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甲烷减排的微生物菌粉及附加肥、稻田甲烷减排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45839发布日期:2022-02-25 22:0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尤其涉及稻田甲烷减排方法以及用于甲烷减排的微生物附加肥。


背景技术:

2.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有:

医药工业,

食品工业,

能源工业,

化学工业,

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环境保护等方面。
3.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而甲烷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除了对大气有显著的辐射强迫以外,还可以通过化学作用影响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而大气中水汽和臭氧的变化又对全球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减少稻田甲烷排放为稻田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但是田间灌溉水无法及时排出,延长淹水时间,能显著增加甲烷的排放量。目前,大田中由于缺乏间歇式灌溉技术和条件而使稻田长时间淹水的情况,导致甲烷的大量排放。此外,南方稻田中的水稻还田和水稻根茬残留等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甲烷的排放。为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必要改进稻田的灌溉方法,对有机物料或有机肥施入稻田后引起的甲烷排放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水稻稻草还田、水稻根茬残留和其它有机肥施用会引起稻田排放甲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田灌溉技术,寻求能够在增加水稻营养、提高地力的同时,又能缓解甲烷排放的解决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用于第一方面的方法的微生物菌粉及其附加肥,按重量份数计包含150~250份厨余废弃物、2~5份枯草芽孢杆菌菌粉、1~3份哈茨木霉、1~3份酵母、2~20份中微量元素肥、150~300 份石灰氮和20~50份生物质炭;所述微生物附加肥可于秧苗移栽前夕、秧苗移栽后1~3天和灌溉期间中至少一个期间施用。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稻田甲烷减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7.于秧田期浸种、播种、育苗;
8.稻田覆水和施肥处理;
9.秧苗移栽,以宽行窄距形式移栽所培育的秧苗;以及
10.灌溉处理,采用间歇式灌溉方式处理;
11.其中,所述间歇式灌溉方式为每灌一次水,待田面自然落干至无水层状态后,再灌下次水的方式对稻田进行灌溉。
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歇式灌溉方式包括:于插秧和返青期的灌溉,即保持浅水层小于3cm;插秧时,田面以保持10~20mm浅水层为宜;插秧后,需灌30mm左右返青水,并
保持到返青结束。
1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歇式灌溉还包括分蘖前期的灌溉,即:对于早稻而言,灌20mm深的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率 70%~90%时再行灌水;对于晚稻而言,灌30mm深的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70%~90%时再行灌水。其中,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率70%~90%可表现为人脚踏入微微凹陷等现象。
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歇式灌溉还包括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此期需烤田,根据苗情,晒至饱和含水率的70%~80%,苗情好者取下限,否则取上限;在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包括强度间歇式灌溉和轻度间歇式灌溉;所述强度间歇式灌溉为针对土壤肥力高、还原能力强和苗生长较旺的灌溉方式,所述轻度间歇式灌溉为针对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冲积性粘质壤土和稻苗生育正常的灌溉方式。
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强度间歇式灌溉方式具体为:减少灌水次数、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并保持断水期间田间持水量为 70%~80%;所述轻度间歇式灌溉方式具体为:即增加灌水次数,缩短无水层时间,延长有水层时间,并保持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 80%~90%。
