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43775发布日期:2022-09-07 11:25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冬小麦矮杆品种筛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自20世纪60年代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borlaug博士发起的世界第一次“绿色革命”,norin10号矮秆基因被用于小麦育种以来,矮秆基因的研究与利用被越来越多的遗传学家和育种专家所重视。自1935年日本农民发现地方矮杆品种“达摩”以后,世界上相继出现了5-6个矮源品种,科学家对其所含的矮杆基因进行了遗传鉴定分析,目前定名的矮杆基因有25个,它们大多由突变产生。目前世界小麦品种中的矮秆基因多来自“农林10号”的rht1(rht-b1b)、rht2(rht-d1b)和赤小麦的rht8、rht9,存在遗传背景狭窄,矮秆基因单一化问题,因此继续发掘、鉴定、利用新矮源的意义重大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重视。
3.目前小麦育种中应用的矮秆亲本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早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低、籽粒千粒重偏小、结实率低等缺陷,因此创造和发现新的矮源尤为重要,在发现和创制新矮源的同时,也应注意矮秆种质资源综合性状的改造,若能创新出具有norin10号或akagomugi矮杆基因的优点,又兼具显性或部分显性遗传效应的新矮源,将会在生产上得到更大的利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矮杆资源中的应用会为小麦矮秆种质资源创制、小麦矮秆基因的鉴别评价及遗传分析提供更多准确和更先进的科学方法,为矮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小麦矮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该方法对亲本筛选与杂交组合配制,杂种f1代花药组织培养,对矮杆种质资源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确定和筛选标准进行了规定。该方法操作简单便捷,可以用来创制冬小麦矮秆优异新种质,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育种方法。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的创制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8.筛选优质亲本杂交、对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染色体加倍并移栽定植,并对后代的形态指标、抗寒性、生理指标和经济指标按照标准进行筛选,直至获得符合矮杆性状的后代,即为冬小麦矮杆种质资源。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筛选优质亲本的的筛选指标包括农艺性状、抗病性、抗寒性、经济指标和品质性状。
10.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幼苗习性,冬春性,株高,穗长,壳色,芒型,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颜色,粒型,饱满度,抽穗期,灌浆习性,成熟期,株型结构,整齐度,落黄性等性状。
11.抗病性鉴定评价:在田间自然发病或接种条件下鉴定其对病害的反应情况,主要包括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的抗性。
12.抗寒性鉴定评价:在自然或人工胁迫条件下鉴定其抗寒性。
13.经济指标鉴定评价:鉴定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
14.品质性状鉴定评价:鉴定品种的蛋白质、湿面筋、面团流变学特性、高分子谷蛋白亚基构成。
15.本发明筛选提供的冬小麦亲本的农艺性状筛选标准:株高≤80cm,幼苗半匍匐—匍匐,半冬性—冬性,穗长≥7.5cm,壳色白色,穗型长方形或纺锤形或棒型穗,穗粒数≥40粒,千粒重≥35g,籽粒饱满,光泽好,角质率大于等于70%,抽穗期与成熟期≤国家对照种抽穗期和成熟期,株型紧凑或适中1-2级,穗层整齐,1-2级,后期落黄好,熟相1-2级。便于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
16.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状的鉴定评价,在田间自然发病或接种条件下鉴定其对病害的反应情况,主要包括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抗性等。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亲本的抗病性筛选标准:对条锈病、叶锈病中抗以上,对白粉病高抗或免疫,对赤霉病中抗以上,抗叶枯病。便于提高新培育品种的抗病性
17.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状的鉴定评价,在自然或人工胁迫条件下鉴定其抗寒性。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亲本资源的抗寒性筛选标准:自然越冬叶片冻害≤3级,田间越冬死苗率和茎率均为零,便于培育抗寒性强的新种质。
18.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亲本的经济性状的筛选标准:单粒点播条件下,单株穗数≥16穗、穗粒数≥40粒、千粒重≥35g。便于保障新培育品种的丰产性。
19.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亲本的品质性状的鉴定评价筛选标准:种质资源品质达国标强筋麦或国标中筋麦标准,其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大于等于13%,湿面筋≥30%,中筋麦面团稳定时间≥3分钟,强筋麦面团稳定时间≥7分钟。便于保障新培育品种的品质提升。
20.本发明提供的冬小麦亲本kasp标记筛选标准,入选亲本含有1对或1对以上矮秆等位基因。便于保障矮杆种质创制的成功几率。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入选亲本通过kasp标记方法检测,含有至少1对矮杆等位基因。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对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包括:
23.1)愈伤诱导: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愈伤诱导培养基中,接种25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28-30℃暗培养;
24.2)分化苗培养:待愈伤组织达9-12日龄,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中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获得幼苗;
25.3)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幼苗10-15d,获得试管苗;
26.4)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cm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培养90-100d,获得组培苗。
2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染色体加倍并移栽定植为:移栽前,炼苗10-15d,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定植至大棚,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收获种子,为h0代。定植到田间的组培苗因越夏期间冷藏的低温条件已通过了春化阶段,越冬期间要采取小拱棚或日光温室保护,以免冻害死苗影响后续的选择。
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以4/10000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根尖或生长点,获得二倍体正常植株。
