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97807发布日期:2022-10-14 17:5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鱼苗放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2.鱼类海洋增殖放流是指鱼类在进行人工繁殖育苗后,再将其释放到鱼类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海洋水域中,使鱼类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
3.目前也出现过放流装置,例如专利公开号cn109258521b所示,但该案结构只能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其余问题并不涉及;又例如专利公开号cn2875056y所示,该案结构增加了增氧过滤箱,能保证短途运输水体氧浓度并延缓水质的恶化,但结构也存在一定缺陷,第一无法做到二次放流,导致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第二使用压缩氦气,成本过高,第三增氧过滤箱位于放流箱底部,该震动对幼小的鱼苗影响过大,第四无法做到长时间的运输,保证水体水质与水体含氧量。
4.因此人们需要一种鱼类放流装置及方法,既可以做到长时间运输下,保证水体水质与水体含氧量,又可以进行二次放流,有效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还需要减小水泵与增氧泵的震动,保护幼小的鱼苗,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本案就针对该问题进行了设计与阐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及方法,有效的延缓水质的恶化,保证水体中的氧浓度,实现长时间的运输岩礁性鱼类的目的,同时通过二次放流可以将所有鱼苗放流出,有效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
6.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包括:放流箱,放流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放流箱内壳、放流箱外壳,放流箱外壳下方设有a型支架,a型支架焊有支架连接板,支架连接板上方焊有支架竖板,支架竖板焊有电机底板,电机底板上方设有电机,电机后方设有传动轴,a型支架上设有循环水系统,放流箱设有放流箱端盖。
7.本发明设计a型支架有利于力的分散,使得整体的结构更稳定,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空间,将循环水箱与放流箱进行分离,将水泵与风机放在循环水箱的一侧,不直接与鱼类生活的水体经行接触,有利于减少震动与噪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有效的保护了鱼苗。又通过电机与螺旋叶片的正反转实现鱼苗的放流与水体污染物的集合,本装置也因循环水系统与风机的存在,有效的延缓水质的恶化,实现长时间的运输岩礁性鱼类的目的,通过二次放流可以将所有鱼苗放流出,有效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相较于传统放流方式(苗种装在专用的活水船运输船中,由运输船运至放流海域;接着利用网兜将苗种转移至带水的桶中,再接着将水桶倾倒至大海中)更加结节省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案相较于其他放流方案更科学,涉及面更广,解决了鱼苗存留问题及无法长时间运输的问题,同时还保护了幼小的鱼苗。
8.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放流箱内壳呈开口的圆柱体形,放流箱内壳底部设有放流箱内壳底板,放流箱内壳底板直接与传动轴相连,放流箱内壳底部设有放流箱内壳出水口,放流箱内壳开口处设有放流箱内壳进水口,放流箱内壳内部设有螺旋叶片,螺旋叶片与放流箱内壳之间使用焊接方式相连。
9.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放流箱外壳为呈开口的圆柱体形,放流箱外壳内部设有限位块,限位块内孔与放流箱内壳相对应,放流箱外壳底部设有放流箱外壳传输孔,放流箱外壳传输孔内部设有密封圈与传动轴相对应,放流箱外壳底部设有放流箱外壳出水口,放流箱外壳开口处设有放流箱外壳进水口,放流箱外壳外侧设有出水头框架,出水头框架底部固定在放流箱外壳的内壁,出水头框架内部设有出水头金属条。
