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转笼
1.本技术要求2021年3月24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第2021205950792号申请及2021年7月26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第2021108424878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测农用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除尘转笼。
背景技术:3.我国秸秆废弃物每年平均产生量约为7.35亿吨,一直以来,大量农作物秸秆处理主要以还田和焚烧,如果没有得到更低碳更优化的合理处理利用,不仅造成了直接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间接的环境风险,成为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中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4.现有的秸秆回收处理方式往往较为粗放,例如在田间依靠人手捆扎或利用现有的秸秆回收装置打包成捆等。而若在田间对秸秆进行粉碎后捆扎,在雨水较多、沙尘较大的情况下,粉碎后的秸秆中容易含有较多的沙尘土屑,导致即使能够在田间完成捆扎过程,所得到的粉碎秸秆也无法直接用于畜牧业作为饲料,因此,亟待提供一种除尘转笼,以至少部分解决该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尘转笼,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6.本发明提供一种除尘转笼,包括进料口、主支架、转筛、除尘围壁和旋转驱动机构,其中:
7.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和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主支架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传动轴吊设所述转筛,所述旋转驱动件能够通过所述传动轴驱动所述转筛相对于所述主支架旋转,所述转筛用于固定除尘筛网;
8.所述除尘围壁设置于所述转筛的下方并与所述主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除尘围壁的上开口与所述转筛的下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除尘围壁的上开口不小于所述转筛的下开口;
9.所述进料口的出口与所述转筛的上开口相对设置,所述进料口及所述除尘围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滤尘孔。
10.优选地,所述进料口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底板和与所述底板扣合的管罩,所述管罩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进料口自进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缩小,所述滤尘孔开设于所述管罩。
11.优选地,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传动轴偏心设置,所述管罩包括相连的竖直挡板和曲面筛板,所述竖直挡板与所述底板的一边相连,所述曲面筛板与所述底板的另一边相连并与所述竖直挡板及所述底板共同围成所述进料口,所述曲面筛板的曲率沿所述进料口自进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滤尘孔开设于所述曲面筛板。
12.优选地,所述底板与所述转筛的上开口相互平齐,所述底板与所述转筛的上开口
的边缘相连。
13.优选地,所述主支架包括框架和与所述框架顶部固定连接的顶部支撑架,所述转筛包括滚筒架和与所述滚筒架顶部固定连接的吊架,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顶部支撑架并通过所述吊架吊设所述滚筒架,所述框架、所述滚筒架、所述顶部支撑架及所述吊架均同轴设置且所述主支架罩设于所述转筛的外部,所述顶部支撑架用于架设挡尘板。
14.优选地,所述框架包括上部圆形梁架、下部圆形梁架和连接所述上部圆形梁架及所述下部圆形梁架的多根立柱,所述上部圆形梁架与所述顶部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除尘围壁的下端开口与所述下部圆形梁架固定连接。
15.优选地,所述立柱与所述除尘围壁的上开口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
16.优选地,所述除尘围壁的上开口与所述转筛的下开口的尺寸一致。
17.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进料口的滤尘孔的孔径不小于设置于所述除尘围壁上的所述滤尘孔的孔径。
18.优选地,所述除尘围壁自上而下逐渐扩大。
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除尘转笼,包括进料口、主支架、转筛、除尘围壁和旋转驱动机构,并在进料口和除尘围壁上设置有多个滤尘孔,这样除传统的利用转笼滤除一次灰尘土屑之外,在进料口中及除尘围壁中还会滤除两次灰尘土屑,提高了灰尘土屑的滤出效率,从而使得到的切碎秸秆等可以打包为能够直接供畜牧业使用的饲料草料包。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除尘转笼的示意图;
22.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除尘转笼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除尘转笼可以是与配套的秸秆捡拾粉碎机械配合,用于将被捡拾且粉碎后的秸秆、稻草等农业回收物的除尘工作,也可以是设置在秸秆打包机的上游,例如工厂化生产秸秆捆包饲料的生产线中,还可以用于园林绿化废弃物等其他需要除尘除土的生产环节中。
2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转筛用于固定除尘筛网,这里的固定可以是利用螺栓连接、粘接等方式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除尘筛网与转筛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除尘筛网通过一体化成型的手段与转筛相互固定。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转筛的功能主要在于带动除尘筛网转动,并不要求必然包括除尘过滤功能,只要能够带动除尘筛网或类似除尘筛网的具备尘土过滤功能的部件转动即可。
