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种器活动导种管。
背景技术:2.播种机是一种常见的农用设备,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播种机其导种管位置和形状都是固定的,不同速度下,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差异较大,易与导种管内壁产生碰撞接触,破坏有序的种子流;在播种速度较小时,种子离开导种管的投出轨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小;播种速度较大时,种子离开导种管的投出轨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较大。而不同速度下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和离开导种管投出角度的差异会导致种子在种沟内的粒距一致性较差,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种子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排种器活动导种管。
4.一种排种器活动导种管,包括:上管体、下管体、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水平支架;
5.所述上管体的出口和下管体的入口活动对接;所述上管体的入口安装在排种器投种口正下方;
6.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管体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机架上;
7.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管体以连接点a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连接点a为上管体和所述水平支架的铰接点;所述水平支架以一侧的突出式结构安装在机架的水平导轨内。
8.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管体以上管体和下管体的连接点b为中心进行转动;
9.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三驱动机构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调节上管体和下管体的动作情况;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排种器的转速。
10.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架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机架上。
11.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水平支架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上管体铰接连接。
12.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推杆;
13.所述第三推杆的一端与上管体底部的固定脚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下管体活动连接。
14.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在所述上管体的前壁上粘贴有可折弯薄壁,该薄壁的覆盖范围延续至下管体的末端。
15.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所述固定脚、第三推杆、下管体构成类三角形结构。
16.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当动力机械前进的速度在2-12km/h时,所述上管体、下管体整体的水平方向位移在0-16mm之间;所述上管体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在0-5
°
;所述下管体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在0-12
°
。
17.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供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通过导种管水平方向的移动和整体转动使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差异性减小,并通过改变下管体的角度改变种子的投出角度,实现了根据排种速度调节导种管的动作幅度的目的,使种子在种沟内的落点保持一致,提高了不同播种速度下的粒距一致性;从而解决了在不同播种速度下,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差异性大、碰撞无序,以及种子离开导种管时的投种角度不同,导致落在种沟内种子的粒距一致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排种器活动导种管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高速导种管姿态和低速导种管姿态状态图;
21.图3为贴有可折弯薄壁的上管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传感器;2-排种器;3-第二推杆;4-上管体;41-前壁;42-后壁;5-可折弯薄壁;6-下管体;7-开沟器;8-第三推杆;9-固定脚;10-机架;11-第一推杆;12-水平支架;13-高速导种管姿态;14-低速导种管姿态;15-种沟。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排种器活动导种管,上管体4、下管体6、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水平支架12;
26.所述上管体4的出口和下管体6的入口活动对接;所述上管体4的入口安装在排种器2投种口正下方;
27.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管体4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机架10上;
28.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管体4以上管体4与水平支架12的连接点a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水平支架12以一侧的突出式结构安装在机架10的水平导轨内;所述水平导轨位于投种口下方偏前进方向一侧的机架10处,长度在20公分;作用是为水平支架12提供安装位置,并限制水平支架12仅可水平移动。
29.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下管体6以上管体4和下管体6的连接点b为中心进行转动;
3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第三驱动机构根据传感器1的检测结果来调节上管体4和下管体6的动作情况;所述传感器1用于检测排种器2的转速。
31.所述连接点a为上管体4与水平支架12的连接点,即上管体4的转动中心;所述连接点b为上管体4与下管体6的连接点,即下管体6的转动中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安装在排种器投种口下方,将排种器投出的种子引导至种沟内。
32.图2为排种速度快慢不同情况下导种管位置姿态,图中低速导种管姿态14表示低速时导种管的位置姿态及种子接触、脱离导种管的位置轨迹,高速导种管姿态13表示高速时导种管的位置姿态及种子接触、脱离导种管的位置轨迹;x为种子脱离排种盘的位置投影与种床落点的水平距离。当排种速度加快时,在第一驱动机构伸长动作的基础上,第二驱动机构收缩带动上管体4绕水平支架12和上管体4的连接点a顺时针转动,第三驱动机构收缩带动下管体6绕上、下管体的连接点b逆时针转动,使下管体6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减小,使种子沿管体内壁滑落的投出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减小,保证种子在不同速度下的落点趋于重合。
33.本发明提供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其工作原理如下:
34.播种速度发生变化使种子脱离排种盘的速度方向发生细微变化(速度变快,竖直方向角度增大),播种速度变快,导种管若为固定状态则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较大,易与导种管内壁发生碰撞,致使种子后续弹跳或滚动运动差异性增大;播种速度变快时,种子脱离排种盘的竖直方向角度增加,种子沿动作后的上管体4前壁41射入导种管,两者接触的入射角度变小,同时弹射角度也变小,弹射高度也会降低,更加贴合管壁;导种管的移动方向为动力机械前进的反方向;导种管下管体6在初始阶段为竖直方向角度较大的状态,使种子的投出轨迹靠后(动力机械前进方向为正),导种管的移动与转动为整体的动作,动作的过程中下管体6向竖直方向旋转使种子投出的轨迹相对前移,通过导种管整体的移动、转动和下管体6旋转之间的互补,使种子的落点保持一致。
35.本发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导种管整体水平移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导种管转动的目的在于使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差异性减小,且保持种子在不同速度下始终与导种管前壁接触,种子流贴合导种管前壁,优势在于避免播种速度变化时出现入射角度差异性大的情况,降低种子后续运动的差异性。因此,通过导种管水平方向的移动和上管体的转动使种子沿导种管前壁射入导种管,两者接触位置入射角度减小,可以避免种子射入导种管的入射角度变化大、易与导种管内壁发生碰撞的情况,降低种子运动差异性。
36.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排种器活动导种管,通过将导种管分上下两部分(上管体4和下管体6),并通过驱动机构使导种管可整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同时整体可绕上管体4和水平支架12的连接点转动,同时下管体6可绕上管体4的底部旋转。随着播种速度的增大,导种管整体向负方向移动(动力机械前进方向为正)且绕上管体4和支架12的连接点顺时针转动,使种子与管壁的接触位置入射角度减小,速度越大移动距离、转动角度越大;同时随着速度的增大,下半部分导种管向竖直方向旋转,减小种子的投出角度,速度越大旋转角度越大。因此,本发明通过整体的水平移动、转动和下管体的旋转,使种子在种沟内的落点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了不同播种速度下的粒距的一致性。
3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推杆11,所述第一推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架12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机架10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推
杆3;所述第二推杆3的一端与水平支架1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上管体4铰接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三推杆8;所述第三推杆8的一端与上管体4底部的固定脚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下管体6活动连接;所述上管体4底部的固定脚9与上管体4为一体结构;所述固定脚9、第三推杆8、下管体6构成类三角形结构。
38.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所述上管体4的前壁41上粘贴有可折弯薄壁5,该可折弯薄壁5的覆盖范围延续至下管体6的末端。
39.此处上管体4与下管体6为装配结构,在下管体6的旋转过程中,上下管体的壁面会出现不连续的分离状态,即存在间隙,种子在从上管体运动到下管体时会发生跳跃碰撞,会对种子的运动产生影响;利用可折弯薄壁使上下管体的管壁呈现连续状态,即可折弯薄壁代替上下管体的两个管壁成为一个新的管壁。
40.当动力机械前进的速度在2-12km/h时,所述导种管整体的水平方向位移在0-16mm之间,速度越大位移越大;所述上管体4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在0-5
°
,速度越大角度越大;所述下管体6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角度在0-12
°
,速度越大角度越大。本发明当动力机械前进的速度在2-12km/h的速度区间内的情况下,管体在这些位移量角度内动作,可以改善种子在导种管内的运动,并提高播种的粒距均匀性。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