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控烟田氮素用量提高烟叶香气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205193发布日期:2021-11-03 14:1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控烟田氮素用量提高烟叶香气的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烟草生产技术领域,属于烟草栽培技术,特别是指一种调控烟田氮素用量提高烟叶香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2.氮素对烟叶品质形成和彰显风格特色具有重要贡献,其营养状况对烤烟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以及烤后烟可用性有重要作用。烟草生长对氮素较为敏感,每株烟草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6~10g、烟株移栽后35d内,烟株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叶面积较小产物少,是烟株对氮素的积累阶段,吸收氮素占总吸收氮量的30%~40%。移栽后35d~70d是烟株生长最旺盛,干物质积累最大的时期,是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关鍵时期。烟株打顶后对氮素等营养元素吸收逐渐减少,氮代谢的适时降低是保证烟叶正常成熟落黄,促进烟叶香气前体物降解转化的重要条件。
3.我国地域广阔,烤烟分布广泛,土壤环境差异大,氮用量差异也大。以河南为代表的黄淮烟区施氮量45~52.5kg/hm2是适宜的。以云南为核心的西南烟区以施氮量82.5~97.5kg/hm2为宜。贵州应是79.95~90kg/hm2,安徽皖南沙壤土烟叶最适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纯氮75~90kg/hm2最有利于焦甜香的彰显。
4.在后期氮素水平调亏的条件下,适当提高烤烟生长前期的氮素营养水平,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前中期质体色素旺盛合成、后期充分降解转化,能促进成熟期烟叶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质降解,使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控制烟株后期的长势,促进成熟落黄,增加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烟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彰显浓香型烟叶风格。
5.氮素淋溶损失是指土壤中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渗人到深层土壤和地下水并通过沟渠排入河流湖泊,进而导致农田氮素损失的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控烟田氮素用量提高烟叶香气的方法,以解决烤烟烟叶前期营养生长不够,后期成熟期落黄较迟,香气不足等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一种调控烟田氮素用量提高烟叶香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1)确定用于烟草种植地块,烟草移栽时期常规施氮量m0及成熟期打顶时常规施氮量p0;
10.2)在烟叶移栽期,氮肥施加量为m1,其中m1=m0+(15%

20%)m0;
11.3)在成熟期

打顶期,氮肥施加量为p1,其中p1=p0‑
(45%

60%)p0。
12.优选的,通过测定烟叶生长发育的农艺性状、烟草种植地块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外观质量评价、烤后烟叶化学成分、中性香气物质及感官质量的变化分析烟叶香气变化。
13.优选的,烟叶生长发育的农艺性状包括测定株高及最大叶面积的测量;
14.分别在移栽团棵期、旺长期和圆顶期取充分伸展的叶片和茎的生长点,分别测量
烟株的株高和最大叶面积。
15.优选的,外观质量评价采用目测划分的方式进行,指标包括颜色、色度和油分进行质量档次划分,其中,颜色包括青、正黄、金黄、深黄、浅橘红、橘红、红棕和棕褐,共八档;色度包括浓、强、中、弱和淡,共五档;油分包括多、有、稍有和少,共四档。
16.优选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和氯中的至少一种。
17.优选的,所述感官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香气质、香气量、浓度、柔细度、余味、杂气、刺激性和劲头;
18.所述感官质量评价总分计算公式为:
19.t=(a+b)
×
2.0+(c+d)
×
1.5+e+f+g+h,其中,t为感官质量评价总分,a为香气质得分,b为香气量得分,c为浓度得分,d为柔细度得分,e为余味得分,f为杂气得分,g为刺激性得分,h为劲头得分。
20.优选的,中性香气物质测定采用同时蒸馏萃取仪提取香气物质,使用气质联用分析仪用内标法测定香气成分含量。
21.优选的,具体的,称取烟叶样品放入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柠檬酸、硝基苯和去离子水,充分摇匀后,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收集有机相,并浓缩至设定体积,通过gc/ms鉴定结果和nist08库检索定性。
2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3.本技术方案通过有效调控氮肥水平,以实现对营养生长前期产量提高,后期成熟落黄提高香气,是目前烟草田间生长改良最简便、有效而且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25.1试验设置
26.试验于2019年在平顶山烟区设计田间试验,选取地势平坦、灌排方便、肥力中等的砂壤土烟田,土壤性质:ph 7.38,有机质15.17g/kg。常规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烟苗移栽期,第二次在成熟期