2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移栽定植后,对h0代进行水肥管理,具体为:定植后,每亩施尿素15kg+磷酸二胺20kg+氯化钾5kg;起身至拔节期亩追施尿素15kg/667m2;灌溉要浇足底墒、起身、拔节、孕穗和灌浆五次灌水,每次浇水≥50m3。
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的技术方案,对形态指标、抗寒性、生理指标和经济指标按照标准进行筛选具体为:株高≤65cm,株型紧凑或适中,茎秆富有弹性,叶片细长或适中,长方形或纺锤形或棒型穗,单株成穗≥16个,穗层整齐度1-2级,穗粒数≥40粒,千粒重≥35g,籽粒饱满,饱满度1级、光亮,角质率≥70%,生育期≤240d,后期落黄好,熟相1-2级;越冬叶片冻害≤3级,抗寒性优于或相当于区试对照种;对条锈病、叶锈病中抗以上,对白粉病高抗或免疫,对赤霉病中抗以上,抗叶枯病;蛋白质≥13%,湿面筋≥30%,面团稳定时间≥3min,kasp标记检测含有1对或1对以上矮秆等位基因。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附图为石矮1号选育系谱图;
33.图2附图为石矮1号与双亲株穗穗性状对比图;左为亲本烟农19,右为亲本石4185,中为石矮1号;
34.图3附图为石矮1号籽粒性状图;
35.图4附图为石矮2号选育系谱图;
36.图5附图为石矮2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左为亲本藁8901-11-14,右为亲本良星99,中为石矮2号;
37.图6附图为石矮2号灌浆期株穗图;
38.图7附图为石矮3号选育系谱图;
39.图8附图为石矮3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左为亲本石家庄8号,右为亲本石矮1号,中为石矮3号;
40.图9附图为石矮3号籽粒性状图;
41.图10附图为石矮3号群体田间长势图;
42.图11附图为石矮4号选育系谱图;
43.图12附图为石矮4号与双亲植株株穗性状对比图;
44.图13附图为石矮4号籽粒图;
45.图14附图为石矮5号选育系谱图;
46.图15附图为石矮5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
47.图16附图为石矮5号籽粒图;
48.图17附图为石矮6号选育系谱图;
49.图18附图为石矮6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
50.图19附图为石矮7号选育系谱图;
51.图20附图为石矮7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
52.图21附图为石矮8号选育系谱图;
53.图22附图为石矮8号与双亲株穗性状对比图;
54.图23附图为石矮8号籽粒图;
55.图24附图为石矮9号选育系谱图;
56.图25附图为石矮9号群体田间长相图;
57.图26附图为石矮10号选育系谱图;
58.图27附图为石矮10号群体田间长相图;
59.图28附图为石矮10号籽粒照片图。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61.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均为上述发明实例。至目前已经成功创制出冬小麦矮杆新种质10例(见表1)。
62.表1
63.64.实施例1“石矮1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65.1)母本“烟农1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66.烟农19是烟台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以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有性杂交后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
67.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叶色呈深黄绿色,叶片上冲,株高80cm左右,分蘖成穗率较高,中大穗,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落黄好,抗寒、抗病能力强,尤其高抗赤霉病。
68.2)父本“石4185”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69.石418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太谷核不育核心种质,将植8094、宝丰7228、石84-7120聚合杂交并经轮回选择选育而成。1997-2001年先后通过河北、河南、新疆和田地区和国家品种审定。
70.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匐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长芒,白壳,长方型穗;穗长8厘米左右,穗粒数32个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容重790克/升以上。抗旱、节水、耐盐碱,抗条锈病,中感叶锈,轻感白粉病。
71.3)“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方法见图1;
72.石矮1号是利用常规育种和花药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将烟农19和石4185进行有性杂交,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后代采用定向系统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
73.杂交组合配制2003年5月,以“烟农19”为母本,“石4185”为父本有性杂交。
74.组培接种2004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5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75.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350块,出愈率4.7%。
76.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45丛,绿苗分化率12.9%,幼苗产率0.6%。
77.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90-100天。
78.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79.田间选择h0代选择:05年夏收前对h0代进行选择,其中有5株表现矮杆,株型紧凑,穗结构好,穗大粒多。收获后考种,株高44-46cm,穗长8-8.5cm,单株穗数8-16穗。穗粒数45-55粒;
80.h1代选择:2005年将入选的h0代5个单株(丛)分穗种成穗行,共种植了120行(为h1代株系),2006年根据田间表现进行选择,其中第zp06-3877-3920行表现矮杆、大穗、穗层整齐,穗结构好,收获株系进入产比试验,选择优异单株升入h2;
81.h2代选择:2007年将入选单株种植于h2代的zp072-607-730行,其中zp072-689-690表现突出,同时升入产比试验的该品系,亩产515.6公斤,将该品系定名为“石矮1号”。
82.特征特性
83.该种质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单粒点播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3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如图2和图3所示;小区试
验亩成穗可高达55-65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0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矮杆、多穗: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0-53cm);多穗:亩成穗55-65万;双矮杆基因控制:经中国科学院基因检测,石矮1号含有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
84.实施例2“石矮2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85.母本“藁8901-11-14”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86.藁8901-11-14是藁城农科所以波兰小麦为母本、临漳麦为父本,有性杂交后选育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
