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耕覆土机

文档序号:29750011发布日期:2022-04-22 00:04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耕覆土机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耕覆土机。


背景技术:

2.农耕时,翻耕及覆土一个在播种前进行,一个在播种后进行,目前虽然有大型的翻耕覆土机,可有效提高翻耕及覆土的效率,但只适合于面积较大的田地使用,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面积较小,且不便于大型设备开入的场合,往往只能人工进行翻耕及覆土,大幅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携带,适用于小面积开垦,并能应对不同宽度沟壑的翻耕覆土机。
4.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翻耕覆土机,包括机架、翻耕轮,所述机架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引导轮及推把,所述引导轮与推把之间的机架上设有与机架长度方向呈90度交错设置的横梁,所述横梁轴线与引导轮轴线平行;所述横梁两端设有可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调节并锁紧固定的调节滑套,所述调节滑套包括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内壁与第二滑套内壁连通且两者轴线呈90度交错,所述第一滑套与横梁滑动适配,所述第二滑套内设有与其滑动适配的竖梁,所述调节滑套上设有与竖梁相抵并使竖梁与横梁相抵挤压实现竖梁在第二滑套内固定及横梁在第一滑套内固定的锁紧螺杆;所述翻耕轮可转动设置于竖梁朝向地面的一端且回转轴线与竖梁轴线垂直;两翻耕轮靠近机架前端一侧的轮缘彼此靠近,靠近机架后端一侧的轮缘彼此远离。
5.上述结构中,在操作时,引导轮与地面接触,通过推把推动引导轮在地面上滚动前进,此时两翻耕轮靠近机架前端一侧的轮缘彼此靠近,靠近机架后端一侧的轮缘彼此远离时,能在前进途中将泥土往两侧翻耕形成用于播种的沟壑,当需要覆土时,将引导轮从两条沟壑之间的翻耕土之间滚过,可通过翻耕轮将翻耕形成的泥土覆回沟壑内实现覆土;锁紧螺杆在锁紧时通过与竖梁相抵后并利用竖梁与横梁相抵,促使横梁与第一滑套内壁挤压以此锁紧,实现了单独调节锁紧螺杆即可同时控制横梁与竖梁在调节滑套上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固定,具有调节方便的优点;其整体结构框架简单,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梁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上调节盘,所述翻耕轮的轮轴与下调节盘连接,所述上调节盘端面设有呈放射状设置的上啮合齿,所述下调节盘端面设有与上啮合齿啮合的下啮合齿,所述下调节盘中心设有用于与上调节盘旋合对接的锁紧螺钉。
7.上述结构中,上调节盘与下调节盘之间通过上啮合齿与下啮合齿啮合实现彼此之间的周向固定,用于控制调节相邻翻耕轮之间的夹角,配合调节滑套可实现不同翻耕宽度的调节。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啮合齿在上调节盘端面周向方向上的齿数优选
为180齿,所述下啮合齿齿数与上啮合齿相同或能整除上啮合齿齿数。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导轮包括轮辐,相邻轮辐之间设有可拆式的配重块。
10.上述结构中,配重块可提升引导轮重量,针对一些土质较硬的土地,可增设配重块提高引导轮的下压力,从而在翻耕时能通过下压推把增加翻耕轮作为中间支点的下压力,使翻耕轮能更好的切入泥土进行翻耕。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辐断面呈十字形,每对轮辐之间的配重块为两个,通过螺栓固定使两个配重块夹于两轮辐之间。
12.上述结构中,十字形的轮辐断面其十字断面的夹角位置可为配重块提供支撑,使其能为配重块提供有效定位。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及竖梁断面均呈方形。
14.上述结构中,方形的横梁及竖梁与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适配时能有效防止横梁及竖梁发生周向转动,避免翻耕覆土时翻耕轮位置发生改变。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操作时,引导轮与地面接触,通过推把推动引导轮在地面上滚动前进,此时两翻耕轮靠近机架前端一侧的轮缘彼此靠近,靠近机架后端一侧的轮缘彼此远离时,能在前进途中将泥土往两侧翻耕形成用于播种的沟壑,当需要覆土时,将引导轮从两条沟壑之间的翻耕土之间滚过,可通过翻耕轮将翻耕形成的泥土覆回沟壑内实现覆土;锁紧螺杆在锁紧时通过与竖梁相抵后并利用竖梁与横梁相抵,促使横梁与第一滑套内壁挤压以此锁紧,实现了单独调节锁紧螺杆即可同时控制横梁与竖梁在调节滑套上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固定,具有调节方便的优点;其整体结构框架简单,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翻耕轮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6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含义:10-机架;11-翻耕轮;111-轮缘;112-轮轴;12-引导轮;121-轮辐;122-配重块;123-