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具体还包括:在有效分蘖终期,晒田程度应因地制宜,田面太湿、重晒田7天~10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80%;田面有裂纹,轻晒田5天~7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泥土仍处于湿润状态。
1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歇式灌溉还包括:于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灌溉:深灌溉与无水交替,灌5cm水,自然落干至土表湿润,复水,如此往复;于乳熟期和黄熟期的灌溉:保持稻田水深1cm~3cm与无水交替处理,在乳熟期间歇2天以上,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 80%~90%,到黄熟期的后期落干。
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石灰氮分别于于秧苗移栽前夕、秧苗移栽后1~3天以及灌溉期间施用,且于秧苗移栽前夕和秧苗移栽后1~3天均施用配方量的20~30%进行施用,剩余量施用于灌溉期间;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哈茨木霉菌粉和酵母菌粉于秧苗移栽前夕施用;所述微生物附加肥中除石灰氮、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哈茨木霉菌粉和酵母菌粉的其他组分均于秧苗移栽后的灌溉期施用。
19.在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微生物附加肥中微量元素肥按质量分数计包含:硝态氮≧11%,水溶性钙≧6.5%,氧化镁≧11.5%,硼酸≧0.6%,螯合锌≧0.5%,螯合铁≧0.5%,螯合铜≧0.5%。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特殊的间歇式灌溉方式对稻田进行灌溉,使得其不仅能够降低甲烷排放量,还能够提高稻田中还原菌的多样性,对维护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水稻的增收增产,有利于将该技术应用大规模水稻种植中。
22.本技术以水稻田间试验,于一般实施用基肥和进行上述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对稻田施用一种微生物附加肥,不仅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其营养平衡,还能降低水稻各生长期间的甲烷排放量,对对维护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4.稻田甲烷减排的方法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稻田甲烷减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6.(1)于秧田期浸种、播种、育苗;
27.(2)稻田覆水和施肥处理,其中,稻田覆水深度小于3cm,于秧苗移栽前夕施用基肥,基肥包括氮磷钾含量相等的复合肥和尿素;
28.(3)秧苗移栽,以宽行窄距形式移栽所培育的秧苗;
29.(4)灌溉处理,其中,所述间歇式灌溉方式为每灌一次水,待田面自然落干至无水层状态后,再灌下次水的方式对稻田进行灌溉。
30.为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价,尤其是其中使用了间歇式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处理,因此采用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评价。
31.一、试验方法
32.1、试验田
33.某试验区共有红壤稻田12hm2,实验区内实行早稻-晚稻的轮作制度,实验前对翻耕后的田地进行人工整平,以保持土壤的均一性。将该试验区上分为不同的7个区进行早稻种植和晚稻种植,分别采用实施例1~6 和对比例1的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其他田间管理方式均相同。
34.2、试验方法
35.实施例1: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间歇式灌溉主要为插秧和返青期的灌溉,即保持浅水层,小于3cm;插秧时,田面以保持10~20mm浅水层为宜;插秧后,需灌30mm左右返青水,并保持到返青结束。
36.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间歇式灌溉主要包括分蘖前期的灌溉,即:对于早稻而言,灌20mm深的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率70%~90%时再行灌水;对于晚稻而言,灌30mm深的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含水量饱和含水率 70%~90%时再行灌水。
