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

文档序号:30362824发布日期:2022-06-10 21:1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循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


背景技术:

2.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养花爱好者,在家里养一些花不仅可以美化所居住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是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种植花卉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细心,人们因为工作出差等原因不能定期给花浇水,会导致花卉因缺水而生长不良,甚至造成花卉死亡。而且,过多的花盆会占用很多的空间,若不合理地放置花盆会给人带杂乱的感觉。所以可以将花盆与鱼缸结合在一起,利用水循环系统和净化层实现自动化净水、浇水及循环用水。
3.在中国专利cn 207754371u中,该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生态鱼缸,此发明主要将鱼缸与植物立培槽分层设置在一起,鱼缸中的水通过虹吸装置及水槽下部的喷淋头,进入立培槽下的储水槽中,将过滤后的水返还鱼缸中,鱼缸下部倾斜设有吸附过滤层,可以将鱼缸中鱼的排泄物集中起来,并通过排污口排出鱼缸,实现生态循环。但此发明鱼和植物生存空间小,植物生长受到限制,鱼缸投食、换水复杂,操作起来不方便;且第一立培槽影响第二立培槽的采光,不利于第二立培槽内花朵的生长;整个设备高度较高,不利于安装。在中国专利108401720a中公开了一种自动浇水的生态鱼缸花盆,该设备通过将太阳能转化成风能,利用风能及高处水汽冷凝成液态水,达到将水分移动到高处并灌溉作物的效果。该设备过于复杂,组装麻烦,且利用风能及太阳能等自然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在室内无法实现,不能长久维持鱼花共生生态系统。中国专利cn 107079865 a中将鱼菜在一个鱼缸中进行共生,但该设备因为要保证菜的生长,必须额外增加养份,极易造成水质变差,影响鱼的生长。在中国专利cn 207185661 u中,专利申请文件公开发明了一种鱼缸,鱼缸本体及设置在鱼缸本体外的过滤结构,两缸连接处有易断开的缺点,同时需要不停更换过滤材料,易造成二次污染。
4.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的水循环养鱼花盆,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上,利用一种水循环生态技术,提供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
7.2、技术方案
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包括套接的外缸、内缸和水循环系统,外缸作为鱼缸养鱼,内缸作为花盆,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虹吸管和潜水泵,所述虹吸管用于将外缸的水引入内缸,所述潜水泵用于将内缸底部的水排出至外缸;具体来说,所述内缸置于外缸的内部;所述外缸内还装有水,外缸和内缸的开口处安装虹吸管,所述虹吸管伸入外缸水面的管口低
于其伸入内缸的管口,用以将外缸的水引入内缸;所述内缸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填充土壤层、净化层和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与内缸底部之间形成集水层,形成一个小型人工湿地系统;内缸底部装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连接抽水管,将集水层内的水抽至外缸,其中,所述净化层为填充碎石或粗河沙,所述承托板设有若干个滤水孔,所述滤水孔的孔径小于净化层内碎石和粗河沙的粒径。虹吸管将外缸中的水吸到内缸中进行浇花,吸到内缸中多余的水随着土壤向下渗透,经过净化层,最后水在底部集水层聚集,由抽水管抽至外缸中,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净化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净化层和第二净化层,所述第一净化层内填充粒径为4-8mm的碎石基质,如白石子;所述第二净化层内填充粒径为2-6mm的粗砂基质,如粗河砂。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净化层的高度是第一净化层高度的5-6倍。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承托板的滤水孔孔径为1-2mm,用来承托净化层的滤料。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缸的内底面设有0.01-0.02的坡度,所述潜水泵设置在内缸的内底面的低处,将集中的水抽至外缸中。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虹吸管插入土壤层,且虹吸管插入土壤层的深度为100-200mm。