87.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cm,穗纺锤型,短芒、白壳、颖壳上有茸毛,白粒,硬质,抗条锈、叶锈,落黄较好。亩穗数43-45万,穗粒数35粒,千粒重38克。
88.粗蛋白15.75%,赖氨酸0.39%,湿面筋36.1%,形成时间6.4分钟,稳定时间29.2分钟,面包体积773ml,面包评分83.3分。
89.父本“良星9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90.良星99,德州市良星种了研究所育成。品种来源于“济91102/鲁麦14//ph85-16”,2004年河北省审定。
9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穗纺锤形,长芒,白粒,角质。茎秆坚实,弹性好,较抗倒伏。轻度早衰,落黄一般。抗寒性好。高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秆锈病。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5.7粒左右,千粒重40.0克左右。
[0092]“石矮2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见图4;
[0093]
杂交组合配制:2003年5月,以“藁8901-11-14”为母本,“良星99”为父本有性杂交。
[0094]
组培接种
[0095]
2004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0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096]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366块,出愈率6.1%。
[0097]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76丛,绿苗分化率20.7%,幼苗产率1.27%。
[0098]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099]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00]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01]
田间选择2006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zp07-0091-0295共计205行,其中zp07-220-245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zp07-225和zp07-241两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
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2号”,2007年从中选择优异单株升入2008年鉴定圃继续鉴定和选择。
[0102]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5和图6;半冬性、中晚熟、矮杆,成熟期与对照“良星99”相当,株高54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经小区试验,亩成穗45-5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6个,穗层较整齐,锥型穗,颖壳带绒毛,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长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5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4-38粒),千粒重35克左右。株型较松散,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一般。籽粒蛋白质含量15.5%,湿面筋含量35%左右,高分子谷蛋白亚基构成1,5+12,7+8。双矮杆基因控制: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2号含有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
[0103]
实施例3“石矮3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04]
母本“石家庄8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105]
石家庄8号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以石91-5065做母本、石9306(冀麦38号)做父本,经连续多年异地交替定向选育成的集节水、高产、抗寒、抗病、落黄好等优点于一体的冬小麦新品种。。
[010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亩成穗较多。抗寒、抗旱、中抗条锈、高抗叶锈和白粉病,抗干热风,熟相好。株高75cm左右,茎杆韧性好。短芒,纺锤穗,穗长8cm左右,穗粒数32个左右,白粒,硬质,千粒重45克左右,籽粒饱满,光泽好,容重795克/升。。
[0107]
父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108]
石矮1号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矮杆小麦新种质。
[0109]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110]“石矮3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见图7;
[0111]
杂交组合配制2008年5月,以“石家庄8号”为母本,“石矮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
[0112]
组培接种2009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5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113]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252块,出愈率3.36%。
[0114]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45丛,绿苗分化率17.85%,幼苗产率0.6%。
[0115]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16]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17]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2009年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18]
田间选择:2010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zp11-0125-0285共计160行,其中zp11-125-136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zp11-134和zp11-136两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3号”,2011年从中选择优异单株升入2012年鉴定圃继续鉴定和选择。
[0119]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8、图9和图10;半冬性、中早熟、矮杆,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8cm左右,幼苗半匍匐,抗寒,抗病,分蘖力中等,株叶型好,穗头较大,亩成穗40万左右,点播单株成穗15-20个,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好,穗层整齐,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4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4-38粒),千粒重42克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3.5%,湿面筋含量30.1%。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3号含有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
[0120]
实施例4“石矮4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21]
