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护坡滴灌系统、生态护坡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74457发布日期:2022-03-01 22:2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护坡滴灌系统、生态护坡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态护坡的滴灌系统,以及采用该滴灌系统的生态护坡、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公路、铁路等交通道路的建造,矿山的开挖,以及房地产商开发半山别墅等设施建设对山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形成了大量裸露的边坡,造成原有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各种环境问题,使得裸露的边坡成为了生态修复领域里备受关注的话题。
3.目前针对山体坡度较大的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是坡脚覆土,并在其坡上种植藤本,若水源条件不好,则采用人工洒水车养护绿植,若水源条件好,则采取预埋喷淋水管养护绿植。但是,山区地形复杂,在地势高、台段多、高差大的地方铺设水管较为困难,并且更关键的是,水管铺设后通常采用电控的方式控制滴灌系统的水源滴灌边坡上的绿植,因此,需要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巡逻、维护,巡逻难度大、维护成本高,若维护不及时,则滴灌系统将失去供水功能;同时,因山区地形高差大,洒水车水管扬程受限,浇灌难度也较大。
4.护坡水源供给不足将导致土壤缺水、结块开裂,植被区域的植物根系无法及时补充水分,久而久之植物生长缓慢或干枯而死,工程总体种植植物生长速度慢、存活率低,进而导致土壤、绿植在自然风雨、地表径流水冲刷时容易流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护坡滴灌系统,利用滴灌保水柱保持土壤湿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山体护坡水源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无法留住土壤中的水分、绿植易枯死、绿植成活率低的问题。
6.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生态护坡的滴灌系统,包括与水源连通的滴灌管,所述滴灌管上设置有滴灌孔,所述滴灌管内设置有由保水剂形成的滴灌保水柱,所述滴灌保水柱在水流浸泡后膨胀直至所述滴灌系统达到滴灌状态,在所述滴灌状态下,所述滴灌保水柱封堵所述滴灌管的进水口,所述水源的水流经所述滴灌保水柱流入至所述滴灌管中。
8.本技术方案中,与水源连通的滴灌管用于将水源的水流引导至边坡。滴灌管上设置有若干滴灌孔,滴灌孔沿滴灌管的轴向,也即母线方向等间距或不等间距分布,因此,水流可经滴灌管的进水口流入后,沿滴灌管移动,最后经滴灌孔滴灌至土壤。
9.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滴灌保水柱的设置。滴灌保水柱的主要成分为保水剂,保水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保水剂,例如,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保水剂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酰胺-丙烯酸盐的共聚交联物、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的共聚交联物、或者两者的结合。保水剂的吸水能力强,并且吸水后体积膨胀,释水会体积缩小。
10.利用滴灌保水柱吸水膨胀的特点,将滴灌保水柱设置于滴灌管中,能够使滴灌系
统在滴灌保水柱膨胀至一定体积后进入滴灌状态。在滴灌状态下,自水源流入滴灌管内的水流量大幅降低,且水流主要通过滴灌保水柱渗透、浸润至滴灌管内,最终缓慢从滴灌孔中流出。
11.具体地,在初始状态下,滴灌管内的滴灌保水柱为干涸状态,此时若没有采用弹性网管,则保水剂未形成滴灌保水柱;之后,水源的水流经滴灌管的进水口流入,保水剂吸水逐渐膨胀,当保水剂的体积增大至滴灌保水柱的直径等于滴灌管进水口的内径时,滴灌管与水源的连接中断,进入滴灌管的水流量大幅降低,这一过程根据滴灌管规格、保水剂用量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设置在5~20分钟;进水口被滴灌保水柱封堵后,一方面,滴灌管进水口处由于始终与水源的水流接触而保持膨胀状态,确保水流无法直接灌入到滴灌管中,另一方面,水流量大幅减少后,滴灌保水柱远离进水口的部分在滴水和挥发的作用下会逐渐干燥,进水口处的水流会沿滴灌保水柱缓慢向干燥的区域渗透、浸润,补充该区域的水分,进而确保在滴灌管内各处滴灌的水量基本相同,且滴灌管能够自动补水滴灌。
