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

文档序号:26562096发布日期:2021-09-08 01:30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

1.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2.紫海胆(heliocidaris crassispina)隶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胆纲(echinoidea),拱齿目(camarodonta),长海胆科(echinometridae),其性腺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多糖、β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生理活性物质,食用、保健和药用价值较高,是一种是重要的经济海胆。
3.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量增加,紫海胆的价格不断上升,自然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下降,因此发展紫海胆养殖受到重视。目前中间球海胆的生产性育苗和人工养殖已初具规模,成为北方沿海水产养殖的新兴产业,但其他海胆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养殖。中间球海胆属于低温水域海胆,繁殖季节在9~11月;而紫海胆属于高温水域海胆,繁殖季节在3~10月;两者生活习性不同,且现有技术中紫海胆的育苗难度大,成苗率低。从90年代末开始,一些科研单位相继成功进行了紫海胆人工育苗。但还存在着受精卵质量差、育苗存活率低、变态困难和苗种生产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完善紫海胆育苗技术工艺,提高育苗存活率,仍旧是水产领域内的一项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在紫海胆育苗过程中,无需对育苗水体进行换水,而且还保证了紫海胆幼苗的高存活率。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育苗方法:
7.(1)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并发育到二腕幼体时,采用带水移苗的方法进行选优;
8.(2)将优选的幼体带水转移到育苗水体中,并调整幼体密度为1个/ml,所述育苗水体为超滤海水;
9.(3)按照紫海胆幼体的发育阶段和育苗水质变化情况,调整每日饵料投喂量和投饵次数,每次投饵前镜检确保饵料未被原生动物污染;
10.(4)在优选的幼体转移到育苗水体中后,连续7d,每天向育苗水体中添加新鲜超滤海水,最后一次添加超滤海水后,幼体密度为0.3

0.5个/ml;此后不再添加新鲜超滤海水,直至幼体发育至八腕iv期,降低育苗水位,放入采苗板,为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做准备。
1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紫海胆受精卵是采用筛选的优质卵子与精子按1:5的数量比混合后人工受精获得;其中所述优质卵子的筛选是利用沉性卵的特点,向紫海胆卵子中加入新鲜超滤海水,搅动后静置10

