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流装置及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4293发布日期:2022-06-29 02:2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稳流装置及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节水灌溉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稳流装置及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2.三角梅,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喜充足光照。茎粗壮,枝下垂,无毛或疏生柔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顶生枝端的3个苞片内,花梗与苞片中脉贴生,每个苞片上生一朵花;苞片叶状,紫色或洋红色,长圆形或椭圆形,花柱侧生,线形,边缘扩展成薄片状,柱头尖;花盘基部合生呈环状,上部撕裂状。
3.在市政工程中,为了提高市容,会在高架旁安装有多个箱体,然后在箱体内种植三角梅。多个箱体内连接有浇灌管,浇灌管的一端与水源连通。
4.但是,由于每个箱体离水源的距离不一,导致从浇灌管内进入不同箱体内的流量不一,存在浇灌量过大或过少的问题,影响三角梅的正常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稳流装置及灌溉系统,该稳流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灌溉出流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灌水均匀度,节省灌溉成本。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稳流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部腔室且设有与所述第一内部腔室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座,凸出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且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弹性件将所述第一内部腔室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进水口朝向所述弹性件;环形凸台,容纳于所述第二腔室且形成于所述出水口的外周,所述环形凸台的中心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第一过流通道,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第二过流通道,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的侧壁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出水口;其中,所述第一过流通道与所述过第二过流通道位于所述环形凸台的相对两侧。
7.上述技术方案中,水从进水口进入第一腔室冲击到弹性件,弹性件有效降低进水量流速,经过降速的水通过第一过流通道进入弹性件下方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起到集流和进一步缓流的作用,最终缓速的流水经设置在环形凸台上的第二过流通道排出,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的过流面积控制稳流装置的流量,同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弹性件会产生轻微的变形,使第二腔室的容积产生变化,第二腔室的截面的大小与不同的压力相对应并成反比,也起到辅助稳流的作用。而第一过流通道和第二过流通道位于环形凸台的相对两侧,则环形凸台对经第一过流通道进入第二腔室的水流起到再次分流的作用,水流经环形凸台的两侧绕过环形凸台然后再经第二过流通道流出,这样的设置使水流在第二腔室绕流,且增长水流路径,进一步增加第二腔室对水流的缓冲作用,稳定水流速度,以进一步提高出水量的均衡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流通道由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弹性件相接的外边缘朝
向所述安装座的延伸,所述第一过流通道的横截面尺寸自所述安装座向所述弹性件逐渐增加。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流通道由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弹性件相接的外边缘朝向所述安装座的延伸,即第一过流通道为开口面朝向弹性件的槽状,且槽状的第一过流通道的开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水流通过第一过流通道的阻力,有利于保证水流的顺畅性,降低水淤积在第一腔室的风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凸出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的环形凸阶,所述环形凸阶靠近所述进水口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安装座同轴的凹腔,所述弹性件搁置环形凸阶上且容纳于所述凹腔,所述第一过流通道由所述环形凸阶的内周面向所述环形凸阶的外周面延伸。