12.本技术方案利用保水剂在滴灌管内形成滴灌保水柱,能够在膨胀至一定程度时使滴灌系统进入滴灌状态,在滴灌状态下,水源的水流无法灌入滴灌管,而是缓慢地沿滴灌保水柱渗透至滴灌管内,从而确保滴灌管能够自动补水滴灌,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电控实现水流量控制的方式,大幅地降低维护、养护难度,提高了边坡土壤的湿润程度;同时,滴灌管内各处滴灌的水流量基本相同,不会造成进水口近端水流量大、远端水流量小的问题,滴灌更加均匀;此外,滴灌保水柱膨胀后能够填充滴灌管内部,进而减少水流中的异物、沙石等杂物经滴灌孔进入到土壤中,一定程度上净化水流。
13.进一步地,所述滴灌管内设置有弹性网管,所述弹性网管用于装入形成所述滴灌保水柱的保水剂,所述弹性网管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保水剂的最小粒径。弹性网管为由弹性网编织而成的管状结构,在保水剂处于干燥状态下时,保水剂的最小粒径大于网管上的第一通孔的直径,以避免保水剂经滴灌孔流失至土壤中。同时,弹性网管具有一定的基本结构,在保水剂膨胀时,能够约束保水剂更好地形成柱状结构,促使滴灌保水柱各处与滴灌管内壁的间隙基本一致,进一步提高滴灌管各处滴灌水量的均匀性。除此之外,弹性网管便于拆装更换保水剂,提高维护效率。
14.进一步地,所述滴灌管的内壁上设置有沿滴灌管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滴灌孔连通。在保水剂膨胀形成滴灌保水柱时,由于滴灌保水柱的外径与滴灌管的内径基本相同,水流在滴灌保水柱和滴灌管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速度非常缓慢,并且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再次被保水剂吸收。本技术方案中,滴灌管内壁上开设的导流槽自滴灌管的进水口近端向进水口远端延伸。导流槽的设置显著地提高了滴灌保水柱上释放的水流的流动空间,释放的水流能够汇集于导流槽中,并沿导流槽移动一段距离后经滴灌孔滴灌至土壤中,提高了滴灌水的利用率。
15.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了上述滴灌系统的生态护坡,所述生态护坡除了滴灌系统外,还包括固土保水网格,所述固土保水网格包括第一网格,所述第一网格对应所述滴灌管的至少一个滴灌孔,所述第一网格底部设置有渗水孔,所述第一网格用于容纳土壤保水砖,所述土壤保水砖能够吸水膨胀。
16.本技术方案中,生态护坡包括滴灌系统和固土保水网格两部分。其中,固土保水网格包括若干第一网格,第一网格用于放置土壤保水砖。土壤保水砖是由主要成分为土壤保
水剂的材料制成的砖块。
17.滴灌管或位于固土保水网格上方,或穿过固土保水网格的壁面。滴灌管的滴灌孔位于第一网格内,每一个第一网格内至少有一个滴灌孔,以使得滴灌管内渗透释放的水流能够经滴灌孔进入到第一网格内。与第一网格内的土壤保水砖接触后,土壤保水砖一定程度膨胀并保持湿润。第一网格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渗水孔,由土壤保水砖缓慢释放的水流经过渗水孔流入至下放的土壤中,从而确保固土保水网格下方的土壤湿润,避免土壤干涸。另外,第一网格内的土壤保水砖不仅具有保水的功能,而且在吸水膨胀后,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固定边坡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土壤,起到固土的作用,防止暴雨冲刷导致的边坡土壤流失。
18.进一步地,所述滴灌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包膜,所述包膜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包膜内部和土壤保水砖,所述包膜内设置有封堵柱,所述封堵柱用于在土壤保水砖膨胀时封堵所述滴灌孔。本技术方案中,滴灌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包膜,包膜的内壁与滴灌管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包膜的外壁与土壤保水砖接触。滴灌管中的水流能够经滴灌孔流入至包膜与滴灌管之间的间隙中,并通过第二通孔流入至土壤保水砖中。
19.包膜和滴灌管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封堵柱,封堵柱用于封堵滴灌孔。在土壤保水砖未膨胀至预设的体积时,封堵柱不封堵滴灌孔,滴灌管中释放的水流能够依次通过滴灌孔、第二通孔进入到土壤保水砖中;在土壤保水砖膨胀至预设的体积时,膨胀的土壤保水砖推动封堵柱竖直向上移动并插入至滴灌孔中,阻断滴灌管内的水流经滴灌孔流入至包膜内;在土壤保水砖及附近的土壤中的水分降低时,土壤保水砖收缩,封堵柱在自重作用下竖直向下移动开启滴灌孔,滴灌管内的水流再次进入至包膜内。
20.通过此设计,能够利用土壤保水砖的水分含量控制滴灌孔的开合,避免过多的水流涌入至土壤保水砖及附近的土壤中造成土壤中水量过大,达到自动调节土壤保水砖及附近土壤中的水分的目的。
