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钓一体钓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6457发布日期:2021-12-18 10:2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诱钓一体钓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休闲垂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诱钓一体钓具。


背景技术:

2.当远投海竿爆炸钩、锚钩、窜钩组合、电鱼、毒鱼、地龙、以及多层鱼网禁止后,手竿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范围水域,就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垂钓的唯一。在野外、水库和休闲垂钓,手竿6.3米以上的长竿垂钓,以钓远钓深的大个体鱼为主。手竿悬坠钓法,是89年从台湾地区传入大陆,流行了30多年,以短竿、小漂、小线、小钩为主,钓的是小鱼,适用于比赛,很少超过4.5米以上的长竿。在台钓的基础上,延生了多种钓法,如梅洲钓法,(短子线钓法),捂洲钓法(焊接加一个小钩),呈多样化的态势。
3.由于悬坠钓是短竿小钩,钓小鱼,多用于比赛,虽然先进,灵敏度高,对于野外,钓远距离和深水,只能望水兴叹。手竿传统双铅垂钓,能钓远,也能钓深,但诱饵和钓饵,因远距离,深水,很难集中;如公开号为cn109997811a 的一种全自动打窝钓鱼器中公开的诱饵笼在进行撒饵时为大面积撒饵,且撒饵完毕后再进行垂钓,其垂钓时处于撒饵范围内,鱼在该范围内进行无目的、无方向的吃食,导致错过钓饵的概率极高;又如公开号为cn102349480b的打窝器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打窝器在进行打窝撒饵时,对于诱饵与钓饵的位置并未做安排,在进行大面积撒布诱饵之后进行垂钓,往往导致鱼去吃诱饵而不去吃钓饵,且钓饵分布在诱饵之中,很难对鱼实现较精准化的垂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诱钓一体钓具,来解决诱钓过程中鱼命中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钓一体钓具,来达到增加鱼命中率的目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一种诱钓一体钓具,包括钓线、钓钩和诱钓器,所述钓线包括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所述诱钓器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钓钩连接线的一端一体牵动,所述诱钓器连接线的另外一端与所述诱钓器连接,所述钓钩连接线的另外一端与所述钓钩连接,所述钓钩连接线的长度大于所述诱钓器连接线的长度并使所述钓钩位于所述诱钓器的四周。
7.优选的,所述诱钓一体钓具还包括主线、浮漂和钓竿,所述主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诱钓器连接线和所述钓钩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主线的另外一端与所述钓竿连接,所述浮漂安装在所述主线上。
8.优选的,所述浮漂顶部安装有醒目的漂尖。
9.优选的,所述诱钓器为圆柱形弹簧,所述圆柱形弹簧从两端到中间的直径逐渐变大,所述圆柱形弹簧内部填充有诱饵,所述诱饵遇水沿所述圆柱形弹簧的缝隙渗透而出。
10.优选的,所述圆柱形弹簧的重量为2至3克并辅助铅坠使用。
11.优选的,所述主线与所述诱钓器连接线和所述钓钩连接线通过第一8字环连接,所述主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8字环的其中一个环套连接,所述诱钓器连接线和所述钓钩连接
线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8字环的另外一个环套连接。
12.优选的,所述钓钩连接线上连接有若干钓钩连接支线,若干所述钓钩连接支线上均安装有所述钓钩。
13.优选的,所述钓钩连接支线的长度比所述钓钩连接线的长度短3至5cm。
14.优选的,所述钓钩连接线和所述钓钩连接支线通过第二8字环连接,所述钓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8字环的其中一个环套连接,若干所述钓钩连接直线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8字环的另外一个环套连接。
15.优选的,所述钓钩连接线的长度比所述诱钓器连接线的长度大5