11.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座采用环形凸阶的结构,并在环形凸阶上设置凹腔,通过凹腔对弹性件仿形限位,便于制造、组装,且环形凸阶的结构为弹性件预留形变空间,实用性强。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阶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出水口的内表面相接,所述第一过流通道贯穿所述环形凸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过流通道的出水方向与环形凸台的中心轴线垂直,即第一过流通道的出水方向与水流在第二腔室绕环形凸台流动方向线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提高水流进入第二腔室并绕环形凸台分流的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流通道由所述环形凸台的端面沿所述环形凸台的轴向延伸。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保证第二过流通道与出水口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水流在第二腔室充分缓流集流后再经第二过流通道排出。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所述基体的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内部腔室,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一侧壁;盖体,盖合于所述开口且与所述基体可拆卸连接,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盖体。
17.上述技术方案中,外壳包括基体和盖体,便于整体稳流装置的拆卸清理,且使用者能够根据浇灌流量需要快速更换不同流量的基体,以使得稳流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具有第二内部腔室,所述基体容纳于所述第二内部腔室且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基座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基座与所述基体之间形成连接腔,所述基座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盖体的外周,所述连接部的外周具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母,所述连接部插入所述连接腔,所述基座和所述盖体螺纹连接。
19.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与基体可拆卸连接的基座,基体安装在基座内,基座与盖体螺纹连接,基座对基体起到承载和保护作用,基座和盖体深度螺纹连接,保证稳流装置的受压稳定性,并且避免在基体上设置连接结构,从而避免破坏基体的结构强度,且基座的设置便于基体的更换,在灌溉中,可根据植物不同阶段需水量的不同更换合适规格的基体。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外周具有多个突出部,多个所述突出部周向均布于所述基座的外周面。
21.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基座外周设置多个突出部可有效提高基座的摩擦力,从而方便使用者转动基座,方便基座和盖体的拆装。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流装置还包括流量标记结构,所述流量标记结构用于标示所述稳流装置的流量。
23.通过设置流量标记结构,方便使用者根据流量标记结构快速旋转合适的流量的稳流装置,避免使用错误。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流装置还包括流量标记结构,所述流量标记结构包括:转环,所述基座设置有环槽,所述转环嵌合于所述环槽且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转环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标记;观察口,设于所述基座且与所述环槽连通,所述观察口用于对准所述转环上其中一个所述标记。
25.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基座上设置环槽,环槽内转动设置转环,转环标注多个标记,在进行流量标记时,旋转转环使稳流装置正确的流量标记对准观察口即可,这样的结构便于稳流装置的标准化加工制造,且更换不同流量的基体后,通过旋转转环即可更改流量标记,操作便捷实用性强。
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灌溉系统,包括:输水软管,与供水源连通;如以上方案所述的稳流装置,所述稳流装置插接于所述输水软管,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输水软管连通。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稳流装置的轴测图;
29.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稳流装置的爆炸图;
30.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稳流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31.图4为图2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32.图5为图2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33.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标:1000-灌溉系统;100-稳流装置;10-外壳;11-基体;111-第一内表面;12-盖体;13-第一内部腔室;14-进水口;15-出水口;20-安装座;21-环形凸阶;22-凹腔;30-弹性件;40-环形凸台;50-第一过流通道;51-第一表面;52-第二表面;60-第二过流通道;70-基座;71-第二内部腔室;72-突出部;73-环槽;80-连接部;90-流量标记结构;91-转环;92-观察口;110-进水管;120-出水管;200-输水软管;300-水泵;400-供水源。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本技术中的“多个”表示至少两个。
41.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稳流装置100,稳流装包括外壳10、安装座20、弹性件30、环形凸台40、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道60,外壳10具有第一内部腔室13且设有与第一内部腔室13连通的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安装座20凸出于外壳10的内壁且位于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之间;弹性件30设置于安装座20,弹性件30将第一内部腔室13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进水口14连通,第二腔室与出水口15连通,进水口14朝向弹性件30;环形凸台40容纳于第二腔室且形成于出水口15的外周,环形凸台40的中心孔与出水口15连通;第一过流通道50设置于安装座20且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过流通道60设置于环形凸台40的侧壁且连通第二腔室和出水口15;其中,第一过流通道50与过第二过流通道60处于环形凸台40的相对两侧。