15min,将上层海水慢慢倾倒出;反复2~3次后获得优质卵子。
1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选优是将孵化水体上层80%体积的水连带紫海胆
幼体转移至育苗水体中。
1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超滤海水为经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所得的海水。
1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不同紫海胆幼体的发育阶段,每日饵料投喂量和投饵次数为:
15.二腕幼体阶段每日投饵量为1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16.四腕幼体阶段每日投饵量为2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17.六腕幼体阶段每日投饵量为3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18.八腕幼体阶段每日投饵量为4.5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1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二腕幼体阶段到六腕幼体阶段投喂角毛藻;八腕幼体阶段投喂金藻与角毛藻,金藻与角毛藻的数量比为1:2。
2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角毛藻为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金藻为球等鞭金藻(isochtysisi galbana)。
2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每次投饵前镜检确保饵料未被原生动物污染,二腕幼体、四腕幼体和六腕幼体投喂前10x镜检观察,一个视野中原生动物≤1个即可,若>1个则弃之;八腕幼体投喂前10x镜检观察,一个视野中原生动物≤3个即可,若>3个则弃之。
2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育苗水体的理化环境为:海水水温28.5~31℃,盐度29.8~31.1, ph 7.8~8.2,溶解氧5.9~6.4mg/l。
23.采用上述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方法的紫海胆育苗方法。
24.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
25.本发明提高紫海胆幼体存活率的方法,具体是选用优质的卵子制备受精卵,不仅可以剔除质量差和坏死的卵子,保证受精卵的质量;还能防止坏卵的存在带来的水质恶化问题;其次,在育苗过程中采用超滤海水,可以保证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前10天无需换水,节省育苗成本和时间,且能保证紫海胆幼苗较高的存活率;此外,在孵化幼体选优中摒弃了传统的200 目筛绢对孵化的幼体进行选优的方法,采用带水移苗的方法,也可以大大降低选优过程对幼体的损伤,提高选优幼体的存活率;最后结合幼苗密度的调整和饵料的投喂量、投喂次数以及投饵前污染检查等方法,保证饵料既能够满足幼体的摄食需要,又能够延缓水质的恶化;幼体的密度既能满足八腕幼体变态为稚海胆的需要又能减缓水质的恶化。各个因素相互配合,使紫海胆幼体在不换水的情况下,能够正常的发育存活,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且极大的提高了幼体的存活率,进一步为紫海胆的人工育苗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26.图1为紫海胆幼体发育过程图;其中,a.棱柱幼体;b.二腕幼体;c.即将四腕幼体;d.四腕幼体;e.六腕幼体;f.ⅰ期八腕幼体;g.ⅱ期八腕幼体;h.ⅲ期八腕幼体;i.ⅳ期八腕幼体;
27.图2为紫海胆变态过程和稚海胆图;其中,a.管足伸出;b.腕收缩;c.腕脱落,体呈半球形;d.幼棘组织长出;e.幼棘组织增大和管足伸长;f.稚海胆;g.0.5cm稚海胆;h.1.5cm稚海胆;
28.图3紫海胆紫外线消毒海水育苗浮游幼体各期存活率;
29.图4紫海胆大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浮游幼体各期存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数据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33.(1)获取亲本
34.紫海胆亲本取自福建省漳州市东山海域,由潜水采捕获得。挑选外表完整,壳径5~6cm,体重为90~110g的个体作为备选亲本。
35.(2)亲本培育及蓄养
36.亲本暂养于水泥池网箱中,连续充气,足量投喂海带和牡蛎,每日投饵1次,次日清理残饵,日投喂量为亲本体重的5%,培养水温控制在28℃。
37.(3)催产与孵化
38.1)催产
39.向亲本围口膜处注射浓度为0.5mol/l的kcl进行催产。每只注射2ml,注射后将亲本反口面朝下单独浸没在装有海水的烧杯中待其排放。
40.2)排卵
41.性腺成熟个体在注射后5min内即可排放精卵,收集1h内产的卵子。
42.3)卵子筛选
43.利用沉性卵的特点,进行卵子质量筛选;即在20l的水桶中加入新鲜的超滤海水搅动卵子后再静置10