10.螺旋叶片的结构类似于水泥罐车内部螺旋片结构。当电机正转时,电机带动放流箱内壳与螺旋叶片顺时针旋转,里面的水体与污染物会往放流箱端盖处运动;当电机反转时,电机带动放流箱内壳与螺旋叶片逆时针旋转,里面的水体与污染物会往放流箱内壳底板处运动。
11.利用上述原理,本案在运输过程中电机反转,达到水体中污染物往放流箱内壳底板处运动,此时因水压的存在,污染物就可以轻松的通过放流箱内壳出水口进入至下部循环水箱内,也因为放流箱内壳一直在旋转,也不用担心污染物会在放流箱内壳沉淀于堆积。本方案在放流阶段,电机正转,鱼苗于水体就会沿着螺旋叶片抵达放流箱端盖处,也能够有效的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最后第一次放流结束后,将循环水箱内部的水再次压入放流箱内部,进行第二次放流程序,彻底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
12.本案设计了出水头系统,外部为出水头框架,出水头框架两端为直通的进出水口,内部为出水头金属条,出水头金属条设计成蛇形排布。出水头框架在放流箱内部是倾斜放置的,出水头框架底部是与放流箱外壳相连。这样设计的优点也很明显,其一,对出水水流进行控制,出水水体的方向也能被控制使其倾斜冲刷放流箱内壳外壁起到冲刷效果,避免污物粘附,且出水头框体一端的直通出水口排出的水体也能够进入放流箱内壳内保证水体供给;其二,在出水头框体上下直通排水口以及中部被限流分割的水体作用下,从出水头排出水体水流能够对放流箱外壳内壁以及放流箱内壳外壁起到冲刷效果促进污物快速向排污口移动,避免污物进入到放流箱内壳内,形成的冲刷水体更容易影响放流箱内壳内底部的水体流速,降低鱼苗靠近放流箱内壳内底部可能性对其形成保护,同时提高放流箱内壳底部的污物排出几率。
1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循环水系统设有循环水箱、出水管、进水管、水泵,所述进水管头部与放流箱外壳出水口相连,进水管尾部与循环水箱相连,循环水箱内部设有第一过滤网与活性炭过滤网,循环水箱连接水泵,水泵连接出水管,出水管尾部连接放流箱外壳进水口,循环水系统设有风机,风机位于水泵旁,风机设有风管,风管尾部深入循环水箱内部。
14.水体通过水泵不断的进入至放流箱外壳进水口,当水流进入到放流箱外壳时,因水压的存在会水体通过放流箱内壳进水口进入到鱼苗生活的放流箱内壳内,而另一端放流箱内壳出水口则是把污染过的水体从这里排除至放流箱外壳尾部的地方,之后再经过进水管进入循环水箱内部,污染过后的水体会先经过第一过滤网,将大颗粒的污染物进行过滤,
过滤完之后在经过活性炭过滤网的过滤,将小颗粒与微生物过滤一遍,这两次过滤完之后,风机将空气压缩,通过气管将空气排入至经两次过滤之后的水体。
15.本案结构的优点在于,循环水箱与放流箱进行分离,将水泵与风机放在循环水箱的一侧,不直接与鱼类生活的水体经行接触,有利于减少震动与噪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有效的保护了鱼苗。加入了循环水系统与风机也能有效地延缓水质的恶化还能保证水体中氧浓度,提高鱼苗在长时间运输下的生存率。
16.本案的第一过滤网结构设计理念是通过第一过滤网片上下堆叠的形式存在,而第一过滤网的横截面呈异性,表面有二根分叉的过滤网片。这样设计的优点是既可以将水中气泡拆分破碎,利用气泡的破碎来避免滤网堵塞同时促使滤网截留的污物位移,还可以将截留的污物向底部位移来提高水体过滤效果和通过量。
17.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方法步骤如下:1)运输前将放流箱安装在放流船甲板上,将放流箱端盖对准放流船的滑槽内;2)开启电机,并将挡位调到反转,将鱼苗的排泄物以及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螺旋叶片的传运,最后抵达下方循环水箱内部;3)开启水泵,进行内部水体循环与过滤、开启风机,保证水体内部的氧浓度;4)开启运输,运输至指定的放流地点,关闭水泵与风机;5)电机正转,开启端盖卡扣,打开放流箱端盖,开始第一次放流;6)第一次放流结束后将放流箱端盖关闭,开启水泵,将循环水箱内部的水体全部压入放流箱内,再打开放流箱端盖,进行第二次放流;7)第二次放流结束后,关闭水泵、关闭电机、关闭放流箱端盖。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电机与螺旋叶片的正反转实现鱼苗的放流与水体污染物的集合,本装置也因循环水系统与风机的存在,有效的延缓水质的恶化,实现长时间的运输岩礁性鱼类的目的,通过二次放流可以将所有鱼苗放流出,有效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内部的问题,本装置通过对循环水箱内的水体进行过滤以及使用风机保证水体中的氧浓度,不采用直接针对放流箱内部的水体进行处理,也是为了鱼苗过于幼小,抵抗力不足,减小震动带来的影响,起到保护鱼苗的作用,提高鱼苗的存活率。