母本“石4185”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石418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利用太谷核不育核心种质,将植8094、宝丰7228、石84-7120聚合杂交并经轮回选择选育而成。1997-2001年先后通过河北、河南、新疆和田地区和国家品种审定。
[012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匐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长芒,白壳,长方型穗;穗长8厘米左右,穗粒数32个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容重790克/升以上。
[0123]
父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石矮1号是利用常规育种和花药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将烟农19和石4185进行有性杂交,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后代采用定向系统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
[0124]
该种质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125]“石矮4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如图11;
[0126]
石矮4号是利用常规育种和花药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将石4185与石矮1号进行有性杂交,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后代采用定向系统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
[0127]
选育经过及各世代主要特征特性:
[0128]
杂交组合配制:2008年5月,以“石4185”为母本,“石矮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
[0129]
组培接种:2009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5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130]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284块,出愈率3.79%。
[0131]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68丛,绿苗分化率23.9%,幼苗产率0.91%。
[0132]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33]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34]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2009年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35]
田间选择:2010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zp11-0300-0406共计106行,其中zp11-325-336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zp11-325、zp11-330、zp11-328三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4号”,2011年从中选择优异单株升入2012年鉴定圃继续鉴定和选择。
[0136]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12和图13;半冬性、中熟、矮杆,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55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亩成穗45
‑‑
50万,点播单株成穗16-24个,穗层整齐度一般,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4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3-35粒),千粒重38克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较好。品质优良,籽粒蛋白质含量16.2%,湿面筋含量35.3%,延展性167,沉降值36.2ml。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4号受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控制。
[0137]
实施例5“石矮5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38]
母本“烟农1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139]
烟农19号是烟台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以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01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0140]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上冲,株高75cm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中大穗,穗粒数40粒左右。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圆型,千粒重36克左右。抗病性、抗旱性较强,抗寒性中等。。
[0141]
父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石矮1号是利用常规育种和花药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育种手段,将烟农19和石4185进行有性杂交,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后代采用定向系统选择的方法选育而成。
[0142]
该种质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143]“石矮5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如图14;
[0144]
杂交组合配制:2008年5月,以“烟农19”为母本,“石矮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
[0145]
组培接种:2009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10瓶,每瓶接种约150枚花药。
[0146]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203块,出愈率13.5%。
[0147]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34丛,绿苗分化率16.75%,幼苗产率2.27%。
[0148]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49]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50]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2009年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51]
田间选择:2010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zp11-共计160行,其中zp11-125-136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zp11-134和zp11-136两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5号”。
