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598292发布日期:2022-01-22 10:4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蜜环菌生产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2.蜜环菌隶属担子菌亚门(basid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兼性寄生真菌。在全球范围内,蜜环菌在欧美报道有17种,非洲5种,澳洲5种,亚洲19种,我国分布有15种(王汉臣2010;赵俊2008;2005;2000;孙立夫2003;秦国夫2000;1999;贺伟1996)。3.蜜环菌(armillariaspecies)是一种药食兼用菌,也是高度退化的兰科中药材天麻(gastrodiaelatabl.)生长发育的第一营养来源,其质量好坏影响着天麻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国内发现的蜜环菌生物种中,并非所有菌种都适合天麻栽培,而蜜环菌的种类影响着天麻的产量和品质。多个研究表明高卢蜜环菌菌索茂密、粗壮,生长迅速,寄生性不强,有利于天麻的栽培生产(kimhj1997;chajy1995a)。不同种类的蜜环菌对天麻产量和天麻素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陈明义2004;孙士青2003;王秋颖2001)。综合蜜环菌报道来看,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有高卢蜜环菌(长白山,云南昭通,贵州)、头柄蜜环菌(贵州)、北方蜜环菌、奥氏蜜环菌(日本)、北海道蜜环菌(日本)、芥黄蜜环菌(云南昭通)、单生蜜环菌(日本)、假蜜环菌、a.nabsnona和蜜环菌狭义种(贵州,云南昭通)(黄万兵2014;彭述敏2011;sekizakih2008;chajy1995a;1995b)。guoetal.(2016)认为可用于天麻栽培的蜜环菌分为7个支系,分别为支系1、支系2(cbso)、支系3(cbsl)、a.nabsnona、nag.e、头柄蜜环菌和支系6,其中nag.e为首次发现可与天麻共生。4.由于市场上使用的蜜环菌种类不明,生产方法不当,质量参差不齐,生产中也常遇到蜜环菌菌种变异、退化以及种类使用不当造成天麻产量下降或空窝等问题。因此,建立蜜环菌菌种明确并配套适宜生产方法,是提高天麻产量和质量的可行方法之一。5.蜜环菌生产方法包含:ⅰ级菌种培养;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和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详见陈顺方(2009)。但研究发现:不同菌株对不同培养基表现出不同喜好。例如:宋淼等(2012)以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液体培养蜜环菌,发现玉米淀粉为最佳碳源。贺建超等(2018)通过添加葡萄糖、麦芽糊精、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可溶性淀粉等碳源培养蜜环菌时发现,最佳碳源为麦芽糊精。彭述敏(2010)对贵州两株蜜环菌最适的生长条件进行研究发现,葡萄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和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最适无机盐为kh2po4。而闫军等(2016)试验同样表明培养蜜环菌时,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闫军、彭述敏试验表明蛋白胨是蜜环菌最佳氮源;梁艳等(2018)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牛肉膏时蜜环菌萌发时间最短。而且研究发现,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对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有显著影响,例如姜月华等(1996)研究发现液体培养所得二级蜜环菌接种到菌棒或菌枝上比接种固体培养所得二级蜜环菌,培养三级菌种菌材的时间要短。因此,开发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且质量稳定的蜜环菌生产方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概述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8.本发明所述蜜环菌狭义种为拉丁名为a.mellea(vahl:fr.)p.kumm.9.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包含:ⅰ级菌种培养;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和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10.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蜜环菌狭义种培养条件为22-28℃,全黑暗。11.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ⅱ级菌种(原种)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每升中包含:玉米粉15-25g,酵母粉8-12g,磷酸二氢钾1-3g,余量为水。12.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一种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有:栎木枝条35-45%,马铃薯汁55-65%;13.