本案相较于传统的放流方式:苗种装在专用的活水船运输船中,由运输船运至放流海域;接着利用网兜将苗种转移至带水的桶中,再接着将水桶倾倒至大海中,更加结节省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案相较于其他放流方案更科学,涉及面更广,解决了鱼苗存留问题及无法长时间运输的问题,同时还保护了幼小的鱼苗。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侧面示意图;图3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放流箱内壳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放流箱外壳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循环水系统示意图;图6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螺旋叶片三维立体示意图;图7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出水头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装置的第一过滤网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号:100-放流箱;110-放流箱内壳;111-放流箱内壳出水口;112-放流箱内壳进水口;113-放流箱内壳底板;114-螺旋叶片;115-出水头框架;116-出水头金属条;120-放流箱外壳;121-密封圈;122-限位块;123-放流箱端盖;124-端盖卡扣;125-放流箱外壳出水口;126-放流箱外壳进水口;127-放流箱外壳传输孔;200-电机;300-传动轴;400-循环水系统;410-循环水箱;411-第一过滤网;412-活性炭过滤网;420-进水管;430-水泵;440-出水管;450-风机;451-风管;500-a型支架;510-支架连接板;520-支架竖板;530-电机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说明书附图1,一种岩礁性鱼类放流方法,步骤如下:1)运输前将放流箱100安装在放流船甲板上,将放流箱端盖123对准放流船的滑槽内;2)开启电机200,并将挡位调到反转,将鱼苗的排泄物以及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螺旋叶片114的传运,最后抵达下方循环水箱410内部;3)开启水泵430,进行内部水体循环与过滤、开启风机450,保证水体内部的氧浓度;4)开启运输,运输至指定的放流地点,关闭水泵430与风机450;5)电机200正转,开启端盖卡扣124,打开放流箱端盖123,开始第一次放流;6)第一次放流结束后将放流箱端盖123关闭,开启水泵430,将循环水箱410内部的水体全部压入放流箱100内,再打开放流箱端盖123,进行第二次放流;7)第二次放流结束后,关闭水泵、关闭电机、关闭放流箱端盖123。
22.本发明通过电机200与螺旋叶片114的正反转实现鱼苗的放流与水体污染物的集合,本装置也因循环水系统400与风机450的存在,有效的延缓水质的恶化,实现长时间的运输岩礁性鱼类的目的,通过二次放流可以将所有鱼苗放流出,有效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100内部的问题,本装置通过对循环水箱410内的水体进行过滤以及使用风机450保证水体中的氧浓度,不采用直接针对放流箱100内部的水体进行处理,也是为了鱼苗过于幼小,抵抗力不足,减小震动带来的影响,起到保护鱼苗的作用,提高鱼苗的存活率。
23.实施例2:参见说明书附图1、2、3、4所示,放流箱100,放流箱100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放流箱内壳110、放流箱外壳120,放流箱外壳120下方设有a型支架500,a型支架500焊有支架连接板510,支架连接板510上方焊有支架竖板520,支架竖板520焊有电机底板530,电机底板530上方设有电机200,电机200后方设有传动轴300,a型支架500上设有循环水系统400,所述放流箱100设有放流箱端盖123。