37.实施例3: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间歇式灌溉还包括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此期需烤田,根据苗情,晒至饱和含水率的70%~80%,苗情好者取下限,否则取上限;在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包括强度间歇式灌溉和轻度间歇式灌溉;所述强度间歇式灌溉为针对对土壤肥力高、还原能力强和苗生长较旺的灌溉方式,所述轻度间歇式灌溉为针对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冲积性粘质壤土和稻苗生育正常的灌溉方式。
38.实施例4: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采用强度间歇式灌溉方式,具体为:减少灌水次数、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并保持断水期间田间持水量为70%~80%。轻度间歇式灌溉方式具体为:即增加灌水次数,缩短无水层时间,延长有水层时间,并保持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
39.实施例5: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间歇式灌溉主
要为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具体包括:在有效分蘖终期,晒田程度应因地制宜,田面太湿、重晒田7天~10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5%~80%;田面有裂纹,轻晒田5天~7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泥土仍处于湿润状态。
40.实施例6:在上述实施例公开间歇式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间歇式灌溉主要包括:于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灌溉:深灌溉与无水交替,灌5cm水,自然落干至土表湿润,复水,如此往复;于乳熟期和黄熟期的灌溉:保持稻田水深1cm~3cm与无水交替处理,在乳熟期间歇2 天以上,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90%,到黄熟期的后期落干。
41.实施例7,田间管理与实施例1相同,结果如实施例1~6的间歇式灌溉方式进行综合灌溉。
42.对比例1:田间管理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采用非间歇式灌溉方式,具体为:采用的“浅湿型”的浅灌晒融技术,返青期持水30毫米左右,分蘖期浅水10~30毫米,播种后70天左右开始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阶段,保持10~40毫米浅水层,收割前7天左右排水落干,整个田间淹水时间长于实施例1~7。本技术中主要强调浅湿灌溉,稻田处于淹水状态下的总时间长于实施例1~7中的间歇式灌溉技术
43.3、土壤样品的采集
44.拔节期采用小型土壤采样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采集深度为 0~15cm。采集的土壤样品立即放入冰盒带回实验室置于-20℃的冰柜中保存。
45.5、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46.电导、土温采用便携式电导计(购自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定。土壤ph值采用水土质量比为6:1,摇床振荡30min,静置后用便携式ph计(购自上海博取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土壤含水量用土壤水分测定仪(购自北京恒奥德科技有限公司)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采用乙酸铵交换法测定(gillmanandsumpter,1986)。该试验区的土壤中含有机碳19.2g/kg,总碳34.1g/kg,总氮2.6g/kg,总磷0.42g/kg,ph5.3 左右,cec为8.3cmol/kg。
47.6、甲烷的采集与测定
48.在早、晚稻移栽后的第1d开始采集气样,而后每隔7d采一次,直到水稻收获。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处理下甲烷(ch4)排放量进行采集和测定。气体采集方法为:盖上顶箱后立刻用100ml注射器抽取气样40ml,并打入真空气袋,隔15min后再抽取1次样品,共抽取3次;在抽气过程中保持匀速,同时在底座凹槽内加水密封,防止静态箱内气体外泄。甲烷排放通量的计算采用气体浓度随着采样时间的变化率求得。
49.7、数据处理
50.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标记。
51.二、结果
52.表1
[0053][0054]
表1列出了各实施例1~7和对比例1对早稻稻田甲烷排放量和产量的分析结果。由表1可知,采用实施例1~7提供的间歇式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该间歇式灌溉方式为每灌一次水,待田面自然落干至无水层状态后,再灌下次水的方式对稻田进行灌溉,灌溉期间可为插秧和返青期的灌溉、分蘖前期的灌溉、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的灌溉、于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灌溉,并且还可以采用强度间歇式灌溉方式,导致实施例1~7 相对于对比例1的能够对甲烷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促使其产量得到显著提升。由此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间歇式灌溉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稻田甲烷排放,还对水稻增产有帮助。