其中,所述马铃薯汁由去皮马铃薯200g/l水煮沸制成。14.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另一种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的培养基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有:栎木木屑45-55%,棉籽壳25-35%,麸皮15-20%,石膏0.5-1.5%,生石灰0.2-0.7%,蔗糖0.3-0.5%,磷酸二氢钾0.05-0.15%;其中所述培养基配方中料水比1:1.4kg/l。15.本发明详述16.本发明所述蜜环菌狭义种,通过rdna-its序列分析,所述蜜环菌狭义种与armillariamelleafj501582.1不仅有99%覆盖率和99.75%以上的一致性,同时在进化树上有99%以上的可信度聚为一类。17.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包含:ⅰ级菌种培养;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和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18.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蜜环菌培养条件为25℃,全黑暗。19.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可以采用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20.优选为,所述ⅱ级菌种(原种)培养采用液体培养基21.所述液体培养基配方每升中包含:玉米粉15-25g,酵母粉8-12g,磷酸二氢钾1-3g,余量为水。2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体培养基配方为每升中包含:玉米粉20g,酵母粉10g,kh2po42g,余量为水。23.所述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中,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采用袋料培养基和/或枝条培养基。24.所述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中袋料和/或枝条培养基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有:栎木枝条35-45%,马铃薯汁55-65%;25.其中,所述马铃薯汁由去皮马铃薯200g/l水煮沸制成。26.优选的,所述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中袋料和/或枝条培养基配方由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栎木枝条40%,马铃薯汁60%;27.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650ml细口组培瓶,每瓶210g枝条,315ml马铃薯汁。28.所述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中袋料或枝条培养基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有:栎木木屑45-55%,棉籽壳25-35%,麸皮15-20%,石膏0.5-1.5%,生石灰0.2-0.7%,蔗糖0.3-0.5%,磷酸二氢钾0.05-0.15%。29.优选的,所述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中袋料和/或枝条培养基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包括有:栎木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5%,蔗糖0.4%,磷酸二氢钾0.1%,其中料水比1:1.4kg/l。30.本发明中相关术语的说明及解释3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中使用的科学和技术名词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含义。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提供相关术语的定义和解释。32.根据本发明,术语“栎木枝条”是指壳斗科栎属植物的枝条,将栎树枝两端斜截成长为1~2cm的小段。33.根据本发明,术语“栎木木屑”是指壳斗科栎属植物木头加工时留下的锯末或刨花粉料。34.根据本发明,术语“覆盖率”是指用于计算得分值的序列占比对序列总长度的百分比,比如比对序列总共100碱基对,与目标序列参与比对打分的区域有80碱基对(即比对结果里比对序列参与比对的区域),那覆盖率为80%。根据本发明,术语“一致性”指与目标序列匹配上的碱基数占比对序列总长度的百分数。当两个进行比较的序列中的某个位置都被相同的碱基占据时(例如,两个dna分子的每一个中的某个位置都被腺嘌呤占据),那么各分子在该位置上是一致的。两个序列之间的“百分数一致性”是由这两个序列共有的匹配位置数目除以进行比较的位置数目×100的函数。附图说明35.图1:19株菌株its序列与genbank库中相似菌种构建的系统发育树36.图2:不同处理对蜜环菌mb1的影响37.图3:不同碳源对菌株mb1的影响38.图4:不同氮源对菌株mb1的影响39.图5:不同无机盐对菌株mb1生长影响40.图6:菌株mb1、mc4、mc7在不同三级培养基下的生长趋势41.图7:菌株mb1在本发明ii级培养基中10天菌丝体形态42.图8:菌株mb1、mc4、mc7在本发明iii级枝条培养基中60天生长状态43.附图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各处理下蜜环菌鲜重在p《0.01水平下,差异极显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表示各处理下蜜环菌干重在p《0.01水平下,差异显著。