[0152]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15和图16;半冬性、中早熟、矮杆,熟期与比对照“石4185”晚1-2天,株高54cm左右(群体下60cm),幼苗半匍匐,抗寒,抗病,分蘖力中等,株叶型好,穗头较大,亩成穗40-45万,点播单株成穗15-20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45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4-38粒),千粒重42克左右。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4.53%,湿面筋含量32.9%,延展性150,沉降值31.24ml。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5号受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控制。
[0153]
实施例6“石矮6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54]
母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石矮1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矮杆小麦新种质。
[0155]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156]“烟农1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烟农19号是烟台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以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01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0157]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上冲,株高81cm左右。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中大穗,穗粒数40粒左右。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籽粒圆型,千粒重36克左右。抗病性、抗旱性较强,抗寒性中等。
[0158]“石矮6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如图17;
[0159]
杂交组合配制2008年5月,以“石矮1号”为母本,“烟优19”为父本有性杂交。
[0160]
组培接种2009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花药1056枚。
[0161]
愈伤诱导:在28℃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174块,出愈率16.48%。
[0162]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40株,绿苗分化率23.00%,幼苗产率3.79%。
[0163]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64]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65]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2009年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10-15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66]
田间选择:2010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zp11-0546-0679,共计134行,其中zp11-0553-0576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zp11-0555一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6号”,2011年从中选择优异单株升入2012年鉴定圃继续鉴定和选择。
[0167]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18,半冬性、中晚熟、矮杆,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2天,株高56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分蘖力强,亩成穗40
‑‑
45万,点播单株成穗15-26个,穗层整齐度一般,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5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5-40粒),千粒重42克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3.9%,湿面筋含量30%,延展性149.8,沉降值数28.8ml。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6号含有rht-b1b、rht-d1b双矮杆基因。
[0168]
实施例7“石矮7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69]
母本“石麦15”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石麦1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河北省农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于1997年以冀麦38为母本、92r13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应用快速繁殖育种技术在f1代以冀麦38为父本回交,连续回交4代,后经连续3年田间异地定向选育而成。
[0170]
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平均亩穗数35.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42.9克。2009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2,越冬茎99.2%,死茎率0.8%。2010年抗寒鉴定结果:冻害级别5,越冬茎97.9%,死茎率2.1%。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mr),高感叶锈病(hs),慢条锈病(sr)。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784克/升,粗蛋白质13.25%,湿面筋27.3%,沉降值19.5毫升,吸水率59.4%,形成时间2.0分钟,稳定时间1.2分钟,弱化度234f.u,评价值28,最大拉伸阻力95e.u,延伸性12.4厘米,能量15.3平方厘米,硬度指数68.6。
[0171]
父本“山农20”的选育及特征特性:山农20(原代号山农05-066)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以ph82-2-2为母本,以95407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黄淮南片预备试验,2007-2009年参加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2010年完成试验程序,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6)。
[017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区试田间试验记载越冬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两极分化快,抽穗稍晚,亩成穗多,穗层整齐。株高78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叶色深绿。抗倒性较好。后期成熟落黄正常。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亩穗数43.3万穗、穗粒数35.1粒、千粒重41.4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慢条锈
