12%,豆粕14~20%,花生粕10~12%,小麦15~20%,菜籽粕8~10%,啤酒酵母2~3%,磷酸二氢钙1~2%,鱼油2~5%,植物油1~3%,虾壳粉2~5%,次粉8~10%,沸石粉1~3%,多矿1~2%,多维0.5~1%。
25.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加投的生物饵料包括麻虾、小杂鱼等。
26.优选地,上述方法中,定期观察文蛤的生长情况以及脊尾白虾的脱壳和生长情况,定期检查池塘和养殖设施,所述文蛤的生长情况良好的判别标准是贝壳腹缘的白口发亮。
27.所述步骤(5)中加强投喂时间在9~10月,中后期加投生物饵料是抓住增加产量的关键时期,在颗粒饲料里拌入适量麻虾、小杂鱼等生物饵料加强投喂,并根据摄食投喂量逐渐增大;投喂后1~2h开启增氧机可加快脊尾白虾吃料速度,以免饵料过剩败坏水质。
28.所述步骤(6)中脊尾白虾和文蛤的交错起捕,根据市场行情,可以分别起捕脊尾白虾和文蛤,起捕互不影响。起捕脊尾白虾的方法是虾笼,起捕文蛤的方法是将水放低至上平台以上10~20cm,用网筛人工起捕。
29.文蛤最适宜的养殖水位在40~60cm,水深养不好文蛤;而脊尾白虾则需要水深,一般养殖水深在2.5~3m,甚至到4m,水深则水体大,脊尾白虾养得多,直接关系到产量。本发明养殖池塘为三级结构,现有技术中脊尾白虾养殖池塘虽然也有平台,且结构与本发明池塘类似,但现有技术中平台作用不同且很深,正常水位在1.5~2米以上(如图2中h3),平台主要作为投饵区域及虾蟹的觅食、活动区,不利于用来养殖文蛤;而本发明的平台仅作为养殖文蛤的地方。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由原有的“平台—水槽”二级结构变为“平台—平台—水槽”三级结构(由图2所示),首次提出了文蛤的适宜养殖水位及透明度,以及斜坡及平台连续4米区域适合播种文蛤。
30.现有脊尾白虾养殖技术下,年后3月到5月份一般是脊尾白虾养殖的空档期,整理好的池塘多数闲置在那里不做养殖。即便是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的启东模式,最早放入梭子蟹苗也要5月中下旬,所以池塘有2个多月的闲置期。本地上一年7~8月繁育的文蛤苗到第二年2月份一般在1cm以下,本发明正好利用脊尾白虾池塘这2个月的闲置期做大规格培育,长到5月份时大小在1.5cm左右,是理想的池塘播苗养殖规格。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首次提出了池塘进行文蛤和脊尾白虾混养应采取的养殖顺序以及各自合适的放苗时间。
31.脊尾白虾养殖由于过量投喂饲料和麻虾、小杂鱼等冰鲜饵料导致养殖水体容易富营养化,表现为水体颜色很浓,透明度不足20cm,本质上是n、p过剩导致藻类大爆发,而文蛤是专门以滤食藻类为生的生物,能够大量滤食藻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变清,这一认识已成为公知。但是1.5~2cm以下的文蛤苗种是承受不了如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反而会导致文蛤不生长甚至死亡,所以养殖1.5~2cm以下的文蛤需要水清,也
就是说只有养殖2cm以上文蛤时与脊尾白虾同时存塘是可以做到互不冲突,且利用文蛤滤食藻类,净化水质,对整个养殖系统起到平衡作用。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首次提出了清水养文蛤小苗,肥水养文蛤大苗;借助养虾必须肥水这个条件,让肥水唯我文蛤大苗所用,解决了现有文蛤养殖中1.5~2cm以后饵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32.本发明抓住了文蛤、脊尾白虾养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正确养殖管理,从而实现高产。

采用快速生长红壳色文蛤新品系,并且将文蛤苗提前放苗,一般开春3月在池塘整好的情况下即可投苗,在投脊尾白虾抱卵亲虾前2个多月时间,文蛤苗可以长到1~1.5cm,

投脊尾白虾抱卵亲虾应选择在5月底6月初,

出虾苗到虾苗长到2.5cm这段时间主要靠肥水(通过豆浆或生物制剂肥水,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培养大量桡足类、枝角类等虾苗可利用的饵料生物),无需另外投料,给出了豆浆肥水的具体方法,廉价效果好,

