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棉花栽培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属于棉花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棉花是喜温好光作物,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多结铃、结优质铃并及时成熟吐絮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保障。但是棉花具有复杂的分枝模式,包括果枝、叶枝和赘芽。叶枝是单轴分枝,处在棉株基部,不能直接结铃。通常认为,发达的叶枝会消耗棉株养分,造成田间荫蔽,影响通风透光,导致烂铃增多。虽然叶枝可间接结铃,贡献一小部分经济产量,但影响果枝结铃,且叶枝铃纤维品质差,因此国内棉花生产中均提倡人工去除或控制(抑制)叶枝生长。
3.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保留叶枝并不减产,而且省去了去叶枝的人工投入。在稀植条件下保留叶枝,可以利用叶枝间接结铃贡献部分经济产量,具有中前期扩叶源、中后期扩铃库的作用;在密植条件下保留叶枝,由于密植导致田间光照和光谱特性改变,叶枝生长得到显著抑制,进而减免去叶枝工序且不减产。但是这些研究均以果枝结铃为收获目的,并没有对棉花叶枝和果枝的生产力做比较研究。目前并不知道完全依靠叶枝结铃能否不减产甚至增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本方明所述依靠叶枝结铃方法,能够形成籽棉产量,并且比传统人工整枝或当下免整枝技术平均增产10%以上,还省去了整枝打顶工序,是一种简便可行棉花轻简栽培新方法。
5.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棉花长至现蕾期时,对棉株进行去头只留叶枝处理,即在现蕾后剪去棉株第一果枝及其主茎以上的部分,只保留叶枝生长发育、现蕾结铃。
6.所述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优选方案,棉花4月10~20日播种,地膜覆盖栽培。
7.所述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优选方案,棉花种植密度控制在2000株/亩。
8.所述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优选方案,棉花生育期内不再进行整枝打顶。
9.所述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优选方案,播种前基施复合肥30 kg/亩,氮、磷、钾三大元素的有效含量按n、p2o5、k2o来计算,n、p2o5、k2o总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15%,棉花去头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5 kg,以后不再追肥。
10.所述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优选方案,棉花生育期内进行两次化控:
见花时和出现第一个成铃时每亩分别喷施甲哌鎓1.5~2 kg和3~4 kg,以后不再喷施。
1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所述叶枝结铃方法为棉花现蕾后,剪去第一果枝及其主茎以上部分,只保留叶枝生长发育、现蕾结铃。本发明通过比较叶枝、果枝和免整枝的结铃与产量,明确了棉花可以依靠叶枝结铃形成产量,并且与果枝结铃(传统去叶枝)和免整枝的产量基本相当,甚至更高的产量。说明本发明通过现蕾后剪去果枝和主茎,充分调动了棉花的自身补偿机制和无限生长习性,叶枝生长旺盛,促进了间接果枝的形成,增加了铃数,形成与传统整枝和免整枝更高(或相当)的籽棉产量。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叶枝不能单独形成产量的观念,还省去了整枝打顶,是一种简便可行棉花轻简栽培新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12.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在稀植条件下保留叶枝,可以利用叶枝间接结铃贡献部分经济产量,具有中前期扩叶源、中后期扩铃库的作用;在密植条件下保留叶枝,由于密植导致田间光照和光谱特性改变,叶枝生长得到显著抑制,进而减免去叶枝工序且不减产。但是这些研究均以果枝结铃为收获目的,并没有对棉花叶枝和果枝的生产力做比较研究。目前并不知道叶枝能否形成产量,形成多少产量,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依靠叶枝结铃的棉花轻简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棉花长至现蕾期时,对棉株进行去头只留叶枝处理,即在现蕾后剪去棉株第一果枝及其主茎以上的部分,只保留叶枝生长发育、现蕾结铃。
13.在本发明中,棉花4月10~20日播种,地膜覆盖栽培。
14.在本发明中,棉花种植密度控制在2000株/亩。
15.在本发明中,棉花去头处理后不再进行任何整枝打顶。
16.在本发明中,播种前基施复合肥30 kg/亩,氮、磷、钾三大元素的有效含量按n、p2o5、k2o来计算,n、p2o5、k2o总的重量百分比为15%、15%、15%,棉花去头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5 kg,以后不再追肥。
17.在本发明中,棉花生育期内进行两次化控:见花时和出现第一个成铃时每亩分别喷施甲哌鎓1.5~2 kg和3~4 kg,以后不再喷施。
18.在本发明中,对所述棉花的管理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管理即可。