15min,将上层约50%体积的海水慢慢倾倒出,重复该步洗卵2~3次后获得优质卵子。
44.4)人工授精
45.收集少许卵子放入100ml烧杯,逐滴加入精子,显微观察每个卵子周围有5个左右精子为合适精子密度。按该比例计算所需精子体积,将精子加入卵子中进行人工授精。
46.5)孵化
47.精卵接触后5min即可转移到两个孵化桶进行孵化,每个孵化桶为容积800l、桶高1m 的蓝色圆形塑料桶,孵化温度为29.5℃,盐度30,ph 8.0,溶解氧6.1mg/l。添加超滤海水 (是由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所得)至受精卵密度为10个/ml,孵化期间微充气。
48.2、育苗
49.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育苗方法:
50.育苗试验在厦门市集美区集美大学海水试验场的水泥池(长宽高5.0m
×
4.0m
×
1.5m)中进行。育苗水体是超滤海水,是由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所得。育苗环境为:海水水温 28.5~31℃,盐度29.8~31.1,ph7.8~8.2,溶解氧5.9~6.4mg/l。
51.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12h后,观察到大部分幼体发育到二腕幼体阶段,(图1b),体长约为206μm,前侧腕突出,此时可明显看见胃,消化系统基本完善,可以进行摄食,此时投喂一次角毛藻,投饵量为1
×
104cell/ml。
52.半小时后,进行选优,并带水移苗;具体是将孵化水体上层80%体积的水连带紫海胆幼体转移至育苗水体中。
53.从两个孵化桶中,总共转移了1200l带水幼体;带水幼体入池前水位60cm,带水幼体入池后水位66cm,幼体密度约为1个/ml,此后连续6d,每天向育苗池中加入10cm高的新鲜超滤海水,第7d加入新鲜超滤海水直至育苗池水位130cm,此时幼体发育至八腕幼体,密度约为0.5个/ml;此后,不再添加新鲜超滤海水,直至第10d幼体发育至八腕iv期,将水位降至50cm,排水过程是向育苗池中放入200目网箱,用6寸的水管虹吸排水,并在网箱中放入气石充气,防止幼体粘附在网箱上,水位降至50cm后,放入采苗板,为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做准备。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换水。
54.不同发育阶段紫海胆幼体饵料投喂情况:
55.从二腕幼体阶段开始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1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56.四腕幼体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2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57.六腕幼体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3
×
104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58.八腕幼体阶段投喂金藻与角毛藻,金藻与角毛藻的数量比为1:2,每日投饵总量为4.5
×
10
4 cell/ml,分早中晚3次投喂。
59.其中,角毛藻为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金藻为球等鞭金藻(isochtysisigalbana),两者在投喂时均处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而且,在投饵前对饵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二腕幼体、四腕幼体和六腕幼体投喂前10x镜检观察,一个视野中原生动物≤1个即可,若>1个则弃之;八腕幼体投喂前10x镜检观察,一个视野中原生动物≤3个即可,若>3个则弃之,减少外源污染。
60.牟氏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液f/2,盐度26.5(
±
0.5)、温度25(
±
1)℃,光周期(light:dark)16l:8d,光照强度1500lux,定期接种指数生长期的藻液以保持藻种的新鲜及活力。
61.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62.当育苗池中八腕ⅳ期幼体占比30%时,将育苗池水位降至50cm后,投放有硅藻底栖的采苗板,用于海胆幼体的采食和附着。含有底栖硅藻的采苗板在投放前用1ppm的敌百虫浸泡6h以上,用干净海水浸泡3次,每次30min,再用海水冲洗后使用。投放量为上下两层共 20个塑料框架(38cm长42.5cm高25cm间隔宽1.1cm),每框10片采苗板,由于此时幼体未全部完成变态,因而每日仍然需要按照八腕幼体阶段的投饵量对幼体进行投喂。
63.当幼体全部完成变态后采用常规海水流水培养,每天流水量为水体的2倍,有污物堆积要进行局部吸污。每周对底栖硅藻进行施肥,所施用的肥料为尿素10g/m3、磷酸二氢钾2g/m3、柠檬酸铁0.2g/m3和硅酸钠2g/m3,维持底栖硅藻的繁殖与稚海胆生长同步。
64.当30%稚海胆发育至3mm时,将采苗板连苗一起移至网箱中进行培育,投喂江蓠、紫菜和石莼等大型海藻。网箱放置在20m3的水泥池中,每周换常规海水一次,每次1/3。
65.其中含有底栖硅藻的采苗板通过以下方式获得:
66.采苗板为40cm
×
33cm的无毒透明pvc波纹板,用塑料框架(38cm长42.5cm高25cm 间隔宽1.1cm)组装,每框10片;育苗开始前1周开始培养底栖硅藻,所述底栖硅藻为舟形藻(navicu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将采苗板经充分消
毒洗刷后,平面朝上置于水泥池中,加入海水没过后接种底栖硅藻,底栖硅藻接种量为5
×
10
4 cell/ml(硅藻在海水中的终浓度);半小时后将采苗板翻面,确保两个面都能附着硅藻。培养期间微充气,3天换一次水,换水后施肥,所施用的肥料为尿素10g/m3、磷酸二氢钾2g/m3、柠檬酸铁0.2g/m3和硅酸钠2g/m3,使用遮阳网将光照控制在2000~3000lux,培养7d后可用于采苗。
67.紫海胆的幼体发育过程如表1和图1、图2所示:
68.表1紫海胆幼体发育过程
[0069][0070]
注:本表所述各期幼体发育的时间指发育最快个体的记录
[0071]
在水温28~29℃下,从受精卵发育至稚海胆最快只需13天(见表1)。受精后7h孵化为棱柱幼体(如图1