42.其中,弹性件30起到流速缓冲、压力补偿作用,弹性件30应具有隔水性,弹性件30可以采用弹性垫片,比如橡胶材质、塑胶材质、硅胶材质等具有弹性的垫片。
43.安装座20凸出于外壳10的内壁且位于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之间,便于弹性件30将第一内部腔室13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可选地,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相对设置于外壳10的相对的两端。
44.第二过流通道60设置于环形凸台40的侧壁,第一过流通道50与过第二过流通道60处于环形凸台40的相对两侧,即环形凸台40的中心轴线和第一过流通道50的连线与环形凸台40的中心轴线和第二过流通道60的连线的投影共线但不重合。
45.水从进水口14进入第一腔室冲击到弹性件30,弹性件30有效降低进水量流速,经过降速的水通过第一过流通道50进入弹性件30下方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起到集流和进一步缓流的作用,最终缓速的流水经设置在环形凸台40上的第二过流通道60排出,通过控制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道60的面积可相应改变稳流装置100的流量,同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弹性件30会产生轻微的变形,使第二腔室的容积产生变化,第二腔室的截面的大小与不同的压力相对应并成反比,也起到辅助稳流的作用。而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
道60位于环形凸台40的相对两侧,则环形凸台40对经第一过流通道50进入第二腔室的水流起到再次分流的作用,水流经环形凸台40的两侧绕过环形凸台40然后再经第二过流通道60流出,这样的设置使水流在第二腔室绕流,进一步增加第二腔室对水流的缓冲作用,稳定水流速度,以进一步提高出水量的均衡性。
46.可选地,第一过流通道50由安装座20与弹性件30相接的外边缘朝向安装座20的延伸,第一过流通道50的横截面尺寸自安装座20向弹性件30逐渐增加。
47.第一过流通道50由安装座20与弹性件30相接的外边缘朝向安装座20的延伸,即第一过流通道50为形成在安装座20上的槽状结构,且第一过流通道50朝向弹性件30一侧为敞口。
48.第一过流通道50的横截面尺寸自安装座20向弹性件30逐渐增加,即槽状结构的敞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
49.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一过流通道50具有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形成一定夹角,第一表面51和第二表面52分别延伸至安装座20的与弹性件30相接的边缘,使得第一过流通道50的横截面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形状。
5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流通道50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梯形。第一过流通道50由安装座20与弹性件30相接的外边缘朝向安装座20的延伸,即第一过流通道50为开口面朝向弹性件30的槽状,且槽状的第一过流通道50的开口宽度大于槽底宽度,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水流通过第一过流通道50的阻力,有利于保证水流的顺畅性,降低水淤积在第一腔室的风险。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20可以包括凸出于外壳10的内侧壁的环形凸阶21,环形凸阶21靠近进水口14的一端形成有与安装座20同轴的凹腔22,弹性件30搁置于环形凸阶21上且容纳于凹腔22,第一过流通道50由环形凸阶21的内周面向环形凸阶21的外周面延伸。
52.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弹性件30为圆形片状结构,环形凸阶21与外壳10可以一体成型,环形凸阶21的靠近进水口14的一端形成凹腔22,弹性件30搁置在环形凸阶21上且容纳于凹腔22,凹腔22的尺寸与弹性件30的外周尺寸相匹配,环形凸阶21的底部支撑弹性件30。
53.可选地,凹腔22的底壁可以为自环形凸阶21向环形凸台40方向向下倾斜的弧面,以为弹性件30的形变预留一定空间。
54.安装座20采用环形凸阶21的结构,并在环形凸阶21上设置凹腔22,通过凹腔22对弹性件30进行仿形限位,便于制造、组装,且环形凸阶21的结构为弹性件30预留形变空间,实用性强。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凸阶21靠近出水口15的一端与外壳10设置出水口15的内表面相接,第一过流通道50贯穿环形凸阶21。
56.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第一内部腔室13具有第一内表面111,出水口15设置于第一内表面111,环形凸台40和环形凸阶21均自第一内表面111沿环形凸台40的中心轴线延伸而形成,环形凸阶21的外周面与外壳10的内侧壁也一体成型,环形凸阶21的内周面与环形凸台4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二腔室,第一过流通道50设置于环形凸阶21上,且其开口面自环形凸阶21的外周向环形凸阶21的内周面逐渐增加,且第一过流通道50延伸至第一内表面111。
57.这样的结构使得弹性件30安装上后,第一过流通道50的出水方向与环形凸台40的中心轴线垂直,即第一过流通道50的出水方向与水流在第二腔室绕环形凸台40流动方向线位于同一平面,进一步提高水流进入第二腔室并绕环形凸台40分流的稳定性。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流通道60由环形凸台40的端面沿环形凸台40的轴向延伸。