24.放流箱内壳110呈开口的圆柱体形,放流箱内壳110底部设有放流箱内壳底板113,放流箱内壳底板113直接与传动轴300相连,放流箱内壳110底部设有放流箱内壳出水口111,放流箱内壳110开口处设有放流箱内壳进水口112,放流箱内壳110内部设有螺旋叶片114,螺旋叶片114与放流箱内壳110之间使用焊接方式相连。
25.放流箱外壳120为呈开口的圆柱体形,放流箱外壳120内部设有限位块122,限位块122内孔与放流箱内壳110相对应,放流箱外壳120底部设有放流箱外壳传输孔127,放流箱外壳传输孔127内部设有密封圈121与传动轴300相对应,放流箱外壳120底部设有放流箱外壳出水口125,放流箱外壳120开口处设有放流箱外壳进水口126,放流箱外壳120外侧设有出水头框架115,所述出水头框架115底部固定在放流箱外壳120的内壁,所述出水头框架115内部设有出水头金属条116。
26.螺旋叶片114的结构类似于水泥罐车内部螺旋片结构。当电机200正转时,电机200带动放流箱内壳110与螺旋叶片114顺时针旋转,里面的水体与污染物会往放流箱端盖123处运动;当电机200反转时,电机200带动放流箱内壳110与螺旋叶片123逆时针旋转,里面的水体与污染物会往放流箱内壳底板113处运动。
27.利用上述原理,本案在运输过程中电机200反转,达到水体中污染物往放流箱内壳底板113处运动,此时因水压的存在,污染物就可以轻松的通过放流箱内壳出水口111进入至下部循环水箱410内,也因为放流箱内壳110一直在旋转,也不用担心污染物会在放流箱内壳110沉淀于堆积。本方案在放流阶段,电机200正转,鱼苗于水体就会沿着螺旋叶片114抵达放流箱端盖123处,也能够有效的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100内部的问题。最后第一次放流结束后,将循环水箱410内部的水再次压入放流箱100内部,进行第二次放流程序,彻底解决鱼苗滞留在放流槽与放流箱100内部的问题。
28.本案设计了出水头系统,外部为出水头框架115,出水头框架115两端为直通的进出水口,内部为出水头金属条116,出水头金属条116设计成蛇形排布。出水头框架115在放流箱100内部是倾斜放置的,出水头框架115底部是与放流箱外壳120相连。这样设计的优点也很明显,其一,对出水水流进行控制,出水水体的方向也能被控制使其倾斜冲刷放流箱内壳110外壁起到冲刷效果,避免污物粘附,且出水头框体115一端的直通出水口排出的水体也能够进入放流箱内壳110内保证水体供给;其二,在出水头框体115上下直通排水口以及中部被限流分割的水体作用下,从出水头排出水体水流能够对放流箱外壳120内壁以及放流箱内壳110外壁起到冲刷效果促进污物快速向排污口移动,避免污物进入到放流箱内壳110内,形成的冲刷水体更容易影响放流箱内壳110内底部的水体流速,降低鱼苗靠近放流箱内壳110底部可能性对其形成保护,同时提高放流箱内壳110底部的污物排出几率。
29.实施例3:参见说明书附图5所示,循环水系统400设有循环水箱410、出水管440、进水管420、水泵430,进水管420头部与放流箱外壳出水口125相连,进水管420尾部与循环水箱410相连,循环水箱410内部设有第一过滤网411与活性炭过滤网412,循环水箱410连接水泵430,水泵430连接出水管440,出水管440尾部连接放流箱外壳进水(126,循环水系统400设有风机450,风机450位于水泵430旁,风机450设有风管451,风管451尾部深入循环水箱410内部。
30.水体通过水泵430不断的进入至放流箱外壳进水口126,当水流进入到放流箱外壳120时,因水压的存在会水体通过放流箱内壳进水口112进入到鱼苗生活的放流箱内壳110内,而另一端放流箱内壳出水口111则是把污染过的水体从这里排除至放流箱外壳120尾部的地方,之后再经过进水管420进入循环水箱410内部,污染过后的水体会先经过第一过滤网411,将大颗粒的污染物进行过滤,过滤完之后在经过活性炭过滤网412的过滤,将小颗粒与微生物过滤一遍,这两次过滤完之后,风机450将空气压缩,通过风管451将空气排入至经
两次过滤之后的水体。
31.本案结构的优点在于,循环水箱410与放流箱100进行分离,将水泵430与风机450放在循环水箱410的一侧,不直接与鱼类生活的水体经行接触,有利于减少震动与噪音,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护了鱼苗。加入了循环水系统400与风机450也能有效地延缓水质的恶化还能保证水体中氧浓度,提高鱼苗在长时间运输下的生存率。
32.本案的第一过滤网411结构设计理念是通过第一过滤网片411上下堆叠的形式存在,而第一过滤网411的横截面呈异性,表面有二根分叉的过滤网片。这样设计的优点是既可以将水中气泡拆分破碎,利用气泡的破碎来避免滤网堵塞同时促使滤网截留的污物位移,还可以将截留的污物向底部位移来提高水体过滤效果和通过量。
33.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