[0055]
微生物附加肥的稻田甲烷减排评价
[0056]
一、试验方法与试验区
[0057]
1、试验区
[0058]
某试验区共有红壤稻田12hm2,实验区内实行早稻-晚稻的轮作制度,实验前对翻耕后的田地进行人工整平,以保持土壤的均一性。该试验区的土壤中含有机碳19.2g/kg,总碳34.1g/kg,总氮2.6g/kg,总磷0.42g/kg, ph5.3左右,cec为8.3cmol/kg。
[0059]
2、微生物附加肥
[0060]
本技术发明人经过充分稻田试验和实践经验发现了一种微生物附加肥,其不仅能够提供水稻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还具有明显的稻田甲烷减排作用。
[0061]
该微生物附加肥,按重量份数计包含150~250份厨余废弃物、2~5 份枯草芽孢杆菌菌粉、1~3份哈茨木霉、1~3份酵母、2~20份中微量元素肥、150~300份石灰氮和20~50份生物质炭。
[0062]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和甲烷氧化菌可以通过负载或吸附在生物质炭上的形式进行肥料组合。
[0063]
进一步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中,中微量元素肥按质量分数计包含:硝态氮≧11%,水溶性钙≧6.5%,氧化镁≧11.5%,硼酸≧0.6%,螯合锌≧0.5%,螯合铁≧0.5%,螯合铜≧0.5%。
[0064]
本试验所采用的生物质炭是有水稻秸秆和竹子,在600℃条件下,经炭化炉高温热解2h制成。施入大田之前将秸秆炭和竹炭磨碎通过2mm 筛,使其混合均匀。
[0065]
为验证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的优势,本技术提供了实施例7~9 和对比例2~4种微生物附加肥,如表2为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提供的肥料。
[0066]
表2
[0067][0068]
3、试验过程
[0069]
本试验于2016年在水稻田内分别施用实施例7~10和对比例2~4提供的肥料,将稻田分为12个区,分别进行早稻和晚稻的种植,按照表3所示的稻田的施肥方式及灌溉方式对稻田进行管理。
[0070]
其中,每个小区面积10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之问用0.5cm厚、 20cm高的pvc板隔开,防止各个小区间进行水和营养物质的交换。于秧苗移栽前,稻田覆水深度小于3cm,施加上述肥料,实施加量均为均为8t/hm。
[0071]
每组施用基肥,基肥包括复合肥(n-p2o
5-k2o=16-16-16)和尿素(46%n),底肥在移栽前1d施加,施加量包括40kg/hm2(n)、40kg/hm2(p2o5)和40kg/hm2(k2o),分孽肥在移栽大约1周后施加包括35kg/hm2(n)、 20kg/hm2(p2o5)和20kg/hm2(k2o),穗肥在大约8周后施加包括 18kg/hm2(n)、l0kg/hm2(p2o5)和10kg/hm2(k2o)。水稻生长水分管理为水稻拔节期以前实行灌水管理,拔节期后实行排干处理。
[0072]
除对比例5~7和对比例9~11的组别以外,每组还施用微生物附加肥,施用方式为:石灰氮分别于于秧苗移栽前夕、秧苗移栽后1~3天以及灌溉期间施用,且于秧苗移栽前夕和秧苗移栽后1~3天均施用配方量的 20~30%进行施用,剩余量施用于灌溉期间;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哈茨木霉菌粉和酵母菌粉于秧苗移栽前夕施用;所述微生物附加肥中除石灰氮、枯草芽孢杆菌菌粉、哈茨木霉菌粉和酵母菌粉的其他组分均于秧苗移栽后的灌溉期施用。
[0073]
对比例6~7和对比例10~11中追加的附加肥,例如厨余废弃物或生物质炭均可以参照上述基肥的施肥方式施加。
[0074]
表3施肥方式及灌溉方式
[0075]
[0076][0077]
3、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0078]
采用上述相同的方法采集种植早稻或晚稻后的拔节期的稻田土壤,相同的方法测定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组别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
[0079]
4、甲烷的采集与测定(与上述方法相同)
[0080]
还原菌群落组成分析
[0081]
本试验借助illumina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稻田土壤中还原菌的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对早、晚稻不同处理拔节期的土壤样品基因组 16srdna进行测序分析,并根据细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挑取已知的还原菌属的全部菌落,绘制韦恩图、pca图等进而分析其群落结构的组成。
[0082]
5、数据处理
[0083]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多重比较和显著性差异标记。
[0084]
二、结果
[0085]