19.为使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实施案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取脱绒包衣棉种,于4月15日播种,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棉花出苗后,二叶期定苗,每穴留一株健壮苗,留苗2200株/亩,实收1980株/亩。棉花现蕾后(6月10日)剪去棉株第一果枝及其主茎以上的部分,只保留叶枝生长发育、现蕾结铃,不再进行其他整枝打顶。棉花播种前基施复合肥(n:p2o5:k2o = 15:15:15)30 kg/亩,棉花去头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5 kg,以后不再追肥。棉花生育期内喷施2次甲哌鎓进行化控,喷期分别是见花期和结铃期,每亩用量分别为2.0 kg和3.5 kg。其它田间管理诸如排灌、中耕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均按照常
规大田进行。
21.棉花吐絮期,选择每小区中间4行,调查棉铃数,并依次收取吐絮棉铃,记录总铃数,自然风干后,称重计算铃重和籽棉产量,并轧花计算衣分;每小区挖取连续且有代表性棉花5株,烘干称重,记录生物产量,结合籽棉产量数据计算收获指数,结果见表1。
22.表1 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注:表中同一因素下不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23.试验结果表明,本叶枝栽培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棉花生物产量,促进了铃数的增加,籽棉产量提高。与传统去叶枝(fb)技术相比,vb铃数提高了40.3%,铃重降低了14.9%,籽棉产量增加了19.4%,生物产量提高了41.6%,收获指数却降低了15.7%;与免整枝(np)技术相比,vb铃数提高了20.2%,铃重降低了9.0%,籽棉产量提高了9.4%,生物产量提高了19.1%,收获指数降低了8.1%。
24.实施例2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高唐试验点开展。取脱绒包衣棉种,于4月18日播种,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棉花出苗后,二叶期定苗,每穴留一株健壮苗,留苗2200株/亩,实收2080株/亩。棉花现蕾后(6月13日)剪去棉株第一果枝及其主茎以上的部分,只保留叶枝生长发育、现蕾结铃,不再进行其他整枝打顶。棉花播种前基施复合肥(n:p2o5:k2o = 15:15:15)30 kg/亩,棉花去头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5 kg,以后不再追肥。棉花生育期内喷施2次甲哌鎓进行化控,喷期分别是见花期和结铃期,每亩用量分别为2.0 kg和4 kg。其它田间管理诸如排灌、中耕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均按照常规大田进行。
25.吐絮期,选择每小区中间4行,依次收取吐絮棉铃,记录总铃数,自然风干后,称重计算铃重和籽棉产量,并轧花计算衣分;每小区连续挖取有代表性棉花5株,烘干称重,记录生物产量,结合籽棉产量数据计算收获指数,结果见表2。
26.表2 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注:表中同一因素下不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27.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vb)大幅度提高了棉花生物产量,促进了棉株结铃,籽棉产量提高。与传统去叶枝(fb)和免整枝(np)技术相比,vb铃数分别提高了31.4%和13.2%,铃重降低了15.1%和6.3%,籽棉产量增加了11.6%和6.1%,生物产量提高了31.1%和14.6%,收获指
数却降低了14.9%和7.4%。
28.实施例3采用鲁棉338为试验材料,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临清试验站开展。
29.试验设置方案为:设置免整枝(保留叶枝和果枝,np)、传统去叶枝(现蕾后人工去除全部叶枝,fb)和只留叶枝(现蕾后剪去叶枝以上全部主茎和果枝,vb)。
30.具体步骤如下:1)棉花于4月20日播种,4次重复,8行区,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行长10 m。根据当地精细管理要求,去叶枝和只留叶枝处理均在6月15日(现蕾期)进行人工去除叶枝及主茎和果枝;2)棉花出苗后,人工放苗,二叶期定苗,每穴留一株健壮苗,留苗2200株/亩,实收2100株/亩;3)棉花生育期内喷施2次甲哌鎓进行化控,喷期分别是见花期和结铃期,每亩用量分别为1.5 kg和3.5 kg;4)按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经济施肥量施肥,播种前基施复合肥(n:p2o5:k2o = 15:15:15)30 kg/亩,棉花去头后一次性追施尿素15 kg,以后不再追肥。
31.其它田间管理诸如排灌、中耕和病虫草害防治等均按照常规大田进行。
32.叶枝处理后,每个生育时期,随机选取6棵棉花烘干后称得各部分干物重,花铃期调查各小区棉花铃数,并于吐絮期调查产量,结果见表3。
33.表3 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产量构成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注:表中同一因素下不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34.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vb)能够形成产量,并且显著提高了棉花的铃数,与传统去叶枝(fb)技术相比,vb铃数提高了27.2%,铃重降低了12.1%,籽棉产量增加了11.6%,生物产量提高了27.2%,收获指数却降低了6.2%;与当下免整枝(np)技术相比,vb铃数提高了24.2%,铃重降低了5.3%,籽棉产量提高了17.4%,生物产量提高了21.1%,收获指数与之相当。说明本方法不仅能够增产10%以上,还省去了整枝打顶,是一种简便可行棉花轻简栽培新方法。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