9~10月是脊尾白虾当年第二批虾生长的高峰期,抓住这一时期充足投喂是取得高产的关键,给出了投喂量的判断方法。现有脊尾白虾养殖技术均未提到
③④
的具体做法,原因在于养殖户普遍未发现
③④
规律的存在,也就极难利用规律实现高产。

文蛤生长良好判别的依据是贝壳腹缘的白口,

除常规看料台剩余饵料判断摄食量外,提出纱窗网的干净程度来判别。
3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做到文蛤和脊尾白虾都能当年养成上市规格,可以当年根据市场行情交替轮流上市,起捕操作相互不冲突。
34.有益效果
35.本发明提高了池塘的利用率,利用池塘3~5月份的闲置期养殖文蛤苗种,6~12月份进行文蛤和脊尾白虾混养,混养期间通过文蛤滤水作用净化了水质,实现了养殖水体肥瘦度平衡,对此阶段大规格文蛤、脊尾白虾幼虾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本发明通过这种生态位互补、品种间的紧密搭配以及关键节点的养殖管理操作实现文蛤和脊尾白虾养殖的双赢,达到高产的目的。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发明池塘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w1为斜坡种苗宽度,w2为平台种苗宽度,h1为上平台水深,h2为深水槽水深,θ为斜坡角度。
37.图2为本发明池塘的“平台—平台—水槽”三级结构与现有技术池塘的“平台—水槽”二级结构的示意图比较,其中h1为上平台水深,h3为平台水深。
38.图3为本发明喂虾料台的示意图。
39.图4为本发明文蛤起捕工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41.实施例1
42.在某农场进行文蛤和脊尾白虾混合养殖,一种池塘养殖文蛤和脊尾白虾的高产方
法如下:
43.1、养殖池塘准备:将一口8亩的池塘进行清淤改造,池边斜坡约45