表4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早稻)
[0086][0087][0088]
表5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晚稻)
[0089]
实施方式phec(ms/cm)wc(%)cec(cmol/kg)实施例106.90
±
0.05b1.22
±
0.12a54.95
±
0.62a8.33
±
0.52a
实施例116.84
±
0.09b1.18
±
0.09a54.98
±
0.71a8.36
±
0.47a实施例126.87
±
0.07b1.21
±
0.07a55.08
±
1.03a8.34
±
0.71a实施例136.86
±
0.04b1.20
±
0.04a55.12
±
0.74a8.32
±
0.85a对比例57.22
±
0.05a0.72
±
0.05b51.07
±
0.63b7.12
±
0.43b对比例67.18
±
0.05a0.74
±
0.02b50.92
±
0.81b7.08
±
0.28b对比例77.16
±
0.06a0.75
±
0.07b50.96
±
0.72b7.07
±
0.34b对比例87.19
±
0.08a0.76
±
0.02b50.97
±
0.58b7.09
±
0.36b对比例97.15
±
0.03a0.75
±
0.02b50.87
±
0.35b7.12
±
0.16b对比例107.12
±
0.07a0.73
±
0.04b50.76
±
0.89b7.18
±
0.32b对比例117.22
±
0.11a0.77
±
0.04b50.68
±
0.64b7.26
±
0.32ab对比例127.19
±
0.08a0.73
±
0.06b50.82
±
0.69b7.42
±
0.15ab
[0090]
结果表3~5可知,无论早稻还是晚稻,采用本技术公开的间歇式灌溉方式,并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能够促使稻田提升电导率、含水量和cec含量。而其中,cec是指阳离子交换量,其含量高,说明稻田中阳离子充足,对应的有机物含量也有提升。
[0091]
如表6所示,无论在早稻或晚稻拔节期,采用本技术公开的间歇式灌溉方式,并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使得稻田土壤还原菌数量显著升高,而对比例2~4提供的肥料作为不显著。
[0092]
表6土壤还原菌数量(cfu/g)
[0093][0094][0095]
表7早稻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量(mg/(g2·
h))
[0096]
实施方式0d20d40d60d80d实施例1001.23
±
0.32d3.21
±
0.34c1.06
±
0.34d0.15
±
0.16d实施例1101.36
±
0.21c4.02
±
0.17b1.05
±
0.47d0.21
±
0.24c实施例1201.34
±
0.18c4.13
±
0.25b1.16
±
0.34c0.18
±
0.11c实施例1301.39
±
0.12c4.23
±
0.17b1.23
±
0.16c0.15
±
0.08c对比例501.35
±
0.23c9.43
±
0.67a4.23
±
0.82a1.54
±
0.43b对比例601.36
±
0.21c9.46
±
0.32a3.13
±
0.25b1.68
±
0.34a
对比例701.31
±
0.27c9.57
±
0.39a3.20
±
0.34b1.59
±
0.26b对比例801.30
±
0.34c9.55
±
0.42a3.24
±
0.16b1.64
±
0.31a对比例901.49
±
0.48b9.56
±
0.31a4.23
±
0.32a1.52
±
0.14b对比例1001.51
±
0.34b9.49
±
0.16a4.13
±
0.21b1.53
±
0.21b对比例1101.61
±
0.15a9.46
±
0.15a4.20
±
0.16b1.57
±
0.18b对比例1201.60
±
0.22a9.47
±
0.23a4.24
±
0.11b1.55
±
0.16b
[0097]
表8晚稻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量(mg/(g2·
h))
[0098]
实施方式0d10d15d20d40d实施例104.36
±
0.23c15.29
±
1.84c13.92
±
1.68c2.98
±
0.92c2.32
±
0.54ab实施例114.29
±
0.05c15.34
±
2.26c13.89
±
1.54c2.96
±
0.83c2.28
±
0.01b实施例124.32
±
0.84c15.22
±
3.69c14.03
±
2.16c3.16
±
0.86c2.29
±
0.43b实施例134.27
±
0.32c15.19
±
2.35c13.89
±
1.72c3.12
±
0.72c2.29
±
0.43b对比例56.18
±
0.32a32.17
±
3.10a42.36
±
1.32a23.92
±
2.24a2.35
±
0.32b对比例66.02
±
0.13a31.86
±
5.09a43.06
±
2.84a21.42
±
1.69a2.42
±
0.23a对比例75.23
±
0.88b23.04
±
4.26b31.21
±
3.02b14.03
±
1.17b2.46
±
0.46a对比例86.06
±
0.18a29.13
±
4.37ab36.43
±
2.72ab18.36
±
3.21ab2.43
±
0.62a对比例96.32
±
0.12a32.17
±
3.10a42.36
±
1.32a23.92
±
2.01a2.52