a),体长约为135μm,具有浮游能力;12h发育至二腕幼体(如图1

b),体长约为206μm,前侧腕突出,此时可明显看见胃,消化系统基本完善,可以进行摄食;1d 即将发育至四腕幼体,体长约为300μm(如图1

c),前侧腕伸长,可见口后腕突起;2d时前侧腕和口后腕伸长,四腕幼体形态发育成型(如图1

d),体长约为476μm;4d时左右两侧出现后背腕代表发育至六腕幼体(如图1

e),体长约为779μm;5d时步入八腕幼体阶段,体长约为876μm,根据形态细分为4个时期,口前腕的出现代表发育至ⅰ期八腕幼体(如图 1

f);6d时出现前、
后肩片,运动能力增强,此时是ⅱ期八腕幼体(如图1

g);7d时,胃左侧出现前庭复合体代表着发育至ⅲ期八腕幼体(如图1

h);10d时,前庭复合体增大挤压了幼体原来的胃,幼体进入ⅳ期八腕幼体(如图1

i)。
[0072]
图2为幼体变态过程,在12d时,幼体管足伸出(如图2

a),可附着在采苗板上进行变态,发育较好的幼体在1d内完成变态;八个腕的表皮组织向基部收缩,(如图2

b),全部腕脱落,体呈半球形(如图2

c),幼棘组织长出(如图2

d),伸出5个管足,幼棘组织伸长(如图2

e),2h后多处棘伸出,大部分幼棘(棘末端分叉)长大成棘,完成变态成稚海胆(图 2

f),大小为500μm左右,并在2

3d出现亚里士多德提灯,俗称口器。
[0073]
对比例1
[0074]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075]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076]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077]
育苗水体采用超滤海水,即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的海水。
[0078]
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在孵化桶中进行育苗,每个孵化桶为容积800l、桶高1m的蓝色圆形塑料桶;
[0079]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选优过程,带水移苗,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幼苗分别放在几个孵化桶中进行,并控制幼体密度为1个/ml,待幼体发育到ⅰ期八腕幼体(大约是受精后5d),将幼体密度调整为0.5个/ml;每日进行换水(换超滤海水)操作,换水量为1/3。
[0080]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081]
对比例2
[0082]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083]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084]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085]
育苗水体采用超滤海水,即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的海水。
[0086]
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在孵化桶中进行育苗,每个孵化桶为容积800l、桶高1m的蓝色圆形塑料桶;
[0087]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选优过程,带水移苗,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幼苗分别放在几个孵化桶中进行,并控制幼体密度为1个/ml,待幼体发育到ⅰ期八腕幼体(大约是受精后5d),将幼体密度调整为0.5个/ml;每日进行换水(换超滤海水)操作,换水量为1/3。
[0088]
每日饵料投喂量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投喂次数为早晚两次。
[0089]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090]
对比例3
[0091]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092]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093]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094]
育苗水体采用超滤海水,即孔径为0.01μm的滤膜过滤的海水。
[0095]
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在孵化桶中进行育苗,每个孵化桶为容积800l、桶高1m的蓝色圆形塑料桶;
[0096]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选优过程,带水移苗,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将幼苗分别放在
几个孵化桶中进行,并控制幼体密度为2个/ml,待幼体发育到ⅰ期八腕幼体(大约是受精后5d),将幼体密度调整为1个/ml;每日进行换水(换超滤海水)操作,换水量为1/3。
[0097]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098]
对比例4常规海水——不换水
[0099]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100]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101]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102]
育苗水体采用常规海水,即天然海水经沙滤和20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海水。
[0103]
选优:使用200目筛绢对孵化的幼体进行选优,将上层幼体转移至育苗水体中,并将幼苗密度调整为1个/ml。
[0104]
投饵量:自二腕幼体时开始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1
×
104cell/ml;四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2
×
104cell/ml,六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3
×
104cell/ml,八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 4.5
×
104cell/ml,分早晚2次投喂。并在每次投饵前镜检确保饵料未被原生动物污染,检查标准同实施例1。
[0105]
育苗期间不换水也不加水。
[0106]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107]
对比例5常规海水——换水
[0108]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109]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110]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111]
育苗水体采用常规海水,即天然海水经沙滤和20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海水。
[0112]
选优:使用200目筛绢对孵化的幼体进行选优,将上层幼体转移至育苗水体中,并将幼苗密度调整为1个/ml。
[0113]
投饵量:自二腕幼体时开始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1
×
104cell/ml;四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2
×
104cell/ml,六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3
×
104cell/ml,八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 4.5
×
104cell/ml,分早晚2次投喂。并在每次投饵前镜检确保饵料未被原生动物污染,检查标准同实施例1。
[0114]
育苗期间每日使用200网箱换水1/2.
[0115]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116]
对比例6紫外线消毒海水
[0117]
紫海胆幼体的孵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1、紫海胆幼体的孵育;
[0118]
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方法同实施例1中的3、幼体的变态及稚海胆培育;
[0119]
在紫海胆受精卵孵化后到变态发育成稚海胆前,采用如下方法培育:
[0120]
育苗水体采用紫外线消毒海水,即40w紫外灯对8m3海水消毒12h的海水。
[0121]
选优:使用200目筛绢对孵化的幼体进行选优,将上层幼体转移至育苗水体中,并将幼苗密度调整为1个/ml。
[0122]
投饵量:自二腕幼体时开始投喂角毛藻,每日投饵量为1
×
104cell/ml;四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2
×
104cell/ml,六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3
×
104cell/ml,八腕幼体时每日投饵量为 4.5
×
104cell/ml,分早晚2次投喂。每次投饵前镜检确保饵料未被原生动物污
染,检查标准同实施例1。
[0123]
育苗期间换水,换水使用200目滤鼓,每日两次,每次1/2,桶底有死苗或碎屑堆积时用虹吸管进行吸污处理,并在六腕幼体期进行倒池,具体是采用200目手抄网将幼体全部转移到新的育苗水体中。幼体密度在六腕幼体前控制在1个/ml,待幼体发育到ⅰ期八腕幼体(大约是受精后5d)时调整密度为0.5个/ml,幼体密度过大时采用200目手抄网进行分桶培育。
[0124]
其余操作均与实施例1中的2、育苗相同。
[0125]
统计实施例1和对比例1