具体实施方式4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45.实施例1菌种鉴定46.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蜜环菌种类较多,且来源不明、鱼龙混杂,给天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市售蜜环菌及已发现的蜜环菌进行收集,采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归类,明确其种属及其亲缘关系。47.1.1菌种收集48.查阅文献资料,详细了解蜜环菌发现者、保存单位、使用单位等信息,并通过进一步联系,共收集蜜环菌菌种19种。具体来源见表1。49.表1供试菌株50.table2-1armillariastrainsfortesting[0051][0052]1.2菌种鉴定[0053]1.2.1试验材料[0054]dna试剂盒:steadypure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由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0055]引物:its1和its4片段,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0056]2×protaq预混液:由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0057]马铃薯培养基(pda):马铃薯(去皮)200g/l,葡萄糖20g/l,琼脂12g/l,水1l。[0058]1.2.2试验方法[0059]1.2.2.1dna提取[0060]⑴菌丝体培育以pda为培养基,25℃、黑暗培养得菌丝体。[0061]⑵提取dna取菌株生长旺盛的菌索顶端或菌丝球,用蒸馏水冲洗去表面残留培养基,精准称取0.01g,放入灭菌研钵中,其余流程参考试剂盒说明书。[0062]1.2.2.2rdna-its扩增[0063]反应体系(25μl)[0064]引物采用its1和its4。2×promix12.5μl;f(10μm)0.5μl;r(10μm)0.5μl;超纯水9.5μl;dna模板2μl。[0065]pcr程序[0066]第一步:95℃3min;第二步:98℃10s;第三步:52℃30s;第四步:72℃1min;第五步:72℃2min。[0067]其中,第二步到第四步重复35次。pcr产物经过1%电泳凝胶检测。[0068]测序[0069]将提取扩增的rdna-its序列送去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碱基测序。[0070]rdna-its序列分析[0071]运用dnaman软件处理测序结果,去除两端多余碱基,反复校对、拼接组装;再逐一在ncbi的基因库中比对,鉴定菌种;在基因库中下载各菌株比对菌种的序列,和实验所得序列一并提交至mega7软件;在mega7软件上采用neighbor——joiningtree邻接法,重复1000次,构建系统发育树,详见图1。[0072]通过rdna-its序列分析,mb1、mc4、mc7菌株与armillariamelleafj501582.1不仅有99%覆盖率和99.75%以上的一致性,同时在进化树上有99%的可信度聚为一类,确认为蜜环菌狭义种(a.mellea(vahl:fr.)p.kumm.)。[0073]实施例2蜜环菌狭义种ii级菌种形态对iii级菌种的影响[0074]本实施例以菌株mb1为例证明蜜环菌狭义种ii级菌种形态对iii级菌种显著的影响。[0075]1试验材料[0076]1.1供试菌株[0077]菌株mb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提供,来源见表1。[0078]1.2培养基[0079]二级培养基:pda培养基,pda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0080]三级培养基:设置两个类型:分别为ⅰ号和ⅱ号,配方如下:[0081]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5%,蔗糖0.4%,磷酸二氢钾0.1%,料水比1:1.4kg/l。5×30×5cm聚丙烯袋,每袋250g培养基。[0082]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枝条40%,水60%。650ml细口组培瓶,每瓶210g枝条,315ml水,以稍低于枝条为准。[0083]2试验方法[0084]2.1二级菌种培育[0085]1固体二级菌种制备制备pda固体培养基,将活化的菌索接0.5cm到pda平板中央,长满备用。[0086]马铃薯培养基(pda):马铃薯(去皮)200g/l,葡萄糖20g/l,琼脂12g/l,水1l。[0087]2液体二级菌种制备制备pda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100ml锥形瓶装50ml培养基,灭菌。接4个直径0.5cm菌块于液体培养基中,25℃,120rpm,黑暗培养20天。[0088]2.2试验设置[0089]本试验共设置四个处理,如下。每个处理3个重复,25℃下黑暗培养,每3-5天观察记录一次。[0090]处理a:接种4块1.0cm直径固体二级菌种于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0091]处理b:接种4ml液体二级菌种于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0092]处理c:接种4块1.0cm直径固体二级菌种于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0093]处理d:接种4ml液体二级菌种于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0094]3结果[0095]3.1不同处理对mb1菌株生长势的影响[0096]图2为菌株mb1在四个处理条件下随着生长时间的延续吃料深度的变化。