病,中抗叶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28克/升、808克/升,硬度指数67.7(2009年),蛋白质含量13.53%、13.3%;面粉湿面筋含量30.3%、29.7%,沉降值30.3毫升、28毫升,吸水率64.1%、59.8%,稳定时间3.2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6e.u、266e.u,延伸性133毫米、148毫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0173]
选育经过及各世代主要特征特性,选育图谱见191;
[0174]
杂交组合配制2010年5月,以“石麦15”为母本,“山农20”为父本有性杂交。
[0175]
组培接种:2011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5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176]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340块,出愈率4.5%。
[0177]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45丛,绿苗分化率12.9%,幼苗产率0.6%。
[0178]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79]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80]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7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81]
田间选择:h0代选择:2012年夏收前对h0代进行选择,其中有6株表现矮杆,株型紧凑,抗病性好,穗结构好。收获后考种,株高45-49cm,穗长7.5-8cm,单株穗数8-16穗,穗粒数40-52粒。
[0182]
h1代选择:2012年将入选的h0代5个单株(丛)分穗种成穗行,共种植了120行(为h1代株系),2013年根据田间表现进行选择,其中第h13-001-020行表现矮杆、穗层整齐,穗结构好,抗病性好(对白粉病免疫),落黄好。收获株系h13-017进入产比试验,选择优异单株升入h2。
[0183]
h2代选择:2014年将入选单株种植于h2代的h14-207-230行,其中h13-017入选株系h14-207-212表现突出,同时升入产比试验鉴定的h13-017表现在群体条件下综合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性好,穗层整齐,综合性状好,亩产量525.8公斤,与相邻对照平产。同时课题组对其进行节水抗旱性鉴定,结果该品系表现根系发达,抗旱突出,对土壤和大气干旱均有一定的耐受性。将该品系定名为“石矮7号”[0184]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20;半冬性、中晚熟、矮杆,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株高48cm左右,幼苗匍匐,叶片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较强(田间自然鉴定白粉病发生轻,属高抗类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亩成穗45-50万,点播单株成穗16-24个,穗层较整齐,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光泽好,穗粒数38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0-33粒),千粒重45克左右。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4.54%,湿面筋含量31.7%,延展性145.8,沉降值33ml。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7号含有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
[0185]
实施例8“石矮8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186]
母本“石h083-366”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187]
父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188]
石矮1号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矮杆小麦新种质。
[0189]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190]“石矮8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图谱见图21;
[0191]
杂交组合配制:2010年5月,以“h083-366”为母本,“石矮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
[0192]
组培接种:2011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30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193]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155块,出愈率1.7%。
[0194]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32丛,绿苗分化率20.6%,幼苗产率0.36%。
[0195]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196]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197]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2011年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7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198]
田间选择:2012年秋将收获的h0代单株或单穗种于田间为h1代株系,种植行号为h13-0195-0255共计60行,其中h13-0240-0255表现矮杆,多穗,大穗,抗病,穗结构好,穗层整齐,等优点,从中选择h13
‑‑
245和h13-246两个优系,升级下年度产比试验,同时,作为重点株系入选矮杆种质并定名为“石矮8号”。
[0199]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22和图23,半冬性、中晚熟、矮杆,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2天,株高45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抗寒性较好,抗病性强(田间自然鉴定对白粉病免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亩成穗45万左右,点播单株成穗16-25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光泽好,穗粒数4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3-35粒),千粒重48克左右。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一般。籽粒蛋白质含量14.36%,湿面筋含量32.52%,延展性142.3,沉降值31ml。经中国科学院kasp基因标记检测,石矮8号含有rht-b1b rht-d1b双矮杆基因。
[0200]
实施例9“石矮9号”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
[0201]
父本“石矮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0202]
石矮1号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矮杆小麦新种质。
[0203]
特征特性:冬性,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6.6cm左右(群体条件下55cm),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区试验亩成穗可高达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8-28个,穗层整齐,长方型穗,穗结构好,小穗排列紧密,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卵圆形,籽粒饱满,光泽好,结实性强,穗粒数多,穗粒数55个左右(群体条件下32-35粒),千粒重32-34克,籽粒蛋白质含量16.1%,湿面筋含量37%。旗叶上冲,株型紧