,四周平台,上下两个平台,上平台4m宽,下平台4~6m宽,中间深水槽,设进排水系统,设增养机1台;池塘正常蓄水后,上平台水深60cm,下平台水深3m,深水槽水深4m;
44.2、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15天后,进水口扎100目网袋进海水至水深80~90cm,应用光合细菌进行水质维护,并施用生物有机肥进行初期肥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45.3、3月10日将池塘水位抬升至上平台以上40cm,3月15日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培育的3.2mm红壳色文蛤苗种按照30万粒/亩的密度播种在池塘斜坡1米及上平台3米共计4米宽度的连续范围内,播种后逐渐抬升至60cm,以后1个月至2个月内水体透明度均大于60cm且略有肥度;文蛤苗长至1~1.5cm前必须保持清水,即水体透明度大于60cm以上;
46.4、5月20日文蛤苗已长至1cm以上,对肥水的利用率急速增加,此时开始通过泼洒肥水宝等生物制剂或豆浆进行肥水(肥水宝一般按照厂家说明泼洒,豆浆一般按照每亩0.5~1kg泼洒),使水体透明度逐渐小于50cm,但透明度不宜低于30cm。之后养殖过程中整个池塘的重点在养虾上,文蛤只需定期查看生长情况即可,生长良好的判别标准是贝壳腹缘的白口发亮;
47.5、水肥起来以后,5月28日投放抱卵亲虾18斤。亲虾既可选自海上也可选自养殖池塘,选亲虾的标准是活力好、健康无菌,个头尽量大,一般在1斤180头以内为佳;
48.6、一周以后即可见到虾苗,此为当年第一批虾苗。第一批虾苗长到2.5cm以前主要调节水体藻相,使水体稳定呈现绿色或黄绿色,从而培养脊尾白虾幼虾的天然生物饵料足以供给幼虾生长,无需投喂虾料;
49.7、幼虾2.5~3cm以后开始投喂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组分包括:鱼粉12%,豆粕18%,花生粕12%,小麦20%,菜籽粕10%,啤酒酵母3%,磷酸二氢钙1.5%,鱼油5%,植物油2%,虾壳粉3%,次粉10%,沸石粉2%,多矿1%,多维0.5%,每天5~8时和16~18时在平台未播种文蛤苗处投喂饲料,设置料台确定投喂量;第一批虾苗70天后长成成虾,即可抱卵产生第二批虾苗,之后要加强投喂;与第一批出虾苗时不同,此时各种大小虾都有,是投喂的重点时期,特别是9~10月份,黄昏时加餐一次,颗粒饲料中适量拌入麻虾、小杂鱼等生物饵料投喂,充足投喂能直接提高当年的产量,而且加强了虾的抵抗力,极大降低了病弱、亚健康的“僵尸虾”的存在量;投料时增氧1~2小时;
50.8、10月中下旬脊尾白虾已达一斤220~230头即可逐渐上市,农场选择继续养殖,瞄准元旦和春节市场。元旦开始脊尾白虾、文蛤陆续上市销售。采用交错方式起捕脊尾白虾、文蛤,12月28日采用虾笼起捕脊尾白虾,1月3日将水位将至平台以上15cm,采用拉网起捕脊尾白虾,1月8~9日起捕文蛤,2月18日采用拉网将脊尾白虾全部起出销售。
51.9、养殖结果与效益
[0052][0053]
文蛤和脊尾白虾混合养殖是在脊尾白虾养殖的基础上混养文蛤,养殖成本与传统成本一致,以普遍认同的每亩4000元计,合计总成本32000元,由此测算出亩效益为119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0054]
对比例1
[0055]
某养殖户甲按照现有技术进行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合养殖,即现行脊尾白虾养殖中普遍采用模式——“启东模式”。
[0056]
一口10亩池塘清理后进水,采用发酵消毒过的农家肥肥水;放养虾蟹前水体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在40cm以下。梭子蟹苗一般在5月上旬投放,选择土池育苗的ⅲ期幼蟹,每亩投放1~1.5公斤;5月中下旬按照每亩1~1.5斤投放抱卵脊尾白虾亲虾,投喂蟹虾配合饲料。6月下旬至7月中旬采用垂钓方式起捕去除雄蟹。10月1日陆续开始轮捕脊尾白虾上市,一致持续到元旦。梭子蟹在春节前起捕上市。当年脊尾白虾平均售价22元,亩产360斤(规格220~230头/斤),合计7920元;梭子蟹平均售价120元,亩产30斤,合计3600元;以公认成本价每亩4000元计,由此测算出亩效益为7520元。相比本发明技术效益低了4380元。
[0057]
对比例2
[0058]
某养殖户乙同样按照对比例1进行“启东模式”的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合养殖,养殖面积42亩,5口塘。养殖户乙与大多数养殖户一样遇到了梭子蟹减产,几乎颗粒无收,仅平均亩产脊尾白虾280斤,平均售价24元(规格200~210头/斤),合计6720元,减去成本每亩4000元,仅亩效益2720元。
[0059]
对比例3
[0060]
董建波2008

2014在启东黄海滩涂有限公司万亩连片虾、蟹养殖区以6口5~12亩面积不等的池塘分别采用水体零交换新模式(即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将传统养殖方法中大排大进的水体调控方式变成只添水、不换水的一种养殖模式)开展脊尾白虾和梭子蟹生态健康高效混养。结果发现示范养殖区脊尾白虾的平均亩产422斤,梭子蟹平均亩产78斤,亩效益平均为4428元,个体规格和产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养殖模式。
[0061]
对比例4
[0062]
郑青松2010年在玉环县沙门五门围塘养殖基地以3口35亩合计105亩的池塘开展文蛤和脊尾白虾、梭子蟹养殖。池塘面积的60%建蛤田养殖文蛤,其他40%用于建沟养殖梭子蟹,且用适宜网目网片将蛤田和沟拦隔,全池都放养脊尾白虾。春季按照4~4.2万粒/亩投放400粒/公斤的文蛤苗种,按照0.085公斤/亩放养2万只/公斤的梭子蟹天然野生苗,5月份按照1.4斤/亩放养脊尾白虾抱卵亲虾。通过两年养殖,最终收获文蛤6万公斤(文蛤规格达30粒/公斤)、梭子蟹1950公斤、脊尾白虾1300公斤,文蛤、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平均亩产
分别为1142斤、24斤、37.2斤,亩效益5810元。
[0063]
本发明与现有养殖技术的产量比较,如表1所示:
[0064]
表1本发明与现有养殖技术的产量比较
[0065][0066]
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可以获得更高的文蛤、脊尾白虾产量,养殖亩效益最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