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袋栽食用菌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
背景技术:2.袋栽食用菌是一种用塑料袋栽培生产食用菌的新型菌类培养方式,栽培用的塑料袋为食用菌专用料袋,这种栽培方式为食用菌产业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很大方便,所以现在大部分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通过该种方式进行培养。
3.现有的袋栽食用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补水,而现有的食用菌补水多通过人工手动进行,这种补水方式不仅难以控制补水量,而且在对多个袋栽食用菌进行补水时需要操作者不断重复操作,耗时费力,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具备便于控制袋栽食用菌补水量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袋栽食用菌在补水时不易控制补水量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所述固定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定位管,所述定位管通过连杆连接有底板,所述承载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管,所述承载板的顶部连接有储液箱,所述导向管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注射管,所述导向管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所述第一空槽的内底壁开设有导向槽和通槽,所述导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与第二空槽的内顶壁抵持,所述挡板通过弹簧连接有抵管,所述第二空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侧表面与抵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导向管通过固定轴承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侧表面与抵管的内部螺纹连接。
8.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定位管的侧表面与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定位管的底端与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侧表面与底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连杆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10.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角钢,所述储液箱的出水管与导向管的内部插接。
11.优选的,所述弹簧的顶端与挡板的底部活动连接,所述弹簧的底端与抵管的顶端活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注射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移动管,所述移动管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
推块,所述移动管通过万向竹节连接有分管,所述分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轨。
13.优选的,所述导轨的侧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移动管通过转杆与滑块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通过固定框、承载板、固定板、定位管、底板、导向管、注射管、导向杆、弹簧、抵管、限位杆、调节螺栓和固定轴承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便于控制袋栽食用菌补水量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袋栽食用菌在补水时不易控制补水量的问题。
16.2、该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通过注射管、调节螺栓、移动管、推块、万向竹节、分管、转杆、滑块和导轨之间的相互配合,当注射管被插入栽培袋后,向下移动推块,通过推块带动移动管下移,当移动管下移后,分管会从分管槽中伸出并插入食用菌中,达到了便于对袋栽食用菌均匀补水的效果,解决了在使用传统注射管向栽培袋中补水时,难以使水分与袋内食用菌充分接触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射管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放大图。
21.其中:1、固定框;2、承载板;3、固定板;4、定位管;5、底板;6、导向管;7、注射管;8、导向杆;9、弹簧;10、抵管;11、限位杆;12、调节螺栓;13、固定轴承;14、移动管;15、推块;16、万向竹节;17、分管;18、转杆;19、滑块;20、导轨;21、储液箱。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
‑
4,一种袋栽食用菌自动定量补水装置,包括固定框1,固定框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2,承载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角钢,每一个储液箱21均配有四个定位角钢,四个定位角钢组成的定位机构可以对储液箱21进行固定,储液箱21的出水管与导向管6的内部插接,固定框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定位管4,固定板3的内部开设有通孔,定位管4的侧表面与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定位管4的内径略大于栽培袋的直径,在补水时,栽培袋被放置于定位管4内,栽培袋的底部与底板5的顶部抵持,定位管4通过连杆连接有底板5,定位管4的底端与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杆的侧表面与底板5的内部活动连接,底板5的内部开设有插孔,连杆的侧表面与插孔的内部活动连接,连杆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固定螺母的顶部与底板5的底部抵持,承载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导向管6,承载板2的顶部连接有储液箱21。
24.导向管6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注射管7,注射管7从栽培袋的顶部插入袋栽食用菌内
部,且栽培袋与注射管7的接口处为密封状态,注射管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移动管14,移动管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环形胶圈,环形胶圈的侧表面与注射管7的内壁抵紧,移动管14的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块15,注射管7的侧表面开设有推槽,推块15的侧表面与推槽的内部活动连接,移动管14通过万向竹节16连接有分管17,注射管7的内壁开设有分管槽,分管17位于分管槽的内部,移动管14的侧表面开设有出水管,出水管的侧表面与万向竹节16的内部固定连接,万向竹节16远离移动管14的一端与分管17靠近移动管14的一端固定连接,分管1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轨20,导轨20的侧表面活动连接有滑块19,移动管14通过转杆18与滑块19连接,转杆18远离注射管7的一端与移动管14的侧表面铰接,转杆18靠近注射管7的一端与滑块19的顶部铰接,通过注射管7、调节螺栓12、移动管14、推块15、万向竹节16、分管17、转杆18、滑块19和导轨20之间的相互配合,当注射管7被插入栽培袋后,向下移动推块15,通过推块15带动移动管14下移,当移动管14下移后,分管17会从分管槽中伸出并插入食用菌中,达到了便于对袋栽食用菌均匀补水的效果,解决了在使用传统注射管7向栽培袋中补水时,难以使水分与袋内食用菌充分接触的问题。
25.导向管6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第一空槽位于第二空槽的上方,第一空槽的内底壁开设有导向槽和通槽,导向槽位于第一空槽内底壁的中心,通槽可以将导向管上下两侧的第一空槽和第二空槽连通,导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杆8,导向杆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板,导向杆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位于第一空槽内部,挡板的顶部与第二空槽的内顶壁抵持,此时挡板将通槽底部的出口堵塞,挡板通过弹簧9连接有抵管10,弹簧9的顶端与挡板的底部活动连接,弹簧9的底端与抵管10的顶端活动连接,第二空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限位杆11,限位杆11的侧表面与抵管10的内部活动连接,抵管10的内部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杆11的侧表面与限位槽的内部活动连接,导向管6通过固定轴承13连接有调节螺栓12,调节螺栓12的底端开设有十字槽,导向管6的内底壁开设有轴承槽,固定轴承13的侧表面与轴承槽的内壁固定连接,调节螺栓12的侧表面与固定轴承13的内部固定连接,调节螺栓12的侧表面与抵管10的内部螺纹连接,通过固定框1、承载板2、固定板3、定位管4、底板5、导向管6、注射管7、导向杆8、弹簧9、抵管10、限位杆11、调节螺栓12和固定轴承13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便于控制袋栽食用菌补水量的效果,解决了现有袋栽食用菌在补水时不易控制补水量的问题。
26.在使用时,先在储液箱21中装满营养剂,营养剂会通过储液箱21的出水管进入导向管6中,当营养剂进入导向管6后,顶板会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下移,从而使挡板的顶部与第二空槽的内顶壁分离,此时营养剂会通过通槽流入第二空槽并进入注射管7内,此时栽培袋内的含水量会不断升高,当栽培袋内的含水量上升至一定程度后,挡板会在弹簧9与向上的水压力的合力下逐渐上移,直至挡板的顶部重新与第二空槽的内顶壁抵紧,之后当栽培袋内含水量下降至一定程度后,挡板会再次下移,对袋栽食用菌进行补水,如此便完成了袋栽食用菌的自动定量补水工作,其中定量补水是通过调节弹簧9弹力来完成的,具体调节螺栓1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