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61978发布日期:2022-03-09 00:59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


背景技术:

2.盐碱土是一种农业生产较差的土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我国盐碱地的面积为9913万公顷,其中滨海盐碱地面积达1.0
×
106hm2,尤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800万亩的重盐碱地和1100多万亩的种地产田,因其盐分大、有机质低、土壤微生物少,导致作物生长较难。盐碱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储备土地资源,可恢复性高,潜力巨大,在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可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田菁又叫碱青、涝豆,属豆科田菁属,为一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土壤含盐量为8-10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具有耐盐、耐涝、生长迅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性,常被作为优良的夏季绿肥作物进行土壤改良,特别是在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区种植田菁可明显降低耕层土壤盐分。但是,由于田菁种皮厚,表面有蜡质,吸水比较困难,需要在种植前进行种皮软化处理,费时费力。
4.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冲击平原,土壤质地粘重,遇水泥泞,干时板结,不利于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尤其是在田菁的种植季节,降雨较集中,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造成土地泥泞,无法进行种植,容易错过田菁的最佳种植时期,极大影响田菁的种植效果和产量。
5.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能够避免错过播种时机,且操作简便,方便管理,田菁种植效果好。
7.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s1、收获前茬作物;
9.s2、对前茬作物收获后的土壤进行翻耕整地,将前茬残留的作物秸秆和残茬翻耕入土中,疏松土壤;
10.s3、在小麦播种季,将田菁种子与小麦种子混合均匀,采用带肥播种的方法,将混合后的种子进行播种;
11.s4、对小麦进行收获,并将小麦秸秆和残茬粉碎后还田;
12.s5、等待田菁在自然条件下自行萌发,待田菁萌发后,对田菁进行管理;
13.s6、对田菁进行收获,并将田菁植株部分粉碎还田。
14.优选的,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
15.在10月中旬,将前茬作物通过收割机进行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并留茬5-10cm。
16.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3中,播种行距设置为30-40cm。
17.优选的,在所述步骤s3中,小麦播种量为15-20kg/亩,田菁播种量为3-6kg/亩。
18.优选的,用于绿肥时,田菁的播种量为5-6kg/亩;用于籽粒收获时,田菁的播种量
为3-4kg/亩
19.优选的,用于绿肥时,田菁的收获时间为9月中上旬至10月初;
20.用于籽粒收获时,田菁的收获时间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
21.优选的,所述步骤s6具体包括,采用改装小麦收割机进行田菁收获,将田菁植株部分粉碎,粉碎长度在3-5cm,使用旋耕机翻入土壤表层15cm以下。
22.优选的,所述田菁种子为自然收获的种子,无需种皮软化处理。
23.优选的,所述田菁品种为鲁菁2号或鲁菁5号或鲁菁6号。
24.优选的,所述小麦品种为紫优5号或紫优11号。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1、本发明能够完全避开黄河三角洲地区在田菁种植时期的持续降水与不适宜田菁种植的泥泞土壤环境,充分利用了作物茬口,避免错过田菁的最佳播种时机。
27.2、本发明采用小麦与田菁同时播种的方式,减少一次播种和田间管理,减少生产成本和时间消耗。
28.3、田菁无需浸种处理,利用自然环境自行萌发生长,出苗率高,并且株高较常规种植方式增加1-2倍、生物量提升50%-200%、产量增加20%-30%、成熟度显著高于常规播种方式。
29.4、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两年三熟制度下,可减少一季作物的田间镇压,减少土壤压实,改善土壤疏松度和土壤透气状况。
附图说明
30.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1.图1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田菁植株形状测量图;
32.图2为采用常规方法田菁单播的田菁植株形状测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本发明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田菁种植时间降雨集中,土壤质地粘重,遇水泥泞的特点,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将田菁的种植时间提前一个播种时期,采用小麦与田菁同时混播的方式进行种植,将田菁处于土壤中的时间延长一季,能够避开现有田菁种植容易错过最佳播种时机的问题。小麦与田菁同时混播的方式进行种植也能够减少一次播种和管理,节省了人工、机械等种植成本。