螺栓;13-推把;14-横梁;15-调节滑套;151-第一滑套;152-第二滑套;153-锁紧螺杆;1531-调节手柄;16-竖梁;161-上调节盘;1611-上啮合齿;162-下调节盘;1621-下啮合齿;163-锁紧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参考图1至图9,如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翻耕覆土机,包括机架10、翻耕轮11,所述机架10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引导轮12及推把13,所述引导轮12与推把13之间的机架10上设有与机架10长度方向呈90度交错设置的横梁14,所述横梁14轴线与引导轮12轴线平行;所述横梁14两端设有可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调节并锁紧固定的调节滑套15,所述调节滑套15包括第一滑套151及第二滑套152,所述第一滑套151内壁与第二滑套152内壁连通且两者轴线呈90度交错,所述第一滑套151与横梁14滑动适配,所述第二滑套152内设有与其滑动适配的竖梁16,所述调节滑套15上设有与竖梁16相抵并使竖梁16与横梁14相抵挤压实现竖梁16在第二滑套152内固定及横梁14在第一滑套151内固定的锁紧螺杆153。所述锁紧螺杆153与调节滑套15螺纹旋合,所述锁紧螺杆153一端设有调节手柄1531;所述翻耕轮11可转动设置于竖梁16朝向地面的一端且回转轴线与竖梁16轴线垂直;两翻耕轮11靠近机架10前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靠近,靠近机架20后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远离。
28.上述结构中,在操作时,引导轮12与地面接触,通过推把13推动引导轮12在地面上滚动前进,此时两翻耕轮11靠近机架10前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靠近,靠近机架10后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远离时,能在前进途中将泥土往两侧翻耕形成用于播种的沟壑,当需要覆土时,将引导轮12从两条沟壑之间的翻耕土之间滚过,可通过翻耕轮11将翻耕形成的泥土覆回沟壑内实现覆土;锁紧螺杆153在锁紧时通过与竖梁16相抵后并利用竖梁16与横梁14相抵,促使横梁14与第一滑套151内壁挤压以此锁紧,实现了单独调节锁紧螺杆153即可同时控制横梁14与竖梁16在调节滑套15上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固定,具有调节方便的优点;其整体结构框架简单,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
29.本实施例中,所述竖梁16朝向地面的一端固定上调节盘161,所述翻耕轮11的轮轴112与下调节盘162连接,所述上调节盘161端面设有呈放射状设置的上啮合齿1611,所述下调节盘162端面设有与上啮合齿1611啮合的下啮合齿1621,所述下调节盘162中心设有用于与上调节盘161旋合对接的锁紧螺钉163。
30.上述结构中,上调节盘161与下调节盘162之间通过上啮合齿1611与下啮合齿1621啮合实现彼此之间的周向固定,用于控制调节相邻翻耕轮11之间的夹角,配合调节滑套15可实现不同翻耕宽度的调节。
31.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啮合齿1611在上调节盘161端面周向方向上的齿数优选为180齿,所述下啮合齿1621齿数与上啮合齿1611相同或能整除上啮合齿1611齿数。
32.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轮12包括轮辐121,相邻轮辐121之间设有可拆式的配重块122。
33.上述结构中,配重块122可提升引导轮12重量,针对一些土质较硬的土地,可增设配重块122提高引导轮12的下压力,从而在翻耕时能通过下压推把13增加翻耕轮11作为中间支点的下压力,使翻耕轮11能更好的切入泥土进行翻耕。
34.本实施例中,所述轮辐121断面呈十字形,每对轮辐121之间的配重块122为两个,通过螺栓123固定使两个配重块122夹于两轮辐121之间。
35.上述结构中,十字形的轮辐121断面其十字断面的夹角位置可为配重块122提供支撑,使其能为配重块122提供有效定位。
36.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14及竖梁16断面均呈方形。
37.上述结构中,方形的横梁14及竖梁16与第一滑套151及第二滑套152适配时能有效
防止横梁14及竖梁16发生周向转动,避免翻耕覆土时翻耕轮11位置发生改变。
3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操作时,引导轮12与地面接触,通过推把13推动引导轮12在地面上滚动前进,此时两翻耕轮11靠近机架10前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靠近,靠近机架10后端一侧的轮缘111彼此远离时,能在前进途中将泥土往两侧翻耕形成用于播种的沟壑,当需要覆土时,将引导轮12从两条沟壑之间的翻耕土之间滚过,可通过翻耕轮11将翻耕形成的泥土覆回沟壑内实现覆土;锁紧螺杆153在锁紧时通过与竖梁16相抵后并利用竖梁16与横梁14相抵,促使横梁14与第一滑套151内壁挤压以此锁紧,实现了单独调节锁紧螺杆153即可同时控制横梁14与竖梁16在调节滑套15上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固定,具有调节方便的优点;其整体结构框架简单,具有便于携带的优点。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