±
0.35b对比例106.02
±
0.13a31.86
±
5.09a43.06
±
2.84a21.42
±
1.39a2.49
±
0.19a对比例116.76
±
0.72a23.04
±
4.26b31.21
±
3.02b24.72
±
1.32a2.56
±
0.23a对比例126.96
±
0.89a29.13
±
4.37ab36.43
±
2.72ab27.21
±
3.14a2.53
±
0.12a
[0099]
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早稻田大约60d后趋于平稳,排放量降至最低。晚稻田40d后趋于平稳,排放量降至最低。但是,如表7、8所示,无论在早稻田还是晚稻田,采用本技术公开的间歇式灌溉方式,并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能够显著降低稻田各时期的甲烷排放量。
[0100]
表9稻田土壤还原菌多样性分析(早稻)
[0101]
实施方式otusshannoncoverage实施例10421.3
±
17.4a7.09
±
0.42a0.952
±
0.021b实施例11418.5
±
22.3a7.11
±
0.36a0.953
±
0.019b实施例12421.1
±
32.1a7.13
±
0.24a0.946
±
0.025c实施例13417.8
±
16.3a7.16
±
0.15a0.947
±
0.032c对比例5335.8
±
26.5d6.48
±
0.62d0.993
±
0.016a对比例6331.4
±
18.4d6.46
±
0.59d0.996
±
0.004a对比例7346.2
±
32.1c6.57
±
0.43c0.991
±
0.010a对比例8368.2
±
15.7b6.67
±
0.37b0.992
±
0.009a对比例9336.2
±
29.2d6.42
±
0.34d0.991
±
0.012a对比例10341.8
±
23.7cd6.44
±
0.48d0.994
±
0.016a对比例11337.5
±
18.3d6.54
±
0.86c0.993
±
0.008a对比例12332.7
±
10.9d6.62
±
0.57b0.995
±
0.004a
[0102]
表10稻田土壤还原菌多样性分析(晚稻)
[0103]
实施方式otusshannoncoverage实施例10436.2
±
15.9a7.07
±
0.14a0.923
±
0.014c实施例11434.6
±
8.7a7.09
±
0.27a0.921
±
0.011c实施例12432.4
±
22.4a7.06
±
0.18a0.924
±
0.008c实施例13431.9
±
16.7a7.05
±
0.13a0.919
±
0.004c对比例5354.1
±
32.1d6.19
±
0.42c0.986
±
0.013a对比例6356.7
±
22.2d6.20
±
0.14c0.981
±
0.009a对比例7367.6
±
18.3c6.24
±
0.21c0.979
±
0.007b对比例8375.4
±
21.2b6.36
±
0.19b0.974
±
0.006b对比例9352.8
±
21.7d6.17
±
0.32c0.982
±
0.012a对比例10354.2
±
19.8d6.22
±
0.17c0.986
±
0.007a对比例11366.8
±
23.4c6.26
±
0.19c0.975
±
0.004b对比例12376.2
±
16.5b6.35
±
0.13b0.979
±
0.008b
[0104]
不同施加处理稻田土壤还原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如表9、10所示。早、晚稻土壤样品经高通量测序以97%相似度划分,共有3215个还原菌otus,各样品文库的覆盖率范围为92~99%,说明土样中基因序列被检出的概率较高,测序深度足够,本次测序结果能够代表稻田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的真实情况。shannon指数是用来估算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之一,shannon值越大,说明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由表9、10可知,早、晚稻施用相对于对比例提供的还原菌多样性没有较大变化,说明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较强。
[0105]
无论早稻还是晚稻拔节期,采用本技术公开的间歇式灌溉方式,并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后,稻田土壤中还原菌多样性均高于对比例处理的组别。由此说明,施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附加肥能够提高稻田中还原菌的多样性,对维护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0106]
综上所述,本技术以水稻田间试验,采用间歇式灌溉技术,缩短田间水层时间,减少因稻田长时间淹水而产生的大量甲烷排放,同时达到水稻增收增产的效益。此外,于一般实施用基肥的基础上,对稻田施用一种微生物附加肥,不仅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其营养平衡,还能降低水稻各生长期间的甲烷排放量,对维护稻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010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