35.同时,田菁种子能够在与其同时播种的上季作物根系分泌物等有机酸的作用下,加快种皮破裂,使得田菁在种子播种和萌发的关键时期,能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水分和地热资源,在水-温-光适宜时自然萌发,且经过一个生长季的深埋和根系活动,种皮无需
进行种皮软化等前处理过程,自行破皮萌发,发芽率高,充分利用茬口。
36.本发明为一种滨海盐碱地田菁-小麦高效轮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37.收获前茬作物。在10月中旬左右,将前茬作物通过收割机进行收获,同时秸秆粉碎还田,并留茬5-10cm。
38.对前茬作物收获后的土壤进行翻耕整地,将前茬残留的作物秸秆和残茬翻耕入土中,疏松土壤。具体的,采用翻耕机,对收获后的土壤0-10cm进行翻耕整地,将前茬残留的作物秸秆和残茬翻耕入土中,疏松土壤。
39.在小麦播种季,将田菁种子与小麦种子混合均匀,采用带肥播种的方法,将混合后的种子进行播种。具体的,在现有技术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田菁用于籽粒收获时,其播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用于绿肥的播期为5月-6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将田菁提前一个播种时期,种子无需做浸种等种皮软化前处理,即在10月底-11月初小麦种植时,采用小麦播种机直接将小麦种子与田菁种子混合均匀后,采用小麦播种机带肥播种。
40.优选的,肥料用量为小麦n 240kg hm-2
、p2o
5 150kg hm-2
和k2o 105kg hm-2
,田菁出苗前施足底肥过磷酸钙200kg/hm2,此种播种方式下,可做到一次使用一年不施肥。
41.优选的,小麦播种量为15-20kg/亩,田菁用于绿肥播种量为5-6kg/亩,田菁用于籽粒收获时,适宜的播种量为3-4kg/亩,播种量较常规播种量增加1-2kg,以保证出苗,且其行距设置为30-40cm。
42.对小麦进行收获,并将小麦秸秆和残茬粉碎后还田。具体的,6月中下旬采用小麦联合收割机,对小麦进行收获,同时小麦秸秆粉碎后还田,残茬也做还田处理。
43.等待田菁在自然条件下自行萌发,待田菁萌发后,对田菁进行管理。具体的,田菁种子在温度达到12℃以上自行萌发,当活动积温达到25摄氏度以上时,生长迅速。田菁出苗前,采用撒播或无人机形式撒施磷肥30-40kg,提高田菁产量。田间水分管理采用黄三角地区常规雨养方式进行,定期消灭害虫。
44.对田菁进行收获,并将田菁植株部分粉碎还田。具体的,田菁用于绿肥使用时,在9月中上旬-10月初的盛花期直接还田,或做青储收获,其生物量能够达到14-16吨/公顷。用于籽粒收获时,田菁籽粒最适宜的收获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在田菁爆荚前收获种子,采用改装小麦收割机进行收获,将植株部分粉碎还田,粉碎长度在3-5cm,还田后使用旋耕机将田菁秸秆翻入土壤表层15cm以下。
45.优选的,在本发明中田菁品种为鲁菁2号或鲁菁5号或鲁菁6号。小麦品种为紫优5号或紫优11号。
46.按照本发明的方案种植,至少具有以下经济效益:按1亩田菁地产田菁籽粒80kg,以每千克8元计算,每亩地可以收入640元,节约一次田菁种子播种费用60元/亩,人工费用150-200元,扣除种子、承包费、人工成本后,每亩地600-750元左右。此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成本节约200元左右,种子增收100元。
47.实施例1
48.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高新区,小麦-田菁同时播种田块,田菁品种为鲁菁5号,种植面积为16亩,播种时间为2020年10月11日,田菁出苗时间为2021年6月20日左右,开花时间为2021年9月10日-30日,结种时间为2021年9月20日-10月30日,全生育期130-140天。田菁植物形状:群体株高为2-3.5m,盛花期生物产量可达3.9吨/亩,荚果长14-19厘米,宽3-4毫
米,每个荚果含种子15-30粒,种子千粒重为13.2g,籽粒产量65-76千克/亩,且适合机械化收获。此种模式下,田菁每公顷可产鲜草60吨,鲜草含水量在75%-85%之间,氮含量在0.45%-0.65%之间,磷含量在0.08%-0.12%左右,钾含量在0.16%-0.23%左右。
49.作为实施例1的对比例,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高新区,小麦6月25号收割后,于7月5号,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田菁2号播种,种植面积为16亩,截止到2021年10月11日,田菁群体株高为1.5-2.5m,盛花期生物产量可达1.9吨/亩,荚果长10-15厘米,宽2-3毫米,每个荚果含种子10-15粒,种子千粒重为5.7-7.2g,籽粒成熟度不够,只适合盛花期还田做绿肥使用,不适合作为籽粒收获。
50.实施例1和实施例1的对比例均采用同种种子不同播种方式,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证明,实施例1的田菁适应性和产出状况要显著的优于常规耕作模式。
51.实施例2
52.在山东东营广北农场,选用两块地力相当的地块,进行应用对比试验:
53.一地块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种植,即小麦-田菁同时混播。另一地块采用常规耕作方式种植,即小麦收获后单播田菁。
54.至2021年10月29日进行田菁植株形状测量,此时田菁叶子基本脱落,对田菁进行了测定,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55.表1 小麦田菁单播和利用本发明方法的田菁植物生长情况表
[0056][0057]
实施例2的试验证明,
[005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