21.进一步地,所述滴灌孔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封堵柱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封堵柱的顶端始终位于所述滴灌孔内。为提高封堵柱封堵滴灌孔的可靠性,封堵柱的顶端在任意时刻均位于滴灌孔内。同时,为了确保在未封堵时,水流能够经滴灌孔流出,封堵柱的直径设置为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封堵柱优选为圆锥体结构,同时,为了更好地汇集水流,滴灌孔的直径设置为从上至下逐渐减小。
22.进一步地,所述封堵柱包括连接至包膜内表面的刚性的基体,所述基体的外壁上铺设有弹性层。封堵柱的刚性基体优选采用金属制成,在封堵柱的基体表面覆盖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优选采用橡胶制成。土壤保水砖膨胀时,推动封堵柱竖直向上移动,直至封堵柱的外壁与滴灌孔的内壁抵接,此时,利用弹性层的弹性形变不仅能够减少封堵柱和滴灌孔的相互摩擦,而且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封堵效果。
23.进一步地,所述固土保水网格还包括用于装入土壤的第二网格,所述第二网格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所述第二网格与第一网格交替设置。当固土保水网格放置于整平的边坡上后,需要在固土保水网格中填充土壤和土壤保水砖以形成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层。其中,第一网格用于放入土壤保水砖,第二网格则用于放入土壤。第二网格与第一网格的交替设置是指,以行或列的方向延伸,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交替设置,使得第一网格被四个第二网格包围,而第二网格被四个第一网格包围。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的交替错落分布使得第
一网格中土壤保水砖释放的水流能够均匀地向四周的第二网格中的土壤扩散,避免土壤中水分过多,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保水砖提高边坡土壤整体的湿润度,因此,这种排布方式使得位于第一网格中的土壤保水砖在膨胀时能够稳固山体陡坡土地,防止土壤流失,而在土壤干涸时持续向土壤中释放水流。
24.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护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滴灌系统上方的护坡网,所述护坡网上设置有若干网孔,所述网孔上设置有网兜,所述网兜用于容纳用于绿植生长的营养土。本技术方案中,生态护坡的上部还设置有护坡网,护坡网能够进一步提高护坡的固土能力。护坡网的网孔上设置有网兜,网兜可以是编织于护坡网上的椰纤维线,也可以是通过注塑成型的塑料网状结构。网兜内用于放置营养土,或者放置带有种子的营养土,既能使植物种子获得阳光,也能让植物种子穿越网兜自由生长,同时能有效阻隔植物根部和基质被雨水冲刷流失,起到一定的固苗作用。
2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生态护坡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6.(a)制作固土保水网格,所述固土保水网格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第一网格的底部设置有渗水孔,所述第一网格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网格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
27.采用注塑方式按设计要求得到固土保水网格,固土保水网格的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交替设置,第一网格上端为开口端,下端为封闭端,且封闭端上设置有若干渗水孔,第二网格上下两端均为封闭端。
28.(b)制作土壤保水砖,将制得的土壤保水砖放入第一网格中;
29.土壤保水砖可采用现有的土壤保水剂制得。在部分实施例中,土壤保水砖的原料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丙烯酸3~50份、丙烯酰钾20~35份、氢氧化钠5~15份、交联剂3~5份、过硫酸铵1~3份、改性沸石1~3份、活性炭2~5份,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后制作成土壤保水砖,将土壤保水砖依次放入每个第一网格中。
30.(c)向所述滴灌管中填充保水剂,得到滴灌保水柱,将滴灌管排列于固土保水网格上,所述滴灌管上设置的滴灌孔位于第一网格上方;
31.将所需规格的塑料管按要求尺寸打好滴灌孔后,装入高分子保水剂,之后将滴灌管排列安装于固土保水网格上,并确保滴灌管上的滴灌孔位于第一网格上方。