由图2可知,mb1在处理b中生长最好,萌发速度快,平均吃料深度在培养期间均高于其他三个处理,在26天时长到培养基底部(吃料10cm),mb1作为天麻生产用蜜环菌,可选用处理b进行三级菌种培养。分析认为,相比菌丝包被在菌鞘中的固体二级菌种而言,蜜环菌在液体二级菌种中多呈现菌丝球外带绒毛或絮状菌丝形态,菌丝的侵染与萌发能力较强,且液体更容易扩散,菌丝与三级菌种培养基有更大的接触面,使得萌发速度快且生长面广。[0097]同样接种液体二级菌种的处理d萌发速度也高于接种固体二级菌种的处理a和c,但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在23天时长到8.50cm/12cm。在接种固体二级菌种的处理a和c中,菌株mb1更适合在a处理下的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生长。分析认为,液体二级菌种的菌丝体飘荡在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的水中,与枝条接触少,菌丝侵入相对较慢,导致蜜环菌生长速度慢。蜜环菌以分解纤维素、木质素为其生长提供营养,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栎木木屑、棉籽壳、麸皮与蜜环菌接触紧密,另有0.4%蔗糖为菌株提供碳源,相比ⅱ号中的栎木枝条而言,更方便蜜环菌侵入及生长。[0098]3.2不同处理对mb1菌株形态特征的影响[0099]表2为不同处理下蜜环菌mb1的形态特征。由表可知,与c、d处理的ⅱ号三级菌种配方相比,菌株mb1在a、b处理下的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菌索生长更茂密、粗壮,菌丝萌发时间基本一致。在b处理下生长速度最快,且菌索白嫩,有活力。在a处理下菌索粗壮,颜色逐渐由白变褐。在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分别接固体和液体二级菌种,接液体二级菌种的处理b更早萌发菌丝,生长速度更快,26天长满菌袋,比接固体二级菌种的a处理早4天,但a处理下菌索更粗壮。在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分别接固体和液体二级菌种的处理中,接固体二级菌种的c处理更早萌发菌丝,但生长速度、菌索粗细不如d处理,且d处理更早长满菌瓶。接种液体二级菌种比固体二级菌种更早长满菌材。[0100]表2不同处理下蜜环菌mb1的形态特征[0101][0102]实施例3不同营养源对蜜环菌狭义种菌株生长的影响[0103]本实施例以蜜环菌狭义种mb1菌株为例,说明不同营养源对蜜环菌狭义种显著的影响。[0104]1试验材料[0105]供试蜜环菌狭义种mb1菌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提供,来源见表1。[0106]2试验设置[0107]2.1不同碳源对mb1菌株的影响[0108]试验设定四种碳源,筛选适宜菌株mb1生长的培养基碳源配方,具体见表3。[0109]表3不同碳源培养基[0110][0111]2.2不同氮源对蜜环菌菌株的影响[0112]试验设定四种氮源,筛选适宜菌株mb1生长的培养基氮源配方,具体见表4。[0113]表4不同氮源培养基[0114][0115]2.3不同无机盐对蜜环菌菌株的影响[0116]试验设定四种无机盐,筛选适宜菌株mb1生长的培养基无机盐配方,具体见表5。[0117]表5不同无机盐培养基[0118][0119]3试验方法[0120]①将12种培养基按配方制备,灭菌同3.2.2。每试管(18×200mm)装35ml培养基,橡胶塞封口,自然冷却凝固,待用。[0121]②每试管接活化菌株一块(0.5cm直径菌块),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5℃,黑暗培养。[0122]③每3天观察记录一次,培养45天后测生物量。[0123]4结果[0124]4.1不同碳源对菌株mb1生长的影响[0125]图3为不同碳源对菌株mb1的影响。由图3a可知,菌株mb1在马铃薯淀粉为碳源的处理下长势较差,在麦芽浸粉下最先萌发出菌索生长,但当玉米粉处理下菌索萌发后,生长迅猛,在24天时吃料深度超过麦芽浸粉;红薯淀粉下的生长与玉米粉相似,但时间相对较晚。图3b可知,菌株mb1除在马铃薯淀粉下积累的生物量(鲜重0.65g、干重0.075g)极显著低外,其他三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生物量中,玉米粉》红薯淀粉》麦芽浸粉,其中玉米粉下菌株鲜重大小为2.67g、干重大小为0.21g。分析认为,马铃薯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颗粒粒径大,黏性足,吸水力强,不利于菌株生长;而红薯淀粉含有微量元素,且黏性差;麦芽浸粉富含多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类、维生素等;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纤维素等,营养丰富,更利于菌株生长。[0126]4.2不同氮源对菌株mb1生长的影响[0127]图4为不同氮源对菌株mb1生长的影响。在图4a中,菌株mb1在大豆粉为氮源的处理下菌索生长最深,36天时菌索生长16.75cm;在蛋白胨为氮源下生长最慢,39天时仅1.38cm深;酵母粉和牛肉膏处理在36天时生长深度接近,分别为8.13cm、8.08cm,在39天时拉开距离,分别为9.95cm、8.88cm。根据图4b,mb1在不同氮源下干鲜重的差异可知,菌株mb1在大豆粉下菌索生长最深,但生物量在酵母粉下积累最多,干重为0.30g,鲜重3.08g,极显著高于牛肉膏和大豆粉处理,蛋白胨处理极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干鲜重分别为:0.11g、0.67g。[0128]4.3不同无机盐对菌株mb1生长影响[0129]图5为不同无机盐对菌株mb1生长的影响。培养期间,菌株mb1在feso4添加下,无菌丝、菌索萌发,随着时间推移,培养基逐渐变褐变黑。