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
[0204]“石矮9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方法见图24
[0205]
杂交组合配制:2013年5月,以“衡2011-5007”为母本,“石矮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
[0206]
组培接种:2014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12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207]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90块,出愈率2.5%。
[0208]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30丛,绿苗分化率33%,幼苗产率0.83%。
[0209]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210]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211]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7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212]
田间选择h0代选择:2015年夏收前对h0代进行选择,其中有10株表现矮杆穗,株型结构好,抗病性较好,大穗,穗结构好。收获后考种,株高47-50cm,穗长8.5-9cm,单株穗数12-16穗。穗粒数45-50粒
[0213]
h1代选择:2016年将入选的h0代10个单株(丛)分穗种成穗行,共种植了80行(为h1代株系),2016年根据田间表现进行选择,其中第h16-1099-3和h16-1100-3两行表现矮杆、穗层整齐,穗结构好,抗病性好,落黄好,入选收获株系进入产比试验,选择优株升入h2继续鉴定。
[0214]
2017年,升入产比试验的株系h16-1099-3表现突出,亩产535.8kg,与相邻对照平产,且表现矮杆大穗,抗病丰产,穗层整齐,将该品系定名为“石矮9号”[0215]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25;半冬性、中熟、矮杆,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50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较强(田间自然鉴定白粉病发生轻,属高抗类型)。分蘖力较强,亩成穗40-45万,点播单株成穗15-22个,穗层较整齐,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光泽好,穗粒数45-50个(群体情况下35-40粒),千粒重45克左右。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5.1%,湿面筋32.3%,延展性153.2,沉降值28.6ml。
[0216]
实施例10“石矮10号”选育
[0217]
母本“石矮6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矮杆,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2天,株高56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强。分蘖力强,亩成穗40
‑‑
45万,点播单株成穗15-26个,穗层整齐度一般,长方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光泽好,穗粒数5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5-40粒),千粒重42克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3.9%,湿面筋含量30%,延展性149.8,沉降值数28.8ml。
[0218]
父本“h083-366”的选育及特征特性:“h083-366”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以石03-4391做母本、“石b03-5455”做父本,f1代经花药组织培养后向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强杆冬小麦新种质。
[0219]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亩成穗较多。株高78cm左右,茎杆韧性好、强杆抗倒。株叶型好,落黄好,丰产性好。抗病:对白粉病免疫,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抗虫:蚜虫发生较轻,抗吸浆虫。
[0220]
(3)“石矮10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选育方法见图26;
[0221]
杂交组合配制:2011年5月,以“石矮6号”为母本,“h083-366”为父本有性杂交。
[0222]
组培接种:2012年4月中旬,将杂种f1代幼穗花药接种到诱导愈伤的培养基上,接种24瓶,每瓶接种300-400枚花药。
[0223]
愈伤诱导:在28-30℃暗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300块,出愈率4.2%。
[0224]
幼苗分化:待愈伤组织达10日龄左右,将其转至分化苗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光强1000lux,诱导出绿苗23丛,绿苗分化率11.5%,幼苗产率0.32%。
[0225]
试管壮苗培养:用附加多效唑的壮苗培养基培养试管苗,获得根多、蘖多、叶绿的壮苗。
[0226]
越夏处理:当试管苗长到2-3厘米时,将试管苗置于低温3-5℃环境中越夏。
[0227]
染色体加倍与移栽定植:11月下旬,气温降到6℃时将组培苗移栽于田间大棚。移栽前,炼苗7天,然后进行染色体倍性镜检,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然后移栽定植至大棚保护地为h0代。
[0228]
田间选择:h0代选择:2013年夏收前对h0代进行选择,其中有6株表现矮杆,株型紧凑,抗病性好,穗结构好。收获后考种,株高46-48cm,穗长8-8.5cm,单株穗数8-18穗,穗粒数43-45粒。
[0229]
h1代选择:2014年将入选的h0代5个单株(丛)分穗种成穗行,共种植了120行(为h1代株系),2014年根据田间表现进行选择,其中第h14-025-040行表现矮杆、穗层整齐,穗结构好,落黄好,选择优异单株升入h2。
[0230]
h2代选择:2015年将入选单株种植于h2代的h15-107-160行,其中h15-158、h15-207表现突出,综合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性好,穗层整齐,综合性状好。
[0231]
h3代选择:2016年将入选单株种植于h3代的h16-3001-3008行,其中h16-3005表现突出,综合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性好,穗层整齐,综合性状好。升入产比试验,经试验,h16-3005亩产量533.6公斤,较相邻对照增产3.85%,同时表现综合性状好,丰产性好,矮杆大粒,千粒重54g,作为种子资源优点突出。入选矮杆大粒资源,出圃号为“h16-3005”,定名为“石矮10号”[0232]
品种主要特征特性描述见图27和图28;半冬性、中熟、矮杆,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株高47cm左右,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抗寒性好,抗病性较强(田间自然鉴定白粉病发生轻,属高抗类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亩成穗50-60万,点播单株成穗16-30个,穗层较整齐,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光泽好,穗粒数40个左右(群体情况下30-33粒),千粒重54克左右。株型紧凑,茎杆坚韧弹性好,根系发达,落黄性好。籽粒蛋白质含量13.76%,湿面筋含量29.8%,延展性149.1,沉降值28.4ml。
[0233]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234]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
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