7cm。
16.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诱钓器并将钓钩设置于诱钓器四周,来满足鱼类从四周向中部的吃食习惯,诱钓器释放的诱饵使得鱼类在向诱钓器游动的过程当中,首先经过钓钩,在该过程中可以增加鱼类咬钩的命中率,进而增加中鱼率。
18.2.本实用新型中诱钓一体钓具还包括主线、浮漂和钓竿,主线的一端与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的连接,主线的另外一端与钓竿连接,浮漂安装在主线上,通过主线、钓竿与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的连接,达到远距离垂钓的目的,同时浮漂可以更好的反应鱼吃饵料的情况,不会发生漏鱼的问题。
19.3.本实用新型中诱钓器为圆柱形弹簧,圆柱形弹簧从两端到中间的直径逐渐变大,圆柱形弹簧内部填充有诱饵,诱饵遇水沿圆柱形弹簧的缝隙渗透而出,腰鼓形状的圆柱形弹簧可以容纳较多的诱饵,同时,腰鼓形状的圆柱形弹簧由于其形状的特性,极易发生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圆柱形弹簧内的诱饵更容易发生扩散,使得鱼迅速聚集到附近。
20.4.本实用新型中主线与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通过第一8字环连接,主线的一端与第一8字环的其中一个环套连接,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的一端均与第一8字环的另外一个环套连接,通过设置第一8字环,实现主线和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的错位连接,由于诱钓器连接线和钓钩连接线在垂钓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需要经常更换,因此,设置第一8字环即可将另外一个环套上破损的诱钓器连接线或钓钩连接线剪断更换即可,从而不影响主线,保证主线的强度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附图1为诱钓一体钓具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1、漂尖;2、水平面;3、浮漂;4、主线;5、第一8字环;6、诱钓器连接线;7、诱钓器;8、钓钩连接线;9、第二8字环;10、钓钩;11、水底;12、钓钩连接支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诱钓一体钓具,来达到增加鱼命中率的目的。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7.参考图1,一种诱钓一体钓具,包括钓线、钓钩10和诱钓器7,所述钓线包括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所述诱钓器连接线6的一端与所述钓钩连接线8的一端一体牵动,所述诱钓器连接线6的另外一端与所述诱钓器7 连接,所述钓钩连接线8的另外一端与所述钓钩10连接,所述钓钩连接线8 的长度大于所述诱钓器连接线6的长度并使所述钓钩10位于所述诱钓器7的四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诱钓器7并将钓钩10设置于诱钓器7四周,来满足鱼类从四周向中部的吃食习惯,诱钓器7释放的诱饵使得鱼类在向诱钓器7 游动的过程当中,首先经过钓钩10,在该过程中可以增加鱼类咬钩的命中率,进而增加中鱼率;进一步的,当诱钓器7与水底11接触时,钓钩10散落在诱钓器7的四周,当鱼吃钓钩10上的鱼饵并对鱼饵进行拉扯时,由于诱钓器7 触底,而钓钩10散落且钓钩连接线8的长度大于诱钓器连接线6的长度,因此,鱼在拉扯鱼饵的过程中并不会对诱钓器7产生拉扯,只会造成钓钩连接线 8的横向移动,进而带动水面处的浮漂3左右摆动,当鱼在诱钓器7处吃饵并触碰诱钓器7时,仅仅会造成浮漂3的上下移动或者轻微摆动,并不会发生移动,所以,可以通过浮漂3的运动方式判断鱼是在进行钓饵处吃饵还是在诱钓器7处吃饵,从而增加中鱼率。
28.参考图1,诱钓一体钓具还包括主线4、浮漂3和钓竿,主线4的一端与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的连接,主线4的另外一端与钓竿连接,浮漂 3安装在主线4上,通过主线4、钓竿与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的连接,达到远距离垂钓的目的,同时浮漂3可以更好的反应鱼吃饵料的情况,不会发生漏鱼的问题。
29.参考图1,浮漂3顶部安装有醒目的漂尖1,针对远距离垂钓方式,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浮漂3的运动情况,进而判断是否拉杆。
30.进一步的,诱钓器7为圆柱形弹簧,圆柱形弹簧从两端到中间的直径逐渐变大,圆柱形弹簧内部填充有诱饵,诱饵遇水沿圆柱形弹簧的缝隙渗透而出,腰鼓形状的圆柱形弹簧可以容纳较多的诱饵,同时,腰鼓形状的圆柱形弹簧由于其形状的特性,极易发生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圆柱形弹簧内的诱饵更容易发生扩散,使得鱼迅速聚集到附近。
31.进一步的,圆柱形弹簧的重量为2至3克并辅助铅坠使用。
32.参考图1,主线4与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通过第一8字环5连接,主线4的一端与第一8字环5的其中一个环套连接,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的一端均与第一8字环5的另外一个环套连接,通过设置第一8 字环5,实现主线4和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的错位连接,由于诱钓器连接线6和钓钩连接线8在垂钓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需要经常更换,因此,设置第一8字环5即可将另外一个环套上破损的诱钓器连接线6或钓钩连接线 8剪断更换即可,从而不影响主线4,保证主线4的强度不受影响。
33.参考图1,钓钩连接线8上连接有若干钓钩连接支线12,若干钓钩连接支线12上均安装有钓钩10,多个设置的钓钩10可以增加中鱼的概率。
34.进一步的,钓钩连接支线12的长度比钓钩连接线8的长度短3至5cm,一是将鱼钩呈环状分层布置在整个诱钓器7周边的区域内,当鱼逐步向内游动时,会逐步碰到鱼钩,从而
进行咬饵增加中鱼的概率;另一方面,当钓钩连接支线12和钓钩连接线8发生缠绕时,方便解开,节约时间。
35.参考图1,钓钩连接线8和钓钩连接支线12通过第二8字环连接9,钓线的一端与第二8字环9的其中一个环套连接,若干钓钩连接直线的一端均与第二8字环9的另外一个环套连接,
36.通过设置第二8字环9,实现钓钩连接线8和钓钩连接支线12的错位连接,由于钓钩连接支线12在垂钓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需要经常更换,因此,设置第二8字环9即可将另外一个环套上破损的钓钩连接支线12剪断更换即可,从而不影响钓钩连接线8,保证钓钩连接线8的强度不受影响。
37.进一步的,钓钩连接线8的长度比诱钓器连接线6的长度大5

7cm,其目的在于当诱钓器7触底时,方便钓钩10散落于诱钓器7的四周。
38.根据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改变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9.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