由图5a可知,菌株mb1在磷酸二氢钾(kh2po4)处理中,前33天生长缓慢,随后速度加快,39天时达3.40cm。添加mgso4中,菌株生长到18天时,深度仅1.03cm,随后停止生长。在mnso4中,仅在第18-21天生长0.20cm,其余时间并未有生长。由图5b可知,菌株mb1在kh2po4处理下生长最好,鲜重和干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质量分别为1.09g、0.14g。[0130]5、按照培养基配方:玉米粉20g/l,酵母粉10g/l,kh2po42g/l,加水至1l,采用mb1菌株进行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培养条件为为25℃,全黑暗。培养10天菌丝体形态见图7。[0131]实施例4不同培养基对蜜环菌狭义种iii级菌种生长的影响[0132]本实施例以蜜环菌狭义种mb1、mc4、mc7菌株为例,说明不同培养基对蜜环菌狭义种iii级菌种显著的影响,进而证实本发明蜜环菌狭义种的生产方法低成本,高效率、质量高,适于大规模生产应用。[0133]1供试菌株[0134]选用蜜环菌狭义种mb1、mc4、mc7为供试菌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提供,具体来源见表1。[0135]2、ii级菌种培养基采用配方为:马铃薯(去皮)200g/l,葡萄糖20g/l,琼脂12g/l,水1l。为方便定量接种,采用平板方式培养。[0136]3、本试验列举四个iii级菌种培养基,具体配方(按重量百分比)如下:[0137]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8%,石膏1%,生石灰0.5%,蔗糖0.4%,磷酸二氢钾0.1%,料水比1:1.4kg/l。5×30×5cm聚丙烯袋,每袋250g。[0138]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枝条40%,水60%。650ml细口组培瓶,每瓶210g枝条,315ml水。[0139]ⅲ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枝条50%,麸皮20%,栎木木屑20%,玉米粉7%,石膏1%,白糖2%,料水比1:1.4kg/l。5×30×5cm聚丙烯袋,每袋250g。[0140]ⅳ号三级菌种培养基:栎木枝条40%,马铃薯汁60%,其中马铃薯汁由去皮马铃薯200g/l煮沸制成。650ml细口组培瓶,每瓶210g枝条,315ml马铃薯汁。[0141]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接种培养。ⅰ级菌种培养,ⅱ级菌种(原种)培养和ⅲ级菌种(生产种)培养基本步骤为常规方法,详见《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4期发表的“蜜环菌的生产技术”。[0142]4、结果[0143]4.1不同三级菌种培养基对菌株生长的影响[0144]图6为三种菌株在四种三级培养基下,菌索吃料深度随时间的变化,其中ⅰ号、ⅲ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为菌袋,总重250g;ⅱ号、ⅳ号三级培养基为菌瓶,总深12cm。图6a中,在培养时间内,菌株mb1在ⅳ号培养基中生长最好,不仅萌发时间短,且仅用35天基本长满菌瓶,同样深度的ⅱ号培养基在48天时仅10.13cm,最终用时60天长满。在同为袋料的ⅰ号和ⅲ号培养基中,菌株mb1明显更喜ⅲ号培养基,同培养21天时,在ⅲ号培养基中吃料深度达7.88cm,而ⅰ号培养基中仅6.33cm。[0145]图6b中,菌株mc4在ⅳ号培养基最先萌发,但前14天生长缓慢,在14-20天内开始迅速生长,后基本保持平稳速度生长,在44天时长满菌瓶;在ⅰ号培养基中,菌株mc4生长速度较快,在26天时已达7.83cm,而在ⅲ号培养基中27天时吃料深度仅6.58cm。在ⅰ、ⅲ号培养基中,分别用时33天、36天长满菌袋;在ⅱ号培养基中,前17天长势缓慢,后加速生长,45天时已深达菌瓶10.15cm,54天基本长满。[0146]图6c中,菌株mc7在ⅰ号培养基生长相对较好,前期萌发速度最快,后期生长速度最快,长满10cm菌袋用时32天;而在ⅲ号培养基中用时39天长满8cm菌袋。前期,菌株mc7在ⅳ号培养基生长速度大于ⅱ号培养基,但在培养41天之后,在ⅱ号培养基中菌索长势更佳。[0147]4.2各菌株在不同三级培养基下的形态特征[0148]表6、7、8分别为菌株mb1、mc4、mc7在四种三级菌种培养基下的形态特征。菌株mb1在ⅰ号和ⅲ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菌索更为粗壮,其中ⅲ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最为粗壮,色泽白嫩,后期变黄变褐,分枝茂密,细小旁枝较少;在ⅳ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菌索较ⅱ号三级菌种培养基的粗,在ⅳ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ⅲ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菌索最为粗壮。菌株mc4在ⅳ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不仅萌发时间短,生长速度快,且菌索粗壮,分枝茂密。菌株mc7在ⅰ号三级菌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萌发时间短,生长速度快,菌索粗壮、白嫩,且分枝茂密。[0149]菌株mb1、mc4、mc7在本发明iii级枝条培养基中60天生长状态见图8。[0150]表6菌株mb1在不同三级菌种下的形态特征[0151][0152]表7菌株mc4在不同三级菌种下的形态特征[0153][0154][0155]表8菌株mc7在不同三级菌种下的形态特征[0156]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