32.(d)在护坡网的网孔上制作网兜,在网兜内填充营养土,或者营养土和绿植种子,将所述护坡网放置于滴灌管上,缝合连接所述护坡网和固土保水网格;
33.利用椰纤维线或挤出成型的方式在护坡网的网孔上制作网兜,在网兜内填充营养土或者营养土与绿植种子的混合物后,将护坡网放置于滴灌管上,最后用可降解纤维进行缝合连接。
34.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35.1、本发明利用保水剂在滴灌管内形成滴灌保水柱,能够在膨胀至一定程度时使滴灌系统进入滴灌状态,在滴灌状态下,水源的水流无法灌入滴灌管,而是缓慢地沿滴灌保水柱渗透至滴灌管内,从而确保滴灌管能够自动补水滴灌,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电控实现水流量控制的方式,大幅地降低维护、养护难度,提高了边坡土壤的湿润程度;
36.2、本发明的滴灌管内各处滴灌的水流量基本相同,不会造成进水口近端水流量大、远端水流量小的问题,滴灌更加均匀;
37.3、本发明的滴灌保水柱膨胀后能够填充滴灌管内部,进而减少水流中的异物、沙石等杂物经滴灌孔进入到土壤中,一定程度上净化水流;
38.4、本发明的固土保水网格采用第一网格及土壤保水砖,不仅具有保水的功能,而且在吸水膨胀后,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固定边坡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土壤,起到固土的作用,防止暴雨冲刷导致的边坡土壤流失;
39.5、本发明的固土保水网格采用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交替错落的分布方式,使得第一网格中土壤保水砖释放的水流能够均匀地向四周的第二网格中的土壤扩散,避免土壤中水分过多,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保水砖提高边坡土壤整体的湿润度,此外,这种排布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稳固山体陡坡底部的土地,防止土壤流失;
40.6、本发明能够利用土壤保水砖的水分含量控制滴灌孔的开合,避免过多的水流涌入至土壤保水砖及附近的土壤中造成土壤中水量过大,达到自动调节土壤保水砖及附近土壤中的水分的目的。
附图说明
4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42.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生态护坡铺设于边坡上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4.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一种滴灌管的结构示意图;
45.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另一种滴灌管的滴灌保水柱收缩时的截面示意图;
46.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另一种滴灌管的滴灌保水柱膨胀时的截面示意图;
47.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又一种滴灌管的滴灌保水柱膨胀时,滴灌孔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又一种滴灌管的滴灌保水柱膨胀时,滴灌孔被封堵柱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封堵柱的结构示意图;
50.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固土保水网格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生态护坡制作方法的流程框图。
52.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53.1-护坡网,2-网兜,3-网孔,4-滴灌系统,41-滴灌管,42-滴灌孔,43-滴灌保水柱,44-弹性网管,45-导流槽,46-包膜,47-封堵柱,471-基体,472-弹性层,48-第二通孔,49-主水管,5-水源,6-固土保水网格,61-渗水孔,62-第一网格,63-第二网格,7-土壤保水砖,8-边坡,9-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5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
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56.实施例1:
57.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生态护坡滴灌系统,包括与水源5连通的滴灌管41,所述滴灌管41上设置有滴灌孔42,所述滴灌管41内设置有由保水剂形成的滴灌保水柱43,所述滴灌保水柱43在水流浸泡后膨胀直至所述滴灌系统达到滴灌状态,在所述滴灌状态下,所述滴灌保水柱43封堵所述滴灌管41的进水口,所述水源5的水流经所述滴灌保水柱43流入至所述滴灌管41中。
58.本实施例中,滴灌管连通至外部的天然水源或水箱,或者滴灌系统可设置水箱。水箱可以与水库连接,或者作为独立的贮水箱,或者是可以汇集、盛放雨水的水箱。
59.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保水剂的主要成分为丙烯酰胺-丙烯酸盐的共聚交联物、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的共聚交联物、或者两者的结合。
60.本实施例利用保水剂在滴灌管内形成滴灌保水柱,能够在膨胀至一定程度时使滴灌系统进入滴灌状态,在滴灌状态下,水源的水流无法灌入滴灌管,而是缓慢地沿滴灌保水柱渗透至滴灌管内,从而确保滴灌管能够自动补水滴灌,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电控实现水流量控制的方式,大幅地降低维护、养护难度,提高了边坡土壤的湿润程度;同时,滴灌管内各处滴灌的水流量基本相同,不会造成进水口近端水流量大、远端水流量小的问题,滴灌更加均匀。
61.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滴灌管41内设置有弹性网管44,所述弹性网管44用于装入形成所述滴灌保水柱43的保水剂,所述弹性网管44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保水剂的最小粒径。弹性网管能够避免保水剂经滴灌孔流失至土壤中,并且能够约束保水剂更好地形成柱状结构,促使滴灌保水柱各处与滴灌管内壁的间隙基本一致,进一步提高滴灌管各处滴灌水量的均匀性,此外,弹性网关还有利于拆装更换保水剂。
62.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滴灌管41的内壁上设置有沿滴灌管4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导流槽45,所述导流槽45与所述滴灌孔42连通。导流槽的设置显著地提高了滴灌保水柱上释放的水流的流动空间,释放的水流能够汇集于导流槽中,并沿导流槽移动一段距离后经滴灌孔滴灌至土壤中,提高了滴灌水的利用率。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滴灌管的底面上设置有多根导流槽。
63.实施例2:
64.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生态护坡,采用了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滴灌系统4,所述生态护坡还包括固土保水网格6,所述固土保水网格6包括第一网格62,所述第一网格62对应所述滴灌管41的至少一个滴灌孔42,所述第一网格62底部设置有渗水孔61,所述第一网格62用于容纳土壤保水砖7,所述土壤保水砖7能够吸水膨胀。
6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保水砖可以采用现有的土壤保水剂制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保水砖的原料按照重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丙烯酸3~50份、丙烯酰钾20~35份、氢氧化钠5~15份、交联剂3~5份、过硫酸铵1~3份、改性沸石1~3份、活性炭2~5份。土壤保水砖与滴灌保水柱类似,在反复吸水膨胀、释水收缩。
66.第一网格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渗水孔,由土壤保水砖缓慢释放的水流经过渗水孔流入至下放的土壤中,从而确保固土保水网格下方的土壤湿润,避免土壤干涸。另外,第一网格内的土壤保水砖不仅具有保水的功能,而且在吸水膨胀后,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固定边坡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网格之间的土壤,起到固土的作用,防止暴雨冲刷导致的边坡土壤流失。
67.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固土保水网格6还包括用于装入土壤9的第二网格63,所述第二网格63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所述第二网格63与第一网格62交替设置。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的交替错落分布使得第一网格中土壤保水砖释放的水流能够均匀地向四周的第二网格中的土壤扩散,避免土壤中水分过多,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保水砖提高边坡土壤整体的湿润度,此外,这种排布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稳固山体陡坡底部的土地,防止土壤流失。