27.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除尘转笼,包括进料口1、主支架2、转筛3、除尘围壁4和旋转驱动机构5,其中:旋转驱动机构5包括传动轴50和旋转驱动件51,旋转驱动件51与主支架2固定连接并通过传动轴50吊设转筛3,旋转驱动件51能够通过传动轴50驱动转筛3相对于主支架2旋转,转筛3用于固定除尘筛网;除尘围壁4设置于转筛3的下方并与主支架2的下端固定连接,除尘围壁4的上开口与转筛3的下开口相对设置且除尘围壁4的上开口不小于转筛3的下开口;进料口1的出口与转筛3的上开口相对设置,进料口1及除尘围壁4上均开设有多个滤尘孔6。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旋转驱动件51可以设置为如图1所示的链条驱动结构,也可以将旋转驱动件51设置为与传动轴50直接相连的直驱电机等其他形式,本技术对旋转驱动件51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不作限制,能够带动传动轴50转动并进而驱动转筛3转动即可。
29.上述的除尘围壁4主要是利用被转筛3的旋转赋予一定的离心速度且在不断下落的切碎秸秆等物所具备的离心力,做再一次的离心除尘,这个过程中,秸秆等物由于加速度的变化,会重新调整位置,从而增加除尘效果。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除尘转笼,包括进料口、主支架、转筛、除尘围壁和旋转驱动机构,并在进料口和除尘围壁上设置有多个滤尘孔,这样除传统的利用转笼滤除一次灰尘土屑之外,在进料口中及除尘围壁中还会滤除两次灰尘土屑,提高了灰尘土屑的滤出效率,从而使得到的切碎秸秆等可以打包为能够直接供畜牧业使用的饲料草料包。
3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进料口1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底板10和与底板10扣合的管罩11,管罩11与底板10之间的距离沿进料口1自进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缩小,滤尘孔6开设于管罩11。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简化制造流程,并且由于管罩11与底板10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使得切碎秸秆等物在通过进料口1时可以被逐渐增大的管内气压配合滤尘孔6进行一次除尘处理,从而降低后续除尘处理的压力。
3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底板10相对于传动轴50偏心设置,这样可以在切碎秸秆等物进入转筛3时为其附加一个额外的离心力,优选地,转筛3的转动线速度方向可以接近或吻合底板10的延伸方向管罩11包括相连的竖直挡板110和曲面筛板111,竖直挡板110与底板10的一边相连,曲面筛板111与底板10的另一边相连并与竖直挡板110及底板10共同围成进料口1,曲面筛板111的曲率沿进料口1自进口至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滤尘孔6开设于曲面筛板111。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上述的增大管内气压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将尘土吹至传动轴,降低发生器械故障的概率。
3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底板10与转筛3的上开口相互平齐,底板10与转筛3的上开口的边缘相连。这样便于进料。
3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主支架2包括框架20和与框架20顶部固定连接的顶部支撑架21,转筛3包括滚筒架30和与滚筒架30顶部固定连接的吊架31,传动轴50穿过顶部支撑架21并通过吊架31吊设滚筒架30,框架20、滚筒架30、顶部支撑架21及吊架31均同轴设置且主支架2罩设于转筛3的外部,顶部支撑架21用于架设挡尘板。这样可以在框架20上增设除尘网等结构,便于维修和使用,并增加了便于建设挡尘板的顶部支撑架21。顶部支撑架21不仅可以设置挡尘板,还可以设置类似上述的滤尘筛网等具备滤尘功能的部件,从而提供更多的滤尘工序,降低最后获得的产物中的含尘率。本技术实施例中除滚筒架30需要设置具备除尘功能的类似除尘滤网的结构外,顶部支撑架21、吊架31及框架20可以根据需要设
置对应的挡尘或除尘等板件,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即可,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3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框架20包括上部圆形梁架200、下部圆形梁架201和连接上部圆形梁架200及下部圆形梁架201的多根立柱202,上部圆形梁架200与顶部支撑架21固定连接,除尘围壁4的下端开口与下部圆形梁架201固定连接。这样获得的主支架2的机械强度较高。
3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立柱202与除尘围壁4的上开口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203。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主支架与除尘围壁之间的连接机械强度。
3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除尘围壁4的上开口与转筛3的下开口的尺寸一致。这样可以降低自转筛下落的切碎秸秆等物逸出除尘围壁的概率。
3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于进料口1的滤尘孔6的孔径不小于设置于除尘围壁4上的滤尘孔6的孔径。这样可以分步筛出切碎秸秆等物中的灰尘土屑,并降低误将切碎秸秆等物筛出的概率。
3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除尘围壁4自上而下逐渐扩大。这样可以增大除尘围壁的除尘效果,同时防止切碎秸秆等物在除尘围壁中发生堵塞。
40.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