打顶期,常规施肥量两次相同,均按施纯氮量50kg/hm2,为对照例ck。
27.实施例1
28.5月初进行大田移栽,在本时期,以正常施氮水平作为对照,施氮水平上增加15%,即施纯氮量57.5kg/hm2;在成熟期

打顶期进行二次施肥,实验处理调控氮素水平施纯氮量20kg/hm2,试验编号t1。
29.实施例2
30.5月初进行大田移栽,在本时期,以正常施氮水平作为对照,施氮水平上增加15%,即施纯氮量57.5kg/hm2;在成熟期

打顶期进行二次施肥,实验处理调控氮素水平施纯氮量14kg/hm2,试验编号t2。
31.实施例3
32.5月初进行大田移栽,在本时期,以正常施氮水平作为对照,施氮水平上增加15%,
即施纯氮量60kg/hm2;在成熟期

打顶期进行二次施肥,实验处理调控氮素水平施纯氮量20kg/hm2,试验编号t3。
33.实施例4
34.5月初进行大田移栽,在本时期,以正常施氮水平作为对照,施氮水平上增加15%,即施纯氮量60kg/hm2;在成熟期

打顶期进行二次施肥,实验处理调控氮素水平施纯氮量14kg/hm2,试验编号t4。
35.在烤烟移栽后40天起定期测量农艺性状,移栽后70天统一打顶,留叶数20~22片,烘烤调制后用于化学成分、中性致香成分、感官质量等测定分析。
36.研究烟叶生长发育的农艺性状、土壤化学成分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中性香气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
37.表1试验处理清单
[0038][0039]
2结果与分析
[0040]
2.1大田农艺性状
[0041]
由表2可知,在团棵期,两处理的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在旺长期和圆顶期,t处理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ck显著提高;采收期,ck处理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t显著提高。
[0042]
表2农艺性状
[0043]
[0044][0045]
2.2烤后烟叶质量分析对比
[0046]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0047]
化学成分检测指标及方法烟叶样品中可溶性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钾和氯含量按照行业统一标准,分别参照yc/t 159—2002、yc/t 160—2002、yc/t 161—2002、yc/t 173—2003、yc/t 162—2002进行检测。
[0048]
表3常规化学成分
[0049]
试验处理ckt1t2t3t4总氮2.18ab2.47a2.01b2.47a2.11b蛋白质(%)11.41ab12.22a10.45b12.22a11.34ab还原糖(%)15.87bc18.66ab19.03a18.66ab15.48c总糖(%)21.13ab23.16a21.93ab23.16a19.66b烟碱(%)2.55a2.33a3.04a2.33a2.51a钾(%)1.08b0.94b1.54a0.94b0.99b氯(%)0.24a0.22a0.32a0.22a0.28a总糖/烟碱8.39ab9.95a7.51b9.95a7.86ab还原糖/总糖0.75b0.81ab0.87a0.81ab0.78ab钾/氯4.48a4.51a5.66a4.51a3.55a
[0050]
2.3香气物质的测定
[005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仪提取香气物质,使用气质联用分析仪用内标法(硝基苯)测定香气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称20.000g烟样放入100ml圆底烧瓶中,依次加入2.0g柠檬酸、0.5ml内标和500ml去离子水,充分摇匀。以40ml的二氯甲烷为萃取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收集有机相,并将样品浓缩至1ml左右,备用。样品由gc/ms鉴定结果和nist08库检索定性。
[0052]
由表2可知,在团棵期,两处理的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差异不显著;在旺长期和圆顶期,t处理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ck显著提高;采收期,ck处理株高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t显著提高。
[0053]
表4中性香气物质单位:mg/kg
[0054][0055]
2.4感官质量评吸法:
[0056]
由河南中烟技术中心中心内部11名专业评吸员按照“yc/t138

1988
·
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吸方法”,对烟样的感官质量进行评价如
[0057]
表4感官质量评价表
[0058]
试验处理ckt1t2t3t4感官质量得分68.2572.1275.2173.2474.38
[0059]
综上所述,本试验处理后,前期增加氮肥用量,后期成熟期适度调亏氮素用有利于
烟叶品质的提升,感官质量得分高于对照,香气物质总量均高于对照,其中,4种处理分别是:t1、前期增15%成熟期调亏50%;t2、前期增15%成熟期调亏60%;t3、前期增20%成熟期调亏50%;t4、前期增20%成熟期调亏60%,调控效果排序依次为:t2大于t4大于t3大于t1。因此,此最佳调控方式是:在正常施加氮肥水平下,前期增加氮素15%,后期成熟期调亏氮素60%的情况,最有利于提升烟叶品质,增加烟叶香气品质,提高感官质量。
[0060]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