15.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虹吸管插入土壤层的端口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可以为过滤网或其他可以过滤的装置,防止土壤层的土壤堵住管口。
16.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抽水管一端连接潜水泵,另一端贯穿内缸壁通入外缸,其中,所述抽水管伸入外缸的管口装有逆水阀。
17.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土壤层高16-30cm,所述第一净化层高80-100mm,所述第二净化层高500-600mm。
18.作为本实用新型可能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缸(鱼缸)与内缸(花盆)作为一个整体,其形状为圆柱体、长方体或倒金字塔型,即形状可变。
19.3、有益效果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1.(1)本实用新型的水循环养鱼花盆不需要人工浇花,通过虹吸管将水运送到花盆中,花盆由土壤层和净化层可形成一个人工生态湿地,将鱼的排泄物截留至花盆里作为花的营养物质,过滤后多余干净的水通过集水层及抽水管又重新回流到鱼缸中,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流动的水也保持了水的新鲜和缸内氧气的含量,共同形成一个鱼花共存生态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和生态循环的优点,且形成一个极具观赏性的养鱼花盆;
22.(2)本实用新型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主要由内外缸构成,构造简单,运行方便,容易操作,鱼缸环绕布置在内缸外,二者一体化,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而且极大地利用了内缸周围的空间,无需独立使用过滤材料,不需要组装拆卸及考虑过多的影响因素;外缸作为鱼缸极具观赏性,且投食简单且鱼缸容易换水。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循环养鱼花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缸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缸和内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
27.1、外缸;2、内缸;21、土壤层;22、第一净化层;23、第二净化层;24、承托板;25、集水层;3、虹吸管;4、潜水泵;5、抽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实施例1
30.由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水循环养鱼花盆,包括外缸1、内缸2、虹吸管3、潜水泵4和抽水管5构成的水循环系统。
31.结合图2具体来说,内缸2作为花盆,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土壤层21、第一净化层22、第二净化层23和承托板24,其中,土壤层21高16-30cm,用于种植植物;第一净化层22高80-100mm,其中填充的是粒径为4-8mm的碎石基质,如粒径为8mm的白石子;第二净化层23高500-600mm,其中填充的是粒径为2-6mm的粗砂基质,如粒径为2mm的粗河砂;承托板24为开设若干个滤水孔的板,用以承托净化层的滤料,其滤水孔的粒径为1-2mm,避免第二净化层23的粗砂基质滤过滤水孔;承托板24与内缸2底面形成集水层25,集水层25的底面具有0.01-0.02的坡度(由于坡度过小,图1~3观察不明显,但足以使水集中至低处),集水层25的底面较低的一侧设有潜水泵4,潜水泵4连接抽水管5,抽水管5的另一端通入外缸1,形成排水系统,用于将集水层25内发水排出至外缸1。为了避免外缸1的水通过抽水管5倒流向集水层25,抽水管5伸入外缸1的管口安装有逆水阀。
32.如图3所示,外缸1内部中间位置放置内缸2,外缸1作为鱼缸养鱼,其内装有水,即内缸2与外缸1之间的环状空间内装有水用以养鱼。外缸1与内缸2之间安装虹吸管3,虹吸管3一端管口伸入外缸1的水面之下,另一端的管口伸向内缸2,当然,虹吸管3伸向内缸2的一端装有过滤网,则虹吸管3优选伸入土壤层21的深度为100-200mm,过滤网可避免土壤堵塞管口;其中,伸入外缸1的虹吸管3管口低于伸向内缸2的虹吸管3管口,使得外缸1的水通过虹吸管3流向内缸2,实现为内缸2种植的植物自动浇水,水通过第一净化层22和第二净化层23,并于承托板4的滤水孔集中流到集水层25,水聚集在集水层25较低的一侧,随后由潜水泵4和抽水管5回流到外缸1中,这样便形成有个水循环系统。
33.使用时,内缸2按照所述构造小型人工生态湿地,起到水净化的作用,
34.外缸1加入适量的水,水面高于虹吸管3使水自动吸入花盆(内缸2)中,将鱼的排泄物截留至花盆(内缸2)里作为植物的营养物质,过滤后多余干净的水通过集水层25及抽水管5又重新回流到鱼缸(外缸1)中,形成一个水循环系统,流动的水也保持了水的新鲜和缸内氧气的含量,共同形成一个鱼花共存生态系统。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