6方法的紫海胆幼体四腕幼体和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数,计算存活率,结果如表2所示。
[0126]
表2紫海胆幼体存活结果
[0127][0128][0129]
由表2可知:对比例1采用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催产获得4.4
×
105个受精卵,经10d 培育后最终发育至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为81.82%。实施例1采用大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催产获得1.34
×
107个受精卵,经10d培育后最终发育至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为74.95%。其中,小规模水体由于在育苗过程中采用每日换超滤海水的方式,其水质要优于实施例1中因而最终发育至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要高于实施例1;但是,每日换水方式增加了育苗的成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工;在大规模育苗水体中,采用每日换超滤海水的方式育苗,其成本和人工的投入翻倍增加,且大规模水体换水过程难以控制,幼体成活率反而下降;因而,在实际养殖场大规模育苗过程中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育苗方法,既能够保证在整个育苗过程中前10天无需换水,大大节省育苗成本和时间,又能保证紫海胆幼苗较高的存活率。
[0130]
当采用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将投饵次数改为每日两次,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这是可能是由于换水通常是在上午进行,一次投饵投入的饵料量增加,多数饵料未及时被海胆幼体摄食,而换水过程则会将多数未被及时摄食的饵料一同排出,从而降低了被幼体摄食的饵料的有效数量,长此以往导致幼体饵料摄入不足,生长缓慢,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降低。
[0131]
当采用小规模超滤海水育苗时,幼体的初始密度为2个/ml,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
率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幼体密度过大导致的。
[0132]
使用常规海水不能育成苗,在六腕幼体期时水质较差,水体中原生动物大量滋生,隔日全部幼体烂腕沉底死亡。采用紫外线消毒海水时,催产获得1.08
×
106个受精卵,经10d培育后最终发育至ⅳ期八腕幼体的存活率为44.44%。
[0133]
此外,由图3和图4对比可知,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海水在选优和倒池时大大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在发育至八腕iv期时,幼体的存活率降至44.44%;而育苗水体采用超滤海水的紫海胆幼苗选优对其存活率的影响不大,整个育苗过程,即使不换水,幼体一直维持较高的存活率;在发育至八腕iv期时,幼体的存活率依然高达70%以上。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紫海胆育苗过程中幼体的存活率。
[0134]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