59.如图5所示,第二过流通道60为形成在环形凸台40的端面上的槽型通道,其横截面可以为矩形,当然,也可以为梯形。
60.第二过流通道60设置于环形凸台40的端面,可进一步保证第二过流通道60与出水口15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水流在第二腔室充分缓流集流后再经第二过流通道60排出。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基体11,基体11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基体11的内腔形成第一内部腔室13,出水口15设置于基体11且与开口相对;盖体12,盖合于开口且与基体11可拆卸连接,进水口14设置于盖体12。
62.外壳10包括基体11和盖体12,便于整体稳流装置100的拆卸清理,且使用者能够根据浇灌流量需要快速更换不同流量的基体11,以使得稳流装置10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工况。
63.可选地,如图2所示,稳流装置100还包括基座70,基座70具有第二内部腔室71,基体11容纳于第二内部腔室71且与基座70可拆卸连接,基座70设有与出水口15连通的出水管120,基座70与基体11之间形成连接腔,基座70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连接部80形成于盖体12的外周,连接部80的外周具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母,连接部80插入连接腔,基座70和盖体12螺纹连接。
64.基体11和基座70可以进行卡接也可以螺纹连接。
65.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基体11和基座70均为圆柱体结构,基座70的内径大于基体11的外径,基体11同轴卡接在基座70内,出水口15、基座70与基体11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相应的,连接部80为圆套状结构,连接部80与基座70螺纹连接。
66.设置与基体11可拆卸连接的基座70,基体11安装在基座70内,基座70与盖体12螺纹连接,基座70对基体11起到承载和保护作用,便于基体11的更换,基座70和盖体12深度螺纹连接,保证稳流装置100的受压稳定性,并且避免在基体11上设置连接结构,从而避免破坏基体11的结构强度。
67.可选地,基座70的外周可以具有多个突出部72,多个突出部72周向均布于基座70的外周面。
68.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突出部72呈条状结构,条状的突出部72沿基座70的轴向延伸。
69.在基座70外周设置多个突出部72可有效提高基座70的摩擦力,从而方便使用者转动基座70,方便基座70和盖体12的拆装。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稳流装置100还包括流量标记结构90,流量标记结构90包括转环91和观察口92,基座70设置有环槽73,转环91嵌合于环槽73且与基座70转动连接,转环91上沿其周向设置有多个标记;
71.观察口92,设于基座70且与环槽73连通,观察口92用于对准转环91上其中一个标记。
72.本技术的稳流装置100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道60形
成不同流量的稳流装置100。流量标记结构90用于标记稳流装置100的流量。
73.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在基座70靠近出水口15的一端的端面设置环槽73,环槽73与基座70同轴,环槽73内转动设置转环91,转环91的外周面标注多个标记,基座70的底部的外壁设置有观察口92,观察口92连通环槽73且正对卡环的外周面,在进行流量标记时,旋转转环91使稳流装置100正确的流量标记对准观察口92即可,这样的结构便于稳流装置100的标准化加工制造。
74.并且,在更换不同流量的基体11后,通过旋转转环91,使新的对应的流量标记对准观察口92即可,操作便捷可重复利用性强,实用性高。
75.其中,流量标记可以采用不同颜色作为标示,比如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流量。
76.当然,流量标记结构90也可以通过基座70的颜色来区分,比如基座70的颜色可以有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等,不同的流量的基体11采用不同颜色的基座70进行固定,通过基座70的颜色即可快速判断稳流装置100的流量,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且观察的直观性强。
7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灌溉系统1000,包括输水软管200和以上任一方案的稳流装置100,输水软管200与供水源400连通;稳流装置100插接于输水软管200,进水口14与输水软管200连通。
78.可以理解的是,供水源400可以设置水泵300,供水源400经水泵300向输水软管200供水,输水软管200上可以设置多个稳流装置100,稳流装置100设有与进水口14连通的进水管110,稳流装置100通过进水管110与输水软管200连接,可选地,进水管110可使用锥形倒刺进水管110,便于与输水软管200的连通,稳流装置100的出水口15连通出水管120,便于灌溉。
79.本技术的灌溉系统1000,水经输水软管200从进水管110进入第一腔室冲击到弹性件30,弹性件30有效降低进水量流速,经过降速的水通过第一过流通道50进入弹性件30下方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起到集流和进一步缓流的作用,最终缓速的流水经设置在环形凸台40上的第二过流通道60排出,通过控制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道60的面积可相应改变稳流装置100的流量,同时,在水压的作用下弹性件30会产生轻微的变形,使第二腔室的容积产生变化,第二腔室的截面的大小与不同的压力相对应并成反比,也起到辅助稳流的作用。而第一过流通道50和第二过流通道60位于环形凸台40的相对两侧,则环形凸台40对经第一过流通道50进入第二腔室的水流起到再次分流的作用,水流经环形凸台40的两侧绕过环形凸台40然后再经第二过流通道60流出,这样的设置使水流在第二腔室绕流,进一步增加第二腔室对水流的缓冲作用,稳定水流速度,以进一步提高出水量的均衡性。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