68.实施例3:
69.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滴灌管41的外壁上设置有包膜46,所述包膜4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48,所述第二通孔48连通包膜46内部和土壤保水砖7,所述包膜46内设置有封堵柱47,所述封堵柱47用于在土壤保水砖7膨胀时封堵所述滴灌孔42。
70.包膜和滴灌管之间的间隙中设置有封堵柱,封堵柱用于封堵滴灌孔。在土壤保水砖未膨胀至预设的体积时,封堵柱不封堵滴灌孔,滴灌管中释放的水流能够依次通过滴灌孔、第二通孔进入到土壤保水砖中;在土壤保水砖膨胀至预设的体积时,膨胀的土壤保水砖推动封堵柱竖直向上移动并插入至滴灌孔中,阻断滴灌管内的水流经滴灌孔流入至包膜内;在土壤保水砖及附近的土壤中的水分降低时,土壤保水砖收缩,封堵柱在自重作用下竖直向下移动开启滴灌孔,滴灌管内的水流再次进入至包膜内。
7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保水砖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包膜及封堵柱位于所述凹槽内。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保水砖膨胀至封堵柱封堵滴灌孔的预设体积基于土壤保水砖及其周围土壤中所需的水分上限设置。
72.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滴灌孔42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封堵柱47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封堵柱47的顶端始终位于所述滴灌孔42内。
7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堵柱47包括连接至包膜46内表面的刚性的基体471,所述基体471的外壁上铺设有弹性层472。封堵柱的刚性基体优选采用金属制成,在封堵柱的基体表面覆盖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优选采用橡胶制成,例如,丁腈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利用弹性层的弹性形变不仅能够减少封堵柱和滴灌孔的相互摩擦,而且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封堵效果。
74.实施例4:
7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生态护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滴灌系统4上方的护坡网1,所述护坡网1上设置有若干网孔3,所述网孔3上设置有网兜2,所述网兜2用于容纳用于绿植生长的营养土。
76.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护坡网采用塑包钢丝网,其柔韧性强,可随意弯曲,适用于各种不平整坡面;塑包钢丝网具保湿性,能吸收部分雨水提供植物根系吸收;塑包钢丝网还具较高的耐腐蚀能力,日晒雨淋不易损坏,能用于酸雨地区。
77.实施例5:
78.如图10所述的一种生态护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9.(a)制作固土保水网格,所述固土保水网格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第一网格的底部设置有渗水孔,所述第二网格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端;
80.(b)制作土壤保水砖,将制得的土壤保水砖放入第一网格中;
81.(c)向所述滴灌管中填充保水剂,得到滴灌保水柱,将滴灌管排列于固土保水网格上,所述滴灌管上设置的滴灌孔位于第一网格上方;
82.(d)在护坡网的网孔上制作网兜,在网兜内填充营养土,或者营养土和绿植种子,将所述护坡网放置于滴灌管上,缝合连接所述护坡网和固土保水网格。
83.得到一体式生态护坡后,在整平的边坡上铺设。铺设时,用长铁钉按纵横相间距1~2m生态护坡,铁钉的长度和固定的间距可根据边坡坚固程度而定,一般土质较松软的边坡可适当选用较长的铁钉和间距较短的方式固定;同理,岩质较结实的边坡可选用长度中等的铁钉和间距较长的方式固定;在较不平整的坡面可适当不规律地增加铁钉固定。
84.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例如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网格、第二网格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85.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